老和尚送小和尚下山悟出首七律,句句大白話,千年來卻感動不少人

2020-12-16 美詩美文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時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當年躺在母親膝蓋上,聽她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講這個故事時,腦子裡總會出現一個和藹的老和尚和一個調皮的小和尚。那時候我把這對和尚的故事當笑話聽,如今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其實挺溫馨,因為我無意中讀到了一首頗有意思的唐詩。

這是一首七律,詩名叫《送童子下山》,作者為唐代高僧金喬覺。提到這個名字大家或許還不太熟悉,但提起他的另一個稱號「金地藏」,大家應該就都聽過了,他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金地藏曾在虎爪下救了一個6歲的小男孩,因孩子說不清家住何處、父母是誰,他便將其帶上了山,做了化城寺的一名小和尚。

師徒倆在山上終日相互陪伴,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7年後,寺裡來了位女施主,求見老和尚。原來此女正是小和尚的生母,這些年一直在找失散的兒子,憑著胎記母子相認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小和尚決定跟母親下山了。臨行時,金地藏親自送13歲的愛徒下山,途中他感慨萬千,悟出了這首《送童子下山》,讓我們來讀一讀:

《送童子下山》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說實話,筆者讀這首詩時,是笑著讀完開頭,哭著讀完結尾的。詩的前兩句,老和尚說得似乎很輕鬆,對徒弟還有些許調侃,言下之意是:「我教了你這麼多年,哪知道你現在還是耐不住寂寞,放不下紅塵,非要下九華山。」次聯仍有些許責怪之意,說徒弟就是個小孩模樣,喜歡玩竹馬這般幼稚的玩具,卻不愛金地聚金沙式的苦修生活。

從師父的角度看,這徒弟確實是不成器的,有他這樣牛氣的師父不要,非要還俗回家。但作為高僧,他又怎會不理解愛徒的心思。母親尋了自己這麼多年,怎能忍心讓她獨自歸家。在後兩聯中,知道勸不回徒弟的老和尚開始了細細的叮囑。

「添瓶澗底休招月」是說:「你以後去溪邊舀水時,不要只顧著玩水中的月影,要注意安全」;「烹茗甌中罷弄花」是說:「你以後煮茶喝的時候,不要總想在杯中衝出什麼花樣,喝茶就好好喝,別沒個正形」。想來招月影、弄茶花,都是小和尚在山上常幹的事,師父一直都看在眼裡,也由著他如此任性。可下了山,入了俗世,或許就沒有人像師父一樣寵著他了,他也該長大了。

最後一聯,輕易地戳中了筆者的淚點。老和尚讓他好好趕路,不要再哭哭啼啼捨不得自己了,他走後自己自有山上的煙霞相伴,不用掛念。若不是情非得已,有這樣的師父,誰能捨得離他而去?

