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貨運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三年的無車承運人的試點的結束,2020年國家首批網絡貨運平臺的正式推出,政府希望我國的公路運輸能夠實現信息化、合規化、高效有序的發展,從而改變以往傳統物流以分散、低效的作業方式,通過公路運輸的真實數據,更加有利地推動多式聯運的快速發展。
對真正落實網絡貨運的企業來說,針對網絡貨運平臺的申報要求和運營監管上國家都下達了明確的規則,然而現實是合規化運營並沒有很好的盈利模式,申報的高門檻及嚴格的合規驗證等,都需要一定的「資本」,從而導致拿到網絡貨運平臺的資質的一些企業來說,可能是一種負擔,或者說一些依賴稅務窪地的網絡貨運企業來說,一旦政策上的斷返,更加是難以持續經營。
那下面我們根據以往網絡貨運平臺發展過程中的失敗企業和現有市場企業,來分析看清網絡貨運平臺的發展之道。
一、平臺定位模糊,忽視自身實質內在價值。
網絡貨運平臺的市場定位是吸引貨主、車主、3PL(第三方物流)、專線等參與方的基礎,那麼平臺到底給參與方帶來哪些價值,平臺用戶只有選擇你而非其他平臺?這個問題在網絡貨運平臺概念橫行市場環境下,往往被各個平臺企業從而忽略,我們在解析一些貨運平臺失敗企業的定位策略時,不難發現這些企業多是利用了網絡平臺的概念,而不注重實質內在價值。
二、平臺營銷方向不明,需要更多注重B端。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為物流業的傳統模式帶來了新的血液。當我們對失敗平臺的剖析與研究其營銷方向時會發現,都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營銷上並沒有了解市場需求,解決企業問題,太過於依賴個人傳播,通過所謂的補貼、廣告、微信朋友圈等傳統的網際網路營銷模式,不能根本上解決B端企業的複雜情況。這就需網絡平臺讓自己的功能更強大,服務能力更強。
三、平臺內容僅提供信息,原創內容少。
從整個網絡貨運平臺的所有企業來看,整個市場同質化比較嚴重。物流平臺除了運力、貨之外,物流平臺除了信息提供的服務以外,其他內容上創新就很少了。一些從創立初到失敗關閉的平臺企業,在整個運營階段一直僅僅優化所謂的車貨匹配,而對於物流平臺的貨主和司機來說,找貨拉,找運力這些,僅僅是眾多需求當中的一點,並非是自身的痛點,更有可能並非自身的剛需。
四、平臺規則忽視物流市場規律,導致入不敷出。
規則是網際網路平臺模式生存的根基、基礎,由於傳統物流行業,本身情況複雜,而其中的利益、流程、節點管控、服務內容等涉及的方方面面,裡面的水就更深了。從一些物流平臺的實際情況研究不難發現,很多物流平臺運營方,將物流行業想得太簡單、理想,從而導致基礎規則設計也漏洞百出,導致實際運營當中與行業規律相違背,從而導致平臺發展過程中利潤薄弱,入不敷出。
五、平臺設計過於單調、簡單,沒有人情味、物流味。
所有的平臺模式與非平臺模式的產品設計都有很大差別,平臺模式中產品則更強調需要圍繞人內心對於價值實現、感知體驗與價值有效分配。
我們分析相當部分成長性較差已經進入危險邊緣的物流平臺產品體驗來看,這些貨運平臺注重一些比較虛華的功能,卻忽略作為根基的用戶,作為整個物流參與方在客戶關係、操作時效、響應效率、物流成本、信息保密、貨主業務私有化、物流調度與管理等方面的物流特色,導致產品過於單一甚至體驗單調乏味,過於迎合網際網路模式,脫離物流市場的需求。
六、平臺運營手法太想當然,忽略直接競爭之外的替代者來襲。
分析一些失敗的物流平臺,不難發現整個平臺運營團隊的整體風格總是自信過於爆棚,在制定平臺策略,運營用戶,創新自身產品時,總是缺少對競對的研究、分析與應對。這種行為,會直接導致物流平臺在運營過程中忽略現實情況,將自身視野僅放在物流與直接競爭行業領域,忽略了一些其他的外圍競爭者正在布局整合這個市場,最終吃掉物流平臺下面的各個細分市場。
七、平臺合作模式過於開放,誠信、擔責、用戶至上等僅僅流於形式,
不少貨運平臺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沒有制定好合作機制,從而讓這個貨運平臺在發展開發中失去了核心焦點,降低了影響,以致失去了主動,最終在誠信體系構建、物流運輸過程責任追溯、用戶服務及響應、人才管理與組織設計等方面出現重大缺失。
八、平臺資本大量注入,燒錢泛濫,資金來源與應用過於泛濫。
網絡貨運平臺在發展中少不了資本的注入,然而資本卻是把雙刃劍。對於資本投資方來說,整個物流市場是一個高度零散市場,平臺模式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燒點錢似乎就可以整合布局物流市場,殊不知整個物流市場是一個龐然大物,光燒錢帶來的只是虛假的繁榮,另一方面,對於物流平臺的企業來說,資金的注入只是網絡貨運平臺發展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平臺發展當中需謹慎使用,保持資金流動性,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並在資金緊缺時,更加要謹慎布局,開拓創新,節流開源。
九、夢想與現實相差太大,平臺企業視角與行動缺乏一定互補。
在物流平臺發展過程中,不同的企業在市場選擇,競爭策略,市場布局以及運營方向上有不同區別。在發展道路上的選擇,不同企業目標造成了如今國內網絡貨運平臺的不同發展態勢。從目前的整個市場的觀察與研究來看,很多失敗的網絡貨運平臺在發展過程中過於高估自身實力及低估市場競爭力度。與此同時企業內部視角高度一致,多元化視角欠缺,沒有一定的互補性,使得這樣的網絡貨運平臺在競爭抗風險性差,最終走向了失敗。
十、貨運平臺商業模式複雜,幾句話都講不清。
仔細研究目前國內市場上主流的網絡貨運平臺,不難發現,他們都有著類似的商業模式,並且設計的整個結構過於複雜,盈利點過低,或者太模糊,導致在實際運營當中收入來源少,一直處在虧損當中,發展用戶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