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繁養分離高效種養技術

2020-12-22 農業見聞與記錄

稻蝦繁養分離高效種養技術是通過田間工程標準化改造、環境生態化營造、投入品精準化使用、水質、水肥精準調控、精選水稻品種等技術措施,最終實現稻蝦雙豐收。

它革新了傳統種養模式,使得「繁養分離」,達到持續生產大規格小龍蝦的目標,對促進江蘇省乃至全國稻蝦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技術要點

一、田間工程標準化改造

1. 田塊選擇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優良、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展稻蝦綜合種養,單個田塊面積以20~50畝為宜,長方形,長寬比2:1。

2. 土方開挖 一般開挖「回」型環溝,溝上口寬以3.0~5.0m、下口寬以1.0~2.0m、溝深1.2~1.5m、坡比1:1;除開溝部分外,其它部分不得開挖,溝佔比不超過稻田總面積的10%。

3. 田埂構築 利用開挖環溝的泥土逐層夯實加固、加寬、加高田埂。改造後的田埂坡比為1:1.5,埂高出田面0.8~1.0m,埂面寬2.0~3.0m。

4. 進排水系統建設 進水系統多為明渠,深50cm,底寬30~40cm,水泥護坡斷面呈梯形,比降為1‰左右,或「U」型槽結構。進水口用節制閘(閥)控制,進水口為直徑為15~20cm的PVC管,高於養殖最高水位20~30cm,管口套60目長型篩網。排水溝寬1.0~3.0m,溝底低於養殖環溝20~30cm。排水管用管徑為20cm的波紋管,進、排水口設在稻田相對兩角。

5. 配套設施 在稻田沿主幹道一側留3.0~4.0m寬機耕作業便道,建設相應的防逃、防敵害設施。有條件的應配套微孔增氧設施,按0.1kw/畝動力配備,微孔管分布在環溝中。

圖1 稻蝦綜合種養田間工程平面圖(以環形溝為例)

圖2 稻蝦綜合種養田間工程剖面圖

二、水稻綠色栽培技術

1. 品種選擇 選擇莖稈粗壯、分性好、抗逆性強、食味突出的豐產多抗水稻品種。

2. 綠色插秧 5月下旬至6月初育秧,6月中下旬移栽。根據當地生產條件,可採用人工大苗移栽、缽(毯)苗機插方式。每畝栽插穴數不低於1.2萬穴。雜交秈(粳)稻每穴2苗,常規粳稻每穴3~4苗。移栽後2~3天,通氣增氧,促進返青活棵、生根分櫱,循環往復2~3次,加快前期植株生長發育。

3. 水位控制 根據小龍蝦和水稻生長特點調控水位,非稻穀栽培期完全根據小龍蝦生長需求調節水位;6月插秧後,進入共作期,前期做到薄水返青、淺水分、水位控制在5cm左右;夠苗曬田,將田面水排乾,進行曬烤,輕烤2次,每次3~5天。孕穗期水位控制在10cm左右;抽穗以後採用乾濕交替管理,高溫期間水位控制15~20cm;水稻收穫前1周降至田面以下30cm,田幹後即可收割水稻。

4. 肥料使用 施肥以基肥為主,用100~150kg/畝腐熟糞肥以及15~20kg/畝複合肥作為基肥,在稻田插秧前10~15天進水泡田,進水後整田耙地,將基肥翻壓在田泥中。稻田追肥主要為肥和穗肥,宜施用尿素等速效氮肥,單次使用量不超過5kg/畝。

5. 病蟲害防治 遵循「生態控害、綠色防控」原則控制病蟲害。以「誘草滅草」科學整地、生態控制大田草害;以物理、生物方法控制害蟲,每20畝左右安裝一盞殺蟲燈、使用性誘劑及田埂邊種植香根草防治螟蟲等;推行種苗處理,減少大田用藥,遷飛性害蟲暴發或穗期病害流行時,採用對稻田中小龍蝦安全的藥劑開展應急防控。注重保護天敵等有益生物,充分利用小龍蝦攝食習性控草防蟲。

