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雕塑專欄主持:唐凌,郅敏(特邀)
2016年第3期推薦藝術家:孫龍本
天禪-孫龍本-青銅-102x43x58cm-2013年
專欄主持郅敏推薦語:
孫龍本的作品,明確體現著他的創作靈感,它們既源於對中國雕塑傳統的熱愛,又包含著對俄羅斯學院雕塑的深刻理解。孫龍本注意線的運用,充分了解如何處理不同特點的材料,並使用明快與強烈的色彩。他對形式具有清醒的認識,不斷地尋找新的藝術表現手段,不斷探討、試驗藝術造型的各種可能性,這些探索在他的環境雕塑設計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孫龍本
2009年畢業於俄羅斯穆西納工藝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1999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95年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05-2010年任教於臨沂大學美術學院。2011年至今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副教授、中國雕塑院招生教務辦公室主任。
其作品曾榮獲中央電視臺雕塑大賽一等獎,首屆南昌中國雕塑藝術節政府獎,2008年度中國優秀城市雕塑建設大獎,紀念建國六十周年山東省城市雕塑突出成就獎等獎項。並先後參加了第十屆全國美展,第六屆全國體育美展,北京國際雙年展序列展「中國中青年藝術家精品展」,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俄羅斯聖彼得堡「夢想中國」藝術作品展,美中藝術交流展,法國羅浮宮「2013國際美術展」,法國大皇宮「中國意象-當代中國水墨與雕塑展」等國內外展覽。
永遠的生命
——對孫龍本現實主義題材表現的圖像分析
雕塑雜誌主編 宋偉光
「現實主義藝術」似乎已落伍了,然而對現實主義藝術精神的延展,尚有巨大空間。現實主義有兩個要素,一是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二是典型性,它是指解決文學藝術所塑造的人物之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問題。第一個要素是現實主義藝術的根本,它要求藝術創作的手法首先是要對現實忠誠,要有寫實的記敘性意義,第二個要素就是強調在一般中塑造典型,即所謂「出自生活而高於生活」,發掘社會的本質因素。孫龍本為沂蒙廣場所創作的大型雕塑《熱土》可謂是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再一次成功運用,《熱土》由「參軍參戰」「全力支前」「血乳交融」「紅色熱土」四部分組成。用雕塑的形象語言,敘述並歌頌了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幸福所作出的獻身。
全力支前-孫龍本-青銅-105x470x200cm-2007年
一般評論一件作品,習慣從手法或風格上進行評述,本文試從圖像信息方面分析一下作品精神的構成,下面選取組雕之《全力支前》和《血乳交融》為分析重點。
一、 作品外輪廓所呈現的動態構圖
控制大型戶外雕塑塑造手段之關鍵在於駕御整個作品的「態勢」。在態勢的大趨向構成中設計其細節,使整個形態豐滿生動,由此生成作品的視覺趨勢,體現作者的藝術態度和審美取向。孫龍本在作品中通過人物與人物,人物與道具穿插之間而形成相互聯動,彼此呼應的圖像信息,使得整個「構圖」具有表達主題意義的向心力。
這組作品是置於公共空間中的大型群雕,特別是當人們在遠處看到此作時,接受到的視覺信息是由外輪廓呈現出的整個結構。孫龍本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但整體不是一個虛空的字眼而是由許多個細節的安排組成的視覺印象,從圖一中可見其視覺組織的細節。
高士No2-47x42x25cm-孫龍本-青銅-2009年
這組作品主題是「全力支前」。作品以挑擔子的人物為視覺中心,由此與前拉後推的推車人物和後面「打招呼」者形成呼應關係,在視覺上挑夫形成了「全力支前」的主體。我們注意一下這幾點,第一「挑夫」,挑夫所負的扁擔是以向下彎曲的曲線為視覺走向,扁擔的前頭有意加粗是為了與推車者的頭部協調,而推車者所帶的「草帽」又加重了視覺重心。根據雕塑可以測量出,從挑夫所挑糧食袋子的根部到挑夫的扁擔的後部與挑夫的脖頸之處幾乎是等距離,這容易形成視覺上力的組合,因為從視覺心理講,造成表現性的基礎是一種力的結構,剛才所說的「等距離」幾乎構成了等腰三角形,從力的圖式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動感比等邊三角形大,且三角形之三個點又與推車者的頭部構成了力的匯聚點,在此,扁擔上的毛巾的動感方向,麻袋上所系的扎口的方向都與「用力推拉者」「打招呼者」的動作共同匯成了一股力的趨向,,渲染出「全力支前」的主題含義。
永恆-孫龍本-青銅-812x450x270cm-2014
