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還會養著他?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2020-12-17 文史怪

在《三國演義》當中,徐庶無疑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是劉備創業期間,最早投奔到他旗下的謀士,並且還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不過後來卻因為曹操俘虜了徐庶母親,徐庶被迫前往曹營,從而離開了劉備。

在小說當中,赤壁之戰期間,徐庶製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造反,偷襲許昌,然後領著三千兵馬離開赤壁脫離這片是非之地。至此徐庶再無消息。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還會養著他?後來其結局又怎樣了呢?就讓我們來見證一下真實的徐庶,正史上,徐庶在201年,投奔了駐紮在新野的劉備,成為了他手底下的謀士,207年,正是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親自前往諸葛亮所在地,請他出山相助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加入劉備的時候,徐庶並沒有離開。等到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而劉表病死,徐庶帶著家眷和諸葛亮劉備一起匆匆南逃,他的母親在這一段時間被曹軍追上並且俘虜,因此徐庶迫於壓力,從而辭別劉備前往曹營。(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

在曹操的有生之年,再也沒有看到他的消息,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徐庶沒有受到重視,沒有出仕或者是擔任微薄官職未被史書記載的原因,等到再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的當中,已經是220年的事情,這一年發生了幾件大事,曹操去世,曹丕稱帝、漢朝滅亡。而徐庶也用一個徐福的名字,進入了曹丕的勸進表。

何謂勸進表?古人當皇帝,最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比如說劉備,自稱是繼承漢室大統,而曹丕也只能逼迫漢獻帝禪位,這個皇位才來得理所當然,而臣子們也自然要懂事的列上「勸進表」,說明讓你當皇帝可是我們大家的意思啊!來體現君主的眾望所歸。

很顯然,徐庶也是其中勸曹丕稱帝的一員,而他也成為了魏朝的開國大臣,等到223年,徐庶又被任命為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職務。

這個形象和《三國演義》裡面那個不屈曹操的形象出入還是有些大吧?其實當時不少文人氏族,還是視作接受禪讓的曹家為正統,因此究竟忠於誰,也並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地方,只不過徐庶的官職並不高,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徐庶只不過是一個郡守而已,當孔明聽聞自己的老朋友徐庶和石韜混的都不咋地的時候,感慨的說了一句,「難道是魏國能人太多了嗎?為何不重用徐庶石韜二人呢?」

《魏略》: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在幾年後,徐庶便在彭城去世,因為小說演義的關係,常常將徐庶和蜀國聯繫起來,但是歸根結底,徐庶應該算作是魏國陣營了。

