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與美國的抗衡將中國裹挾其中,毛主席如何帶領中國走出困境?

2021-01-08 網易

  

  20世紀50年代,歷盡千辛萬難而成立的新中國迎來了第一場大戰。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中國就軍人以不怕犧牲的頑強意志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在將近100多年的時間裡面,從中英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海戰,從八國聯軍侵華到抗日戰爭,中國人第一次在世界舞臺上與當世第一的強國展開了正面決鬥。

  韓戰過後,世界列強對於新成立的中國有了全新的認識。從1952年開始,新上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改變戰略。

  從正面對抗改為利用臺灣以及東南亞的一眾小國來對中國進行戰略封鎖。面對日趨緊張的兩極格局,蘇聯與美國的抗衡將中國裹挾其中。那麼中國究竟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呢?

  

  克魯曉夫的捅的簍子

  1956年,蘇共二十大期間,新上臺的赫魯雪夫對原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做了全面的批判,對於史達林時期的個人崇拜以及當時有史達林所提出的眾多理論做了全盤地否定。

  在蘇共二十大會議上面,赫魯雪夫還提出了所謂的"三和兩全"新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全民國家、全民的黨。

  理論一出便引起了全世界共產主義陣營的強烈反響。在國內,毛主席評價赫魯雪夫是"掀了蓋子,捅了簍子"。

  的確,基於當時的國際政治局勢,世界範圍內的兩極格局,所有國家都在"選邊站"。而赫魯雪夫對於史達林的全盤否定在共產主義陣營中埋下了諸多不穩定的因素。

  赫魯雪夫期間所提出的"三和"政策,雖然是以物質獎勵為方劑的對症治療,用於解決蘇聯在史達林時期所出現的經濟衰退。

  

  但基於當時的國際政治態勢,赫魯雪夫的政策將會讓共產主義陣營面臨嚴重的意識形態衝擊。

  客觀上說,當年赫魯雪夫所提出的"三和"政策確實有利於蘇聯國家內部的經濟復甦,但是無疑是將原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全都作為犧牲為代價的。

  況且當時的兩極格局之下,旗幟重於制度,意識形態的鬥爭關乎著凝聚一個國家全體國民思想的重要關隘。所以在這個時候中蘇兩國之間從意識形態到世界格局的認識上有了巨大的分歧。

  為什麼說赫魯雪夫是"蘇修"

  翻看歷史,其實不難發現,自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也是在逐漸地打破公有制的制約,通過市場經濟來激活生產力的。

  因此歷來都有學者認為當年中國的"大躍進"時期是違反了客觀條件,強行讓中國從社會主義制度向共產主義制度過度導致在生產建設上出現巨大偏差。

  而後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正確抉擇,是否又是全盤否認了當年"大躍進"的時期以及後來與蘇聯交惡呢?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問題,就是當年毛主席在蘇共二十大的時候針對赫魯雪夫就評價其是"掀了蓋子,捅了簍子"。關於經濟建設問題資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並不是完全不可調和。

  正如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國家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中特"一樣。但是當年赫魯雪夫的"三和"政策。

  不單是對於史達林的全面否定,更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背叛。蘇聯"老大哥"聯合一眾貧窮國家鬧革命。

  最後自己先改旗易幟。一盤虎視眈眈的美國必定會藉此機會將其餘弱小的國家逐個擊破。毛主席當然不會幹。

  加之當時的蘇聯在軍事上企圖對於我國實行控制,這也觸犯了我國可以容忍的界限。在1958年時,蘇聯就擬在我國境內修建長波電臺以及與我國共同建設聯合艦隊的事情與我國商洽。

  在雙方領導人的會晤中,毛主席提出建設聯合電臺涉及中方的主權問題,可以答應雙方各出一部分資金,但是長波電臺的主權應當歸中方所有。

  

