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營鎮-(各村史)-小屯

2021-02-16 鄆城老家

 人-請點上面「關注」

小屯

【沿革】明洪武二年(1369年),軍人李氏祖二兄弟屯田於此,稱北劉屯,趙氏祖依南而居稱趙莊。清末人丁繁衍,加之外村村民遷入定居,人口大增,兩村相連。因東靠劉官屯(又名大屯),因而有"小屯""小劉官屯"之稱。1946年農會成立後,兩村合稱小屯。

清末屬鄆城縣朱北裡,1928年歸鄆城縣三區劉屯鄉。1940—1951年為鄆城縣三區所轄,1952年劃歸四區。1958年屬劉官屯鄉,同年秋成立小屯大隊,屬劉官屯公社。1962年改屬大老人公社,1975年屬張營公社。1984年改稱小屯村民委員會,隸張營鄉。2001年2月撤鄉設鎮,屬張營鎮。

【地理位置】 該村位於鄆城縣城東9公裡處,東靠劉官屯,西鄰張官屯,南與薛店相接,北與張營相望。

【自然狀況】 全村地勢平坦,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及各種蔬菜、瓜果。2002年全村佔地7100畝,其中耕地4814畝,土壤以村為界,東粘西沙,工業佔地100畝,村莊佔地800畝,林場佔地450畝,其它佔地936畝。

【交通】 建國前,交通極為不便,與外界相連的土路極為彎曲,高低不平,雨雪天氣行走非常困難。建國後,土地劃方,道路歸劃整齊,交通有了很大改觀。

【姓氏與人口】全村有李、劉、宋、田、趙、汪、王、彭、侯、樊10姓,其中李氏祖有言、有信,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原籍青州府益都縣北楊遷入。劉氏祖光文系繼爵八世孫,劉繼爵於明成化元年(1465年)從臨清州大河西剪子股街遊官至濟寧,得百戶之職分發中所北劉屯,清康熙元年(1662年)光文遷劉官屯西趙莊落戶。宋氏始祖嵩屹、維樞於乾隆元年(1736年)從小民屯遷入。趙氏祖九世起昌,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從汶

巴城西南趙村遷入。田氏祖中字於道光末年從騰縣田橋遷入。彭氏祖九經由彭莊遷入。汪氏祖連廷由張官屯遷入。清朝末年,樊氏祖、王氏祖、侯氏祖先後從申廠、曹莊、十二里舖遷入。2002年底,李氏329戶1338人,劉氏91戶348人,田氏65戶 269人,宋氏67戶226人,彭氏32戶121人,趙氏12戶40人,汪氏5戶18人,王氏7戶35人,樊氏3戶14人,侯氏2戶4人。全村姓氏均為漢族,1949年全村453戶1821人,2002年共613戶241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

【經濟狀況】 建國前,居民以務農為主,生活極為貧困;建國後,特別是60年代後期,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超過50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 350萬,畜牧業收入100萬元,其它收入50萬元,從事非農產業人數超過400人。

