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得準,因地制宜掘窮根,稻田養蝦,脫貧千萬家。」走進西秀區大西橋鎮同心村小龍蝦養殖基地,目之所及,處處是一望無際的水田,近年來,同心村以稻蝦產業為抓手,整合資源優勢,讓貧困群眾能夠穩步脫貧,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同心村地處大西橋鎮東南面,轄5個自然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戶109人。屬邢江河上遊地帶,水源豐富,水質清冽。地勢較平坦,402縣道和大舊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同心村村支兩委帶領全村人民更新發展理念,調整產業結構,2019年底,因地制宜發展「稻+小龍蝦養殖」項目。「該養殖基地總體規劃500畝,一期建設100畝,項目首期3000斤蝦苗已投放。」同心村黨支部書記羅盛海介紹。
「先稱重,在消毒。」
「一畝投放100斤蝦苗,注意密度。」
小龍蝦養殖基地旁,安順市溪橋城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負責人王堯,正認真詳細的為村民現場培訓蝦苗投放前的關鍵步驟,「發展種植業收益低,同心村水質優良、水草豐富,適合稻蝦綜合種養。技術要求不高,易學易會,種養風險低。」而且稻蝦綜合種養不使用農藥、化肥,稻米生態環保,銷路好、價格高,稻蝦種養僅龍蝦純收入每畝就可達到3000元,增收優勢十分明顯。稻蝦綜合種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即保證了糧食生產,又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改善了生態環境,深受群眾歡迎。
為打造稻蝦產業,同心村村社合一合作社就該項目與安順市溪橋城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公司負責組織種養大戶、貧困戶開展稻蝦綜合種養新技術培訓,帶動更多貧困戶參與稻蝦綜合種養,幫助他們順利脫貧。「從蝦苗投放到入塘養殖再到成品上市銷售,公司『一條龍』服務,養殖技術『跟蹤』培訓包教會,讓農戶吃下『定心丸』。」安順市溪橋城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忠照說道。
「很看好,流轉6畝土地在基地務工不僅學會了養殖技術,生活是越過越紅火。」貧困戶楊青現在是一心撲在稻蝦產業發展上,從土地流轉、技術學習到市場銷售,他全程參與。
稻蝦產業富了農民的口袋,如今,同心村每天都在忙經濟,村民的精力全部積聚到發展特色產業上,貧困群眾積極參與稻蝦種養產業開發,「寧願苦幹,不願苦熬,」 成了村裡人的口頭禪。
稻蝦產業「組合拳」讓貧困戶們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通過村社合一發展果蔬種植、水產、家禽、牲畜養殖等,同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109人已全面實現脫貧,稻蝦產業不僅成為同心村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也讓偏僻農村成了資源「窪地」,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2020年同心村稻蝦養殖預計年總產值200萬元,淨產值120萬元,按照股金比例,可實現貧困人口利潤收入翻番。」同心村黨支部書記羅盛海說道。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姜雨熙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