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徐庶到底有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

2021-01-08 亭殿閣

歷史上並不存在「元直走馬薦諸葛」之事,實際上徐庶在離開劉備之前,已經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

徐庶的母親也不是被曹操接到許昌的,徐庶在投靠劉備的時候是帶著他母親一起投靠的。《三國演義》這裡其實很大的邏輯漏洞,古人言「父母在,不遠遊」,既然徐庶奉母至孝,怎麼可能獨自投奔劉備而把其母親留在曹操勢力區域呢?另一個邏輯漏洞就是既然徐庶奉母至孝,應該十分了解其母親的性格,怎麼會被一封偽造的書信欺騙呢?難道母子之間這這點默契都沒有麼?最後一個漏洞是在徐庶母親自殺以後,徐庶完全可以脫離曹操回到劉備身邊,可是徐庶沒有這樣做。歷史上徐庶的母親,是在劉備「挾民渡江」時期被曹純的虎豹騎追上俘虜的,而且曹操也沒有讓人模仿徐庶母親的字跡騙徐庶投靠,是徐庶自己說自己失去了母親方寸大亂辭別劉備去投奔曹操的,再之後,就幾乎找不到關於徐庶的記載了。

至於徐庶母親自殺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故事就存在疑點了。《三國演義》之所以虛構了曹操用計賺徐庶和徐庶承諾不為曹操設一謀,以及臨走之前推薦諸葛亮,無非就是為了證明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既然三國演義的記載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現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實心態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麼?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

筆者以為未必:徐庶母親為什麼會被虎豹騎擒獲?那是因為劉備根本沒有做好對手下家屬的保護工作。當然這也不是說劉備有意為之,畢竟連自己的夫人兒子都走散了,如果不是趙雲拼死救出劉禪,蜀漢就不會有後主了。劉備連自己的妻子兒子都保護不好,更不會保護好徐庶的母親了。如果是平常人,是會理解劉備的,但是徐庶不同,從徐庶得知其母親被曹軍俘虜以後就迫不及待的辭別曹操可以看出,他對母親的孝心是真的很深。徐庶輔佐劉備盡心盡力,又推薦了「天下奇才」諸葛亮,然而劉備居然連自己的母親都保護不好,要他如何為劉備死心塌地呢?奉母至孝的徐庶只會把其母親被俘虜的責任歸咎於劉備保護不利。

徐庶如果真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應該想辦法把自己的母親就出去然後回歸劉備,即使曹操對徐庶母親的監控嚴密,徐庶也可以等其母親去世以後再設法脫身呀,可是徐庶什麼都沒做,連和諸葛亮的書信往來都沒有,這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分明是準備在曹營長駐了。

而且諸葛亮北伐時期得知徐庶在魏國的境遇曾經感嘆說:「難道魏國真的那麼多人才麼?怎麼這倆人的才能難道都不值得重用麼?」

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韜、庶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魏略

實際上御史中丞是古代御史臺的高官,職位僅次於御史大夫,少說也是三品大員,諸葛亮嫌棄他官位低,那是和他這個丞相比。既然徐庶在魏國的實際官位不低,那麼徐庶不可能沒有為曹操出謀劃策過,況且御史中丞負責糾彈百官,怎麼可能一言不發呢?曹魏不養閒人,如果徐庶真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又是怎麼當上的御史中丞呢?

綜述,身在曹營心在漢,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自從徐庶離開劉備開始,他的心早就脫離劉備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魏略》

