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人-請點上面「關注」
閻莊
【沿革】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閻氏始祖順建公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於閻什口,閻氏三世祖志賢和王氏祖化遠又遷此定居,建村後,以閻氏取村名閻莊。
清末屬鄆城縣李北裡。1940年屬鄆城縣五區,1952年改屬七區,1958年初歸武安鄉,同年秋建孫莊大隊,轄閻莊,歸武安公社。1962年自成大隊,1984年初改為閻莊村民委員會,屬三屯鄉。2001年改屬唐廟鄉。
【地理位置】 閻莊位於縣城西南20公裡處,東與後屯為鄰,北與孫莊接壤,南與柴周隔河相望,西與楊節垓相連。
【自然狀況】 該村地勢平坦,趙王河挨村而過,20世紀70年代初,在趙王河建揚水站1處。2000年前後全村打機井14眼,機井和揚水站配合使用,水利條件極其優越,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及蔬菜、瓜果。2002年全村佔地1678畝,其中,耕地1338畝,粘質土壤和沙質土壤約各半,學校佔地30畝,村莊佔地220畝,其它佔地90畝。
【交通】 建國前,交通極為不便,與縣城和四鄰鄉村之間全是土路,高低不平,雨雪天氣極難行走。建國後,特別1970年後,交通建設發展迅速,該村與四鄰鄉村之間先後修通了寬闊筆直的土公路,2002年境內交通四通八達。
【姓氏與人口】 該村共有閻、王、季等7個姓氏。其中,閻氏三世祖志賢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由閻什口遷此,2002年共145戶680人;王氏祖化遠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遷此,2002年共76人;季氏祖鳳鳴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遷此,2002年共60人。此後,周、宋、程、張先後遷此。1949年全村共110戶504人,2002年全村共190戶854人,均為漢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
【經濟狀況】 建國前,該村村民以務農為主,生活極為貧困。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超過20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60萬元,畜牧業收入 22萬元,林果蔬菜收入10萬元,其它收入8萬元。
【榮譽】 1996—1997年連續二年被三屯鄉政府評為"先進單位""綜合考核先進單位"和"人口責任制管理先進單位"; 1998年被縣評為"精神文明單位"
大事記
1946 年 成立村農會和槍班,閻傳自任農會會長,王士興任槍班班長。
1948年初 農會帶領群眾進行土地改革,鬥爭地主,沒收其財產分給農戶。
1952年 閻光白、王士興等帶頭組織成立了全村5個互組組。
1983年 全村人均集資20元,安裝變壓器1臺,配電室1處,全村澆地、照明用上了電,結束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
【農業】 建國前,以家庭為種植單位,人均土地2畝,小麥畝產60公斤,高粱畝產 80公斤,穀子、大豆等農作物產量也較低。1952年閻莊成立了互助組,組織結構雖有變化,但畝產量提高不大。1955— 1957年在農業合作社的組織領導下,閻莊打水井3眼,購進水車3部,凡水澆地塊糧食產量均有明顯增加。1972—1975年村裡和種子部門結合,聘請了農業技術員,培育高粱、玉米雜交良種,取得了較好的效益。1976—1978年村先後打機井5眼,在趙王河建揚水站1座,購進50馬力柴油機1部,12馬力柴油機5部,利用柴油機作為動力澆地,種地打畦,更換良種,並開始使用農藥、化肥,產量大有提高。小麥畝產量300多公斤。棉花畝產皮棉60公斤。1980年全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農機、良種、農藥、化肥普遍應用,糧食畝產超過 700公斤,皮棉超75公斤,麥棉間作開始嘗試,一年兩種普遍實施。1983年全村群眾人均集資20元,安裝變壓器1臺,建配電室 1處,開始使用電力澆地和照明。全村絕大部分地塊都能澆上水。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民經濟意識提高,全村有二十幾個農戶種植蔬菜、瓜果、葡萄、蘋果等,經濟效益可觀。農民純收入有很大提高。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2000元。
【工業】村辦工業始於1965年,當時六隊(行政村)建磚瓦廠1處,為村民蓋房提供了方便。1970年村裡又成立了副業組,有粉坊、油坊、木業等,主要服務於該村,從業人員50多人。1977年村裡購進打面機和飼料粉碎機,由專業人員給群眾打面和加工飼料。1982年個體私營企業開始發展,村民閻繼存、閻海濤等十幾戶人家開始搞羊腸衣加工。1998年村民閻昭銀、閻先鋒又開始搞豬腸加工。同年,閻長海新上馬蛋雞場1處。
【文化教育】 1957年村集體蓋房子8間,建起了閻莊小學,2002年學校設立一至三年級3個教學班,有學生60多名。1995年又招收1個學前班,兒童入學率達100%。1968—1973年村裡成立了文藝宣傳隊,利用農閒時間演練戲曲和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農村文藝陣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1997年村集體購進17時黑白電視機1部,放在大隊部辦公室,供群眾觀看新聞和各種文藝節目。此後,大部分農戶先後都購置了錄音機、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VCD等家電。2002年電視入戶率達98%。