縱觀這首詩,其實論遣詞並不算多高明,句句都是大白話,千年來卻感動不少人。如今在九華山附近送童子下山的故事還流傳著,人們發明了童子餅來紀念這份師徒情。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裡的老和尚和小和尚感動你了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小和尚在寺廟掃地時悟出首妙詩,無一高級詞,卻流傳了1000多年
    這首詩的作者名叫齊己,是唐代著名的詩僧。其存世的詩作頗多,僅《全唐詩》就收錄了他的800多首詩作,數量在唐代位居第5。齊己本出生在大偽山的一個貧寒農家,自小就過著替人放牛的生活。小小年紀的他很有悟性,靠自學認識了很多字。沒事的時候,他就一邊放牛一邊拿著樹枝在地上寫詩。這些詩作雖然水平不高,但卻有「青水出芙蓉」之美,很快就吸引了山上同慶寺裡慧寂大師的注意。
  • 抖音小和尚下山去化齋歌名叫什麼?經典老歌《女人是老虎》你聽過沒?
    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老和尚跟小和尚說不要相信女人也不要和女人走得太近,小和尚問為什麼,老和尚就說因為女人是老虎。抖音最近有一首歌很火,很多網友們都在唱,這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詞是小和尚下山去化齋。那麼抖音小和尚下山去化齋是什麼歌?試聽地址是什麼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大白話認和尚做師傅討藥方,取豬身一物,頑疾無影蹤
    社區裡一婦女,說話辦事有點大大咧咧,人送綽號大白話。她也不生氣,說大白話就大白話吧,好記。大白話和我是鄰居。鄰俚關係不錯,沒事兒經常來串串門。每次敲門都是咚咚的,離挺遠都能聽見。社區裡有戶人家,小孩生病久矣,醫院診斷為疝氣。吃了不少藥,花了不少錢,疝氣依然是疝氣。
  • 春夏秋冬又一春:小和尚破色戒、殺戒被警察帶走,歸來變成老和尚
    一旁的老和尚看到了這一幕,並沒有阻止小和尚,只是默默地走開回到寺廟中。這天晚上,老和尚學著小和尚白天的做法,把一塊石頭綁在小和尚的身上。第二天早上,小和尚踉踉蹌蹌地走出來,因為石頭太重,小和尚連站著都費勁。小和尚對老和尚說:我錯了。
  • 一代法眼泰鬥靈意老和尚
    這是一座小磚房,中間是客廳,兩邊是僧舍,總共沒有五十平米大。老和尚自己住一間,我和另外一個同參師父住另一間。寺院沒有院牆,只有一座殿堂,方圓幾裡沒有一戶人家,西北風,沙塵暴,頻繁光顧。室內很冷,說話都能看到呵氣,地上的水桶結著一層薄薄的冰。老和尚穿著一件舊棉袍,手也凍裂了,看著眼前這個小火爐就要熄滅了,我們想幫他再加點煤塊進去,可是,都被老和尚婉言謝絕了。
  • 虛雲老和尚年譜(58)
    8、記虛雲和尚及其詩  王世昭  在中國詩史上。有長壽詩人。可是克享遐齡。到一百一十餘歲至今還健在的。可以說是少有。而自幼至老。擺脫一切。以苦行為至樂。以一身奉佛為至榮。百年如一日。在中國高僧歷史上。也是少有的。足跡遍中國無數名山。西入康藏。踰喜馬拉雅山。朝禮五印度。折而至南洋群島。其平生行跡。合晉法顯。唐玄奘。
  • 當今法眼宗泰鬥靈意老和尚
    這是一座小磚房,中間是客廳,兩邊是僧舍,總共沒有五十平米大。老和尚自己住一間,我和另外一個同參師父住另一間。寺院沒有院牆,只有一座殿堂,方圓幾裡沒有一戶人家,西北風,沙塵暴,頻繁光顧。室內很冷,說話都能看到呵氣,地上的水桶結著一層薄薄的冰。老和尚穿著一件舊棉袍,手也凍裂了,看著眼前這個小火爐就要熄滅了,我們想幫他再加點煤塊進去,可是,都被老和尚婉言謝絕了。
  • 廣欽老和尚的傳奇一生
    師幼時,體弱多病,養父母憂心如焚,為保平安,依當時風俗,到附近觀音亭許願,將師送於觀音菩薩當契子。師宿具慧根,養母信佛茹素,師亦隨之茹素,未曾動搖。師十一歲,養父母相繼去世,師深感世事無常,乃萌出家之念,投泉州承天寺,依專修苦行之瑞芳法師,公上人見師年紀尚小,命師先安住寺內學習外坡職事。
  • 十二月十五 | 「體解大道 光照十方」——當代高僧體光老和尚圓寂紀念日
    老和尚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自幼聽聞韓湘子、呂洞賓八仙故事,便產生了入山修道的念頭,自言自語地說:「我不是這個地方的人,不知道怎麼到這個地方來的。我是那深山裡的修行人。等我長大一點能走時,我就到雲蒙山裡面找鬼谷子王禪老祖去修行,成神仙。」
  • 《廣公上人事跡初編》:老和尚掀起受戒熱潮
    主要原因是,這次是由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廣欽老和尚首次傳戒,信眾們為了親近廣欽老廣欽和尚,想得到廣老傳戒,才造成這次傳戒的盛況。 九五高齡炯炯有神    廣欽老和尚現年九十五歲,是福建漳州惠安人,齒牙已全無,頭頂隆起,而頭頂兩側卻凹成溝狀,彷彿有人掐下,眼睛呈紺青色,炯炯有神,令人不敢逼視。
