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2021-01-19 科學網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當你置身於天安門廣場上,面對天安門時,左邊是人民大會堂,右邊是歷史博物館。你若轉個身,右邊成了人民大會堂,而歷史博物館則「轉」到了左邊。然而,當我們以大會堂為坐標來描述天安門廣場時,「變數」就沒這麼多了。

 

人類的高級指揮部——「大腦」每天都在繁忙而高效地進行著,諸如:東南西北、左右上下等等很多不同的空間坐標系信息處理。科學界認為,在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的半球額部有一塊皮層,叫大腦前額葉,它與靈長類高度發達的智力有明顯的關係,被稱為「腦中之腦」。然而,關於前額葉的功能,儘管人們已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但對其功能仍然不十分清楚。雖然科學家對於前額葉與靈長類高度發育的智力、心理過程和認知功能關係密切,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塊皮層的具體功能,與其他皮層之間的關係等等細節問題,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探秘「腦中之腦」

 

為了揭開這一謎團,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2004年開始,在自然界與人類最相近的動物——猴子身上進行了研究。如今,該研究團隊取得較大的進展,發現了靈長類大腦前額葉背側部涉及到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記憶相關信息的處理。而這可能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神經基礎。目前,該研究結果得到了國際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視,最近,英國著名的神經科學雜誌《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特邀請該研究團隊對其系列研究工作撰寫了一篇綜述文章,這篇論文現已經在網上正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教授馬原野是這一項目課題組的主要研究者。他告訴記者,被稱為「腦中之腦」的大腦前額葉,佔大腦皮質總表面積的比例是隨動物的進化程度而逐漸增加的。在食肉目動物中,前額葉的面積僅佔皮層表面積的5%~7%,在黑猩猩腦部,面積增加到17%左右。到了現代人類,其面積增加到33%。在個體發育中,前額葉成熟也是最晚的,要到25歲後才完成最後的發育。很可能,這塊皮層會改變靈長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使得靈長類神經系統的發育與環境的關係更密切,大腦的可塑性更強,從而讓人不僅能主動適應環境,還能主動改造環境。因此,對這塊皮層功能的探討是腦科學研究的最重要領域之一。

 

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為了證明前額葉的作用,馬原野設計了兩個遊戲。

 

遊戲一:當猴子用手去按操作按鈕時,在位於其前方的計算機屏幕的左邊或右邊便閃現出一個小圓點,這個小圓點呈現時間約為500毫秒。小圓點消失後,暫停1秒左右,為猴子的記憶延緩期。1秒後,小圓點再次出現,如果還在相同的位置,猴子就要繼續壓按操作按鈕2秒鐘。而如果小圓在相反位置,那麼猴子需要立即釋放操作按鈕。如果猴子做對了這個遊戲,它就可以得到糖水作為獎勵。

 

另一個遊戲類似,但是在屏幕上多了一個大圓形,而小圓點會出現在大圓形的某個位置。在重複動作時,如果小圓點出現在相同位置,猴子要繼續按壓操作按鈕2秒鐘,反之則要立即放開按鈕。

 

馬原野說,通過這兩組實驗,課題組發現,切除了前額葉主溝區的猴子都無法完成第一個任務,但卻能完成第二個任務,而且能達到90%的正確率。這是因為在第一個任務中,動物只能用它自己作為參照物。而在第二個任務中,猴子可以用大圓作為參照物。這一結論清楚地表明,前額葉背側部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你如何認出鏡子中的自己

 

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呢?馬原野表示,我們知道,在動物界數千種動物中,只有人、大猿、海豚、大象和鴿子少數幾種動物能認識自己的鏡像,這種能力被認為是自我意識產生的萌芽。而在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前額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馬原野舉例說,如果一個人從頭到腳,除了眼睛外,都用相同的布蓋住。當站在鏡子前,他怎麼判別鏡子裡的就是他自己呢?顯然,他可以揮揮手,晃晃頭,看鏡子裡的誰和他做同樣的動作。這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感覺信息和視覺信息的整合過程。顯然,小腦和前額葉共同參與了這個整合過程。而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前額葉背側部,一些神經元可能與動物的體態語言和「精神」有關,而語言和「精神」則在自我意識的產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樣看來,前額葉背側部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功能可能不僅僅同工作記憶有關,而更可能與「自我意識」的產生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在臨床研究中也有證據,比如:一些前額葉損傷的病人讓其完成從兩根水平杆之間穿過,這樣的任務就很困難。