相關焦點

  •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國有哪些人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呢?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你知道這句話最開始講的是誰嗎?其實,三國時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一共有三人,最有名的就屬關二爺關羽。《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劉備戰敗,關羽在戰亂中與劉備走散,他一路保護劉備的兩個夫人,不得已之下與曹操達成「土山三約」,留在了曹營。
  • 三國殺:身在曹營心在漢,除了荀彧、徐庶你還知道誰?還有我
    所以我現在的近況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內心想著我們可愛的三國殺,身體被學習捆綁得死死的,所以今天我們來講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看看誰和我一樣那麼慘。我第一次知道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詞是因為徐庶,因為當時我們老師交給我們一句話「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能否在《九州劫》中擺脫曹操的束縛?
    再來,在徐庶加入之前劉備的麾下的人員配比呈現重武輕文的傾向,劉備手下能打的武將有張飛、關羽、張雲等人,個個都是頂級的武將,但是卻沒有一個有大局觀的謀士文人輔佐。縱使是關、張也不可能。也是由此徐庶能謀善斷、博學多才的形象展現無疑,當然其形象不止存在於史書當中,在諸多的影視、遊戲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如《三國演義》、《全面戰爭三國》中就對其形象有著不同程度的顯現,同樣在三國題材SLG遊戲《九州劫》中對徐庶的形象也有著獨到的刻畫。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要向曹魏舉薦司馬懿,原因其實是這樣
    說起徐庶,大家都會想到一句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本是劉備的謀士,被曹操引誘到許都,雖然他人在曹魏集團卻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可是在徐庶後來離開曹魏的時候,卻給曹魏推薦了司馬懿,正是司馬懿導致蜀國北伐失敗,幫助曹魏統一了三國,可以說,沒有徐庶的推薦,三國結局尚未可知,那徐庶為什麼要想曹魏推薦司馬懿呢
  • 盤點《三國演義》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個人,第三個令人意外
    而且,《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有名的俗語,其中有一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許多人都覺得它是形容關羽的,其實,這句話除了關羽,《三國演義》中還有兩個人是符合這句話的,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位三國名人吧義薄雲天——關雲長。關雲長「身在曹營心在漢」是有目共睹的。當時的關雲長與哥哥劉備失散,被曹操圍堵在屯土山,不得已降了曹,但是與曹操約法三章:1.降漢不降曹。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原來不止一個,常人都易忽略的角落
    不過後來探聽得知劉備去向後,關羽還是毫不猶豫地前去尋找,過程中留下過五關斬六將的美談,不過那是演義所撰,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罷了。第二位,是很容易想起的一位謀士,姓徐名庶,字元直。這位名號雖不如關羽響亮,但聽到「身在曹營心在漢」此語,相信很多人還是想到他。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還會養著他?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在小說當中,赤壁之戰期間,徐庶製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造反,偷襲許昌,然後領著三千兵馬離開赤壁脫離這片是非之地。至此徐庶再無消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還會養著他?後來其結局又怎樣了呢?就讓我們來見證一下真實的徐庶,正史上,徐庶在201年,投奔了駐紮在新野的劉備,成為了他手底下的謀士,207年,正是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親自前往諸葛亮所在地,請他出山相助。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加入劉備的時候,徐庶並沒有離開。
  • 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初並不是指關羽,而是被譽為「王佐之才」的他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不少人聽到這句話之後的第一反應是覺得這句話是在說關羽,但其實關羽官拜漢壽亭侯的時候,漢獻帝就在許昌,所以關羽並不算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心中的漢室正統不是被曹操挾持的漢獻帝,而是流亡在外的劉備。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並非只有關羽?還有他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成語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它出自於《三國演義》中關羽投降曹操的故事。當時關羽雖然表面投降了曹操,但是心裡一直掛念的都是蜀漢和劉備,無論曹操如何厚待,他的衷心也未曾的發生過改變。
  • 「身在曹營心在漢」講的誰
