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人-請點上面「關注」
西李樓
【沿革】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李氏八世祖榮從山東範縣(現屬河南小範縣)疙瘩李橋遷此,因建有一樓,故名李樓,1984年改為西李樓。
清末屬鄆城縣李北裡,1928年歸鄆城縣五區胡營鄉。1940年劃歸鄆南縣五區, 1942年歸鄆鄄巨菏辦事處,1943年歸臨澤縣,1944年屬鄆巨縣五區,1949年屬鄆城縣五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和智垓、東孫莊、西孫莊4個自然村為一個大隊。1963年從智垓大隊分出,李樓和東孫莊、西孫莊3個自然村合成李樓大隊,屬陳裡長公社。1973年屬趙樓公社。1979年屬唐廟公社。1982年4月改名李孫大隊,1984年初東、西孫莊分出,自建西李樓村民委員會,屬三屯鄉管轄。2001年屬唐廟鄉。
【地理位置】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22.5公裡處,東與李橋相鄰,北與前屯接壤,南與智垓相連,西南與東、西孫莊相接,西與董莊隔河相望。
【自然狀況】 該村地勢平坦,趙王河從村西1公裡處由南向北通過,水利條件優越,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宜種植小麥、棉花、大豆及蔬菜、瓜果。2002年全村佔地904畝,其中,耕地734畝,半為粘質土壤,半為沙質土壤。
【交通】 建國前,交通極為不便。建國後公路發展迅速,土路由瀝青路面所代替,李樓離瀝青路相距1000餘米。
【姓氏與人口】 全村共有李、吳、郭、張、趙、許、田、魏等19個姓氏。其中,八世祖榮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河南省範縣辛莊鄉李橋遷此定居,2002年共27戶25人;其它姓氏相繼搬至李樓,吳氏祖由吳廟遷此,2002年共97人;郭氏祖由三屯遷此,2002年共67人;李氏祖由李橋遷此,2002年共55人;李氏祖由巨野縣南李樓遷此,2002年共55人; 2002年張氏16人,趙氏17人,許氏27人,田氏39人,魏氏9人,王氏31人,劉氏10人,葛氏 9人,徐氏23人。1949年全村共98戶400人;2002年全村共170戶580人,均為漢族。
【經濟狀況】1958年土地收歸集體所有,1959年經濟狀況有所下降。1980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生活水平直線上升。200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超過116萬元,是建國初期的 7倍,其中,農業收入81萬元,畜牧業收入 24萬元,其它收入11萬元。從事工副業與農業的人數比約為2∶8。
大 事 記
1948年 趙中雲任農會會長,帶領群眾進行土地改革,鬥爭地主,沒收其財產分給農民。
1952年 許學德、吳仁先等發動群眾成立互助組,吳仁山、李德元等4家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共有4個互助組相繼成立。
1973年 楊在排、楊在祥、楊米收、吳慎亭、郭太起等人帶領群眾辦起李樓麵粉加工廠,該廠1978年倒閉。
1992年 全村集資辦電,該村用上照明電。
1999年 郭太路、李保山、李詩華、李宗佔帶領群眾集資改造高壓線路,電費由原來的1元錢1度降至0.52元。
【農 業】建國前,以家庭為種植單位,人均土地1.9畝,小麥畝產50公斤,棉花(籽棉) 40公斤,高粱50公斤,油料作物以大豆、芝麻為主,產量較低。1952年春李樓成立互助組,組織結構雖有變化,但是產量變化不大。1958年土地歸集體耕種,畝產稍有增加。1972—1975年村先後打深機井10眼(33至45米),種地打畦,更換良種,柴油機澆地,糧食畝產首次超過250公斤大關。1980年全村實行土地承包製,農機、良種、農藥、化肥普遍應用,糧食畝產超過500公斤,皮棉40公斤。1998年實行種植結構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經濟收入明顯提高,糧食畝產超過650公斤,皮棉超過100公斤。
【文化教育】 1956年成立小學。1990年後兒童入學率100%。
【村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饑寒交迫的生活。建國後,生活水平不斷發生變化。1970年人均佔有糧食不足15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2年人均佔有糧食600公斤,人均收入20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300元。住房∶1949年土牆泥頂,1970年土牆瓦房, 2002年磚瓦房,住房人均1間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肉蛋等消費方面, 1949年人均不超過2公斤,1970年10公斤, 2002年20公斤,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擁有拖拉機7輛,機動三輪車 40輛,摩託車4輛。醫療衛生方面得到極大改善,村有醫療所1處,小病不出村,大病能輸液,能控制傳染病流行,村民的平均壽命比建國前增長20歲。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0年趙中雲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從事清匪、反霸和發展黨員的工作。1946年黨組織公開後,許學德任支部書記,共有黨員5名(許學德、李守證、楊米臣、吳仁先、趙中雲)。1948年開展土地革命。李念龍帶領全村出動民工10餘人(趙傳師、李道德、李長秋、李傳德、郭貴興、郭志海、吳慎要、吳仁堤、郭貴禮等)、轅車2輛、太平車3輛、7個毛驢支援淮海戰役,到馬牧送米2500公斤、鞋100雙。1952—1960年許學德接任第二屆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群眾成立互助組、合作社,完成高級社至人民公社的過渡。1960—1962年劉逢賢任黨支部書記。1962—1983年楊在排任黨支部書記。1983—1997年郭太起任李樓黨支部書記。1997—1998年朱保華(鄉幹部兼職)任黨支部書記。1998—1999年王修忠(鄉幹部兼職)任黨支部書記。1999— 2002年郭太路接任黨支部書記,支委有李詩善、李詩華等。1999年再次對村莊進行規劃,並改造了低壓線路。
【行政建設】1946年趙中雲任農會會長,負責清匪、反霸、除奸、土地改革等事務。1950—1952年合作社成立。2002年李保山任村長,李詩華任文書,村委有李詩善、李宗佔,下設4個村民小組。
人 物
趙後才(1911—1947) 革命烈士, 1946年入伍,在東北四平作戰中犧牲。
李廣才 1963年生,中共黨員,研究生畢業,1981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團縣委工農青年部部長,畜牧局紀檢書記,唐廟鄉黨委副書 記、鄉長,梳洗樓鄉黨委書記,侯咽集鎮黨委書記等職。侯咽集鎮是全縣農業生產先進單位,是糧食生產、蓮藕開發、林業生產、植桑養蠶等基地,民營經濟發展位於全市先進行列。1996年他個人榮獲市級先進黨委書記,系市委組織部跟蹤考察幹部,在抗擊非典工作中被評為市級先進個人。
-end-
轉發到「圈子」裡,老鄉們都會感謝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