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館陶縣翟莊村菜農在大棚內管理黃瓜。近年來,該縣通過樹品牌、強科技、促融合,推動有著30多年種植歷史的黃瓜發展成富民大產業。館陶縣委宣傳部供圖
535個貧困村穩定脫貧,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2800元增長到目前的8982.6元,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接近、達到和超過全市平均水平……數據背後,是邯鄲市「十三五」期間舉全市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不懈努力。
「十三五」之初,邯鄲市共有6個貧困縣(區),包括大名縣和魏縣兩個國家級貧困縣,雞澤縣、館陶縣、廣平縣、肥鄉區4個省級貧困縣(區),有貧困村53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8萬人。5年來,邯鄲市精準發力,完成脫貧攻堅歷史性任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日前,邯鄲市肥鄉區南西落堡村花卉苗木基地,農民在月季大棚中修剪月季。近年來,肥鄉區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壯大花卉苗木等特色種植產業,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月季花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花」。 通訊員郝群英攝
壓實責任,推動脫貧攻堅政策落實落細
邯鄲市把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市縣兩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承擔脫貧攻堅主體責任,市委、市政府每月至少召開一次會議,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建立市縣領導包聯、市縣鄉村四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和鄉鎮黨委書記脫貧攻堅「擂臺賽」制度。市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設立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危房改造等12個重點工作專項推進組,形成互為支撐、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全市所有鄉鎮均設立扶貧工作站,所有扶貧任務重的村都有扶貧工作室,建立脫貧攻堅專職隊伍。
把落實政策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措施,特別是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作為核心目標和底線任務,邯鄲市明確各級各部門責任,加強問題動態監測,持續開展排查整改,實現排查全覆蓋、問題全清零。
教育扶貧政策高效落實。學前教育補助、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教育扶貧政策全面實施。2016年以來,資助學生近240萬人次,資助資金19.2億元,建檔立卡戶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資助率100%。
健康扶貧行動深入開展。財政全額資助貧困戶參加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策和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制度實現貧困戶全覆蓋,「先診療後付費」政策全面落地,貧困人口慢性病門診報銷政策全面實施,實現省域內「一站式」直接結算。
住房和飲水安全全面保障。對農村危房實行動態排查、應改盡改,5年來,共完成農村危房改造9292戶,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4067戶。2016年以來,在實現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全覆蓋基礎上,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合格率,受益人口143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6萬人。
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持續提升。農村低保標準由2016年的3044元/年,提高到今年的5124元/年,保持低保標準始終高於貧困標準。同時強化扶貧對象銜接,逐一摸排全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的脫貧戶,重點關注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貧困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將符合條件的整戶或單人全部納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範圍。
精準發力,聚焦重點,不漏一戶一人
邯鄲市堅持把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防貧等重點事項、關鍵環節作為著力點,跟蹤問效,狠抓落實,確保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一人。
貧困對象漏評錯評和錯退現象有效避免。按照「應納盡納」原則,對所有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特別是2017年7月至9月全市開展農村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和「回頭看」,有效解決貧困戶漏評錯評問題。嚴格退出程序,加大抽查核查,對不達標貧困戶堅決不脫貧,防止貧困人口錯退。