  • 人間祥瑞——今年120歲的終南山普光老和尚(珍藏)
    普光老和尚也是從少林寺眾多小和尚裡挑選出來,才被傳授少林絕技的。他的師父捏別的孩子牛牛的時候,別的孩子都疼的直叫,只有小普光哈哈大笑,所以就把他挑出來單獨傳授童子功等。傳授的過程也很奇特,練得也很苦,必須練二五更的功夫,也就是夜裡11點到清晨5點站樁。
  • 人間祥瑞——今年120歲的終南山普光老和尚(珍藏轉發)
    普光老和尚也是從少林寺眾多小和尚裡挑選出來,才被傳授少林絕技的。他的師父捏別的孩子牛牛的時候,別的孩子都疼的直叫,只有小普光哈哈大笑,所以就把他挑出來單獨傳授童子功等。傳授的過程也很奇特,練得也很苦,必須練二五更的功夫,也就是夜裡11點到清晨5點站樁。
  • 虛雲老和尚一生的十次劫難
    當晚,文吉留下照顧老和尚,十六日文吉又將老和尚身上汙穢衣服予以換洗,並給藥一杯。十七日病退,食黃米粥二碗,大汗,內外輕快,十八日,病勢減輕不少。文吉照應四日,病已大退。這是文殊菩薩第二次顯現,探視老和尚的心和救護老和尚的難。
  • 《我有五個大佬爸爸》被師傅撿來的小和尚五歲了,該下山找爸爸了
    文案:被師傅撿來的小和尚五歲了,該下山找爸爸了。小和尚軟軟抱著一隻小狼崽,邁著小短腿兒衝過去就抱著自己爸爸的大長腿奶聲奶氣的喊道  「爸爸!」  一聲爸爸,喊得五位大佬齊齊虎軀一震!從前有座山,山上沒有廟,但有個年輕帥氣的和尚,以及一個白白嫩嫩的小和尚。年輕和尚對小和尚說:「你該去找你的爸爸們了」,於是,小和尚開啟了找爸爸之旅。其實,小和尚不是真的和尚,不過是個頂著個光頭、又恰好吃著素食的女娃娃罷了。因為一些特殊的實驗,導致小和尚軟軟有五個親生的爸爸。
  • 虛雲老和尚在雲南
    師迎藏經及妙蓮老和尚靈骨灰至檳城極樂寺,大眾迎者數千人,供靈時,大眾念經,念到變食真言時,又忽起旋風,將萬花吹散,靈龕頂湧白光,直透二裡外,成為奇蹟。此二事均師親目看到,佛云:「密行難思議」,妙老則同此類人。
  • 【小故事】具行和尚真火焚身震驚世人
    那鄉拙青年說:「我今年二十歲,是雲南鹽源人氏,從小就父母雙亡,孤苦無依,族人將我入贅曾氏,從此以曾為姓,寄籍賓川縣。如今因為家鄉鬧飢失收,無人僱用我種田,我家貧苦,又有兩個兒子,我養不活家小,無計可施,聞說虛雲老和尚在雞足山修建祝聖寺,僱用苦力泥水工人,我走投無路,只好來求虛雲老和尚收留我在此做工,賺取些少工錢養活家口。」
  • 蘇州有座靈巖山,明學老和尚就住在那裡.
    第一次去看明學老,是2013年夏天,不料很不湊巧,明老下山公幹,不在寺裡。我們兩個便下山,一路走走停停,指點江山,誰知道,在山路一半,正好遇見了公幹回山的明學老。朋友提議跟老和尚合個影,老和尚連連說好:好,好,合個影,合個影就結了個緣,大家就熟人了。
  • 具行和尚曠世傳奇
    那鄉拙青年說:「我今年二十歲,是雲南鹽源人氏,從小就父母雙亡,孤苦無依,族人將我入贅曾氏,從此以曾為姓,寄籍賓川縣。如今因為家鄉鬧飢失收,無人僱用我種田,我家貧苦,又有兩個兒子,我養不活家小,無計可施,聞說虛雲老和尚在雞足山修建祝聖寺,僱用苦力泥水工人,我走投無路,只好來求虛雲老和尚收留我在此做工,賺取些少工錢養活家口。」
  • 一個苦和尚的曠世傳奇
    那鄉拙青年說:「我今年二十歲,是雲南鹽源人氏,從小就父母雙亡,孤苦無依,族人將我入贅曾氏,從此以曾為姓,寄籍賓川縣。如今因為家鄉鬧飢失收,無人僱用我種田,我家貧苦,又有兩個兒子,我養不活家小,無計可施,聞說虛雲老和尚在雞足山修建祝聖寺,僱用苦力泥水工人,我走投無路,只好來求虛雲老和尚收留我在此做工,賺取些少工錢養活家口。"
  • 管理學——和尚的故事
    題記:手上準備了大概120+的小故事,都和管理學有關,先用和尚的故事開個頭(禪宗講究悟道),也引出管理學的四大核心要素: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管理學——計劃(兩個和尚)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兩座山上的廟裡,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河,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河邊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不知不覺五年過去了,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因此就沒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