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被曹操所迫,從劉備處來到曹營後,因為要對劉備效忠,所以不肯給曹操出一計一策,那麼曹操為什麼不懲罰他?今天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徐庶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地位低下,剛開始的徐庶喜歡舞刀弄劍,不怎麼愛讀書,後來出了事被抓了,最後被人救下,才躲過了牢獄之災。
出來之後,徐庶放棄了刀劍,去拜訪名師學習知識,最後也學成,成為知識淵博的士人,並與諸葛亮等人成了好朋友。
徐庶非常聰明,在投靠了劉備之後,為劉備出了計策,打敗了曹操,也因此讓曹操發現了他這個人才,最後曹操在長坂坡之戰中抓了其母親,逼迫徐庶歸順曹營,而徐庶是個非常孝順的人,只能辭別了劉備,來到了曹營。
關於徐庶如何投靠劉備,《三國志》中記載只有一句話,「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而《三國演義》或許為了戲劇性,設計了徐庶唱歌自薦的情節,這一設計也非常符合當時徐庶的身份,當時徐庶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人,想要投靠劉備,用自薦的方式最好。
而關於徐庶如何離開劉備去往曹營,《三國志》中記載的是,徐庶母親在南行路上被曹操捉獲,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
而《三國演義》就在史料的基礎上,發揮了很多想像,設定其母親在此之前就進了曹營,然後讓人偽裝其母親的字跡,寫信給徐庶,徐庶不得已辭別了劉備,來到曹營。《三國演義》如此設計,使得徐庶的人物更加飽滿,也更加深刻體現了他「忠義不能兩全」的處境。
徐庶來到曹營後,為了表達對劉備的忠心,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而這其實也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史料中對於徐庶到曹營後,沒過多記載,徐庶可是跟諸葛亮一樣聰明的人,不可能沒有一些功勞事跡記載下來吧,所以《三國演義》根據這個,就設定了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形象,也是很合理的。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一計一策,雖是《三國演義》虛構,也很符合歷史事實的發展,那麼對於徐庶的做法,曹操為什麼不懲罰他?
其一,曹操是個非常重視人才,愛惜人才的人,也用人不疑,如《三國演義》中所寫的,曹操對徐庶非常好,而且非常信任他,放心派他去勸說劉備。
其二,歷史上徐庶在曹營雖然沒有做出什麼大功勞,但是作為曹操的謀臣,曹操又對他極好,平時出幾個主意應當還是有的,曹操問他,他總不能不說話吧,不然徐庶的位置為何能一直向上升,最後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位置呢?
你們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