相關焦點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徐庶到底有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
    《三國演義》之所以虛構了曹操用計賺徐庶和徐庶承諾不為曹操設一謀,以及臨走之前推薦諸葛亮,無非就是為了證明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既然三國演義的記載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現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實心態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麼?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要向曹魏舉薦司馬懿,原因其實是這樣
    說起徐庶,大家都會想到一句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本是劉備的謀士,被曹操引誘到許都,雖然他人在曹魏集團卻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可是在徐庶後來離開曹魏的時候,卻給曹魏推薦了司馬懿,正是司馬懿導致蜀國北伐失敗,幫助曹魏統一了三國,可以說,沒有徐庶的推薦,三國結局尚未可知,那徐庶為什麼要想曹魏推薦司馬懿呢
  •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國有哪些人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呢?
    我們常說「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你知道這句話最開始講的是誰嗎?其實,三國時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一共有三人,最有名的就屬關二爺關羽。《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劉備戰敗,關羽在戰亂中與劉備走散,他一路保護劉備的兩個夫人,不得已之下與曹操達成「土山三約」,留在了曹營。
  • 三國殺:身在曹營心在漢,除了荀彧、徐庶你還知道誰?還有我
    所以我現在的近況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內心想著我們可愛的三國殺,身體被學習捆綁得死死的,所以今天我們來講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看看誰和我一樣那麼慘。我第一次知道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詞是因為徐庶,因為當時我們老師交給我們一句話「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並非只有關羽?還有他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成語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它出自於《三國演義》中關羽投降曹操的故事。當時關羽雖然表面投降了曹操,但是心裡一直掛念的都是蜀漢和劉備,無論曹操如何厚待,他的衷心也未曾的發生過改變。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不殺他?徐庶結局又怎樣?
    可惜好景不長,曹操聽說劉備得到徐庶之後,聽從程昱的計謀,抓來徐母,逼迫徐庶轉投自己,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徐庶是個大孝子,只得離開劉備,轉投曹操。但是,到了曹營的徐庶卻「一言不發」,當起了木頭人,這時候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曹操如此英明之人,為什麼不殺如此辜負自己的徐庶呢?要知道曹操曾經可是說過「寧可我不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曹操不知道徐庶的心思嗎?還是其他?
  • 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初並不是指關羽,而是被譽為「王佐之才」的他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不少人聽到這句話之後的第一反應是覺得這句話是在說關羽,但其實關羽官拜漢壽亭侯的時候,漢獻帝就在許昌,所以關羽並不算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心中的漢室正統不是被曹操挾持的漢獻帝,而是流亡在外的劉備。
  • 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未獻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不懲罰他?
    徐庶非常聰明,在投靠了劉備之後,為劉備出了計策,打敗了曹操,也因此讓曹操發現了他這個人才,最後曹操在長坂坡之戰中抓了其母親,逼迫徐庶歸順曹營,而徐庶是個非常孝順的人,只能辭別了劉備,來到了曹營。而關於徐庶如何離開劉備去往曹營,《三國志》中記載的是,徐庶母親在南行路上被曹操捉獲,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
  •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能否在《九州劫》中擺脫曹操的束縛?
    然而在劉備陣營起家的初期,從徐州到小沛再到新野城下,可以說這段歷史對於這些人來說是最為危險的時刻,但此時一個人的加入徹底的改變了這個局面,讓處於絕望中的劉備陣營再度煥發創業的精神,這個人就是徐庶徐元直,今天就讓月半叔同大家一起來看看徐庶對於劉備陣營意味著什麼吧。
  • 徐庶和楊修都對曹操不歸心,為何命運不同?倆人都沒給他獻過計嗎
    徐庶和楊修,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差異較大。按民間形象,倆人都不大討喜,心不在曹操身上。他們的結局卻完全不一樣,一個白長一張嘴,理直氣壯地吃「霸王餐」,另一個則吃飯的傢伙事被沒收,讓人搞不懂曹孟德為啥厚此薄彼。其實回到正史,就很容易有答案。
  • 盤點《三國演義》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個人,第三個令人意外
    而且,《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有名的俗語,其中有一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許多人都覺得它是形容關羽的,其實,這句話除了關羽,《三國演義》中還有兩個人是符合這句話的,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位三國名人吧義薄雲天——關雲長。關雲長「身在曹營心在漢」是有目共睹的。當時的關雲長與哥哥劉備失散,被曹操圍堵在屯土山,不得已降了曹,但是與曹操約法三章:1.降漢不降曹。
  • 他才是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今河南許昌禹州市,可能現在這個小縣城不是那麼出名,但是他在古代有另一個名字——潁川。而這個地方在古代也是名人輩出,比如說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曹操的張良,具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其得遇明主,卻最後被逼服毒自殺。 荀彧,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
  • 「身在曹營心在漢」
    」身在曹營心在漢」,在《三國演義》中說的是徐庶。其實,這句話用來形容另一個人,最恰當不過了。他,就是荀彧。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原來不止一個,常人都易忽略的角落
    這位名號雖不如關羽響亮,但聽到「身在曹營心在漢」此語,相信很多人還是想到他。徐庶是潁川人,出身寒門,和當時許多名士都有交往,諸如司馬徽、龐德公,後來向劉備推薦了臥龍鳳雛的,便是這位。建安六年,劉備在劉表處暫安其身的時候,遇見了徐庶。他早就聽說劉備為人厚道仁義,又是漢室宗親,於是想要為他效力。
  • 曹操陣營中,曾有三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最終一死、一走、一留
    #三國風雲錄#在三國時期,曹操的陣營中曾經有過三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從這個時候起,曹操就往權臣的道路上走下去了。到後來,想要讓他交出權力,無異於與虎謀皮。隨著曹操的權勢越來越大,他手下也有想改朝換代、趨炎附勢之徒。他手下的董昭就向荀彧試探,想讓曹操進位國公,加九錫。這其實就是當年王莽篡漢的翻版。心存漢室的荀彧一眼就看穿了董昭的伎倆,拒絕了他。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今日的曹操早已不是昔日的曹操了。
  • 「身在曹營心在漢」講的誰
    這個典故講的是「關羽」,正如一句歇後語: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是三國裡關羽與曹操之間的一段故事。話說三國時期,關羽在戰亂中與劉備走散,他一路保護劉備的兩個夫人,不得已降了曹操,留在了曹營。曹操高興萬分,為了讓關羽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對關羽十分優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身在曹營的關羽始終心系劉備,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
  • 徐庶不被曹操重用,是因為他划水摸魚?還是因為他和諸葛亮的舊情
    在書中,曹操擔心他輔佐劉備,因而在程昱的建議下,將其母親擄去當了人質,因此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歸順了曹操,但是他歸順曹操後,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終其一生,都沒有為曹操謀划過什麼大事。但《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裡面的很多名人事跡,都是羅貫中根據史料及傳說進行了加工,就連三國三大戰役中的「赤壁之戰」,也都被他給改了個面目全非。
  •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
    年輕時殺了人流亡,最後到涿郡遇見後來追隨一生的主公劉備與同僚張飛,《三國演義》描繪桃園三結義,關羽義氣的神話也就在這片桃園中開始。歷史上記載劉備與關羽張飛恩若兄弟,睡在一個床上,平時關羽張飛則侍立在劉備左右。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夫人 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對關羽關懷備至,送他宅院、美女、戰袍及寶馬,關羽還是無動於衷,一心想打聽劉備的下落。
  • 自古忠義兩難全、徐庶母親被曹操所擄為什麼一定選擇離開劉備?
    「徐庶進曹營」後與「關羽降曹」事件演化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那麼真實情況真的如何那? 陳宮認為自己不忠不義無臉活在世上,曹操愛他之才,想不殺他,也是拿他母親來逼他。曹操問陳宮,你還想讓你的母親活嗎?陳宮說:「我聽說以孝治天下的人不會殺害人家的親人」,還說,我的母親是死是活,你看著辦吧。 面對著一個要處死自己的人,陳宮還要變相的拍馬屁,還不是為了自己的母親?曹操就是為了這個「以孝治天下」,還把陳宮的母親養了起來。
  • 三國有兩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除了關羽,你知道另一個是誰嗎?
    三國演義中,大家都十分佩服關羽的忠義,因為他雖然表面投降曹操,但是心中一直掛念著劉備,無論曹操如何厚待,他對劉備的忠心始終未成變動,最終他保護嫂子千裡尋兄,留給後人一片讚譽。然而,其實除了關羽,還有一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你知道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