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下午5:30左右,中國人民解放軍將火力對準金門島,用3萬多發炮彈對尚在國民黨控制之下的金門島發起猛烈攻擊,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金門戰役,發生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
在金門戰役期間,金門島每天炮火升空,漫天紛飛的戰火帶著雙方的憤恨在夜空中劃出巨大的光亮,這場戰役規模堪稱浩大,場面既慘烈而又壯觀。這場戰役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收復國土。
炮打金門
金門島面積僅僅只有100多平方公裡,在我國幅員遼闊的疆域中,不過是非常不起眼的一個點,然而就是這個看似非常不起眼的點,卻是我們解放全國,甚至是統一全國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
金門遠眺
金門島位於我國福建省泉州市西南海域,以閩南為屏障,扼廈港咽喉,西望廈門,東對臺灣,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島嶼在低潮時候也不過只有1.8公裡,所以具備十分重大的軍事戰略價值。
在1949年與我黨的戰爭中,國民黨處於節節衰敗之際,國民黨蔣介石被迫退守臺灣,便派遣了軍隊駐紮在金門島。
為了一舉將國民黨的殘餘軍隊掃清一統中國大陸,從1947年7月開始,中國解放軍就陸續發起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和廈門戰役等重大軍事活動,並在與國民黨的對戰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同年十月,解放軍打算聚集兵力直接渡海,對金門島發起進攻,粉碎國民黨分裂兩國的陰謀。當時我軍在之前的戰鬥中勢如破竹,而國民黨的軍隊卻一敗再敗,潰不成軍。
而且我黨的星星之火已經燃遍全國,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而國民黨已經淪為了流竄海島的殘軍,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上看,我黨在這場戰役中絕對佔據明顯優勢,解放全國已經是指日可待。
在如此有利的局勢下,我軍信心十足地向金門島發起進攻,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此時的金門已經非同往日,由於國民黨在與我黨的對戰中節節敗退,金門島已經成了他們的最後退路,所謂哀兵必勝,當他們在沒有退路時候更加認識到自己艱難的處境,因此在金門島加緊修築軍事,全力備戰,力圖保住自己最後的沿海基地。
而我軍因為之前沒有什麼海軍基礎,在海上作戰方面經驗比較薄弱,再加上不熟悉海況,種種因素都對我黨的進攻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因此在這場戰役中,我軍損失慘重,登島一共有三個多團,其中大部分人都壯烈犧牲,只剩少量成為了國民黨的俘虜,這應該算是解放戰爭中我軍軍事損失比較大的一次戰役,從此之後,金門島就一直處於國民黨的統治之下。
1950年,共產黨已經與蘇聯建立了較為密切的合作,因此也獲得了蘇聯的一些軍事援助,在蘇聯武器的援助下,我軍的軍事實力得到提升,因此共產黨再次試圖解放臺灣。
但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就在我黨預備再次對臺灣發起進攻之際,韓戰突然爆發,中國的抗美援朝行動刻不容緩,因此解放臺灣的軍事行動就暫時被擱置下來。
出人意料的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地海軍第七艦隊卻趁機駛入了臺灣海峽,並且承諾要給國民黨提供軍事援助,試圖分裂中國,甚至藉機佔據臺灣島。在美國加入之後,解放臺灣的問題就變得更加嚴重和複雜化。
從1950年開始,得到美國軍事援助的蔣介石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開始試圖對大陸進行反攻,屢屢對大陸沿海地區發起騷擾和破壞活動,據相關數據統計,從1950年開始到1954年,這短短4年間,國民黨軍隊一共發兵騷擾了大陸沿海地區高達41次,使用兵力超過2萬餘人。
如果說這種小範圍的騷擾還在我們的容忍限制內的話,在1954年12月臺灣當局與美國政府籤署的《共同防禦條約》,就是對共產黨不可容忍的挑釁了。
在籤署了《共同防禦條約》之後,美國就有了合法的理由去介入臺灣海峽問題。背靠美軍的國民黨變得更加有恃無恐,妄想將金門打造成為進攻大陸的排頭兵。