  同時對於建設聯合艦隊的問題,毛主席認為中國的海岸線較長。就算共建一隻艦隊最終也只是給蘇聯做嫁衣裳,因此拒絕了蘇聯的提議。這次事件便成為中蘇交惡的導火索。

  另外一方面還得思考一個問題,從土地革命時期就一再幹預我國革命事業的蘇聯到了新新中國成立之後還在幹預我國的經濟建設。

  所謂的共同建設長波電臺以及共建海軍艦隊也是想將我國捲入其與美國之間的軍備競賽。一旦當時的中國作出妥協,同意讓蘇聯在我國建設長波電臺以及共建海軍艦隊。

  那麼在往後的幾十年時間裡面中國將會成為蘇聯的武器代工廠,而最終中國卻不會得到任何好處。這樣賠本的買賣,怎麼能如了赫魯雪夫的意。

  早在韓戰時期,中國就已經被蘇聯導入了軍重工業為主的建設道路上。新中國成立之後各行各業都在發展的初期,如何調和各行業之間均衡發展是個重大問題。

  韓戰結束以後我國引入了大量重工業生產設備。這讓我國的工業基礎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是畸形的發展。當時經濟薄弱的中國用什麼來為軍重工業買單?

  

  軍重工業民用化生產出來的大型農業設備又該賣給誰?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發展人民公社實際上是在為韓戰時期軍重工業的過度發展做善後。

  由此可見蘇聯當時的野心就是在讓中國成為其爭霸世界的底蘊與籌碼,全然不顧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想一想今天的烏克蘭,在蘇聯解體之後除了軍工產業的發達以外其他產業的發展一塌糊塗。

  中蘇交惡

  1959年,《真理報》發表了赫魯雪夫對於蘇聯在史達林時期農村建設上的錯誤,矛頭無疑是指向了中國當時正在進行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同時也點燃了廬山會議的會場。因此無論國內建設應當如何,毛主席在當時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擺脫蘇聯的控制"。

  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下,只有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探尋的發展道路,才可能是中國人謀求自強的出路。

  

  正是因為毛主席的決心,所以從1958年之後,中國便與蘇聯交惡。中蘇之間的關係變化也引起了世界格局的變化,毛主席的思考重心全然放在了國際大舞臺之上。

  從原本的兩極格局活生生的變成了三足鼎立。當年我黨對將蘇聯批判為"修正"主義其目的就是與蘇聯進行博弈,但是這樣的博弈始終是一柄雙刃劍。

  中蘇交惡換來的是蘇聯對於我國的步步緊逼與邊境上的陳兵百萬,在我黨內也有很多人對此深表擔憂。

  因為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任何一邊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與綜合國力。韓戰結束以後美國對我們封鎖時還有強大的蘇聯支持我們,但是如今我們蘇聯也得罪了那該怎麼辦?

  在這樣的時刻便體現出了毛主席的政治智慧。毛主席說過:"學史使人多知",正是因為毛主席對於中國史的深入研究讓其在大國之間的博弈上表現的技高一籌。

  中蘇交惡雖然得罪了蘇聯,但是也讓中國從蘇聯與美國冷戰的戰車之上解脫了下來。美國在與蘇聯已經開始較量,日後自然也想找到打破彼此之間政治平衡的契機。

  

  中國擺脫了蘇聯的控制無疑讓早已經疲敝的美國舒緩了一口氣。美國人知道,誰能爭取了中國,誰將會取得冷戰的最終勝利,哪怕只是在天平上微微傾斜。

  遺憾的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蘇聯竟然忘記了。

  "抗美援越"期間,中國吸取了"抗美援朝"的歷史經驗不再直接大量出兵援助越南,而是以17度線作為中方的最後界限。只要美國不越過這條中方的底線,中方就不會在越南戰場上直接與美國發生衝突。

  越南戰爭的過程以及結果表明,經歷過韓戰以及中國與蘇聯交惡之後,中美之間似乎達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

  美軍始終沒有越過17度線一步。這也會之後的中美之間關係的破冰迎來機會。可以想像當年的蘇聯實際上也處於了兩難的境地。

  毛主席用大視野與大格局擺脫了蘇聯對於中國的控制,共同對付蘇聯成為中美建交的基礎,

  珍寶島戰役之後,毛主席開始感到蘇聯對於中國的敵意

  如果之前中國與蘇聯之間是:"誰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之爭,那麼蘇聯必定不敢聯合美國向中國發難。"

  

  但是珍寶島之戰的爆發表明了蘇聯已經走到了危險的邊緣,冷戰已經讓蘇聯不堪重負,蘇聯繼續一場戰爭來為其偏重的發展買單。

  合縱連橫,三個大國的博弈

  1969年6月,毛主席讓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元帥對國際形勢進行分析與預判。在中南海的武成殿,四位老帥經過多日的討論,最後形成了三份厚厚的書面報告放到了毛主席的桌前。