【榮譽】 自1984年以來多次被縣、鄉評為先進單位。

大 事 記

1935年 鄄城臨濮黃河大決口,危及小屯,村民田從正等帶領村民抗洪搶險,阻黃河水於村南。

1946年 成立第一屆村支部,李作武任第一屆支部書記兼農會會長,李設祥任槍班班長,並為部隊選送了第一批子弟兵。

1948年8月 農會帶領群眾進行土地改革,鬥爭了該村地主,沒收其財產分給農戶。

1952年 成立互助組

1958年 趙良法帶領群眾在北沙窩建林場1處。

1964年 四清工作隊進村,開始"四

清"。

1970年 支書趙良法帶領群眾打真空機井3眼。

1974年 支書劉作良帶領群眾打機井 20餘眼,

1980年 支書李明珍組織通電,結束了小屯無電的歷史。

1981年 支書李明珍組織建磚瓦場1處。

1999年 進行電網改造,高壓進村,低壓規範,電損降低,電壓增高。

【農業】 建國前,以家庭為種植單位,人均土地2畝,小麥畝產不足50公斤,高粱 70公斤,油料以大豆、芝麻為主,產量較低。

1952年成立互助組,組織結構雖有變化,但產量變化不大。1954年農業合作社打水井18眼,購水車18部,糧食產量有所增加。1974年開始大規模打機井,先後打機井40眼,並以生產隊為單位購置柴油機和水泵,水利條件得到改善,產量大幅度提高,小麥畝產350公斤,玉米300公斤,溫飽問題徹底解決。

1979年全村實行土地承包製度,農機、良種、農藥、化肥普遍應用,糧食畝產超過500公斤,皮棉75公斤,麥棉間作開始嘗試,一年兩種普遍實施。

【工副業】 1948年原地主的油坊歸村所有。1958年又開始經營紅爐、磨麵、木工等,服務於該村和周圍村莊。1981年建磚瓦廠,年產紅磚400萬塊。1993年私營企業發展迅速,村民田漢東在村南建瓶蓋廠1處,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服務業】 建國後,村設合作社1處,供應全村,主要經營日常用品、回收廢舊鋼鐵,後代銷點逐漸發展到6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髮店、飯店、縫紉、維修業逐步發展起來,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文化教育】 1948年李俊玉提倡新學,在村中建起學堂,告別了《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開始接受新文化教育。李俊玉任校長,李俊武、田效甜、李建賢、田效項任教。2002年有幼兒班,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1960年教師劉作進組建山東梆子劇團,排練演出《吵宮》《遊宮》《二進宮》《韓奇殺廟》《南陽關》《雷振海徵北》等。1967年重新組織梆子劇團,劉作良、劉景珠、田漢珍、李堪昌負責,排練《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嫂》等革命樣板戲。1978年村購電視機1臺,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小屯教師之多已遠近聞名。2002年在外地工作人員中有教授、副教授4人,博士、碩士生4人,大專、本科生50餘人,科、處級幹部13人。

2002年村訂有《大眾日報》《菏澤日報》《山東科技》《農業知識》《農村大眾》《致富嚮導》等報刊,供群眾閱讀。全村電視入戶率95%,電話入戶率63%。

【村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部分無地或少地的農戶給地主當長工或短工,以求謀生;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住房,1949年土牆泥頂,1970年土牆瓦房,2002年磚房、瓦房或樓房。肉蛋消費,1949年人均不到1公斤,1970年不足2.5公斤,2002年20公斤。全村擁有機動車輛250輛,摩託車50輛,洗衣機25臺。醫療衛生方面得到極大改善,全村有輸液床位8個,小病不出村,能控制各種傳染病的流行,人均壽命比建國前增長11歲,2002年李書坤負責衛生室,東廣先、田憲偉在此工作,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6年李作華任農會會長,李俊祥任槍班班長。1947年黨組織公開後,李作任任第一屆支部書記兼農會會長,黨支部由3人組成,1948年進行土地改革,冬天出動民工100餘人,並出動車輛、擔某支援淮海戰役。

1950—1959年支書李明付,期間,成立互助組、合作社.完成高級社至人民公杜的過度:1960-1967年支書策文修。1968-1970年支書趙良法。1970年支書劉作良。1971—1975年趙良法、未文禮先後擔任支部書記。1976-1985年支書李明珍。1985—1995年支書劉作良,1997年實行一一推雙考,鄉派支書高成銀。1998年支書劉景佔,1999年季明珍再任支轉。2000年支書李運才。2001年3月至2002年12月鎮深包村幹部掛職,掛職支書和劉景存,李運保組成支部2003年支書田漢金。