儘管臺灣問題日益嚴峻,但這並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進攻金門的理由,畢竟我們的初衷是想要和平解放全國,實現祖國統一。但到1958年時,又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這件事也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在1958年7月14,伊拉克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人民革命運動,而美國和英國為了能夠維護他們原本在的中東地區的利益,無視國際規定出兵嫩巴黎和約旦,中東的局勢原本就十分混亂不堪,美國這次的出兵讓中東局勢變得越發混亂,中東局勢日益緊張,而世界和平也因此面臨巨大的威脅。
美國這次的軍事行動無疑是一次不仁不義的行為,而美國出兵嫩巴黎地區的行為不僅受到了中東地區領導者的聲討,也引發了全球不少國家和熱愛和平團體的譴責,在層層的輿論壓制下,美國不敢再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美國在韓戰中也一再失利,失去了亞洲最東部地區的軍事戰略基地 。在輸了韓戰,又沒有獲得中東石油之後,美國為了減少自己的軍事和經濟損失,甚至是希望在別的地方竊取戰爭成果。因此,美方轉移注意力,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公開宣布將幫助國民黨去攻打共產黨。
美軍選擇在臺灣海峽直接部署大規模的軍事武裝力量,使得蔣介石原本殘破不堪的軍隊又壯大了起來,再加上蔣介石原本就日夜想著要如何反攻大陸,在自己的軍事力量得到增強並且有了強大的外援之後,這種進攻中國大陸的想法變得越發急切。
7月17日,蔣介石宣布臺灣、澎湖、金門、馬祖這四地的陸海空三軍全線進入緊急戒備狀態。在重重壓力之下,金門炮擊戰已經是一觸即發。
千鈞一髮之際,為了應對國民黨與美軍的突然聯合襲擊,中央迅速召開了大會,因為戰爭主要會在沿海一帶展開,而在那個時期我國的空軍和海軍實力還比較弱,想要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就不能以弱去碰強,而應該以陸軍為主力,多建幾個炮臺。
在這次的商議中,毛主席也道出了這次戰爭的實質,那就是"金門炮戰、阻擊美國"。7月18日,中央軍委正式下發對金門進行炮擊的指令,並且命令福州的軍區開始備戰。在接到指令後,當時為福州軍區司令兼福建省委書記的葉飛迅速抵達了廈門地區,成立前線指揮所,將炮擊金門的部署完成。
8月17日,中共中央再次召開了北戴河會議,這次會議由毛主席親自進行部署,並且提出了"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戰略方針。在這次的指令中,我黨只打金門,不打臺灣,這對於當時的形勢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在葉飛指揮官前往廈門地區一個月後,福建地區就已經布置好了500門火炮,這些炮臺主要以地面炮兵為主,海岸炮臺為輔,並且配置了多架戰機和海上艘艦艇。在開戰之後,我軍迅速用炮臺擊落了敵方的多架戰機,整個空中地區基本被牢牢掌控在我軍手裡。
這次我黨的軍事魄力有多大?從炮火的數量就能明顯看出。500門炮火僅僅是為了進攻一個小小的金門和馬祖地區,這在歷史以往的戰爭中是極其少見的。
在8月23日,毛主席下令對金門開展大範圍的炮擊,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我軍就向敵軍瘋狂發射了4萬多枚炮彈,戰火紛飛,炮火齊鳴,當時戰爭聲勢極其浩大,這種形式恐怕當時國民黨和美軍都沒有想到。面對區區兩個地區,我軍居然付出了如此大的財力和勞動力,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我軍守護國土的決心。
之所以會選擇在8月23日下午17:30進行進攻,是綜合了多方面的考慮。因為在前一天聯合國剛剛通過了美軍退出中東的提案,因此國際國際輿論焦點極有可能會轉向遠東,有輿論給美軍施加的壓力,這種情況對於中國是比較有利的,而選擇了17:30這個時間點也是有一定上的軍事考慮,從炮兵射擊的技術角度來說,在這個時刻陽光是正好照射在大小金門島上的。
所以對於我軍炮兵瞄準十分有利,而對於島上的敵軍來說,他們逆光面向大陸,所以不利於他們完成射擊動作,而且這個時間段正是國民黨的晚餐時間,在這個時間點他們的戒備會比較鬆懈,因此出兵炮擊就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這場措手不及的炮擊戰爭,果然如我軍所料,大大挫傷了敵軍的銳氣,使得敵方傷亡慘烈。金門防衛司令部有三位副司令被當場炸死,無數人負傷。
