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繁養分離高效種養技術是通過田間工程標準化改造、環境生態化營造、投入品精準化使用、水質、水肥精準調控、精選水稻品種等技術措施,最終實現稻蝦雙豐收。
它革新了傳統種養模式,使得「繁養分離」,達到持續生產大規格小龍蝦的目標,對促進江蘇省乃至全國稻蝦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技術要點
一、田間工程標準化改造
1. 田塊選擇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優良、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展稻蝦綜合種養,單個田塊面積以20~50畝為宜,長方形,長寬比2:1。
2. 土方開挖 一般開挖「回」型環溝,溝上口寬以3.0~5.0m、下口寬以1.0~2.0m、溝深1.2~1.5m、坡比1:1;除開溝部分外,其它部分不得開挖,溝佔比不超過稻田總面積的10%。
3. 田埂構築 利用開挖環溝的泥土逐層夯實加固、加寬、加高田埂。改造後的田埂坡比為1:1.5,埂高出田面0.8~1.0m,埂面寬2.0~3.0m。
4. 進排水系統建設 進水系統多為明渠,深50cm,底寬30~40cm,水泥護坡斷面呈梯形,比降為1‰左右,或「U」型槽結構。進水口用節制閘(閥)控制,進水口為直徑為15~20cm的PVC管,高於養殖最高水位20~30cm,管口套60目長型篩網。排水溝寬1.0~3.0m,溝底低於養殖環溝20~30cm。排水管用管徑為20cm的波紋管,進、排水口設在稻田相對兩角。
5. 配套設施 在稻田沿主幹道一側留3.0~4.0m寬機耕作業便道,建設相應的防逃、防敵害設施。有條件的應配套微孔增氧設施,按0.1kw/畝動力配備,微孔管分布在環溝中。
圖1 稻蝦綜合種養田間工程平面圖(以環形溝為例)
圖2 稻蝦綜合種養田間工程剖面圖
二、水稻綠色栽培技術
1. 品種選擇 選擇莖稈粗壯、分性好、抗逆性強、食味突出的豐產多抗水稻品種。
2. 綠色插秧 5月下旬至6月初育秧,6月中下旬移栽。根據當地生產條件,可採用人工大苗移栽、缽(毯)苗機插方式。每畝栽插穴數不低於1.2萬穴。雜交秈(粳)稻每穴2苗,常規粳稻每穴3~4苗。移栽後2~3天,通氣增氧,促進返青活棵、生根分櫱,循環往復2~3次,加快前期植株生長發育。
3. 水位控制 根據小龍蝦和水稻生長特點調控水位,非稻穀栽培期完全根據小龍蝦生長需求調節水位;6月插秧後,進入共作期,前期做到薄水返青、淺水分、水位控制在5cm左右;夠苗曬田,將田面水排乾,進行曬烤,輕烤2次,每次3~5天。孕穗期水位控制在10cm左右;抽穗以後採用乾濕交替管理,高溫期間水位控制15~20cm;水稻收穫前1周降至田面以下30cm,田幹後即可收割水稻。
4. 肥料使用 施肥以基肥為主,用100~150kg/畝腐熟糞肥以及15~20kg/畝複合肥作為基肥,在稻田插秧前10~15天進水泡田,進水後整田耙地,將基肥翻壓在田泥中。稻田追肥主要為肥和穗肥,宜施用尿素等速效氮肥,單次使用量不超過5kg/畝。
5. 病蟲害防治 遵循「生態控害、綠色防控」原則控制病蟲害。以「誘草滅草」科學整地、生態控制大田草害;以物理、生物方法控制害蟲,每20畝左右安裝一盞殺蟲燈、使用性誘劑及田埂邊種植香根草防治螟蟲等;推行種苗處理,減少大田用藥,遷飛性害蟲暴發或穗期病害流行時,採用對稻田中小龍蝦安全的藥劑開展應急防控。注重保護天敵等有益生物,充分利用小龍蝦攝食習性控草防蟲。
三、小龍蝦精準高效養殖技術
1. 苗種繁育 為促進小龍蝦提早繁育、上市,有效增加養殖效益,秋季苗種繁育可通過架設遮陽網降溫、曬田(塘)脅迫親蝦穴居、回水種草、增加營養等方法促進小龍蝦提早交配、產卵、孵化和幼蝦生長,可提早15~30天上市;小龍蝦成蝦養殖與苗種繁育要分田進行,養殖與繁育面積配比一般為5~6:1。
2. 苗种放養 精準放養,茬茬清田。應就近選擇體質健壯、附肢齊全、體色純正、規格均勻、有光澤、無傷病的苗種,運輸時間應不超過2h。在5月中下旬對第一茬養殖進行清田,5月底6月初,將水位降低至田面以下,投放100~200尾/kg的人工繁殖蝦苗4000~5000尾/畝;
3. 水草栽培 苗种放養前半個月進行全田消毒,消毒後3~5天移栽水草,環溝中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栽植面積控制40%左右,大田中移栽伊樂藻,栽植面積控制在20%左右。
4. 水質調節 精準調控,保持水質清新。正常天氣條件下,每7~10天換水1次,高溫季節,3~5天換水1次;定期使用EM菌、芽孢桿菌等生物製劑調節水質;連續陰雨天、氣壓較低的情況下,延長增氧時間,潑灑增氧劑,增加水中溶氧、調節pH值。
5. 飼養管理 精準投喂,有效促進小龍蝦生長。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和小龍蝦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投餌量,日投飼量佔小龍蝦總量的2~8%,餌料以配合飼料為主;脫殼期不得使用化肥和農藥;嚴禁施用抗菌類及菊酯類農藥。
6. 病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放苗前15天用75~100kg/畝生石灰化水全田潑灑清除敵害生物;苗种放養前,用10~20mg/L高錳酸鉀溶液或3~5%食鹽水溶液浸洗消毒10分鐘;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大黃、維生素C、殼聚糖等免疫增強劑,提高小龍蝦免疫力。
7. 捕撈 第一茬小龍蝦養殖4月下旬部分達到上市規格,開始「捕大留小」,降低養殖密度,促進生長。一般採用地籠捕撈,要及時收籠,防止小龍蝦入籠過多導致缺氧死亡。
截至2020年,江蘇省稻蝦模式推廣面積達165萬畝,該模式年產優質稻米350~500kg/畝,小龍蝦120~200kg/畝,綜合效益3000~4000元/畝,已成為「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的現代農業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