【行政建設】1946年會長李作武,1950—1952年村長李作武,1952-1957年村長宋文修。1958-1967年大隊長趙良法, 1967-1976年革委會主任候知才,1976- 1978年大隊長劉景佔:1979-1996年大隊長、村主任李琪誰,1997年村主任李法省,1998-2000年主任田漢全,2000= 2002年主任李運青,2002年主任李運青。

副主任李明洋,文書劉景存,委員李運寶、宋文振、李善科、田漢峰,計劃生育由陳運靈負責。下設17個村民小組,1個民主理財小組。

人 物

田叢先(1869—1930) 清末秀才一生好學,30歲取得功名。

李書風(1848—1959) 鄉間名醫醫術精湛,聞名於周邊村莊。

劉作舉(1903-1977) 1942年始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王沙灣、黃堆集、洪福寺任校長,後調入鄆城師範、鄆城八中任教,1974年退休。工作期間多次被評為縣、地教育模範,堪為"教育楷模"

李義見(1929.5—1995.1) 白淨寺最年輕的和尚,也是鄆城縣最後一名和尚。

田漢三(1938—2002) 定陶一中高級教師,市級模範教師,在數學方面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趙廷賢 1922年生,1944—1945年在鄆城師範學校學習,1946—1947年先後在河南開封公路段和河南大學工作,1948年先後在豫皖蘇第五專區行政幹校和中州學院學習。1949年南下,先在金陵支隊工作,後參加大西南工作團,到四川後在內江專區做財貿工作。1956年先後任四川省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經理、省對外貿易局行政處處長(正縣級)。1968年參加渡口大三線建設,先後任渡口市(攀枝花)煤建石油公司經理、工商管理局局長。1983年離休,享受地專級待遇。

李明香 1925年生,1946年參軍,後隨軍南下,身經百戰,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參加過渡江戰役,已退休。

劉景乾 1932年2月生,1949年6月參加教育工作,曾在小電小學,=十里舖小學、黃堆集鄉王樓小學任教,1978年離休。工作期間曾多次被評為縣、鄉先進教有工作者。

趙廷琛 漢語研究會秘技長、中國語言學會終身會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106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從事又語言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他學識淵博,教學與科研成就非常突出,深得學生的敬仰和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1091年獲山東省優秀教師稱號,同年獲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他科研非常有創見和獨到之處,在學術界影響很大。其著作多部,所著古代議語》、主編古代漢語新編》、主編《古代漢語教程在國內大專院校其有影響,《通假大字典在擺著之中。其重要論文有多篇,如文言之」和口語「的」的區別糾正了自清代張文炳以來近三百年間漢語研究史上一個重大錯誤,1986年第=期《齊魯學刊)發表後,國家大型權威刊物《語言文字學和《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相繼轉載,此文獲山東省教有廳1087年優秀論文獎。關於名詞的使動用法和動用法在1000年第二期《齊魯學刊發表後,《語言文字學也相繼轉載。《朱駿聲假借說的嚴重缺陷及其影響》(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3.1)糾正了自清代朱駿聲以來近二百年間許多著名專家關於通假字理論的重大錯誤,被第九屆北論文,泰國和香港第八屆華文教有論壇大會也特邀出席宜講,人民日報出版的盛世中華,理論動態編)業已選入,此文在國內外其有能響,被中國西部經濟文化探索從書編委會評為特等獎。其事跡已載入《中國當代教育名人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等10多部大型辭書。

李書合 1938年生,曾任東明縣黨校校長,教授,副縣級幹部,已退休。

劉作乾 對果樹有很深的研究,曾發明桃杏同株,培養出優質梨、桃、石榴等優良品種,多次獲得有關部門的獎勵。

劉懷松 1958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專文化,中學一級教師。1978年7月以來一直在丁廟中學工作。工作兢兢業業,成績突出,分別在1993、 1996年的山東省英易達杯中學生英語競賽中獲優秀指導教師一等獎,1996年獲縣生物優質課評比一等獎,並先後多次被評為縣、鄉優秀教師和先進工作者。在《山東科技》等報刊雜誌上發表論文多篇。