「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動態清零。堅持「既不降低標準、又不吊高胃口」原則,全面排查「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截至去年9月,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解決。在此基礎上,教育、衛健、醫保等部門開展常態化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扶貧產業不斷壯大。重點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遊、家庭手工業、電子商務等產業,覆蓋貧困村53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8.7萬戶,實現貧困村特色產業項目、非貧困村產業幫扶項目、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探索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帶貧模式,通過資產收益、長期訂單、二次分紅、保底收益等方式,強化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
轉移就業態勢良好。利用勞務輸出服務網絡統計發布用工信息,組織網上「春風行動」等招聘活動,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疫情期間利用扶貧資產資本收益和光伏電站收益設置公益崗位,在原有衛生保潔、治安協管等扶貧公益崗位基礎上,增設防疫消殺、卡點值守等臨時性公益崗位,優先安置貧困勞動力2.5萬人。目前,全市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7.7萬餘人,超去年同期13個百分點。
消費扶貧突飛猛進。實施社會購買、渠道暢通、質量提升等消費扶貧行動,建立產銷信息周報告制度,利用邯鄲農業信息網等平臺發布大型商超需求信息,擴大貧困縣(區)產品和服務消費。開展扶貧產品認定,全市認定扶貧產品972個,進入國家扶貧產品目錄776個。今年以來,藉助全國「扶貧832」銷售平臺、邯鄲消費扶貧展銷平臺及其他網絡銷售平臺,完成銷售42億元。
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按時完成。邯鄲易地扶貧搬遷涉及大名、魏縣8個鄉鎮44個村,搬遷總人口5266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938人,規劃建設10個集中安置區。目前,搬遷人口已全部遷入新址,配套教育、醫療項目全部完工,土地復墾正按計劃推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落實後續扶持措施,實現產業就業全覆蓋。
科技扶貧成效明顯。瞄準特色產業科技需求和發展短板,貧困縣(區)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企業等組建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在貧困村所在鄉鎮建立科技服務站73個,市縣選派科技特派員316人,培訓農民1.1萬人。目前,6個貧困縣(區)均建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省級以上「星創天地」達22家,省級農業小巨人企業達33家。
金融扶貧安全運行。完善金融支持產業發展與帶動貧困戶脫貧機制,2016年以來共發放扶貧小額信貸2.2億元。針對疫情對扶貧龍頭企業和貸款貧困戶的影響,金融機構適當延長還款期限,對新發放貸款、續貸和展期需求提高辦理效率,今年發放貸款4232.6萬元。
駐村和結對幫扶精準到位。全市選派駐村工作隊535個、駐村幹部1605名,安排3.9萬名幫扶責任人與8.7萬貧困戶結對子,通過「走貧日」「交流日」「懇談日」及扶貧心願網「三日一網」制度,一戶一策幫到點扶到根。
改革創新,鞏固提升脫貧質量
圍繞加快脫貧攻堅進程,鞏固提升脫貧質量,邯鄲以創新思維推進脫貧攻堅,多項改革舉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扶貧「微工廠」促進就地就業。2017年起,邯鄲市利用農村閒置土地、閒散勞動力等資源建設「扶貧微工廠」,探索出一條群眾增收、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的「產業+就業」扶貧路子。全市建成「扶貧微工廠」527家,覆蓋393個貧困村,帶動家門口就業4萬餘人,其中貧困人口1.5萬餘人。這一做法被國務院扶貧辦列入全國「脫貧攻堅100計」第一計。
精準防貧從源頭控制貧困增量。在減少貧困存量的同時,2017年邯鄲市在全國率先實施精準防貧機制,有效控制貧困增量。精準防貧聚焦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兩類重點人群,設定收入和支出兩個認定條件,採取自上而下篩查和農戶自下而上申請兩種篩查方式,通過基金救助、就業援助、社保兜底、專人幫扶等措施,有效化解支出驟增或收入驟減帶來的致貧返貧風險。2017年以來,全市共救助4589戶,發放救助資金5434萬元,把1.8萬人攔在貧困線外,解決了邊脫貧邊返貧、邊減貧邊增貧及邊緣戶缺乏政策支持等問題,探索出一條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有效路徑。
統籌推進非貧困縣脫貧工作。在抓好貧困縣貧困村脫貧攻堅的同時,針對非貧困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欠帳較多等問題,邯鄲在全省率先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非貧困縣和非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著力解決非貧困縣非貧困村「有人管事、有人幹事、有錢辦事」等問題。壓實非貧困縣縣鄉兩級主體責任,配強縣鄉村扶貧工作力量,在精準識別、促進增收、強化保障等方面,建立起促進整體脫貧的工作機制和體系。
據介紹,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邯鄲市將進一步夯實各級各部門責任,推動脫貧縣(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脫貧人口持續增收能力。(河北日報記者劉劍英 通訊員張向前)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