  這三份報告中有一段話堅定了毛主席想要與美國破冰的信心。報告上說:

  

"對美蘇的鬥爭,要原則上堅定,策略上靈活。現在尼克森出於對付蘇聯的戰略考慮,正急於拉攏中國,我們可以從戰略上利用美蘇矛盾,打開中美關係的大門。"

  這一招"聯美對蘇"的建議,正巧說中了毛主席心之事。如當年三國演義中的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一樣。中國人的政治藝術在這一刻得到了完美地體現。

  毛主席說:"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不能兩面作戰。"美國方面其實也有相同的打算,從1968年尼克森總統上臺以後便開始謀求在亞洲的戰略平衡。

  

  同樣美國也不願意面對兩個大國的軍事壓力。在尼克森的授意之下,1969年12月的波蘭華沙的時裝博覽會上,美國駐波蘭的外交官以搭話的方式想中國的外交官傳達了兩國修好的信息。

  同時尼克森總統還通過巴基斯坦向中方傳達了相同的信息。但是基於種種原因,之時當時的中國沒能對其作出反應。

  1970年,毛主席在國慶活動中邀請了一個身份特殊的美國人參加。他便是當年寫下《西行漫記》的美國記者斯諾。

  就在斯諾登上天安門的第二天《人民日報》上便刊登出了毛主席與斯諾的合影。從這一時刻開始似乎雙方都已經達成了修好的共識,所等待的只是一個時機。

  1971年3月,名古屋世界桌球錦標賽中中國隊大放異彩。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希望來中國做友好交流。接著這個時機美國桌球隊也提出了在比賽之後到中國訪問的願望。

  多年的等待,中美雙方終於迎來了建立正常化邦交的重要時刻。美國桌球隊訪華期間中方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這讓背後的尼克森總統打消了心中的顧慮。

  

  美國桌球隊訪華結束之尼克森便派基辛格作為特使前來中國做了一次秘密會晤。基辛格的這次到訪讓中美兩國有了實質性的交流。

  在交換了雙方的意見之後,基辛格為尼克森帶去了好消息。有了這次秘密會晤的基礎,當基辛格再一次訪華之時就已經是以公開的身份來華敲定美國總統訪華的細節。

  然而在這兩次基辛格的訪華期間最為戲劇性的便是在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投票中,美國依舊堅持給中國投了反對票。不得不說這其中政治博弈的藝術是多麼耐人尋味。

  我們在一起可以改變世界。

  終於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到華訪問,周總理到機場迎接。在下飛機的那一刻,尼克森像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快步向前主動與前來機場迎接的周總理握手。

  周總理則是寓意深長地對尼克森說:"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

  

  在華訪問期間,尼克森總統與毛主席思想上的深入交流。又與周總理交換了諸多意見,包括臺灣問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問題的內容。

  在與毛主席交談完成之後,尼克森有感於毛主席的政治才能與人格魅力握著主席的手說:"我們在一起可以改變世界。"

  尼克森訪華之後不久,1972年9月29日,中國與友鄰日本也關係破冰迎來了邦交正常化。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1974年2月,毛主席在會見尚比亞總統時提出三個世界的劃分,無疑是向世界宣告中國不會走蘇聯的老路,不會裹挾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時的中國不但擺脫了蘇聯的控制,堅定了社會主義的旗幟,同時也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毛主席的這盤大旗讓中國利縱橫與國際兩大陣營之間,最終擺脫了蘇聯的控制。

  在美蘇冷戰期間為中國贏得了關鍵的發展時機與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足以體現毛主席的高明和偉大。