【村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貧困生活。建國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60年人均佔有糧食不足10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2年人均佔有糧食800公斤以上,人均收入超過 2000元。1949年以前村民住的是土牆泥頂房;1970年前後住的是土牆瓦房;1990年以後,大部分村民開始建起磚牆瓦房,混凝土平頂或樓房,大大改善了居住條件。肉、蛋、食油、蔬菜等生活消費水平逐年提高。群眾生活發生了較大變化。2002年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00輛,摩託車20多輛。60%的家庭裝上了程控電話。醫療衛生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村裡有衛生所1處,床位4個,小病不出村,大病能輸液,能控制傳染病的流行。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53年閻光香、季全美、閻光全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閻莊第一屆黨支部,閻光香任支部書記,他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完成了由互助組、合作社、高級社至人民公社的過渡。1977—1987年閻昭堂任支部書記,在此期間,黨支部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帶領群眾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挖溝修渠,大搞水利建設,建揚水站1處,全村人均集資20元錢,架起高壓電,安裝了變壓器和配電室,全村澆地照明用上了電,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1988—1995年閻光根任支部書記,他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個人私營企業發展,使該村以腸衣加工為主的私營業戶發展十幾家,並想方設法,積極和外貿單位聯繫,調整該村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蔬菜、瓜果生產,使全村大多數群眾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96—1998年閻昭希任支部書記,他帶領全村黨員群眾,積極扶植個人私營企業,狠抓種植業結構調整。1996—1997年連續2年被鄉評為先進工作單位。1998年被縣評為精神文明單位。1999—2001年閻昭榮任支部書記,他帶領黨員和群眾努力壓縮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並發動群眾集資改造了該村照明線路,使電價降到了每度0.52元,減輕了農民負擔。2002年閻昭希任支部書記。
【行政建設】1946年閻傳自任農會會長,負責鬥地主、分田地、土地改革等。1950—1952年閻光愛任村長,合作社成立後,閻光香任社長。1960年閻傳青任大隊長。1966—1976年閻昭堂任村主任。1977—1986年閻光根任村主任。1987—1992年王乃興任村主任。1993—1995年閻昭銀任村主任。1996—1999年閻昭榮任村主任。2002年閻德好任村主任,文書閻光安,村委委員有閻德彥,下設5個村民小組,1個民主理財小組。
人 物
閻傳運(1924—1947)革命烈士, 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在劉鄧大軍某部任連指導員,在解放菏澤辛集時犧牲。
閻繼存 青年企業家,出生於1968年5月12日,大專文化。1984年8月至1987年7月畢業於鄆城縣第三中學。1987年8月在該村務農。1998年6月至 12月赴上海經濟幹部管理學院進修,1996年4月至2003年任鄆城宏遠腸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是第十五、十六屆菏澤市人大代表。
他目光遠大,有膽有識,於1996年創辦鄆城宏遠腸衣有限公司,職工由建廠之初的20餘人發展到現在的200餘人,註冊資金由當初的45萬元發展到518萬元,2003年實現產值4800萬元,創利稅400萬元。公司成立以來,他思想開拓,懂管理,善用人,重效益,堅持誠信為本,守法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被上級部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單位和 AAA級守信用企業。在公司員工的思想政治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2000年被鄆城縣委、縣政府授予"全縣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經過不斷的發展,取得了獨立的進出口權,並已取得歐盟註冊,他被選為中國腸衣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企業家協會會員,榮獲菏澤市"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稱號。
-end-
轉發到「圈子」裡,老鄉們都會感謝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