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溫肺胃的名方

2021-02-12 醫道中和

苓桂術甘湯

出處:《金匱要略》(漢•張仲景)「①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②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

處方: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製法及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劑型:湯劑。

點評:苓桂術甘湯這個方子,看似簡單,但是很難讀懂。不是這個方子的藥味複雜,而是張仲景聖人的心思我們不太了解。更確切的說,是我們對於苓桂術甘湯對應的方證或作用靶點認識不清楚,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狀態。再確切的說,就是我們沒有底氣,在臨床中遇到一個什麼病或者證,單純使用苓桂術甘湯原方原藥的配伍,治療後可實現應有的效果。

劉渡舟教授說:慢性支氣管炎咳喘屬於寒飲的,一般以小青龍湯治療二三劑,症狀可減輕,再以苓桂術甘湯加乾薑,溫肺胃即可。(《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6頁);又說「心陽虛衰.臍腹部有氣上衝心胸,屬中醫」奔豚「,可用苓桂棗甘湯;從心下上衝者用苓桂術甘湯(《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48頁)。

劉老用一句話幫我們鎖定了苓桂術甘湯的治療靶點,即」心下「(——胃也,筆者注)。苓桂棗甘湯的治療靶點——臍腹部(——小腸也,筆者注)。

又說:苓桂棗甘湯治療的是:水氣上衝,心脾不能制之頭痛、眩暈、胸滿、氣衝。此處劉老用一句話幫我們解答了苓桂術甘湯的對應病機,即」心脾不能制(水)「。

又說:凡氣上衝非屬熱者(即屬於虛寒,筆者注),選用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桂枝加桂湯。桂枝配伍茯苓:下水氣、下肝氣(《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86頁)。

        劉渡舟教授醫案:某男,32歲,下月恣飲冷飲,至秋頭痛,視物昏花,面色黧黑,脈沉弦而緩,辨證陽虛水犯、濁陰上竄。處方:附子12g,生薑12g,茯苓1g(估計原處方是10g,編輯錯誤,筆者注),白朮9g,炙甘草6g,白芍9g,桂枝6g。(此乃真武湯也,筆者注)服藥6劑,頭痛大減。繼服苓桂術甘湯4劑,鞏固療效而痊癒。(《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114頁)。

          又劉渡舟教授醫案:某男,53歲,風心病、心衰,心悸腿腫,辨證水氣凌心。先以真武湯:處方:附子10g,生薑10g,茯苓30g,白朮10g,紅參6g,白芍10g,澤瀉20g。服藥3劑,心悸腿腫減輕。續用真武湯與苓桂術甘湯合方,溫補心、脾、腎三髒,扶陽利水。處方:附子12g,生薑10g,茯苓30g,白朮12g,白芍10g,桂枝6g,炙甘草10g,黨參1,澤瀉15g,乾薑6g。服藥10餘劑,心悸除、水腫退。(《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129頁)。

          又曰:仲景治療動悸(無論是心下悸、臍下悸,均為甘桂合用。(《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145頁)。

          我們再回國頭來讀張仲景條文: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①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②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

處方: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製法及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這下我們感覺讀懂了!