附 記

【1958年小屯大隊基本概況】 全隊共有生產隊9個,485戶2000人。成份∶貧農201戶,中農280戶,富農4戶。政治面貌∶黨員25名,其中男23名,女2名;團員26名,其中男15名,女11名。總耕地6337畝,可耕地5102畝,牲畜總數94頭(其中牛56頭、驢20頭、馬9匹、騾9匹),豬66頭(其中母豬11頭、籽豬36頭、肥豬19頭),羊總數43隻(其中母羊22隻、種羊1隻、小山羊 20隻),農具∶大膠輪車1輛,小膠輪車15輛,雙鏵犁8部,步犁15部,大車33輛,耙子32盤,樓46部,砷子30個,噴霧器7部,

噴粉器1個,水車20部,水井96眼。

【1959年小屯黨支部組織情況】支書李銘富,委員共7名。李銘富兼生產委員,副支書宋文修兼福利委員,侯知才組織委員,彭漢文宣傳委員,劉作龍治安委員,李彥斌文化委員,趙良法監察委員。

黨員有:李法玉、彭天珍、李作生、李作良、李銘勳、李明芹、李見標、李堪設、李西廷、王學臣、李作崗、劉景洋、樊慶峰、宋文禮、田效倫、劉作易、劉作箱、劉愛菊,共25名。

【1968年小屯大隊基本概況】全大隊共有生產隊11個,428戶1560人,勞力710人,土地5191畝,耕地4871畝,自留地320畝,性畜145頭(其中牛93頭、馬3匹、驢 40匹、驟9匹、豬240頭、羊340隻),大車 20輛,馬車6輛,地排車45輛,膠輪23個,型子36張,粑26部,樓75部,噸子30個,播種樓4部,機子1部,水車35部,噴霧器 48部,噴粉器11個。

【宗教】白淨寺,傳說建於元朝,共有三進院,有大殿、四大天王殿、觀音閣、鐘樓、鼓樓、戲樓,寺內有「金剛經」「觀世音菩薩晉門品經」「禪門佛事」。清末有僧徒5人,先後由樂無、義州、寬金主持。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建,佔地面積和寺屬田地超過100畝,一度香火旺盛。建國後失修,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後房屋全部倒場,寺內3位僧人搬到村內居住。最後一名借人李義見,1995年1月去世,僅保留寺碑1塊。

