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不斷被遺忘的今天,太極和書法是傳統文化中傳承得最為普及的兩大瑰寶,太極和書法原本是沒有太大的淵源。
不過,玄之又玄的太極在今天成為了退休大爺大媽們的養生「必練」絕技,而書法也同樣是很多退休老幹部的每日「打卡」任務,太極和書法之間就有了「碰撞」的可能。
張黃生
江西有個退休老幹部就既痴迷太極又沉迷於書法,相比其他退休大爺純屬「娛樂」式的打太極或者寫毛筆字,這位叫張黃生的七旬大爺完全就是玩出了境界——他想要把太極和書法融為一體!
張大爺退休前是東鄉縣一處級幹部,十幾年前退休後便潛心於太極與書法,太極養生書法怡情,這讓張大爺的退休生活滿是樂趣。
太極書法
但作為一個退休老幹部怎能安於打打太極寫寫毛筆字呢,樂在其中的張大爺不想淪為街頭大爺,他在某天練書法的日課上靈光一閃:為啥不把太極和書法給弄一塊去呢?
張大爺的推手是玩得極好的,打太極的姿勢優雅而具有藝術性,那麼書法其實也很講究「雅」,同時呢,漢字本身就是基於「象形」而來,張大爺的構想就是:能不能把書法寫成一個人玩太極時的那種「形態」呢?
張黃生
從太極拳中領悟書法,這還真是種少有的「創新思維」,特別是對於一個七旬大爺來說。張大爺從此便搗鼓起自己的「藝術發明」來——太極書法!
要寫出「打太極」的書法來,首先就是要仔細觀摩人們在打太極時的姿態,推柔虛實連綿暢順,在這一招一式之間去發現與漢字的「異曲同工」,進而在書寫某個字的時候寫出類似的「太極」之韻。
太極書法
太極姿勢以「柔」為主,因此張大爺取篆隸為骨架——篆隸同樣有圓潤柔順的特點,筆意稍加變幻就能回歸「象形」的韻味來。
張大爺是打太極的時候心裡想著書法,練字的時候手上還時不時來個推手,慢慢地,他寫出來的字竟然越髮帶著一種「仙風道骨」的意思了。
張黃生
如果說太極姿勢頗有些「順水推舟」的味道,那麼張大爺發明的「太極書法」也有種「順風擺柳」的感覺,原本端莊方塊的漢字變得騰挪隨意,看上去活像一個個在公園推手的「練家子」。
張大爺的「太極書法」橫空出世,接連捧下了「華人藝術大賽」、「傳奇人物」之類的大獎,其「太極書法」更被稱為書壇「奇葩」、更被譽為是書壇十年來的重大創新,而對於「太極書法」的價值,有機構為張大爺擬定了一個獲得認證的標準:五千一平尺。
太極書法
「太極書法」也讓網絡書畫社區的網友們感到很好玩,有人甚至說從來沒看到過如此「靈動有趣」的「書法寶寶」,一個個伸腰展腿的萌極了。
也有人說要是盯著這「太極書法」看下去,又會覺得這「太極書法」蘊含著陰陽之道;還有網友說這字「雷人」,看久了讓人產生幻象——仿佛這「書法」中的字要跳出來給你一招以柔克剛的太極絕招……
太極書法
雖然這些評價都帶著善意的調侃,但也有人直言不諱地說張大爺這字就是「老乾體」,哪有把字寫得這裡彈出個手來那裡勾出個腳來的呢,這不把端端正正的漢字給寫得「花枝亂顫」沒個正樣兒了嗎?
看完張黃生大爺的「太極書法」,您覺得他這到底是「老乾體」呢,還是書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