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大全:除溼胃苓湯

2021-03-04 山河國醫網

除溼胃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具有清熱除溼,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脾肺二經溼熱壅遏,致生火丹,作爛疼痛;纏腰火丹(俗名蛇串瘡)屬溼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幹者多疼。

歌訣

除溼胃苓厚樸蒼,陳澤赤苓豬苓嘗。木通肉桂草燈心,白朮防風滑梔襄。

組成

防風、蒼朮、白朮、赤茯苓、陳皮、厚樸、豬苓、山梔、木通、澤瀉、滑石各一錢,甘草、薄桂各三分。

用法

水二鍾,加燈心二十根(1.5m),煎八分,食前服。

功用

清熱除溼,健脾利水。

《醫宗金鑑》卷六十四:除溼胃苓湯【處方】 蒼朮(炒)厚樸(姜炒)陳皮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白朮(土炒)滑石 防風 山梔子(生研)木通各3克 肉桂 甘草(生)各1克【功效與作用】 清熱燥溼。主纏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黃白,破爛流水,痛甚。【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加燈心165釐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外科正宗》卷四:除溼胃苓湯【處方】 防風1錢,蒼朮1錢,白朮1錢,赤茯苓1錢,陳皮1錢,厚樸1錢,豬苓1錢,山梔1錢,木通1錢,澤瀉1錢,滑石1錢,甘草3分,薄桂3分。【功效與作用】 脾肺二經溼熱壅遏,致生火丹,作爛疼痛。纏腰火丹(俗名蛇串瘡)屬溼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幹者多疼。【用法用量】 水2鍾,加燈心20根,煎8分,食前服。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公號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山河藥學網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感謝您的支持與厚愛,我們將會做的更好~!!!