  文/羽昕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前夕:戰事迫在眉睫,援軍蘇聯卻出爾反爾,我軍如何破防
    因此,蘇聯想要尋求中國的幫助,與中國一道支援朝鮮,隨即去信與毛主席商談。 同年9月毛主席在收到蘇聯與朝鮮兩方的消息後再三思量,對於出兵朝鮮一事召開中共中央會議,與中央領導人們進行迫切的商討。中國此時同蘇聯一樣,面對出兵朝鮮有許多需要考慮的風險存在。
  • 1969年蘇聯威脅用原子彈轟炸中國,毛主席聽後回復三個字,霸氣!
    文/師叔五經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蘇聯給過中國不少幫助,那時候中國與蘇聯的關係還算可以。但是自從赫魯雪夫掌權以後,對中國的態度便發生了轉變。赫魯雪夫曾經多次想要幹預中國的內政,在毛主席出訪蘇聯的時候,赫魯雪夫對毛主席說:「只要是有誰侵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會立刻出兵幫忙」他的意思就是想把自己的軍隊安放在中國一部分。毛主席當時就識破了他的意思,便說:「雖然我們同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不需要你們出兵,我們自己的事自己解決」這讓赫魯雪夫有點覺得失面子。
  • 1969年蘇聯用核彈威脅中國,毛主席說了一句話,嚇壞蘇聯高層
    來源: 雅迪視娛樂 舉報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用在上個世紀的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再合適不過了
  • 二戰後蘇聯崛起迅速,強大到了什麼地步?足與美國抗衡
    蘇聯還將日軍的60多萬俘虜帶去了西伯利亞做勞工, 很多人都是這是蘇聯在懲罰日本, 這確實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當時經歷戰爭的俄羅斯元氣大傷, 人口和經濟都遭受了重創, 這才考慮將戰俘帶回本國做勞工, 而不是直接遣送回國。
  • 近代中國鼠年大事件,走出饑荒、水災的困境,眾志成城 抗擊肺炎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的蔓延傳播,全國人民進入一個緊張的狀態,這可以說是中國近幾十年來發生的最大事件。在中國近代史上,在鼠年也發生了一些大事件,這些大事件影響到了全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但是,這些災難並沒有難倒我們堅毅的中國人,我們克服了困難,走出了困境。我們也相信時刻奮鬥在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能夠戰勝病毒,嚮往年走出災難一樣帶領我們再一次走向成功。
  • 蘇聯曾想對中國核打擊:中國如何抵禦核訛詐?美國拯救了中國?
    蘇聯感覺受到了嚴重挑戰,很丟面子,吃了大虧的蘇軍自然不甘心,在戰後對中國發出來戰爭叫囂。緊急向遠東增調大量兵力,在1969年的夏天,蘇聯還一度停止了西伯利亞鐵路的客運列車,專門供軍用運輸調動部隊和作戰物資。蘇聯《真理報》,塔斯社和蘇聯軍隊的《紅星報》等媒體發出威脅,強調蘇聯準備以強大核力量給「現代冒險家」中國以毀滅性打擊,將對中國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
  • 史達林與韓戰:中國險些落入史達林圈套,毛主席找出破解之道
    只是後來事情發生了很大轉變,蘇聯在遠東的布置,因為我國局勢的改變,以及美國的不斷針對,才讓史達林不得不轉變態度,重新布局。二戰勝利後,我東北地區相當大一部分地域被蘇聯把持著,其中更是包括旅順、大連等無比重要的陸海港口,且還有國內一部分重要的鐵路線。
  • 再過50年,全球哪個國家能與美國抗衡?美專家:並非中國
    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方面都將其他國家遠遠的甩在了身後,而其他國家在面對美國制裁時,因為沒有能力對抗,所以只能選擇忍氣吞聲,因此人們好奇,難道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國家能和美國抗衡了,真的只能任由美國肆無忌憚的挑釁嗎?
  • 美國總統艾森豪,設圈套企圖分裂中國,毛主席輕鬆化解
    因此在這場戰役中,我軍損失慘重,登島一共有三個多團,其中大部分人都壯烈犧牲,只剩少量成為了國民黨的俘虜,這應該算是解放戰爭中我軍軍事損失比較大的一次戰役,從此之後,金門島就一直處於國民黨的統治之下。1950年,共產黨已經與蘇聯建立了較為密切的合作,因此也獲得了蘇聯的一些軍事援助,在蘇聯武器的援助下,我軍的軍事實力得到提升,因此共產黨再次試圖解放臺灣。
  • 外事翻譯尷尬事:蘇聯代表氣極了,中國代表居然罵蘇聯是「蟲子」
    毛主席不大高興,說:「不行,要和好,他們總要有個表示,先講話(指作自我批評),百分之九十的責任在他們。」後又輕描淡寫地說:「這種公開論戰不要緊,不要那麼緊張。第一條,死不了人;第二條,天不會塌下來;第三條,山上的草木照常長;第四條,河裡的魚照樣遊;第五條,女同志照樣生孩子。」李景賢(後任中國駐喬治亞、烏茲別克斯坦大使)問過「高翻」羅文,這一連串五個具體「形象」,當時是如何譯出的。
  • 韓戰爆發,毛主席做了一個重大決定,中國獲利美國損失慘重
    韓戰,表面上看,是朝鮮和韓國就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進行的一次統一戰爭,但實際上卻是當時兩大超級強國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對抗。日本投降以後,日本原本的殖民地朝鮮半島被蘇聯和美國瓜分,並且以三八線為界,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北方由蘇聯暗中掌管,南方則由美國暗中掌管。