    我們常用來比喻人身子與人心在對立的一方,有身不由己之感。這個典故講的是「關羽」,正如一句歇後語: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是三國裡關羽與曹操之間的一段故事。話說三國時期,關羽在戰亂中與劉備走散,他一路保護劉備的兩個夫人,不得已降了曹操,留在了曹營。
  • 三國殺:盤點三國最強謀士武將,SP徐庶第一,陳宮墊底!
    伴隨著《三國殺移動版》在國內的爆紅,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這款遊戲。在遊戲中英雄各具特色,每一位武將都擁有著自己的特色。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最強謀士武將,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武將呢?第一位:SP徐庶作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人物,徐庶在《三國殺》中也擁有著不少的人氣。除了是唯一一位擁有著魏勢力邊框的蜀漢武將,SP徐庶的【無言】與【舉薦】兩個技能更是廣受玩家們的好評,這樣一流的戰力,不愧是頂級的三國謀士。
  • 三國有兩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除了關羽,你知道另一個是誰嗎?
    然而,其實除了關羽,還有一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你知道是誰嗎?關羽當時曹操將劉備擊敗,又包圍了關羽,由於憐惜關羽的才幹,曹操想要招降關羽,收為己用。然而關羽卻是寧死不降,最後在張遼的建議下,為了保護二位嫂夫人的安全,關羽才被迫投降了曹操。
  • 三國經典再回首:身在曹營心在漢到底是咋來的?
    呂海峰話說,當關羽以權宜之計投降了曹操之後,就開始上演了一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好戲。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再次回首一下:這一出三國演義當中的經典劇目。首先,當關羽投降曹操之後,曹操對關羽是十分優待。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不殺他?徐庶結局又怎樣?
    很多人都知道劉備雖然頂著「皇叔」的稱號,自己還有兩個得力的小弟關羽、張飛,但是其實前半生卻是一個很失意的人,一直胸懷大志,但是奮鬥半生也沒有自己的地盤,很多人說,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後,人生才開始有了起色,但是其實第一個給劉備帶來希望的人是徐庶。
  • 曹操陣營中,曾有三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最終一死、一走、一留
    #在三國時期,曹操的陣營中曾經有過三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荀彧還想藉機再最後勸說曹操一次,可是曹操根本就沒有給他開口的機會。在勞軍後,曹操就將荀彧軟禁起來,不再放他回去。不久,荀彧就在憂憤中死去了。在史書中還記載了一件事,說是當時曹操給荀彧送了一隻食盒。荀彧打開後發現是空的,於是就服藥自殺了。我們從這個故事來看,曹操的用意還是想拉攏荀彧支持自己,他採取了這種隱喻威脅的手段,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剛烈的荀彧寧死也不違背自己的理想。
  • 「身在曹營心在漢」
    」身在曹營心在漢」,在《三國演義》中說的是徐庶。其實,這句話用來形容另一個人,最恰當不過了。他,就是荀彧。
  • 自古忠義兩難全、徐庶母親被曹操所擄為什麼一定選擇離開劉備?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相信看過三國的、或者對三國有興趣的朋友都聽說,說的是徐庶在司馬徽的指引下投奔到劉備帳下、被拜為軍師、擊敗曹仁並奪取樊城,但在曹操謀士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記給徐庶寫了一封信,把他騙到許昌,徐庶到許昌見了母親之後才得知自己被騙,徐母在斥責徐庶之後自殺,徐庶也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因此也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 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為何不願再歸劉備?寧願身在曹營心在漢?
    回答徐庶能力有多強之前,就得了解徐庶的最終官職的御史中丞到底有多大,又有何權利 御史中丞,古代官名,秦始置漢哀帝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後歷代相沿,唯官名時有變動:曹操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稱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時置時廢,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實為御史臺長官無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這是因為避諱的緣故。唐、五代、宋均大夫與中丞並置,唯大夫極少除授,仍以中丞為長官。 明朝廢御史臺,改設都察院,御史中丞遂廢。
  • 成語故事天天講——身在曹營心在漢
    為什麼要讀成語 成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成語的背後涉及很多歷史典故,把成語的含義跟背後的典故結合起來, -身在曹營心在漢- 【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 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真相
    所以,看史書一定要睜大眼睛。乾隆皇帝在關羽這件事上批評陳壽,是因為陳壽在《三國志》裡沒有把關羽寫成神,而是寫成了一個人,而且是一個好色的男人。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真相,是因為曹操搶走了他想得到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