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幹部練太極,發明「太極書法」,是老乾體,還是書法創新?

2020-12-22 騰訊網

在傳統文化不斷被遺忘的今天,太極和書法是傳統文化中傳承得最為普及的兩大瑰寶,太極和書法原本是沒有太大的淵源。

不過,玄之又玄的太極在今天成為了退休大爺大媽們的養生「必練」絕技,而書法也同樣是很多退休老幹部的每日「打卡」任務,太極和書法之間就有了「碰撞」的可能。

張黃生

江西有個退休老幹部就既痴迷太極又沉迷於書法,相比其他退休大爺純屬「娛樂」式的打太極或者寫毛筆字,這位叫張黃生的七旬大爺完全就是玩出了境界——他想要把太極和書法融為一體!

張大爺退休前是東鄉縣一處級幹部,十幾年前退休後便潛心於太極與書法,太極養生書法怡情,這讓張大爺的退休生活滿是樂趣。

太極書法

但作為一個退休老幹部怎能安於打打太極寫寫毛筆字呢,樂在其中的張大爺不想淪為街頭大爺,他在某天練書法的日課上靈光一閃:為啥不把太極和書法給弄一塊去呢?

張大爺的推手是玩得極好的,打太極的姿勢優雅而具有藝術性,那麼書法其實也很講究「雅」,同時呢,漢字本身就是基於「象形」而來,張大爺的構想就是:能不能把書法寫成一個人玩太極時的那種「形態」呢?

張黃生

從太極拳中領悟書法,這還真是種少有的「創新思維」,特別是對於一個七旬大爺來說。張大爺從此便搗鼓起自己的「藝術發明」來——太極書法!

要寫出「打太極」的書法來,首先就是要仔細觀摩人們在打太極時的姿態,推柔虛實連綿暢順,在這一招一式之間去發現與漢字的「異曲同工」,進而在書寫某個字的時候寫出類似的「太極」之韻。

太極書法

太極姿勢以「柔」為主,因此張大爺取篆隸為骨架——篆隸同樣有圓潤柔順的特點,筆意稍加變幻就能回歸「象形」的韻味來。

張大爺是打太極的時候心裡想著書法,練字的時候手上還時不時來個推手,慢慢地,他寫出來的字竟然越髮帶著一種「仙風道骨」的意思了。

張黃生

如果說太極姿勢頗有些「順水推舟」的味道,那麼張大爺發明的「太極書法」也有種「順風擺柳」的感覺,原本端莊方塊的漢字變得騰挪隨意,看上去活像一個個在公園推手的「練家子」。

張大爺的「太極書法」橫空出世,接連捧下了「華人藝術大賽」、「傳奇人物」之類的大獎,其「太極書法」更被稱為書壇「奇葩」、更被譽為是書壇十年來的重大創新,而對於「太極書法」的價值,有機構為張大爺擬定了一個獲得認證的標準:五千一平尺。

太極書法

「太極書法」也讓網絡書畫社區的網友們感到很好玩,有人甚至說從來沒看到過如此「靈動有趣」的「書法寶寶」,一個個伸腰展腿的萌極了。

也有人說要是盯著這「太極書法」看下去,又會覺得這「太極書法」蘊含著陰陽之道;還有網友說這字「雷人」,看久了讓人產生幻象——仿佛這「書法」中的字要跳出來給你一招以柔克剛的太極絕招……

太極書法

雖然這些評價都帶著善意的調侃,但也有人直言不諱地說張大爺這字就是「老乾體」,哪有把字寫得這裡彈出個手來那裡勾出個腳來的呢,這不把端端正正的漢字給寫得「花枝亂顫」沒個正樣兒了嗎?

看完張黃生大爺的「太極書法」,您覺得他這到底是「老乾體」呢,還是書法創新?