相關焦點

  • 從除溼胃苓湯到神農本草經:皮膚科泰鬥趙炳南溼疹驗方
    原書按語從本方的組成來看,是胃苓湯的加味,而胃苓湯又源於五苓散和平胃散。方中厚樸、陳皮、蒼朮、甘草燥溼和中;澤瀉、豬苓、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溼;赤苓、黃柏、滑石清熱利溼;枳殼行氣以助水溼之運化。臨床治療溼盛型溼疹,如有溼盛熱輕的特徵,即可應用本方。若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溼滯、食滯重者,加焦檳榔或伏龍肝。
  • 苓桂術甘湯
    經過黑歸脾湯、八珍湯、薯蕷丸、力斐能等藥物的調理之後,月經正常,面色明顯好轉,精神較佳。末次月經10月4日來潮,一周淨,外感方愈。帶下量多質稠如糊一周,無陰癢,噁心納欠。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治法:溫陽化飲,收斂止帶。方劑:苓桂術甘湯合水陸二仙丹(《洪氏集驗方》)加味。
  • 苓桂術甘湯——溫肺胃的名方
    ,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劉渡舟教授說:慢性支氣管炎咳喘屬於寒飲的,一般以小青龍湯治療二三劑,症狀可減輕,再以苓桂術甘湯加乾薑,溫肺胃即可。(《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6頁);又說「心陽虛衰.臍腹部有氣上衝心胸,屬中醫」奔豚「,可用苓桂棗甘湯;從心下上衝者用苓桂術甘湯(《劉渡舟傷寒臨證帶教筆記》第48頁)。
  • 7大古代經典名方公示 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名列其中
    出自於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的苓桂術甘湯,南宋醫學家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溫經湯,有清肺經熱功效的枇杷清肺飲……日前,為推進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徵求意見稿)》和《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
  • 學霸是這樣總結方劑的
    木香檳榔丸 芍藥湯去漬再煎大小柴胡三瀉心,旋覆代赭與柴桂大柴胡、小柴胡、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大秦艽湯與消風散大秦艽湯:疏風清熱、養血活血消風散:疏風清熱、養血除溼乳香沒藥同用的方劑小小七、活仙犀小金丹、小活絡丹、七釐散,活絡效靈丹、仙方活命飲、犀黃丸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方劑(大毒梟)大秦艽湯、獨活寄生湯、消風散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子(百合當大爺)百合固金湯、當歸六黃湯、大秦艽湯、石斛夜光丸特殊服藥方法
  • 2019年11月1日---11月2日昆明三通堂公益活動【桂枝甘草湯、桂枝龍牡湯、桂枝救逆湯、小建中湯、苓桂術甘湯、理中湯的作用】
    小建中湯的組方有:麥芽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6粒,炙甘草6克,用7升水煮取3升進行內服。(麥芽糖煎煮之後放入,文火加熱融化服用)以上在桂枝甘草湯原方的基礎上,六味藥形成方劑,起到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主要解決中焦的虛和寒,包括肝脾不和的情況。
  • 方劑匯總(2)
    四味中藥的方劑25.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26. 保元湯:人參、黃芪、肉桂、甘草。
  • 補氣健脾的著名方劑——四君子湯
    常用的補脾方劑有六首,即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小建中湯、理中湯、歸脾湯等。要想準確使用這些方劑,需知各方劑之間的共性與差別。今天我們就說一說「四君子湯」。四君子湯脫胎於《傷寒論》中的「理中丸」,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乾薑去掉,換成了性質平和的茯苓,由驅除大寒變成溫補中氣。
  • 方劑
    ,祛寒除溼功宏。平胃散 平胃散用樸陳皮,蒼朮甘草四味齊; 燥溼寬胸消脹滿,調胃和中此方宜。 保和丸 保和神曲與山楂,陳翹萊菔苓半夏; 消食化滯和胃氣,煎服亦可加麥芽。 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用陳皮,朮芍防風共成劑; 腸鳴洩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實脾。
  • 方劑演變:臨床用方「+-」思維!
    >  (1) 涼膈散=調胃承氣湯+竹葉、連翹、梔子、薄荷、黃芩  (2) 增液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湯-甘草  (3) 新加黃龍湯=調胃承氣湯+人參、當歸、薑汁、海參  (4) 玉燭散=調胃承氣湯+四物湯  (5) 導赤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甘草+黃連、黃柏、生地黃、赤芍  七、小柴胡湯  (柴胡、黃苓、人參、半夏、
  • 5000字背會《中藥二》方劑歌訣大全!
    桂枝加入理中內 溫裡解表兩兼長小建中湯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髒 虛勞腹冷服之瘥增入黃芪名亦爾 表虛身痛效無過又有建中十四味 陰班勞損起沉痾十全大補加附子 麥夏蓯蓉仔細哦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人參棗 重用生薑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 厥陰頭痛皆能保
  • 除溼健脾四物湯,除溼健脾
    除溼健脾四物湯By 藍雨陽光780913用炒薏仁、赤小豆、茯苓、芡實這四物熬製的湯品,湯除溼健脾,粥可以當作主食食用哦!第4步、四物湯出鍋啦!喜歡甜的可以在湯裡加點兒糖或者蜂蜜,我一般湯裡什麼都不加,因為湯沒有異味。四物羹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鹽或者糖。小貼士:1、薏仁一定要炒熟,才有除溼健脾的作用。2、要用赤小豆,不是紅豆。赤小豆又長又細。
  • JT叔叔慢慢教-38-桂枝去桂加苓術湯
    可是呢他後面寫說什麼呢,「心下滿,心下滿微痛」,就是覺得呀心下,張仲景說心下就是標示我們人體的這個胃的這個地方啊,就是你的胃這個地方覺得呢悶脹悶脹的還有點痛,然後呢,尿尿又好像沒有什麼尿,那在這裡呢,其實他就標示出這個病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個病啊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表症,它甚至不能叫做一個太陽證,太陽病。
  • 治療皰疹性皮膚病的實用方劑
    實用方劑奉上。一、天皰瘡天皰瘡是一種慢性經過、原因不明、反覆發作、預後不良的大皰性皮膚病,多見成人。本病與中醫學文獻中記載的「天皰瘡」「火赤瘡」相類似。(一)辨證方藥1.毒熱熾盛型【主症】發病急驟,水皰迅速擴展,皰面鮮紅。身熱,口渴欲飲,煩躁不安,便幹尿黃。舌質紅絳,苔少而幹,脈細數。【辨證】毒熱熾盛,氣營兩燔。
  • 背誦版:臨床實用方劑7言訣!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裡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與牙宣。       、陳皮甘草四般藥、除溼祛滿驅瘴癧、調胃化溼此方速。
  • 方劑背誦口訣,值得分享!
    清 胃 散——清胃散用升麻連,生地當歸丹皮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與牙宣。瀉 白 散——瀉白桑草地骨米,清肺和中咳喘醫。葦 莖 湯——葦莖湯治肺癰證,桃仁苡仁冬瓜仁。蒿芩清膽湯——蒿芩清膽竹夏陳,枳殼赤苓碧玉增,清膽和胃化痰溼,少陽瘧疾俱堪珍。                             調和肝脾四 逆 散——四逆散主和肝脾,柴芍枳草熱厥醫。
  • 經典方劑治感冒
    芍藥甘草湯: 中藥的止痛藥,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可以止痛,但簡單安全有效。全身一切攣急疼痛都可以用,尤其---痛經、小朋友半夜哭鬧、治腹痛如神、爬山回來小腿肚痛。打嗝、呃逆、放屁。肩腰腿腳痛、結石痛、腳無力…等,皆可緩解。 麥門冬湯: 熱咳,乾咳—咳嗽無痰,喉嚨痛、沙啞,或扁桃腺發炎。
  • JT叔叔慢慢教-224-苓桂術甘湯等痰飲方
    那目眩,苓桂術甘湯非常容易有頭昏這個主症,那這個當然我們跟澤瀉湯什麼湯在對比的時候會說,好像苓桂術甘湯是感覺是站起來的時候,比較昏一點的那個狀態。相對來講,澤瀉湯就比較是站著坐著都一樣昏。哦,不是絕對,但大半都是這樣子。那麼有了這些症狀,你再打個脈確認,苓桂術甘湯的標準脈,不是沉弦就是沉緊,那這個脈象你把的那沉在那裡,然後勒成一條的,基本上不會有錯。
  • 方劑歌訣
    2.5攻補兼施黃龍湯黃龍湯中枳樸黃,參歸甘桔棗硝姜,攻下熱結養氣血,陽明腑實氣血傷。3和解劑3.1和解少陽1.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薑棗,少陽為病此方宗。4.養陰清肺湯養陰清肺是妙方,玄參草芍冬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急煎嘗。5.百合固金湯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草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15祛溼劑15.1燥溼和胃1. 平胃散平胃散內君蒼朮,厚樸陳草姜棗煮,燥溼運脾又和胃,溼滯脾胃脹滿除。2.
  • 湯​頭歌訣
    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芒硝,大黃枳實厚樸饒,去硝名曰小承氣,調胃承氣硝黃草。15.蒿芩清膽湯      俞氏蒿芩清膽湯,陳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殼兼碧玉,溼熱輕宣此方良。,2、調和肝脾 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熱,口瘡吐衄與牙宣。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