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刊|總第2346期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文化從未斷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中華文化歷經千年,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寶藏和人文精神,為中華兒女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養分和能量。
由《河西走廊》製片人李東珅、總撰稿鄧建永,以及《大國崛起》執行總導演、總撰稿周豔聯袂打造的紀錄片《中國》,將於12月7日登陸湖南衛視和芒果TV。紀錄片以《中國》為名,承載的是主創再現歷史、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和宏大願景。
《中國》共三季,從籌備到完成,用了三年時間。第一季從先秦諸子的思想啟蒙、百家爭鳴,講述到盛世唐朝的博採眾長、包羅萬象。以當世大家的思想和國家制度為主線,呈現一場「穿越」千年的歷史文化深度對談。
以人物為引溯源中華文化
「他們似乎從未遠去,歷史沒有留下他們的影像。他們卻印刻在中國人的心間,他們的智慧依然閃光。他們的堅持令人感動,他們的灑脫令人心生嚮往,他們的聲音仍在激蕩迴響,他們的洞見穿越了千年,他們的才華打敗了時光。」
《中國》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通史,不同於傳統紀錄片的線性敘事結構,《中國》採用人像展覽式結構,從人物入手,選取歷朝歷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圍繞他們的故事展開敘述,再現歷史中思想閃光、文化繁盛的時刻。
《中國》第一季第一集,從中國的春秋時期開始。三百年的春秋,史書記錄下無數名士的思想和故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自然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第一集重點講述了孔子生命中兩個重要的事件。
一個是孔子拜會老子。孔子和老子所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遠的兩種思想,他們的相會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象徵意義的一次會面。
另一個是孔子與弟子遭遇陳蔡之厄。他們周遊列國,傳播思想和文化,在飢餓、困苦的處境中掙扎求存。家國離亂,禮崩樂壞,在中國精神早期的艱難時刻,他們堅守的禮教和傳承,是文人不屈的風骨,是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精神柱石。
《中國》以人物為支點,講述了歷史上每個時代不同的精神主題,串聯和勾勒歷史演進的脈絡,講述歷史內在規律,梳理歷史發展邏輯。「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制度;有形的疆域,無形的思想。」國家制度和主流思想是維持中華民族大一統、文化不斷流的兩根支柱。
孔子用盡畢生心血記錄和傳播的禮教,歷經千年傳承,已經成為我們思想深處習以為常、時時恪守的「仁義禮智信」。這就是屬於我們的,積澱千年的中華文化。中國在歷史中經歷了數次分裂與統一的循環,國家制度也在興衰更替中不斷完善和進步,直到今天。
當代中國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創新實踐。《中國》以影像的形式,在歷史中追溯我們的思想文化源流,對樹立文化自信、追尋偉大復興中國夢,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頂級聲畫為歷史註解
《中國》實現了劇情片的藝術性、視覺性,以及紀錄片的紀實性、精準性的統一。全片以真實史料為基礎再現歷史,通過情景再現、演員表演的方式講述歷史故事,充分利用電影語言和鏡頭調度,引領觀眾進入歷史的畫卷。
視覺總監、攝影指導羅攀,曾獲得第九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日本音樂家梅林茂及國內著名作曲家徐鯉聯手為《中國》製作配樂。古典風格的色調、頂級的構圖與光影、恢弘大氣的音樂給觀眾帶來一場絕佳的視聽盛宴。
參與拍攝的演員,既有來自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老戲骨,也有何炅、汪涵、於朦朧等觀眾熟悉的面孔。
配音由著名主持人何炅、周濤分別完成,為《中國》注入飽含情感的解說,周濤溫柔的女性聲音為歷史講述增加了溫度,也讓《中國》成為國內首個採用女聲配音的重大歷史紀錄片。
雖然有電影級的製作團隊,但《中國》卻用去劇情化、純紀實的方式進行拍攝。團隊假裝回到一個歷史時代,用攝像機去記錄人物生活的點點滴滴。
演員服化道力求真實,不刻意修飾,以鬆弛、生活化的方式表現人物。全片少有人物對話和細節刻畫,取而代之的是以全景來展現人物行走坐臥、喜怒哀樂的真實狀態。
以往的歷史類紀錄片大多以解說為主,剪輯團隊根據解說詞剪輯畫面、對位解說內容。《中國》則反其道而行之,以極致的影像為基礎,輔以精雕細刻的文本。解說詞用詳實的信息、豐沛的情感,給予畫面文字性的提示或者應和。
《中國》的聲畫光影,深諳中國古典美學中「留白」的意境,含蓄雋永,意味悠長。這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文化共鳴。
【文/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