在23日當天,我軍一共對金門島實施了三波炮擊,國民黨當局在倉促之中應戰,大小金門的指揮系統幾近崩潰,各種物資、人員、武器裝備、軍事設施損失都十分慘重。
第一天的進攻可以說是十分順利,大大實現了我軍想要取得的效果。但是第二日我軍在繼續發動猛攻,就沒有前一天那麼順利了。因為敵方已經有了準備,而且也對我們進行了炮火襲擊。但在這場戰役中,我軍依然處於優勢地位。
取得了成績的解放軍們十分愉悅,而他們並沒有驕傲,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想要取得最終的勝利,接下來的每一步進擊都必須要有針對性,不能再像第一天那樣進行瘋狂的炮火投放。
在接下來的十幾天裡,我軍每天都會對大小金門進行數個小時的炮擊,在每日的攻擊折磨下,敵軍的勢力逐漸被削弱。十餘日的炮擊與封鎖,讓國民黨的補給變得相當困難。
看到這種情況,當時任福州軍區司令員的韓先楚上將就說過,"照這個情況上看,再圍困一段時間金門就是第二個長春了。"而任福州軍區政委的葉飛也一直在磨刀霍霍等著為自己的戰友們報仇雪恨。
9月2日,黎君率領4艘軍艦抵達金門附近海域,企圖給金門駐守的國民黨提供補給,在監測到相關情報之後,我軍負責東海艦隊前指揮部的彭德清將軍迅速擬定作戰計劃,企圖將這4艘補給船給端掉。
當作戰計劃擬定上報之後,我軍戰士都準備摩肩擦掌準備大戰一場,沒想到軍委來電錶示不同意該計劃,沒過多久之後又發下發了命令暫停炮擊,這下子前線的戰士全部都懵了,現在我軍處於優勢地位形勢一片大好,為何要無緣無故停止炮擊?
當時不管是坐鎮指揮的將軍,還是浴血奮戰的戰士,全都十分不理解,同時對敵人也憋了一肚子火氣。兩天後,大家才明白毛主席的謀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突然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國的領土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裡。
當消息傳來,美國總統艾森豪發表談話,表明美國絕對不會放棄保護臺灣的所謂"責任"。
到了9月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也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同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命令美國第七艦隊為國民黨運輸船隊護航,確保國民黨在金門馬祖的補給,但同時美國也對士兵下達明確指令,不得擅自向中國大陸發起攻擊。
美國總統艾森豪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既然我們中國要跑到金門,並且宣布12海裡的領海距離,那美國就派第七艦隊給國民黨護航,看中國敢不敢打,如果中國敢冒著和世界第一軍事強國開戰的風險,對美軍第七艦隊開炮,美軍就有足夠的理由對我們發起攻擊,而如果中國不敢襲擊第七艦隊,那就證明了中國政府的無能,這是一個赤裸裸的威脅。
此後,美國第七艦隊時常派出各類飛機艦艇入侵我國的領海,有了美國的支持,國民黨更加肆無忌憚,囂張妄為,而我軍在沒有得到新的命令之前始終處於克制狀態,即使解放軍有再大的怨氣,在接收到新命令之前,他們都會選擇忍著,因為在幾十年的歲月裡,他們始終牢記著一點,軍人一定要服從上級的命令。
9月7日,一艘由13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行駛從臺灣前往金門的航線上,這是由美國與蔣介石聯合組成的軍艦隊。蔣軍位於中間,而美軍則是在兩側將蔣軍包圍起來,名為保護。
在電臺裡,美軍和蔣軍談笑風生,言語中充斥著對我黨的輕視,而我軍這邊依然不見動靜。終於到了夜半時分,毛主席的指令傳來。
毛主席表示,前線的炮兵首先要對蔣介石的重要軍事目標實施懲罰性的炮擊,其次是對蔣介石和美國的戰隊提出警告,如果他們不聽取我方的意見,我軍就會對他們停泊在料羅灣的軍艦進行攻擊,但我們的軍隊不會直接攻打美軍,而是只攻打蔣軍。
因為那在那個時候,新建立的中國和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美國之間差距非常大,如果我們一意孤行主動攻打美方,結局是可以預料的,將會面臨這個世界第一強國的打壓,情況勢必會變得更加危險,因此我軍對於美軍的態度一直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我們攻打蔣軍是勢在必行的,因為這是我們國家的內戰,如果美軍幫助了國軍,那我軍出於反擊,勢必會對美軍發起進攻,但這不是我們主動攻擊的,只是美軍招惹我們軍的下場。
我軍的意思也很簡單,你們美國軍隊不是要給蔣軍護航嗎?那我還是照樣打,不過我只打蔣軍,不打美軍,我們就在美軍的眼皮子底下打蔣軍,看美國敢不敢再為了蔣軍主動攻擊我們,如果不敢的話還叫什麼護航?
