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歷盡千辛萬難而成立的新中國迎來了第一場大戰。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中國就軍人以不怕犧牲的頑強意志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在將近100多年的時間裡面,從中英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海戰,從八國聯軍侵華到抗日戰爭,中國人第一次在世界舞臺上與當世第一的強國展開了正面決鬥。
韓戰過後,世界列強對於新成立的中國有了全新的認識。從1952年開始,新上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改變戰略。
從正面對抗改為利用臺灣以及東南亞的一眾小國來對中國進行戰略封鎖。面對日趨緊張的兩極格局,蘇聯與美國的抗衡將中國裹挾其中。那麼中國究竟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呢?
克魯曉夫的捅的簍子
1956年,蘇共二十大期間,新上臺的赫魯雪夫對原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做了全面的批判,對於史達林時期的個人崇拜以及當時有史達林所提出的眾多理論做了全盤地否定。
在蘇共二十大會議上面,赫魯雪夫還提出了所謂的"三和兩全"新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全民國家、全民的黨。
理論一出便引起了全世界共產主義陣營的強烈反響。在國內,毛主席評價赫魯雪夫是"掀了蓋子,捅了簍子"。
的確,基於當時的國際政治局勢,世界範圍內的兩極格局,所有國家都在"選邊站"。而赫魯雪夫對於史達林的全盤否定在共產主義陣營中埋下了諸多不穩定的因素。
赫魯雪夫期間所提出的"三和"政策,雖然是以物質獎勵為方劑的對症治療,用於解決蘇聯在史達林時期所出現的經濟衰退。
但基於當時的國際政治態勢,赫魯雪夫的政策將會讓共產主義陣營面臨嚴重的意識形態衝擊。
客觀上說,當年赫魯雪夫所提出的"三和"政策確實有利於蘇聯國家內部的經濟復甦,但是無疑是將原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全都作為犧牲為代價的。
況且當時的兩極格局之下,旗幟重於制度,意識形態的鬥爭關乎著凝聚一個國家全體國民思想的重要關隘。所以在這個時候中蘇兩國之間從意識形態到世界格局的認識上有了巨大的分歧。
為什麼說赫魯雪夫是"蘇修"
翻看歷史,其實不難發現,自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也是在逐漸地打破公有制的制約,通過市場經濟來激活生產力的。
因此歷來都有學者認為當年中國的"大躍進"時期是違反了客觀條件,強行讓中國從社會主義制度向共產主義制度過度導致在生產建設上出現巨大偏差。
而後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正確抉擇,是否又是全盤否認了當年"大躍進"的時期以及後來與蘇聯交惡呢?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問題,就是當年毛主席在蘇共二十大的時候針對赫魯雪夫就評價其是"掀了蓋子,捅了簍子"。關於經濟建設問題資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並不是完全不可調和。
正如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國家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中特"一樣。但是當年赫魯雪夫的"三和"政策。
不單是對於史達林的全面否定,更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背叛。蘇聯"老大哥"聯合一眾貧窮國家鬧革命。
最後自己先改旗易幟。一盤虎視眈眈的美國必定會藉此機會將其餘弱小的國家逐個擊破。毛主席當然不會幹。
加之當時的蘇聯在軍事上企圖對於我國實行控制,這也觸犯了我國可以容忍的界限。在1958年時,蘇聯就擬在我國境內修建長波電臺以及與我國共同建設聯合艦隊的事情與我國商洽。
在雙方領導人的會晤中,毛主席提出建設聯合電臺涉及中方的主權問題,可以答應雙方各出一部分資金,但是長波電臺的主權應當歸中方所有。
同時對於建設聯合艦隊的問題,毛主席認為中國的海岸線較長。就算共建一隻艦隊最終也只是給蘇聯做嫁衣裳,因此拒絕了蘇聯的提議。這次事件便成為中蘇交惡的導火索。
另外一方面還得思考一個問題,從土地革命時期就一再幹預我國革命事業的蘇聯到了新新中國成立之後還在幹預我國的經濟建設。
所謂的共同建設長波電臺以及共建海軍艦隊也是想將我國捲入其與美國之間的軍備競賽。一旦當時的中國作出妥協,同意讓蘇聯在我國建設長波電臺以及共建海軍艦隊。
那麼在往後的幾十年時間裡面中國將會成為蘇聯的武器代工廠,而最終中國卻不會得到任何好處。這樣賠本的買賣,怎麼能如了赫魯雪夫的意。
早在韓戰時期,中國就已經被蘇聯導入了軍重工業為主的建設道路上。新中國成立之後各行各業都在發展的初期,如何調和各行業之間均衡發展是個重大問題。
韓戰結束以後我國引入了大量重工業生產設備。這讓我國的工業基礎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是畸形的發展。當時經濟薄弱的中國用什麼來為軍重工業買單?