相關焦點

  • 7大古代經典名方公示 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名列其中
    出自於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的苓桂術甘湯,南宋醫學家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溫經湯,有清肺經熱功效的枇杷清肺飲……日前,為推進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徵求意見稿)》和《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
  • 苓桂術甘湯
    柳某,30歲,妊娠50天,噁心口淡一周,胃納不振,喜熱飲,飲入不舒。舌淡紅,苔薄膩,脈細滑。治法:溫中化飲,和胃降逆。方劑: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湯、橘皮湯。茯苓10g 桂枝6g 白朮12g 炙甘草6g 半夏12g 生薑5片 陳皮9g,5劑。二診 :2005年10月。19日。噁心減輕,進食後稍著,身冷,口淡多涎,晨起腰痛明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 金匱誦讀92丨苓桂術甘湯
    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金匱要略》(十三)上既曰偏弦者飲,然肺與脈道遠,有飲在肺本,則肺自病而為喘,阻氣不布而為短氣,乃肺之形病,不妨脈,故不弦。若痰飲,乃有形之飲,因循不去,溼結為痰,本挾寒溼為主病,假使中氣健運,則不能容之矣,故曰當以溫藥和之,取其溫中健脾,化氣行痰也。(十六)若心下有痰飲,心下非即胃也,乃胃之上,心之下,上焦所主,唯其氣挾寒溼,陰邪衝胸及脅而為支滿,支者,撐定不去,如痞狀也。陰邪抑遏上升之陽,而目見玄色,故眩。按《立齋醫案》:頭暈目眩,皆主脾氣不升。
  • JT叔叔慢慢教-224-苓桂術甘湯等痰飲方
    所以這裡面,任何一種的飲病,以體質來講,苓桂術甘湯都有幫助的。   有些人他抓得準的,我也聽說過,有一些他光是用苓桂術甘湯就把腹水退下去了,就是只是一個利小便,功力高,做得漂亮的人,還是可以處理得很好。像是這個心臟病發作、這個胸口憋悶,我們一般會想,是不是用胸痺的方,用木防己湯?陳慎吾老教授,他常常用苓桂術甘湯去治心臟病。
  • 甘草不利於水,為何苓桂術甘湯中有甘草?
    系列名稱 : 詳解傷寒論398條113方單節名稱 :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留言內容 : 麻附辛湯是麻附甘湯去掉甘草,加上溫化水飲的細辛而成,去掉甘草是因為甘草甘緩不利於水飲的去除,但是苓桂術甘湯中也有甘草
  • 【最新教學視頻】擴張型心肌病,王慶國教授用苓桂術甘湯治好了
    刻診: 近日頭暈,納差,畏寒,背涼(苓桂術甘湯的特異性症狀,提示心陽不足《金匱》有言「背寒冷如掌大」) 腰涼,下肢冰涼,睡眠需用熱水袋,大便幹(此處大便乾結不是因為熱,而是陽虛); 重度胃潰瘍,胃不痛,舌質淡嫩
  • 方劑大全:除溼胃苓湯
    除溼胃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具有清熱除溼,健脾利水之功效。
  • 2019年11月1日---11月2日昆明三通堂公益活動【桂枝甘草湯、桂枝龍牡湯、桂枝救逆湯、小建中湯、苓桂術甘湯、理中湯的作用】
    (麥芽糖煎煮之後放入,文火加熱融化服用)以上在桂枝甘草湯原方的基礎上,六味藥形成方劑,起到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主要解決中焦的虛和寒,包括肝脾不和的情況。小建中湯陰陽並補,通過益火補土過程當中,心陰心陽一塊調補,最終達到健脾陽的功效,在陰陽同補的情況下,以溫陽為主,溫陽體現在桂枝、甘草兩味藥上,通過溫通心陽達到溫中健脾的作用。
  • 王三虎醫話·苓芍術甘湯
    按照劉渡舟教授的說法,這就是苓芍術甘湯,和苓桂術甘湯的溫陽化飲正好相反,這是養陰化痰飲的。現在教材上往往說的都是比較簡單、典型的,常常有這種,當你用溫藥和之,苓桂術甘湯化痰飲,痰飲還沒有化掉的時候,陰液已經損傷了,人不舒服了,就要換一個思路,用苓芍術甘湯。有了理論的鋪墊,就有了臨床的收穫。見仁見智就是這個意思。
  • 臭汗源於肝,虛汗源於肺,冷汗源於腎!這5 種汗,是身體在報警!
    2 、虛汗源於肺一般情況下,虛汗主要指肺氣虛。肺氣衰弱,就特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見的肺系疾病,這是因為肺衛不固,病邪就會襲表犯肺而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風門、肺俞、膏肓(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腎俞等,這樣不僅能有效緩解虛汗症狀,還能增強免疫,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 從除溼胃苓湯到神農本草經:皮膚科泰鬥趙炳南溼疹驗方
    原書按語從本方的組成來看,是胃苓湯的加味,而胃苓湯又源於五苓散和平胃散。方中厚樸、陳皮、蒼朮、甘草燥溼和中;澤瀉、豬苓、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溼;赤苓、黃柏、滑石清熱利溼;枳殼行氣以助水溼之運化。臨床治療溼盛型溼疹,如有溼盛熱輕的特徵,即可應用本方。若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溼滯、食滯重者,加焦檳榔或伏龍肝。
  • 經典名方
    加減化裁: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乾薑、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陰盛陽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藥之陰柔,加乾薑以助溫裡散寒;水寒犯胃而嘔者,加重生薑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吳茱萸、半夏以助溫胃止嘔。組成:茯苓四兩(12g)桂枝 去皮三兩(9g)白朮 二兩(6g)甘草炙二兩(6g)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 ⊙ 千古名方 | 腎氣丸不傳之秘!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短氣有微飲,而未談其他症狀,可見並非支飲或懸飲,而屬於飲邪較輕者,飲停心下,阻滯心脈則氣短而作,即有飲邪,則應以祛邪為主,何用腎氣丸主之?飲邪的形成,主要責之於肺、脾、腎。
  • 「越鞠丸」名方
    (《丹溪心法·六鬱》),而創製越鞠丸這一名方。「越鞠丸治六鬱侵,氣血痰火溼食因;芎蒼香附加梔曲,氣暢鬱舒痛悶平」。全方由香附、川芎、蒼朮、神曲、梔子,五味藥各等分為末成水丸,現臨床學按原方量比例酌定作湯劑煎服。主治氣鬱所致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飲食不消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