相關焦點

  • 老乾體書法進入書協成為理事,是水平還是關係?你怎麼看
    但是,在中書協的百餘位理事當中,他們的書法水平未必全是很高的,也有參差不齊的現象,有的甚至還是一些老乾體,有的人可能也就要問,為什麼寫老乾體的人還能進入到中書協?是花錢買來的,還是靠關係進來的?當然,以前也聽說過這兩種現象都有發生過,但根據「老乾體」書法的理事來看,他們未必都是通過這些方式進來的。
  • 老幹部體,才是書法的氣場所在
    現在書法界有一種說法,把離退休老同志的書法稱之為「老幹部體」。有些人認為這些老同志寫的書法藝術性不高,大多數是出於一種消遣文化娛樂活動的成品。其實不然!我認為書法的氣場正是老幹部體!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如下:
  • 馬保國還是書法高手,筆墨之中隱藏太極真功夫,作品獲專家的認可
    看來馬保國的太極功夫還是獲得了大家的喜歡,同時馬保國的書法怎麼樣,下面我們一起來聊聊。馬保國書法水平高,筆墨之中隱藏太極真功夫,作品獲得專家的認可。甚至有人形容馬保國的書法有一種拙勁,一般的書法家真的寫不出來。
  • 學了十多年書法被說「江湖體」或「老幹部體」,原因何在?
    《書道拍案驚奇》的觀點:其實不管「江湖體」還是「老幹部體」都是指入帖不深(或不臨帖),信筆為體,沒有筆法所謂「書法」。其實都是「自由體」,只是人群不同,所以稱呼有別。而且任何行業都有鄙視鏈,比如音樂領域也有「口水歌」一說。
  • 書法課、國畫課、練太極 龍頭新聞喊宅家的你免費學傳統文化
    龍頭新聞訊 彈鋼琴、習書法、畫國畫、練太極、學唱歌、學認譜,還有唱評劇、誦詩詞……疫情期間,哈爾濱市南崗區文化館將線下課程轉移到線上,開啟了「慕課推廣」、「宅家藝課」、「雲端課堂」等多種多樣的線上課程,不僅舒緩了居家抗疫期間市民群眾的焦慮心理,為抗擊疫情加油鼓勁,而且掀起了「免費」
  • 民國學者關百益,把《太極拳譜》稱為《太極拳經》的始作俑者!
    關百益精書法,宗魏碑,擅行、楷、隸書、風格雄厚質樸,是民國年間河南的書法大家,其書法造詣在《民國書法史》(作者孫洵)多有記載.關百益是第一位在民國出版太極拳著作的人,他在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太極拳經》油印本,將武禹襄的《太極拳譜》抄本改名為《太極拳經》。他也是首位將太極拳創始人認定為張三丰者。
  • 不要瞧不起「太極操」
    陳氏為了適應社會的變化,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為了使廣大青少年更喜歡太極拳,陳發科創編了新架;為了使太極拳修煉的難度減小,陳照丕老師回鄉教拳時改變了很多修煉方法;為了適應更多的人群習練太極拳,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家將「老架一路」進行了重新編排,使拳架更加舒展大方,適應人群也更加廣泛。對其它門派不甚了解,但也都在朝這一方向而努力,否則就很難推廣,終將被社會所淘汰。
  • 什麼樣的人可以練太極?太極有這樣的作用!不看後悔篇
    太極作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也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一種內家拳術,無論是小孩子還是老年人都聽說過它。當然也有很多人想去學習。但是就有很多人擔心了:我已經過了適合練武的年齡還可以練太極嗎?我身體特別僵硬,可以練太極嗎?我已經上年紀的可以練太極嗎?……等等這些問題。
  • 朝練太極,暮練太極,福如東海長流水
    然而對於太極的習練從未鬆懈。早上起來先練練太極,神清氣爽。下午下班也練練太極,同樣神清氣爽。近期一次次體驗到這種神奇的感覺,簡直不可思議。什麼神奇感覺?就是當我工作累了,就站站樁,練練周身行氣法,太極十三勢,疲勞很快消除。
  • 太極之星柏梅華:傳承非遺文化 退休奉獻餘熱
    她告訴記者,練習太極拳的初衷就是為了鍛鍊身體,不曾想到,練著練著,思想境界和視野就有了變化。常言道:「十年寒窗九年拳,九年太極不出門。」要練好太極拳非下苦功不可。柏梅華對太極拳功夫的每一個動作、一招一式,都認真琢磨,苦練基本功,在公園、廣場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梅花香自苦寒來。柏梅華拜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崔改朝為師,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練習,她的楊氏太極拳逐步做到了意、氣、形融為一體,之後她還博採眾長,學習太極功夫扇、太極劍、木蘭雙扇、太極長穗劍等太極功夫。
  • 練太極的男人不變壞,練太極的女人不一般!
    在練太極的過程中,沒有人和你說話,你卻在和自己交流。聽風在沙沙作響,觀雲在翻江倒海。享受內氣在丹田的醞釀,遊走於體內的蒸騰,偶爾的感悟,便是今日的收穫。有時侯,遠離喧噪,獨自太極,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境界。 人生要學會知足,但是不要輕易滿足。
  • 東方藝壇 ▎腹中有書氣自華—專訪大西洋書法協會會長石介