軍重工業民用化生產出來的大型農業設備又該賣給誰?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發展人民公社實際上是在為韓戰時期軍重工業的過度發展做善後。
由此可見蘇聯當時的野心就是在讓中國成為其爭霸世界的底蘊與籌碼,全然不顧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想一想今天的烏克蘭,在蘇聯解體之後除了軍工產業的發達以外其他產業的發展一塌糊塗。
中蘇交惡
1959年,《真理報》發表了赫魯雪夫對於蘇聯在史達林時期農村建設上的錯誤,矛頭無疑是指向了中國當時正在進行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同時也點燃了廬山會議的會場。因此無論國內建設應當如何,毛主席在當時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擺脫蘇聯的控制"。
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下,只有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探尋的發展道路,才可能是中國人謀求自強的出路。
正是因為毛主席的決心,所以從1958年之後,中國便與蘇聯交惡。中蘇之間的關係變化也引起了世界格局的變化,毛主席的思考重心全然放在了國際大舞臺之上。
從原本的兩極格局活生生的變成了三足鼎立。當年我黨對將蘇聯批判為"修正"主義其目的就是與蘇聯進行博弈,但是這樣的博弈始終是一柄雙刃劍。
中蘇交惡換來的是蘇聯對於我國的步步緊逼與邊境上的陳兵百萬,在我黨內也有很多人對此深表擔憂。
因為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任何一邊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與綜合國力。韓戰結束以後美國對我們封鎖時還有強大的蘇聯支持我們,但是如今我們蘇聯也得罪了那該怎麼辦?
在這樣的時刻便體現出了毛主席的政治智慧。毛主席說過:"學史使人多知",正是因為毛主席對於中國史的深入研究讓其在大國之間的博弈上表現的技高一籌。
中蘇交惡雖然得罪了蘇聯,但是也讓中國從蘇聯與美國冷戰的戰車之上解脫了下來。美國在與蘇聯已經開始較量,日後自然也想找到打破彼此之間政治平衡的契機。
中國擺脫了蘇聯的控制無疑讓早已經疲敝的美國舒緩了一口氣。美國人知道,誰能爭取了中國,誰將會取得冷戰的最終勝利,哪怕只是在天平上微微傾斜。
遺憾的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蘇聯竟然忘記了。
"抗美援越"期間,中國吸取了"抗美援朝"的歷史經驗不再直接大量出兵援助越南,而是以17度線作為中方的最後界限。只要美國不越過這條中方的底線,中方就不會在越南戰場上直接與美國發生衝突。
越南戰爭的過程以及結果表明,經歷過韓戰以及中國與蘇聯交惡之後,中美之間似乎達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
美軍始終沒有越過17度線一步。這也會之後的中美之間關係的破冰迎來機會。可以想像當年的蘇聯實際上也處於了兩難的境地。
毛主席用大視野與大格局擺脫了蘇聯對於中國的控制,共同對付蘇聯成為中美建交的基礎,
珍寶島戰役之後,毛主席開始感到蘇聯對於中國的敵意。
如果之前中國與蘇聯之間是:"誰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之爭,那麼蘇聯必定不敢聯合美國向中國發難。"
但是珍寶島之戰的爆發表明了蘇聯已經走到了危險的邊緣,冷戰已經讓蘇聯不堪重負,蘇聯繼續一場戰爭來為其偏重的發展買單。
合縱連橫,三個大國的博弈
1969年6月,毛主席讓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元帥對國際形勢進行分析與預判。在中南海的武成殿,四位老帥經過多日的討論,最後形成了三份厚厚的書面報告放到了毛主席的桌前。
這三份報告中有一段話堅定了毛主席想要與美國破冰的信心。報告上說:
