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至1945年,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讓無數的中國軍民犧牲在戰場上,而侵華日軍在這期間做出的種種行徑更是罄竹難書。在1894年的豐島海戰中,旅順作為主戰場之一,當地的百姓遭受了日軍持續三天四夜的殘忍屠殺,無數無辜的百姓死於這場屠殺。
1933年,日軍建立七三一部隊,拿中國人做實驗對象,上千的中國人民死於這場殘忍的細菌實驗。從這些慘不忍睹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日軍殘忍的面孔,面對活生生的生命,他們兇狠殘暴,從不手軟。可以說,在每一個侵華日軍的手上都沾有中國人民的鮮血,而日軍的形象也深深印在了中國人民的腦海裡。
對日軍來說,殺戮的對象從來沒有老弱病殘之說,據統計,當初日軍進出廣西時,就有多達3萬的兒童死於日軍的殘暴屠戮之下,這些毫無戰鬥能力的小孩子在日軍眼裡也絲毫不值得同情。但和日軍殘暴無情的形象相比,在有些親歷者的印象中,日軍卻並沒有那麼殘暴。
他們喜歡給小孩子糖吃,對待小孩子比大人要好,造成這兩種截然相反形象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與日軍的三副臉譜有關。第一張是兇殘的臉譜,這張臉譜也符合侵華日軍最真實的形象,他們大肆屠戮中國軍民,因為日軍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國作為他們的殖民地,所以他們要逼迫中國人民屈服。
再者,日軍常年接受軍國主義的思想,這種思想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腦海裡,殘暴的本性也由此顯現。第二張是偽善的臉譜,哪怕日軍的本性再殘暴,但人也是會偽裝的,日軍會偽裝成親民的樣子,假意做出一些善待中國人民的舉措,是為了營造他們在國際上良好的形象,同時也給中國人造成一種日軍是十分和善的錯覺。
正是因為要營造這一形象,所以日軍會給小孩子糖吃,會對老人很好,目的就是讓中國人認為日軍是善良的,他們只是來拯救中國的,從而從內部瓦解中國人民想要繼續抗戰的心理,如此偽善的舉動,也不過都是日軍的計謀而已。
最後一張是人性的面孔,是的,就像全都是壞人的隊伍中也會有好人的存在,一些人性尚未喪失的日軍還保有一些良知,偶爾在看到中國的小孩子後回想起自己家中的子女,於是就有日軍給小孩子糖吃這一情況,而這也是一些日軍良知的體現。
當然,一些日軍給小孩子糖吃還有其他的目的,比如騙取小孩子的信任,讓他們帶領日軍去掃蕩或尋找村民的住所等,而這些情況也在抗戰的歷史上真實出現過,但是在抗戰勝利後,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日本人在小學教科書上,也只會記載這一段,並不會承認自己在中國所犯下的罪惡。
長達14年的抗戰,這期間或許有日軍給小孩子糖吃,這有可能是日軍善良的偽裝,也可能是他們偶爾的良知發現,但不管怎樣,真正貫穿整個戰爭的是日軍兇殘本性的,他們的大肆屠戮而造成了無辜人民的死亡,真實的歷史也應該永遠被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