三、小龍蝦精準高效養殖技術

1. 苗種繁育 為促進小龍蝦提早繁育、上市,有效增加養殖效益,秋季苗種繁育可通過架設遮陽網降溫、曬田(塘)脅迫親蝦穴居、回水種草、增加營養等方法促進小龍蝦提早交配、產卵、孵化和幼蝦生長,可提早15~30天上市;小龍蝦成蝦養殖與苗種繁育要分田進行,養殖與繁育面積配比一般為5~6:1。

2. 苗种放養 精準放養,茬茬清田。應就近選擇體質健壯、附肢齊全、體色純正、規格均勻、有光澤、無傷病的苗種,運輸時間應不超過2h。在5月中下旬對第一茬養殖進行清田,5月底6月初,將水位降低至田面以下,投放100~200尾/kg的人工繁殖蝦苗4000~5000尾/畝;

3. 水草栽培 苗种放養前半個月進行全田消毒,消毒後3~5天移栽水草,環溝中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栽植面積控制40%左右,大田中移栽伊樂藻,栽植面積控制在20%左右。

4. 水質調節 精準調控,保持水質清新。正常天氣條件下,每7~10天換水1次,高溫季節,3~5天換水1次;定期使用EM菌、芽孢桿菌等生物製劑調節水質;連續陰雨天、氣壓較低的情況下,延長增氧時間,潑灑增氧劑,增加水中溶氧、調節pH值。

5. 飼養管理 精準投喂,有效促進小龍蝦生長。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和小龍蝦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投餌量,日投飼量佔小龍蝦總量的2~8%,餌料以配合飼料為主;脫殼期不得使用化肥和農藥;嚴禁施用抗菌類及菊酯類農藥。

6. 病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放苗前15天用75~100kg/畝生石灰化水全田潑灑清除敵害生物;苗种放養前,用10~20mg/L高錳酸鉀溶液或3~5%食鹽水溶液浸洗消毒10分鐘;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大黃、維生素C、殼聚糖等免疫增強劑,提高小龍蝦免疫力。

7. 捕撈 第一茬小龍蝦養殖4月下旬部分達到上市規格,開始「捕大留小」,降低養殖密度,促進生長。一般採用地籠捕撈,要及時收籠,防止小龍蝦入籠過多導致缺氧死亡。

截至2020年,江蘇省稻蝦模式推廣面積達165萬畝,該模式年產優質稻米350~500kg/畝,小龍蝦120~200kg/畝,綜合效益3000~4000元/畝,已成為「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的現代農業新亮點。

