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2001年之後,國內的各種抗戰題材電視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情節:一個個狙擊手拿著狙擊步槍百步穿楊,因此惹起熱議,中國軍隊到底在抗戰中有無使用狙擊槍?隨著史料的發掘,確實找到少數記載。
1945年4月24日,八路軍發起南樂戰役。在攻堅過程中,八路軍集中特等射手,用日本九九式狙擊槍射擊日軍火力點,掩護部隊土工作業迫近,從而打掉了日軍工事。
「第一次爆破未成功,我立即告訴溫團長,要防止一營產生急躁情緒。鼓勵部隊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並遂即調整部署,依託民房與日軍對峙激戰。集中特等射手,用日本九九式狙擊槍封鎖日軍碉堡和地堡的射擊孔,掩護部隊進行迫近土工作業,擬定翌日拂曉強攻準備就緒,實施步、炮、爆破協同動作強攻,一舉殲滅日寇。」
1945年5月9日,八路軍發起東平戰役,在圍殲小圍寨的日本鬼子之時,面對敵軍的頑抗,八路軍又一次命令特等射手使用日造九九式狙擊槍封鎖敵人的射擊孔,制服了日軍的機槍手,從而為土工作業的突擊隊贏得了戰機。
「這時,東平城只剩下小圍寨的日本鬼子仍負隅頑抗,作困獸之鬥。我攻城部隊主力逐步調出城外集結待命,只留下三營並配屬炮兵做強攻日軍的準備工作。當夜,三營組織小部隊襲擾日軍,掩護我土工作業部隊突擊近迫作業。日軍為阻止我軍作業,不斷用擲彈筒、輕重機槍向我作業人員射擊。為了保障我作業人員的安全,爭取時間做好強攻準備,我們預先集中了特等射手,用日造「九九」式狙擊槍,封鎖敵人的射擊孔,以打對打制服了日軍的瘋狂掃射,贏得了主動權,在敵火力下進行近迫土工作業,挖成了通往多方向的交通壕,接近了小圍寨,強攻日軍固守的小圍寨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1945年7月16日,八路軍發起陽穀戰役,總攻之時,特等射手使用狙擊步槍「照顧」鬼子的機槍,使得日軍的機槍成了啞巴。幫助突擊部隊取得了勝利。
八路軍戰士,注意其中一人的鋼盔
「24日凌晨實施總攻。主攻和助攻部隊深夜進入陣地待命。黎明,隱隱約約能夠看到城牆上敵人的槍眼時,我們火力隊的火炮、輕重機槍、特等射手一齊猛烈開火。頓時,四周的槍炮聲,軍號聲和喊殺聲籠罩著陽穀城上空。敵人的槍眼被我火力封鎖了,敵人的火力點、機槍步槍霎時變成了啞吧。」
以上使用狙擊槍的記載收錄於八路軍指揮員曾思玉的抗戰回憶錄中。可以看出,八路軍在抗戰後期的攻堅戰中使用了狙擊槍。至於是否為孤證,由於目前公眾能搜集到的戰鬥報告、戰鬥總結和回憶材料不多,有些語焉不詳,所以還有待進一步地研究。
但是,有一張照片能證明八路軍確實繳獲過日軍的狙擊步槍。1945年,部分八路軍指揮員參觀了繳獲的日式九七式狙擊槍,在場人員的規格之高,令人驚異,如下圖:
關於國軍抗戰中使用的狙擊槍,目前只發現一張照片,如下圖:
照片中的狙擊槍並從外形上判斷可能是德國毛瑟A型運動步槍、毛瑟B型運動步槍或者美國溫徹斯特M70運動步槍。這些步槍的研製年代都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前。而且因為是面向體育比賽和打獵的運動步槍,相對容易買到。
不過具體的使用數量和戰鬥記錄不祥,,有待進一步發掘史料。
德國毛瑟A型運動步槍
美國溫徹斯特M70運動步槍
國內的影視劇上的狙擊槍形象顯然和歷史一點不一樣了。
有的電視劇裡,狙擊手使用德國毛瑟98K狙擊槍,有的電視劇裡還用起了在美軍中都很罕見的詹森M1941步槍狙擊型,有的電視劇裡用起了現代狙擊槍,如下圖:
詹森M1941
燕雙鷹的雷明頓狙擊步槍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國內影視圈拍狙擊手不是因為受抗日歷史啟發,而是受歐美影視劇的影響。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裡的狙擊手丹尼爾·傑克遜在諾曼第搶灘登陸時一槍打掉德軍機槍手,在遭遇戰時精準擊斃德軍機槍手,在最後的戰鬥中隱蔽在鐘樓之上,一槍一個德國兵。
再比如《兵臨城下》,蘇德兩軍的各種連狙、對狙、閃狙,所以臆造出各種遠距離精準狙擊的故事。
順溜的詹森M1941步槍問題複雜些。起因可能是一些軍事論壇上的議論,當時的討論是,一些經典戰爭片之所以好看,是因為裡面的各個角色使用不同型號的槍,這些配槍加強了人物塑造。
於是,《集結號》劇組真的去了找了各種型號的槍枝,給狙擊手挑選了一支詹森M1941步槍。後來就傳說狙擊手的扮演者對這種型號的槍印象極好,所以在抗戰片裡就出現了這麼一副令人尷尬的場景。
《集結號》劇組明顯太死板了,各個角色使用不同型號的槍表現的是遊擊隊、武工隊或者偵查部隊。遊擊隊是因為基本武器彈藥來源不穩定,有什麼用什麼,武工隊和偵查兵是因為任務需要。正規野戰部隊裡一個人使用一個型號的武器,但從後勤管理角度都不太可能。
至於燕雙鷹系列的劇組,他們可能真的看過國軍那張狙擊槍照片,燕雙鷹系列的另外一句臺詞是毛瑟七九狙擊步槍。不過可能因為缺乏搜集資料的能力,錯誤地用了一支現代狙擊槍的道具。
然而日式步槍的口徑是6.5毫米,又稱六五口徑;
德式毛瑟系列是7.92毫米,又稱七九口徑;
美式步槍是7.62毫米(0.308英寸),又稱點三零口徑;
臺詞卻臆造出六七口徑,讓人無從適應。
神劇導演們模仿的外國影視劇雖然有些情節是虛構的,但是人家好歹認真查閱了軍服勳章研究資料。
然而中國影視圈導演們不看歷史資料,直接抄襲同類影視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以為自己是青出於藍,實際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關於抗戰中狙擊槍使用的記錄這麼少?
我們從上面已發現的戰鬥記錄也可以看出。
特等射手使用狙擊槍壓制日軍的機槍手,這是中近距離的作戰任務,而不像西方軍隊那樣還進行「自由狩獵」的任務,這種任務使用沒有瞄準鏡的步槍也可以執行。而且,注意用詞,回憶者使用的是「特等射手」,而不是「狙擊手」這個詞。
確實,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軍語中還沒有出現「狙擊手」這個詞。西方軍隊裡,執行中近距離的作戰任務的士兵被稱作marksman,套譯為特等射手,另外一種才稱為狙擊手(sniper)。
而且,無論是日式九七式狙擊槍還是九九式狙擊槍都優先裝備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國內戰場上很難見到,更何談大量繳獲?
有些狙擊槍雖然從制式步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是有些零件比如槍管不通用,使用專門的子彈才能發揮出優秀的精度和威力,那麼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專用子彈和備用零件,是無法發揮出相應的作戰威力的。
在後臺回復 au1,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德軍裝甲旅的歷史文章;
在後臺回復sgt6,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坦克戰的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