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
出處:《金匱要略》(漢•張仲景)「①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②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
處方: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製法及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劑型:湯劑。
點評:苓桂術甘湯這個方子,看似簡單,但是很難讀懂。不是這個方子的藥味複雜,而是張仲景聖人的心思我們不太了解。更確切的說,是我們對於苓桂術甘湯對應的方證或作用靶點認識不清楚,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狀態。再確切的說,就是我們沒有底氣,在臨床中遇到一個什麼病或者證,單純使用苓桂術甘湯原方原藥的配伍,治療後可實現應有的效果。
劉渡舟教授說:慢性支氣管炎咳喘屬於寒飲的,一般以小青龍湯治療二三劑,症狀可減輕,再以苓桂術甘湯加乾薑,溫肺胃即可。(《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6頁);又說「心陽虛衰.臍腹部有氣上衝心胸,屬中醫」奔豚「,可用苓桂棗甘湯;從心下上衝者用苓桂術甘湯(《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48頁)。
劉老用一句話幫我們鎖定了苓桂術甘湯的治療靶點,即」心下「(——胃也,筆者注)。苓桂棗甘湯的治療靶點——臍腹部(——小腸也,筆者注)。
又說:苓桂棗甘湯治療的是:水氣上衝,心脾不能制之頭痛、眩暈、胸滿、氣衝。此處劉老用一句話幫我們解答了苓桂術甘湯的對應病機,即」心脾不能制(水)「。
又說:凡氣上衝非屬熱者(即屬於虛寒,筆者注),選用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桂枝加桂湯。桂枝配伍茯苓:下水氣、下肝氣(《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86頁)。
劉渡舟教授醫案:某男,32歲,下月恣飲冷飲,至秋頭痛,視物昏花,面色黧黑,脈沉弦而緩,辨證陽虛水犯、濁陰上竄。處方:附子12g,生薑12g,茯苓1g(估計原處方是10g,編輯錯誤,筆者注),白朮9g,炙甘草6g,白芍9g,桂枝6g。(此乃真武湯也,筆者注)服藥6劑,頭痛大減。繼服苓桂術甘湯4劑,鞏固療效而痊癒。(《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114頁)。
又劉渡舟教授醫案:某男,53歲,風心病、心衰,心悸腿腫,辨證水氣凌心。先以真武湯:處方:附子10g,生薑10g,茯苓30g,白朮10g,紅參6g,白芍10g,澤瀉20g。服藥3劑,心悸腿腫減輕。續用真武湯與苓桂術甘湯合方,溫補心、脾、腎三髒,扶陽利水。處方:附子12g,生薑10g,茯苓30g,白朮12g,白芍10g,桂枝6g,炙甘草10g,黨參1,澤瀉15g,乾薑6g。服藥10餘劑,心悸除、水腫退。(《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129頁)。
又曰:仲景治療動悸(無論是心下悸、臍下悸,均為甘桂合用。(《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145頁)。
我們再回國頭來讀張仲景條文: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①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②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
處方: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製法及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這下我們感覺讀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