-end-

轉發到「圈子」裡,老鄉們都會感謝你的。

相關焦點

  • 張營鎮-(各村史)-馬莊
    2001年2月鄉鎮合併,屬張營鎮。【地理位置】 該村位於鄆城縣城東17公裡處,東與周河口相接,北與嘉祥縣黃垓鄉張垓相連,南與黃堆集鄉房河口、孫垓接壤,西依仲樓。【自然狀況】 全村地勢平坦,新挖三分幹繞村半周,從良田地中穿過,水利條件優越,旱能澆、澇能排,發展農業生產具有良好的條件,適宜種植小麥、棉花、玉米等各種農作物。
  • 張營鎮-(各村史)-田垓
    2001年2月鄉鎮合併,屬張營鎮。)【地理位置】 田垓位於鄆城縣城東12.5公裡處,在鄆城至濟寧公路北側,東與大老人相連,西與潘莊相接,南依魏垓,北鄰徐莊。
  • 小屯「第一佳」跑腿服務項目概述
    小屯還經營《汽車維修》地址:小屯郵局玉超汽車維修與洗車打蠟。還有微信推廣,現已經有三個平臺,好友上萬人。小屯  收費表;小屯村5元起步,範圍包括小屯周圍所有鄉鎮(王二莊、丁村、食店莊、三浦、王世公、大(小)辛莊、常莊、大堤………             1、早上8:00―下午21:00工作時間。        2、(特殊情況如下雪、下雨、大霧加10元)         3、你們動嘴我們跑腿讓你們寶貴的時間不浪費在跑腿的時間裡,我在此承諾把你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
  • 【康平老故事】小屯變遷 作者:洪福山
    小屯的變遷,因其小,所以不那麼滄桑。一粒沙裡一世界,小屯自有小屯的故事。小屯不是它的名字,它的名字叫劉木匠。劉木匠作為一個自然屯,隸屬於康平縣沙金臺蒙古族滿族自治鄉紅旗村,過去是一個生產小隊,地處該鄉最北部。
  • 雲南菸草興雲車城下月關閉拆遷 下一步輪到小屯汽車城?
    高新小屯汽車城地塊規劃為公園綠地雲南菸草興雲汽車城位於昆明市二環西路668號,靠近小屯立交橋和黃土坡立交橋,周邊在開發的房地產項目有海倫堡海倫中心、金泰國際、融創春風十裡等根據去年7月高新區管委會發布的《昆明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規劃圖,小屯立交西北側規劃的10公頃的綠地用地,正好就是目前昆明高新小屯汽車城的地塊。所以菸草興雲汽車城關閉後,下一步面臨關閉拆遷的就是小屯汽車城。
  • 「復興教體」邯鄲市復興區百強社團風採展|西小屯小學「星星少年...
    西小屯小學西小屯小學於2016年建校,以「為學生的人生奠基」為目標,以「藝體教育」為辦學特色,積極開展社團活動,我們精心設置課程,發展學生個性,使每一位學生在「健」字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彰顯我校的「健」字文化,發展藝術特色。
  • 守住校門第一關 鄆城縣張營鎮大人中學嚴格落實門崗值班制度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樊珊 通訊員 祝令浩 鄆城報導  為堅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輸入校園,保證師生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維護校園安全穩定,近日,鄆城縣張營鎮大人中學嚴格落實門崗值班制度
  • 以練代戰 密雲區石城鎮各村上演防汛應急演練
    石城鎮各村按照鎮黨委、政府統一部署,積極開展防汛減災應急演練活動,「以練代戰」,切實增強防汛搶險的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為有效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奠定堅實基礎。(四合堂村防汛應急演練現場)(紅星村防汛應急演練現場)各村演練活動緊緊結合本村實際,模擬因暴雨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各類險情。
  • 選準「領頭雁」交穩「接力棒」——鎮安鎮各村(社區)黨組織換屆...
    當天,全鎮各村(社區)黨組織換屆選舉黨員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大會的各項議程嚴格按照選舉程序、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根據黨章規定,經到會黨員充分醞釀討論,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差額選舉產生各村(社區)新一屆黨組織委員會委員共計76名同志。隨後,新一屆黨組織委員會委員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新一屆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大會在雄壯的《國際歌》聲中圓滿結束。
  • 【鄉村快訊】太平鄉先進帶後進 共享新生活、九龍鄉各村持續推進...
    【鄉村快訊】太平鄉先進帶後進 共享新生活、九龍鄉各村持續推進環境衛生整治活動… 2021-01-11 2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堆集-(各村史)-杜莊
  • 武安鎮-(各村史)-前宋村
  • 武安鎮-(各村史)-洪福寺
  • 唐廟鄉-(各村史)-夏樓
  • 唐廟鄉-(各村史)-趙孟村
  • 唐廟鄉-(各村史)-閻莊
  • 唐廟鄉-(各村史)-西李樓
  • 唐廟鄉-(各村史)-蔡莊
  • 郭屯-(各村史)-褚垓
  • 長興:縣四套班子領導前往各村 參加戶主大會
    浙江在線-長興新聞網11月16日訊 11月14~15日,長興縣委書記周衛兵,縣委副書記、縣長石一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高勝華,縣政協主席潘華明,縣委副書記何志強等縣四套班子領導前往各村,參加戶主大會,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並對嚴肅換屆選舉紀律提出要求,對各村今後五年發展提出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