"對美蘇的鬥爭,要原則上堅定,策略上靈活。現在尼克森出於對付蘇聯的戰略考慮,正急於拉攏中國,我們可以從戰略上利用美蘇矛盾,打開中美關係的大門。"
這一招"聯美對蘇"的建議,正巧說中了毛主席心之事。如當年三國演義中的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一樣。中國人的政治藝術在這一刻得到了完美地體現。
毛主席說:"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不能兩面作戰。"美國方面其實也有相同的打算,從1968年尼克森總統上臺以後便開始謀求在亞洲的戰略平衡。
同樣美國也不願意面對兩個大國的軍事壓力。在尼克森的授意之下,1969年12月的波蘭華沙的時裝博覽會上,美國駐波蘭的外交官以搭話的方式想中國的外交官傳達了兩國修好的信息。
同時尼克森總統還通過巴基斯坦向中方傳達了相同的信息。但是基於種種原因,之時當時的中國沒能對其作出反應。
1970年,毛主席在國慶活動中邀請了一個身份特殊的美國人參加。他便是當年寫下《西行漫記》的美國記者斯諾。
就在斯諾登上天安門的第二天《人民日報》上便刊登出了毛主席與斯諾的合影。從這一時刻開始似乎雙方都已經達成了修好的共識,所等待的只是一個時機。
1971年3月,名古屋世界桌球錦標賽中中國隊大放異彩。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希望來中國做友好交流。接著這個時機美國桌球隊也提出了在比賽之後到中國訪問的願望。
多年的等待,中美雙方終於迎來了建立正常化邦交的重要時刻。美國桌球隊訪華期間中方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這讓背後的尼克森總統打消了心中的顧慮。
美國桌球隊訪華結束之尼克森便派基辛格作為特使前來中國做了一次秘密會晤。基辛格的這次到訪讓中美兩國有了實質性的交流。
在交換了雙方的意見之後,基辛格為尼克森帶去了好消息。有了這次秘密會晤的基礎,當基辛格再一次訪華之時就已經是以公開的身份來華敲定美國總統訪華的細節。
然而在這兩次基辛格的訪華期間最為戲劇性的便是在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投票中,美國依舊堅持給中國投了反對票。不得不說這其中政治博弈的藝術是多麼耐人尋味。
我們在一起可以改變世界。
終於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到華訪問,周總理到機場迎接。在下飛機的那一刻,尼克森像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快步向前主動與前來機場迎接的周總理握手。
周總理則是寓意深長地對尼克森說:"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
在華訪問期間,尼克森總統與毛主席思想上的深入交流。又與周總理交換了諸多意見,包括臺灣問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問題的內容。
在與毛主席交談完成之後,尼克森有感於毛主席的政治才能與人格魅力握著主席的手說:"我們在一起可以改變世界。"
尼克森訪華之後不久,1972年9月29日,中國與友鄰日本也關係破冰迎來了邦交正常化。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1974年2月,毛主席在會見尚比亞總統時提出三個世界的劃分,無疑是向世界宣告中國不會走蘇聯的老路,不會裹挾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時的中國不但擺脫了蘇聯的控制,堅定了社會主義的旗幟,同時也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毛主席的這盤大旗讓中國利縱橫與國際兩大陣營之間,最終擺脫了蘇聯的控制。
在美蘇冷戰期間為中國贏得了關鍵的發展時機與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足以體現毛主席的高明和偉大。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