 

馬原野說,有了這一研究,我們就可以勾畫出背側前額葉與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過程的關係。並且由於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的成熟是人的意識的本質特徵,它對人的認識活動起著監控作用,能實現大腦對信息的輸入、加工、儲存、輸出的自動控制系統的控制,這樣,人就能通過控制自己的意識而相應地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未來,希望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能治癒一些前額葉損傷的病人,並且能搞清楚人類「自我意識」的起源。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買買買時大腦是如何決策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預想得更複雜
    買這個還是買那個,大腦前額葉皮質發揮關鍵作用買買買,看似一個簡單的行為,殊不知,在決定買這個而不是那個的過程中,大腦神經活動可能比預想得更加複雜。此前,有研究指出,「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負責編碼選擇項的估值」,也就是說,人們在選擇購買某物時,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三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大腦-額葉(功能及病損表現)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中最大和最複雜的結構,也是最高部位;是調節機體功能的器官,也是意識、精神、語言、學習、記憶和智能等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3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間有著直接聯繫,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
  • 激活大腦額葉區,保持神經遞質高水平,培養孩子「超強專注力」
    同時,在測試過程中,科學家為受試者的大腦進行了MRI檢查,觀察受試者頂葉與額葉區域(這部分對我們保持專注至關重要)的活躍程度。在受試者參與埃裡克森側抑制任務的同時,他們也接受了體能測試。結果表明,身體更健康的受試者在埃裡克森側抑制任務中的表現更好,他們的所用時長更短,正確率更高,額葉區域更活躍。
  • 正念:運用前額葉改變大腦,從而改變人生
    本章節主要以舉例子為主,需要配合我之前章節關於正念的原理篇,你才能真正明白我所講的例子背後的道理;最新腦科學研究顯示,正念是可以改變大腦的神經元路徑的,正念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大腦原理是用前額葉來消解動物腦的擔憂,最核心的關鍵是大腦一定要追求快感,因此,正念最關鍵的是,培養前額葉這條新的快感迴路,而不是僅僅只是依賴動物腦的快感
  • 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想要更全面地了解社會互動中的大腦,就需要描述耦合大腦的神經動態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演進。本文詳細闡述了一個多大腦框架,將社會互動視為一個神經系統的綜合網絡,動態地塑造行為、共享認知狀態和社會關係。
  • 關鍵基因影響大腦前額葉發育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
    根據最近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以小鼠為對象的研究結果,在發育過程中前額葉皮層接線錯誤導致大腦活動異常和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認知障礙。先前已經證明,從整個大腦中消除一種名為Disrupted-in-Schizophrenia 1(DISC1)的分子會改變前額葉皮質和海馬之間的連接性,並削弱該環路暴露於環境壓力源的小鼠的認知能力。Ileana Hanganu-Opatz及其同事現在表明,在母親感染病毒的小鼠胚胎中,特定的一組前額葉皮質神經元中的DISC1被破壞會產生類似的缺陷。
  • Cell|決策判斷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作為人類,我們一直在評估自己對感知、記憶和決策的信心,這是一種被稱為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自我監控和反思過程的一部分,是非常個人化和主觀的。因此,置信度判斷(Confidence judgments)被認為是元認知的一個核心方面同時該行為的實現可能也需要高級靈長類特有的神經結構的配合【1】。儘管許多生物利用概率計算來指導行為,但是目前關於參與其中的神經生物學結構還不太清楚。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而神經科學則為基本情緒表徵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近期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情緒不是由單一的腦區負責的,對情緒神經基礎的研究也轉向不同情緒神經活動的差異和相互有重合的部分。恐懼與杏仁核。研究表明,杏仁核(amygdala)是情緒認知神經機制中的重要結構。一般認為,有益於個體的情緒(如快樂)是正性情緒,與之相反的是負性情緒,如悲傷、恐懼、憤怒等。
