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 舞出農戶開心顏——西秀區同心村大力發展稻蝦養殖產業...

2020-12-27 天眼新聞

「選得準,因地制宜掘窮根,稻田養蝦,脫貧千萬家。」走進西秀區大西橋鎮同心村小龍蝦養殖基地,目之所及,處處是一望無際的水田,近年來,同心村以稻蝦產業為抓手,整合資源優勢,讓貧困群眾能夠穩步脫貧,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同心村地處大西橋鎮東南面,轄5個自然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戶109人。屬邢江河上遊地帶,水源豐富,水質清冽。地勢較平坦,402縣道和大舊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同心村村支兩委帶領全村人民更新發展理念,調整產業結構,2019年底,因地制宜發展「稻+小龍蝦養殖」項目。「該養殖基地總體規劃500畝,一期建設100畝,項目首期3000斤蝦苗已投放。」同心村黨支部書記羅盛海介紹。

 

「先稱重,在消毒。」

 

「一畝投放100斤蝦苗,注意密度。」

 

小龍蝦養殖基地旁,安順市溪橋城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負責人王堯,正認真詳細的為村民現場培訓蝦苗投放前的關鍵步驟,「發展種植業收益低,同心村水質優良、水草豐富,適合稻蝦綜合種養。技術要求不高,易學易會,種養風險低。」而且稻蝦綜合種養不使用農藥、化肥,稻米生態環保,銷路好、價格高,稻蝦種養僅龍蝦純收入每畝就可達到3000元,增收優勢十分明顯。稻蝦綜合種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即保證了糧食生產,又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改善了生態環境,深受群眾歡迎。

 

為打造稻蝦產業,同心村村社合一合作社就該項目與安順市溪橋城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公司負責組織種養大戶、貧困戶開展稻蝦綜合種養新技術培訓,帶動更多貧困戶參與稻蝦綜合種養,幫助他們順利脫貧。「從蝦苗投放到入塘養殖再到成品上市銷售,公司『一條龍』服務,養殖技術『跟蹤』培訓包教會,讓農戶吃下『定心丸』。」安順市溪橋城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忠照說道。

 

「很看好,流轉6畝土地在基地務工不僅學會了養殖技術,生活是越過越紅火。」貧困戶楊青現在是一心撲在稻蝦產業發展上,從土地流轉、技術學習到市場銷售,他全程參與。

 

稻蝦產業富了農民的口袋,如今,同心村每天都在忙經濟,村民的精力全部積聚到發展特色產業上,貧困群眾積極參與稻蝦種養產業開發,「寧願苦幹,不願苦熬,」 成了村裡人的口頭禪。

 

稻蝦產業「組合拳」讓貧困戶們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通過村社合一發展果蔬種植、水產、家禽、牲畜養殖等,同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109人已全面實現脫貧,稻蝦產業不僅成為同心村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也讓偏僻農村成了資源「窪地」,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2020年同心村稻蝦養殖預計年總產值200萬元,淨產值120萬元,按照股金比例,可實現貧困人口利潤收入翻番。」同心村黨支部書記羅盛海說道。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姜雨熙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相關焦點