    太極本就具有「立體書法」之譽,接觸太極後,石介常站在太極的角度去思考書法,站在書法的角度思考太極,專注於太極與書法間的異曲同工之妙。他看到,在諸如以意領力、氣沉丹田、內外相合、動中有靜等特性上太極拳與書法具有諸多相通之處,兼收並蓄,靈活運用,巧妙有機地將太極黑白與書法的黑白辯證地結合,動靜黑白間,自然、張馳、有度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太極書法」,在太極與書法中,借太極使書法更臻豐滿,用太極文化豐厚自己的藝術人生。
  • 退休教師發明坐標格書法紙獲國家專利 尤其適合低年級學生書寫漢字
    坐標格書法紙泰州姜堰區小甸址中心小學66歲的退休老師祁孝武,為讓低年級小學生寫好字,歷經十餘年揣摩、推敲,發明了坐標格書法紙,創新坐標格書寫方式。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坐標格書法紙外觀設計專利證書。祁孝武家住原興泰鎮沙垛村,退休前為小甸址中心小學語文老師,從事語文教學四十餘年。退休前五年,祁孝武感覺一輩子教學困惑的問題還沒解決,那就是低年級學生寫不好漢字,即便用上田字格或米字格本,也難盡如人意,要麼結構鬆散,要麼東倒西歪,抑或越線出格。「書法是我國的國粹和特有的民族傳統藝術。字如其人,言為心聲,可見寫一手好字何等重要。」
  • 尋找太極初心
    問不少拳友練太極拳的初心是什麼,不外乎以下這幾種回答:一、強身健體。這是大部分人的認識,只要是運動都能起到健身作用,太極拳這種舒緩的運動更容易讓人親睞;二、身心雙修。這種認識有點竅門了,知道習練太極的過程,是健身的過程,更是打磨心性的過程,是讓意識與身體進行交流溝通,達到和諧統一;三、以武入道。那麼恭喜你,對太極拳的認識已有相當高度。
  • 光伏楊氏太極傳人走進江泉大廈
    他們先後參觀了江泉集團公司企業書畫長廊江泉書畫院,樓宇村景雕塑等,詳細了解企業文化建設情況,並於並與江泉書畫院紀文新進行企業文化和太極文化藝術交流。楊氏太極傳人張志遠,蘇志江現場表演了精彩的楊氏太極拳傳統套路85式,對紀文新進行太極技法指導交流,楊氏太極傳人的精湛功夫贏得了大家的陣陣喝彩。紀文新現場為楊氏太極拳傳人張志遠等贈送了書法作品,表達了江泉公司對太極拳傳人的崇敬之情。
  • 練太極拳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有何區別?
    練太極拳的人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到底差在哪兒?從一天來看,兩者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從一月來看,差異也是微乎其微;從一年來看,差距雖然明顯,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三年五年之後,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差距就很大了;等到十年之後再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即使再忙,也要練套太極!
  • 將「太極文化」發揚光大
    人群中有一位精神矍鑠、紅光滿面的老人,他就是「太極達人」呂廣巖。今年70歲的呂廣巖已免費教拳20多年,其間,他培養了大批太極骨幹,指導的學員在各級太極拳比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為黃驊太極運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呂廣巖退休前在黃驊市體育局工作,與太極結緣於一次比賽。
  • 感恩拳友 感恩太極
    我是16年年初開始學習太極拳的,我縣退休幹部張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隨著學習的深入,更加覺得太極文化博大精深,逐漸迷戀。張老師因為家庭原因去市內居住,雖接觸減少,但他在市內拜訪名師,並及時把所學拳藝傳授給我們。他道德高尚,所有拳友都特別敬重,一日回趙,紛紛請客。 張老師不能經常陪我們打拳,但並不影響太極的傳播與發展,太極愛好者逐步增多。由Z哥為帶頭人的團隊逐步形成。
  • 朱炳初:德藝雙馨,大展鴻圖—賞析楊俊亮書法作品集感懷
    楊俊亮學書,在臨帖、繼承傳統的前提下,主張拓展創新,自成風格,不做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搞譁眾取寵;他刻意追求嚴謹,一絲不苟;凡參加展覽、贈送單位、朋友的作品,他都精益求精,不厭反覆,直到滿意為止。2017年,朝陽區舉辦社區書法大賽,他書寫毛澤東《為人民服務》,近700字的文章,反覆寫了四遍,成為精品,榮獲一等獎。
  • 河南這座祠堂 有罕見的太極拳實戰秘籍 是全球太極拳習練者朝聖地
    自17世紀中葉,陳王廷創編太極拳以來,陳家溝英才輩出、大師雲集,不僅成為當之無愧的武林聖地,還是一處生態休閒遊的理想之地,每年都吸引著眾多太極拳愛好者前來拜師學藝、參觀旅遊。 這座佔地200餘畝的宏大建築群,系陳氏後人為弘揚太極文化,彰顯太極名師,在陳氏祖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山門左右兩側的磚雕分別為河洛太極圖和伏羲太極圖,寓意著太極圖說與太極拳理之間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