  • 徐晗課題組揭示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
    大腦的興奮性與抑制性就好像一輛汽車的油門和剎車,兩者在相互配合、相互制衡中,促進人的正常社交行為的發生。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課題組一直專注於「社交行為與社交障礙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近日,課題組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
  • 「神經美學之父」澤基的審美體驗及相關研究
    本文聚焦澤基的審美體驗研究,闡述澤基通過核磁共振的腦掃描實驗,揭示審美體驗激活大腦的特定區域位置,即內側眶額葉皮層的A1區,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探索美的定義,最後延伸到審美體驗與快感體驗等美學核心問題的辨析。「神經美學」是西方學術界一個非常年輕、非常前沿的跨學科研究門類,主要探索人腦審美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神經美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向,其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澤基的研究努力和貢獻。
  • 內側前額葉皮質神經機制破解探索-利用困境
    內側前額葉皮質神經機制破解探索-利用困境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8 17:16:49 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Etienne Koechlin研究團隊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神經機制破解探索
  • 詭異的額葉切除術
    瓦爾特·弗裡曼和詹姆士·沃茨克能用的就是這個冰錐(上面的標籤顯示是由加州的Ice &Fuel公司製造的)完成的額葉切除手術,由喬治·華盛頓大學收藏。因此這個手術所遺留的問題,絕不像手術本身那麼簡單,我們對額葉切除術的看法也許還不完整,但這個手術實在太讓人擔憂了。
  • 神經網絡可以複製受損的大腦以使神經病患者受益
    打開APP 神經網絡可以複製受損的大腦以使神經病患者受益 網際網路分析沙龍 發表於 2020-12-19 09:50:16   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已經使用神經網絡體系結構,以算法模擬了神經心理障礙患者對前額葉皮層的損害。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01 大腦是可塑造的,重塑大腦可改變智力(一)大腦是智力的生理基礎智力是人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感知、注意、記憶、觀察、思維等許多能力。人類智力的生理基礎是大腦的構造。腦神經科學家從生理解剖的角度,將大腦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是:額葉、頂葉、顥葉、枕葉,不同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額葉是大腦中構造最為高級的部分,額葉中大部分的大腦皮層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後期進化而來的。我們的認知活動,比如感知、記憶、思考、思維、計劃、組織等以及對認知活動的監控也就是元認知能力,都和大腦額葉密切相關。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實驗結論:大腦發生改變的位置大腦中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區域會根據人們社交圈中的親疏遠近程度構建一個結構化地圖(a structured map)。體會到孤獨感的人常常會感覺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鴻溝。
  • 大腦前額的「印」 第二部:額葉上的印
    一根鐵棍猛地穿過羅伯特的眼睛和大腦。那個時代還沒有發現抗生素。但是羅伯特躲過了致命的感染期,幸運地活了下來。羅伯特的身體逐漸恢復了健康,只是一隻眼睛失明了。同時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他再也不是以前的羅伯特了。事故前的羅伯特是一位細心而有責任感的丈夫,工作能力也很強。人們對他的品德評價很高。他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所在的鐵路公司評價他是一名高效的職工。
  • 當你腦袋裡不停地播放音樂時,你的大腦裡發生了什麼?
    在開始階段(0-500毫秒),聽音樂會在顳葉和緣上回中的高伽馬帶中啟動皮質活動,然後是中央前回和額下回。相反,在音樂回憶期間,高伽馬樂隊活動首先出現在額額下回和中央前回,然後擴散到顳葉,顯示出相反的時間順序。在持續期(500毫秒後),在聽或回憶音樂時,顳葉和額葉的波帶和高波帶反應動態跟蹤音樂的強度包絡,表現為明顯的時間延遲。
  • 研究揭示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抽象幾何
    研究揭示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抽象幾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24:3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