這場戰爭打是必然要打的,但是無論是火候還是分寸,都一定要掌握好,既要殺一殺美國軍隊的威風,同時也要避免擴大衝突,我軍將這個燙手的山芋踢回給美國總統艾森豪。
12:43炮擊重新開始,在我國海軍的猛烈打擊下,載滿著汽油的蔣軍軍艦起火了,被敵人盤踞的金門島也再次陷入了我軍的炮火襲擊中,沉寂多次的金廈海峽再次熱鬧起來。
最終,蔣軍的兩艘供給大船"美樂號"和"美珍號",一艘被擊沉,另一艘被打的傷痕累累。在這種情況下,蔣軍趕緊向號稱會保護他們的美軍求救,這時候我軍的指揮員葉飛也是將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我軍也擔心美軍會插手其中,對我們發起攻擊。
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原本來護航的6艘美軍軍艦,在接到國民黨的求助時,卻突然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向料羅灣以南12海裡處的安全地帶迅速撤退。
原本以為美軍會保護自己,沒想到看到我黨一開炮,美艦就立刻扔下蔣艦掉頭逃避,讓蔣建蔣介石軍隊大罵,"美國人混蛋"。事情再清晰不過了,美國是不會直接同人民解放軍發生衝突的,其實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都在盡力的避免與對方發生直接衝突。
9月末,美國在接受採訪時態度已經有了明顯的緩和,他說"我們沒有保護中國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我們不想承擔這種責任",同時美國也向蔣介石提出了新的計劃,建議蔣介石放棄金、馬,但是蔣介石不願意接受,假如蔣介石真的放棄金、馬,那這兩塊地方自然是由我黨順利收復,但是這樣就會出現一個更大的問題,臺灣必定會成為高懸在海外的一個孤島,也將出現美國人最想看到的兩個中國的局面。
當察覺到這種危險的形勢之後,毛主席立刻調整了金馬的部署,並決定主動放棄收付,只要金馬這兩個地區還在蔣介石的手裡,那麼大陸與臺灣的聯繫既至少從地理層面上來說,並不會割斷,也能達到牽制和拖累美國的目的,還能保留一個中國。
10月16日,毛主席發表了親自起草的《告臺灣同胞書》,在這一文稿中,毛主席重申"我們只有一個中國"、"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文中,毛主席避開了兩岸的矛盾,而是將中美矛盾、美蔣矛盾上升為主要的矛盾,在文中毛主席強調了,"大家都是中國人,同宗同源,儘管屬於的政權不同,但都是屬於一個中國"、"美國製造兩個中國只是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所以美帝國主義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隨後在訪臺時,要求國民黨減少駐外島兵力,並且承諾不再用武力打回大陸,美國企圖再次玩弄劃峽而治的把戲,將中國分裂成兩個。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頂住了來自美國的壓力,並且迫使美國明確表示"在當前情況下,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在防衛上有密切關聯。"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為了能夠再一步緩和海峽兩岸的局勢,使得中國不再面臨分割,同年10月25日,我黨再次發表了《再告臺灣同胞書》。在這份文告中,中國共產黨闡述了"化敵為友"、"一致對外"的具體措施,保證供應,以利臺灣長期固守。
到了1959 年3月底,駐守臺灣的國民黨態度終於軟化,國民黨"外交部"作出規定,今後在對外提及大陸時,會統稱"中共政權",提到他們自己時,將稱"中華民國",這表明臺灣海峽在一國立場上的共識得到了強化。
從1958年到1979年,我軍用了長達20年的時間和象徵性炮擊的方式,把國民黨軍隊挽留在金門島上,這場金門炮戰在中外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這是毛澤東與蔣介石默契配合下的一次戰爭,使得美國劃峽而治的兩個中國陰謀未能得逞。
金門炮戰是國內共戰的延伸,也是迄今為止的最後一場海上衝突,到了如今大陸和臺灣已經實現了通郵通航,兩岸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而這也是金門炮擊戰最大的收穫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