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2日,新就任的第34屆美國總統艾森豪發表了第一個國情諮文,宣布撤銷臺灣海峽「中立化」,這個信號很明顯,他要把蔣介石放出籠子,把韓戰擴大化。
就在同一天,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布命令:「現行緊急指令中關於保證臺灣和澎湖列島不被用作中國國民黨向中國大陸作戰的基地的那部分現予以撤銷。」這個信號比上一個還強烈,明顯是同意蔣介石參與到韓戰中過來。
第二天,艾森豪又同參加「聯合國軍」的其他15國代表協商對中國實行封鎖問題,但多數國家認為對中國封鎖將困難重重。
英國首相邱吉爾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即表明了態度:英國堅決不同意使用蔣介石的武裝力量進而導致韓戰的擴大。
英國外交大臣2月5日在下院發表演說時直接表示,封鎖中國「是一種錯誤」。盟友反對,艾森豪不得不和邱吉爾以及國內兩黨頭面人物舉行會議,磋商結束韓戰的途徑。
在中南海,毛澤東密切注視著美國新任總統艾森豪的一言一行。
2月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4次會議上,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布:
我們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國主義一天不放棄它那種蠻橫無理的要求和擴大侵略的陰謀,中國人民的決心就是只有同朝鮮人民一起,一直戰鬥下去。這不是因為我們好戰,我們願意立即停戰,剩下的問題待將來去解決。但美帝國主義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國主義願意打多少年,我們也就準備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國主義願意罷手的時候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勝利的時候為止。
在朝鮮戰場,志願軍指戰員未雨綢繆。為防止美軍登陸作戰,在東、西海岸設置了縱深達10公裡的兩道防禦地帶,動用人工6000多萬個,挖掘坑道8090條,總長720餘公裡;挖塹壕、交通壕3100餘公裡;構築了605個永備工事及大量的火器掩體。
這樣,在東、西海岸和正面1130公裡的弧形防線上,形成了以坑道和鋼筋水泥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用固若金湯來形容實在不為過。
此時,志願軍地面作戰部隊已達20個軍和兩個師,並加強了西海岸的兵力,他們日夜巡邏,隨時準備打硬仗、惡仗。
擔任海岸防禦的各軍,不但進行了緊張的戰備訓練和實兵演習,還對排以上幹部進行了打敵艦、島嶼要塞守備、海岸防禦、反空降、打坦克的戰地輪訓,在戰術上為反登陸作戰打下了基礎。
敵人情報部門密切注視著志願軍在東、西海岸大規模的築城行動,對志願軍全線兵力部署的調整、新生力量和大批作戰物資源源運入朝鮮戰場等活動十分清楚。
據此,美國中央情報局做了這樣的情報預測估計:「目前在北朝鮮的部隊,大約有19個中國軍和5個北朝鮮軍團。其中大約有30萬人被部署在可能發生登陸作戰的海岸地區,可立即投入海岸地區的作戰……一旦聯合國軍按計劃在朝鮮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將展開最大限度的地面防禦來抗拒聯合國軍的進攻並實施堅決的反擊。」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認為:「志願軍沿海灘的防禦體系和前線的防禦體系一樣,縱深的距離甚長,並且它的效力大部分依靠地下設施。但是,除開地下工事外,還有一道道的明壕從灘頭向後分布,因此,任何從海上攻擊的部隊,一旦他們在岸上獲得立足點,即被迫去攻擊一道又一道的戰壕。雷區到處都是。大部分稻田地區被水淹沒,使它們變成戰車的大陷阱,使他們的裝備在泥淖中進退兩難。」
確實,美軍如果強行登陸,這裡就是他們的墳場!
美國決策當局異常清醒,在中朝軍隊進行精心準備的地方登陸作戰,無異於自取滅亡。
就這樣,美國想以大規模軍事冒險結束韓戰的企圖化為泡影。美軍在正面攻不動、朝鮮兩翼海岸森嚴壁壘的情況下,又被迫設法恢復停戰談判。
2月22日,無可奈何的克拉克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名義致函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建議在停戰前先行交換傷病戰俘。顯而易見,這是美方發來的恢復談判的試探信號。
3月28日,金日成、彭德懷發出了致克拉克的覆信,同意交換病傷戰俘。
兩天後,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的戰俘轉交中立國」「並經過有關方面的解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
這一方案合情合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和英、法等國的贊同。
美國政府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同意以中方建議為基礎恢復戰俘問題的談判。4月20日,雙方開始交換傷病戰俘。4月26日,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重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