  • 羅念念:育蝦有「稻」的新型農民
    念念蝦稻輪作專業合作社社長羅念念這樣介紹小龍蝦養殖的收益。  該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目前已建成4500畝的蝦稻綜合種養核心示範區,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年輕小夥羅念念除了是合作社「帶頭人」外,還是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七景村的村委會主任。近年來,他帶領300多戶農戶發展「稻蝦輪作」綜合種養,獲得了宣州區「優秀共產黨員」、宣城市首批「四帶」鄉土農業能手、第六屆「宣城青年五四獎章」等諸多榮譽。
  • 羅山熊林村:走出一條「稻蝦共作」的脫貧致富路
    陳廣祿一家人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的機遇就是「蝦稻共作」綜合養殖。2018年,陳廣祿將自己的13畝水田都用來進行「蝦稻共作」綜合養殖,一年掙了近20萬塊錢,2019年成功脫貧。陳廣祿夫婦倆不但成功脫貧,還成為了村裡的技術骨幹。他們倆還負責管理合作社的200畝「蝦稻共作」產業田,一年能夠拿到5萬塊錢的工資。
  •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南雄稻蝦共作產業振興實訓基地古市鎮地處南雄盆地,湞江斜貫其中,山間多山塘水庫,水量充足;且土壤耕作層以下多為陶泥和黃泥,保水性良好,適合發展種養殖業。2019年年末,古市鎮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碧桂園,大力發展稻蝦、藕蝦共作扶貧產業項目,打造龍蝦小鎮,實現與城區同頻共振,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裡」。
  • 大美湖區 | 華容高山村:稻蝦田裡說豐年
    梁少和今年種了20畝水稻,這次一季稻就收了3萬斤,收入至少35000元,靠著稻蝦套養種植,他徹底實現脫貧。而在鯰魚須鎮高山村,像他這樣靠稻蝦套養種植的農戶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硬仗」中,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號召,縣應急管理局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加大幫扶共建力度,變「輸血」為「造血」,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稻蝦套養、扶持私營企業等多元化產業思路,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政策與措施,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 重慶市潼南區壽橋鎮:發展稻蝦養殖 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
    ,培植後發優勢,出實招求實效,真正把小龍蝦做成了大產業。經過分析研判,鎮黨委政府確定了建設生態小龍蝦養殖特色小鎮的近期目標。編制了《壽橋鎮小龍蝦產業發展2018—2020規劃》,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任副組長的小龍蝦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二是宣傳培訓。組織鎮村幹部進村入戶開院壩會宣傳動員貧困戶參與,加大投入營造宣傳氛圍;積極對接區農業農村委,請水產專家到鎮上開展專題培訓,提升養殖技能和抗風險能力。三是跟蹤指導。
  • 荊州市長崔永輝接受《農民日報》專訪:支持稻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湖北省荊州市作為全國淡水養殖大市,稻蝦的面積和產量位居全省首位,形成了小龍蝦產業扶貧的『荊州模式』。」5月23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荊州市市長崔永輝接受《農民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小龍蝦生產和銷售困難,養殖戶一度信心不足。在中央指導組及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荊州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把疫情對小龍蝦的影響降到最低。
  • 潼南壽橋:花椒成林 蝦田成片 魚兒成群 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潼南區壽橋鎮始終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以「輸血」+「造血」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積極引導各村發展特色產業,精心培育出了一批具有明顯區域特色、較強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 吾爾利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班走進湖南沅江
    4月10日,沅江市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班在該市黃茅洲鎮舉行,計劃培訓12個農業鄉鎮稻蝦綜合種養規模50畝以上的示範農戶110人,實際參訓人數達
  • 安徽各地大力發展專用糧 打造1400萬畝專用糧基地
    各地大力發展專用糧,優化耕作模式,統籌糧經飼。  調整糧食種植結構  ——按照品種優先、品質保證、品牌引領的要求,打造1400萬畝專用糧基地  近年來,我省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日益把糧食結構放在突出位置,優質糧走俏。
  • 海南日報數字報-育蝦有「稻」 致富有方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通訊員 王家專  稻在水中生,蝦繞稻而遊——這是稻蝦共養項目的生動寫照。
  • 省專家組肯定宿遷「稻蝦共作」試驗成果
    9月25日,江蘇「稻蝦共作」專家組一行10人,來宿考察 「稻蝦共作」專用水稻品種聯合體試驗情況,充分肯定了宿遷市農科院的試驗水平和實施質量,並就「稻蝦共作」技術推廣與應用提出建議和意見。今年,市農科院除了開展江蘇「蝦稻共作」專用品種聯合體9個秈稻品種試驗研究,還另增加了10個秈稻品種(荃優系列、晶優系列等優秀品種)和16個粳稻品種(南粳系列、泗稻系列等優秀品種)開展同期比較。在宿豫、泗陽、泗洪、盱眙建立試驗示範基地,主要開展品種篩選、播栽期調控技術、提優穩產減肥技術、綠色高效減藥技術等研究。
  • 丹山稻蝦開塘紅
    本報記者 趙明 攝 □ 本報記者 蒲敏 3月19日清晨6點半,天剛亮, 村民劉代勇就用三輪車搭上兩名工友往稻蝦種養基地趕去。 到蝦塘,只見他用繩子把大盆固定好,系在自己身上,穿上防水褲,拖著大紅盆,在晨光中的稻田裡挨個撈起蝦籠。
  • 普農集團:小龍蝦撬動大產業
    近年來,普農集團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優勢,大力構建「一水兩用、種養結合、綠色發展」的綜合種養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積極牽手安徽國通現代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打造稻蝦產業品牌,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大米和小龍蝦。
  • 遠安:「小龍蝦」激起產業扶貧一池活水
    走進舊縣鎮觀西村龍蝦養殖基地,連片的稻田和蝦塘相互交織,水光瀲灩,煞是喜人。近年來,舊縣鎮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以「稻漁共田」為代表的小龍蝦養殖模式,促進農業提效增收,推動農業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舊縣鎮觀西村位於沮河流域,沮河與東灌渠繞村而過,該村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大力推行「稻漁共田」模式。
  • 義龍新區:做大特色產業,讓「試驗田」煥發生機
    義龍新區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著力調結構,大力發展烤菸、食用菌、精品果業、生態漁業、蔬菜、特色林業、中藥材、畜禽、薏仁米九大特色產業,將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先後引進貴州裕農菌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韭之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金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入住義龍新區,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引導個體果蔬種植戶
  • 稻蝦繁養分離高效種養技術
    稻蝦繁養分離高效種養技術是通過田間工程標準化改造、環境生態化營造、投入品精準化使用、水質、水肥精準調控、精選水稻品種等技術措施,最終實現稻蝦雙豐收。它革新了傳統種養模式,使得「繁養分離」,達到持續生產大規格小龍蝦的目標,對促進江蘇省乃至全國稻蝦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 廣東中山龍之泉:做「澳洲淡水龍蝦產業的創新引領者」
    中山市龍之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之泉」)有1000多畝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水面,目前已經擁有相對成熟的養殖技術,並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銷售,有意做「澳洲淡水龍蝦產業的創新引領者」。該公司成立於2019年,但在此之前,已經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掌握了較成熟的養殖技術,目前以澳洲淡水龍蝦的繁育、養殖、銷售及稻漁綜合種養為主要經營範圍,有60多名成熟的技術工人。&nbsp「苗種是這個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龍之泉負責人梁輝透露,養殖首先要從源頭進行控制。
  • 村美民富產業興 孟樓村裡幸福濃
    孟樓村黨支部按照「黨建引領+合作社+基地+農戶」戶戶聯合的工作思路,牽頭領辦津之荷農業專業合作社,項目收益90%歸全體股民所有,剩下的10%歸村集體所有;村民以土地或資金入股,每畝土地按1200元折價入股,資金以1200元為一股,村民可在項目區務工,戶均增收4000餘元。
  • 揚州大面積推廣「一稻三蝦」 藥肥減少近七成效益增十倍
    稻蝦共生 相安為鄰   小龍蝦,如今已成為人們至愛的舌尖美味,但少有人知道它的生長環境是啥樣。在泰安鎮芒稻田園綜合體「一稻三蝦」產業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與傳統稻田不同,這裡的田埂邊有一道2米寬的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