第二,「推車人」,剛才說到力得匯聚點是在這「推車人」身上,而推車人又以頭部為匯聚之焦點。這位頭戴草帽推著獨輪車踴躍支前者,凝聚了所有支前者的普通形象而成為典型象徵,喻示出正義戰爭在某種意義上是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戰爭。在具體表現推車者的表情與動式上面,孫龍本有意使他的頭部側向觀眾,而草帽這個道具無疑是加重了這個焦點的視覺印象,使人們注意著他正以頑強,堅韌的力量在「滾滾向前」。
還有一個細節也體現出了孫龍本注意到作品的空間性,這就是獨輪推車是以傾斜的角度表現的,這不僅是為了整個雕塑作品視覺語言的豐富,更重要是考慮到這個傾斜的角度是為了面向觀眾,若按照生活中的原態來反映,觀眾看到的應是一個獨輪車的底部,而失去了這一能夠與受眾溝通的細節表現。
同樣在《血乳交融》中,視覺重心也發生在作品的中央位置。且看,一群勇敢的沂蒙婦女在隊長的帶領下,呈現出搶救傷員緊張而又充滿激情的熱烈場面,只見隊長激昂振臂,隊員傾力救護,「擔架」也以傾斜的視角面向觀眾,因為,這一傾斜角度是為了表現傷員,而不是擔架,這是為了對主題進行渲染,而不是單純地描寫「抬擔架」這個動作。
高士No6-孫龍本-青銅-39x26x15cm-2009年
「細節」對文學藝術中深化主題,增強藝術感染力度、渲染環境、豐富結構情節起著重要作用。在「血乳交融」中主人翁紅嫂的形象是以靜態的細節方式呈現的,作者有意將「紅嫂」置於這組作品的後端,使得這組雕塑在有意製造動勢空間中留得了這一靜的空間,使其動靜結合,像音樂的節奏或小說故事過程一樣,此起彼伏。這一形象起到了「壓後綴」式的作用,使「紅嫂」這位凝結了沂蒙兒女乃至中國婦女的普通形象具有了典型意義,輻射出了她用乳汁救傷員這種節義千秋之舉的社會內涵和精神指向,這是現實主義題材在處理一般與個別事物的手法之一,如果從圖像學的角度認識,這便是由圖像產生出傳播精神信息的社會價值。這組大型群雕以整體力的結構構成空間輪廓,又以細節豐富了作品「血與肉」以深層地表現這種紅色精神。
遠樹含煙-孫龍本-青銅-76x43x43cm-2013年
二 、正、副空間的運用
所謂正空間是指作品所佔有的實體空間,而副空間則指由實體體量組合之間所形成的「空白」之處。在造型藝術中正空間之間的組合所產生的空隙,也是構成整體視覺組織的組成部分,按孫龍本的說法是:「正空間要作準,副空間也要充分調整」。
副空間實際上是另外意義上的「留白」這個留白是具有語言功能的,它能使整個作品形成虛與實,激與緩的節奏變化和對比聯結。「全力支前」「血乳交融」中人物與道具之間構成的諸如三角形,倒三角,圓形,方形以及直線,曲線等形態各具心理感覺上的象徵意義。三角形的穩定可以指代沉重,苦難等含義,而倒三角又在作品中強化了動的態勢,還有方形,圓形等各具意味。
有形必有線,孫龍本在作品中所呈現的水平線,斜線,垂直線,弧線等都圍繞主結構線而產生「運動」,使之形成了氣韻貫穿的氣場。正副空間的穿插協調強化了主題雕塑的空間輪廓,使外輪廓之大剪影和細節描述與整個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意義發生緊密的聯繫與支撐。
春思-孫龍本-青銅-2013年
三、 設計語素與藝術誇張
孫龍本在設計這組大型群雕的整體結構和態勢中,參入了構成學的設計語素,就連衣紋的走向都朝著一個方向,一個目的上靠攏,去與故事內容的表現相吻合,至於塑造的人物表情更是貼近了生活原型的藝術處理。
孫龍本是沂蒙山的兒子,有一種植入血液中的老區情懷,為此,他深入革命老區沂蒙山採風、寫生又參閱大量史料,圖籍,以求客觀、準確、生動和典型。這組作品體現出他受教於俄羅斯列賓美院之紮實的基本功,體現出「造型」加|「精神」的基本要旨。
宋詞-孫龍本-青銅-280X95X150cm-2014年
這組大型群雕,孫龍本以藝術的視角刪減形體,用變化的手段塑造形象,他巧妙地運用與人的視覺相適應的適度誇張,如運動中的動勢,以及人物的細節動作。大家知道。西方經典雕塑之人體四肢的動作塑造是通過在表現真實的前提下,依照受眾的視覺習慣來調整的。如米開朗琪羅為了突出「大衛」臨戰時的堅毅狀態,將頭部的比例適當加大。下肢相對放長,手和腿的關節稍微加粗,以強調其氣質特徵,再如安格爾的《大宮女》通過對宮女肌體的拉長描繪,表現出了舒展、流暢、婉轉起伏的形式美感。
梵天淨土-孫龍本-青銅-102x43x58cm-2013年
孫龍本也是如此,從他作品圖像中我們看到人物的表情,肢體語言所呈現的圖式,便可以感受到這種依託現實、高於生活的典型特徵,尤其作為一件大型的室外雕塑要考慮作品的每一個視點都要與觀眾「說話」,如他所言:「把好看的部分展現給觀眾。」由此使筆者想到有一些室外雕塑,作者只是考慮到造型本身的結構是否正確,卻忘記了適度的藝術誇張是為了作品的室外效能,而孫龍本比較到位地掌控了這一點。這樣便使得《熱土》實現了它的社會功能。傳播出了沂蒙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所做出的無私、獻身之精神的永恆價值。
坐忘-孫龍本-青銅-2013年 70x55x45cm
特邀專欄主持:郅敏,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