相關焦點

  • 吾爾利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班走進湖南沅江
    4月10日,沅江市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班在該市黃茅洲鎮舉行,計劃培訓12個農業鄉鎮稻蝦綜合種養規模50畝以上的示範農戶110人,實際參訓人數達
  • 明年低價小龍蝦的另外一種養法:自繁自養的基礎上繁養分離
    我在前幾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回填稻蝦田環溝養短水泡蝦來賺錢,這種方法也可以養大蝦賺錢,今天就介紹這種方法,用八個字來形容就是自繁自養,繁養分離的養殖模式。2.降低養殖密度,減少死亡率,養大蝦:稻蝦田自繁自養的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花錢另外買種苗,這直接節省了很大一筆開支,這也就是散戶賺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稻蝦田自繁自養的缺點就是自留的苗種和成蝦生長速度不一致,這樣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水體養殖密度,導致小龍蝦長不大,質量差。
  • 省專家組肯定宿遷「稻蝦共作」試驗成果
    9月25日,江蘇「稻蝦共作」專家組一行10人,來宿考察 「稻蝦共作」專用水稻品種聯合體試驗情況,充分肯定了宿遷市農科院的試驗水平和實施質量,並就「稻蝦共作」技術推廣與應用提出建議和意見。在宿豫、泗陽、泗洪、盱眙建立試驗示範基地,主要開展品種篩選、播栽期調控技術、提優穩產減肥技術、綠色高效減藥技術等研究。從目前田間表現來看,有4至5個秈稻品種(晶兩優1686、晶兩優1212、荃兩優2118等)、3至4個粳稻品種(南粳5718、泗稻16號等)表現較好,預計可以達到「三高」要求(株高、抗性、產量),適合我市稻蝦共作模式下優質稻的生產。
  • 2020年11月17日全國淡水蝦蟹產業主題報告河蟹、小龍蝦現狀和技術
    ①大棚提早繁育小龍蝦苗種技術。利用日光塑料大棚的保溫效應,在冬季低溫季節提高水溫,促進小龍蝦親本產卵、孵化以及幼蝦攝食生長。②環境脅迫提早繁育小龍蝦苗種技術(秋苗繁育)。克氏原螯蝦繁育交配水溫在 30℃以下,降水溫能促其交配;環境脅迫使親蝦提前進入穴居,促進雌蝦性腺發育。2.小龍蝦主要養殖模式(1)稻蝦綜合種養模式。①稻蝦連作模式(潛江模式)。
  • 「稻+蝦」 舞出農戶開心顏——西秀區同心村大力發展稻蝦養殖產業...
    小龍蝦養殖基地旁,安順市溪橋城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負責人王堯,正認真詳細的為村民現場培訓蝦苗投放前的關鍵步驟,「發展種植業收益低,同心村水質優良、水草豐富,適合稻蝦綜合種養。技術要求不高,易學易會,種養風險低。」而且稻蝦綜合種養不使用農藥、化肥,稻米生態環保,銷路好、價格高,稻蝦種養僅龍蝦純收入每畝就可達到3000元,增收優勢十分明顯。
  • 荊州市長崔永輝接受《農民日報》專訪:支持稻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荊州市長崔永輝接受《農民日報》專訪:支持稻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020-05-27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長這樣,稻田蝦讓老饕們嘴饞了
    來自全國的專家實地探訪了古宇漁村稻漁綜合種養專家大院、誠隆糧油合作社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青龍稻田蝦科技創新示範基地、隆昌星光稻漁果立體種養基地。原來,咱天府之國的「魚米之鄉」長這樣。該基地是隆昌市「隆農匯基地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隆昌市稻漁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區域。
  • 大美湖區 | 華容高山村:稻蝦田裡說豐年
    梁少和今年種了20畝水稻,這次一季稻就收了3萬斤,收入至少35000元,靠著稻蝦套養種植,他徹底實現脫貧。而在鯰魚須鎮高山村,像他這樣靠稻蝦套養種植的農戶也越來越多。「『稻蝦套養』充分利用稻田資源,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通過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農藥用量,讓小龍蝦、水稻同步增產提質。」村支書張金紅說。近年來,高山村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大力推廣「稻蝦生態種養」模式,稻田養殖小龍蝦,水稻與水產互促。同時,不用農藥不施肥,普通稻種種出了優質生態稻,不僅產量高,價格還高,農戶收入很可觀。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 羅山熊林村:走出一條「稻蝦共作」的脫貧致富路
    陳廣祿作為稻蝦共作眾多受益者中的一員,說起自己的脫貧故事滔滔不絕,「2018年我整了13畝土地,靠稻蝦養殖這一項收入差不多就有20萬元。之後我又流轉了50畝土地,這樣的日子是越過越有勁。以前都不敢想像,都是黨的扶貧好政策啊,讓我們脫貧又奔小康。」提起陳廣祿以前的狀況,知道的人都是直搖頭。
  • 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在隆昌舉行
    9月2日,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在內江隆昌市召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會議並講話,副省長堯斯丹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出席會議並發言。于康震指出,「十三五」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穩定了糧食生產,改善了土壤質量,提升了稻漁產品品質和農業綜合效益,在助推鄉村產業振興、脫貧攻堅、農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2020-12-18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省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暨農機農藝融合觀摩培訓會在嘉興舉辦
    11月26-27日,全省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暨農機農藝融合觀摩培訓會在嘉興舉辦。各市、有關縣(區、市)農技(種植、農作、糧油)中心(站、處) 糧油技術負責人、省糧油技術團隊有關專家等110多人參加了會議,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經作處和省糧食生產專班領導到會指導。
  • 第四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暨2020優質漁米評比推介活動...
    本屆活動以「守正創新、示範引領、提質增效、行穩致遠」為主題,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和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共同指導,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協同創新平臺主辦,得到了上海海洋大學、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安徽省水產學會、中國水產學會淡水養殖分會、農業農村部淡水水產種質資源重點實驗室等單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