  • 百年間中國遇到的兩次文明變更讓人見識中國知識分子的貴和賤、毛主席的偉大!
    而且我們也發現,文明正在走向一條否認之否認的發展規律,第2次的文明變更引導者將和第1次文明變更的引導者一樣,都是文明變更前的邊緣者,因此,我們中國將會成為第2次文明變更的引導者。    在現在,尤其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傑出代表、既得利益者美國藉助其在工業文明中的優勢來打壓我,這就讓我們被迫去擁抱新文明,因為只有新文明的力量才能幫助我們突破我徒孫身份無法對抗師祖的魔咒。
  • 蘇聯很不解,毛主席當年為何沒有解放金門和馬祖?
    我們不希望蔣離我們太遠了(此話的含義隱約的影射當前國際上一些西方反華國家正在策劃,假如金門馬祖失守,就宣布「兩個中國」的圖謀活動)。我們想讓他待在我們夠得著的地方。讓他待在金門、馬祖,我們就能以空軍和岸上大炮來打他。如果我們佔領了這些島嶼,我們就會失去想叫他什麼時候不舒服就什麼時候讓他不舒服的能力。  隨後,毛主席順便拒絕了赫魯雪夫想和中國建立聯合海軍的提議。
  • 上世紀冷戰,以美國扳倒了蘇聯而告終,中國在這背後做出了什麼?
    然而歷史總是那麼出人意料,經歷了長達40年的冷戰,最終以蘇聯解體宣告結束,美國就這樣成為了世界上的唯一強國延續至今。而一個大國的衰落顯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在這背後是否另有隱情?當時新成立的中國,又在這裡面起到了什麼作用?新中國建立初期,美國那是在各個方面打壓中國。
  • [E洞察]吳曉球: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困境
    而且人民大學商學院的願景,就是要做最懂中國管理、最了解中國企業情況的商學院,應該說商學院已經達到了這個目標,具備了這個稱號。今天是我們黨成立99周年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非常吉利的日子,我們舉辦開學典禮,開講第一堂課,也是非常幸運的。今天我主要講一講中國的經濟,題目是「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困境」。
  • 當心前蘇聯悲劇重演!俄專家提醒:美國可能培養中國版戈巴契夫
    中國在歌頌著我們自己艱苦但是輝煌的過去的時候,我們也要記住前方的未來與明天其實是充滿著許多挑戰的,最近一位俄羅斯專家就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中國要當心,美國可能會培養中國版的戈巴契夫,而其有這樣的觀點的一個原因就是,其擔心在中國身上,前蘇聯的悲劇會重演。中國會變成前蘇聯嗎?
  •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為何沒對中國下手?
    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直接成為了當時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再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對其造成威脅,而中國作為與蘇聯結盟的一個重要國家,美國可謂是早已經看不順眼,但是為何沒有對中國下手呢?
  •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中國和蘇聯都說自己贏了,為什麼?
    名義上,這是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的統一戰爭,但是在背後,是中國和美國,甚至還有蘇聯的戰鬥,要是中國輸掉了戰爭,那麼美國的軍隊就會擺在中國的家門口,從輸掉的那一刻開始,中國的東北將再也沒有安寧,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將很難把精力投放到國家建設上,這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無法接受的。
  • 韓戰爆發,中國險落入史達林圈套,毛澤東打服美國,鎮住蘇聯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朝鮮戰場上取得的勝利,其意義並不僅僅只是戰勝了美國那麼簡單,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同時還「戰勝」了蘇聯。  那麼,蘇聯和這場戰爭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史達林到底給中國做了怎樣一個局?毛澤東又是如何找出破解之道的?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但是金門島雖然是臺灣海峽的戰略之地,其位置卻距離大陸較近,而距臺灣較遠,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只有五海裡,但金門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卻一直處在臺灣的控制之下,這是為何呢?當時為何沒有一舉將這個近在咫尺的海島拿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