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裡的人物已經是燦爛星辰,而在當代中國,他們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由湖南衛視、芒果TV與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紀錄片《中國》,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行發布會。
紀錄片《中國》共12集,以思想與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向大眾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追溯今日中國和中國人「來時的路」。
會上,出品方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也闡述了這部紀錄片製作幕後的追求和堅守。他表示,《中國》項目的誕生充滿了艱難,但有幸獲得了多方相助,希望《中國》能夠熱播,讓耕耘得到收穫。
張華立直言,思想是時代的回聲。眾所周知,當代中國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創新實踐。「當今時代,最為鮮明的時代背景,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它也深刻指導著新時代中國的改革實踐。」作為思考和創作的基本出發點,《中國》項目的初衷,就是追溯我們的歷史、梳理我們的文化源流,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中國》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和經典樣式的通史,它還不僅僅是視頻藝術樣式帶來的區別。「比如,春秋三百年寫300集也寫不完,但在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我們就寫了一集,而這一集實際上也就講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是孔子拜會老子的故事,第二個便是陳蔡之厄;前一個故事構成了中華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圖景,後一個故事則展現了中國精神早期最嚴峻的時刻。」
所有的史料都是珍貴的,但選擇和敘述方式也是珍貴的,《中國》企圖以當代人的眼光觀望文化歷史、並毋庸諱言帶有濃烈思想感情。「從結構上來講,《中國》也是一次「長視頻精品路線」的嘗試——在敘事上,採用了戲劇的從中間打開的結構,而不是採用線性的結構。按線性結構敘事,得從上古三代開始說到今天的新時代。而《中國》第一季從春秋開始寫到唐代,共只有12集,同時我們採用了人像展覽式結構。通常來講,戲劇有開放式、閉鎖式和人像展覽式,但前兩者適合小戲,對《中國》這樣宏闊偉大的題材,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顯然更為適宜。」
張華立還表示,欣賞《中國》的最佳狀態,大約需要做「四個準備」:一是熱愛中華歷史文化;二是具備一定的歷史常識儲備;三是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四是建議更新一下視聽設備。慢慢地!慢慢地看完《中國》,以獲得澎湃的驕傲和平靜的自信。「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我們期望,它能夠與當代青年達成溝通。在《中國》裡,那些人物已經成為燦爛星辰,而在今天,他們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