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雕塑專欄:孫龍本

2021-01-17 郅敏工作室

藝術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雕塑專欄主持:唐凌,郅敏(特邀)


2016年第3期推薦藝術家:孫龍本

天禪-孫龍本-青銅-102x43x58cm-2013年

專欄主持郅敏推薦語:

 孫龍本的作品,明確體現著他的創作靈感,它們既源於對中國雕塑傳統的熱愛,又包含著對俄羅斯學院雕塑的深刻理解。孫龍本注意線的運用,充分了解如何處理不同特點的材料,並使用明快與強烈的色彩。他對形式具有清醒的認識,不斷地尋找新的藝術表現手段,不斷探討、試驗藝術造型的各種可能性,這些探索在他的環境雕塑設計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孫龍本

2009年畢業於俄羅斯穆西納工藝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1999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95年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05-2010年任教於臨沂大學美術學院。2011年至今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副教授、中國雕塑院招生教務辦公室主任。

其作品曾榮獲中央電視臺雕塑大賽一等獎,首屆南昌中國雕塑藝術節政府獎,2008年度中國優秀城市雕塑建設大獎,紀念建國六十周年山東省城市雕塑突出成就獎等獎項。並先後參加了第十屆全國美展,第六屆全國體育美展,北京國際雙年展序列展「中國中青年藝術家精品展」,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俄羅斯聖彼得堡「夢想中國」藝術作品展,美中藝術交流展,法國羅浮宮「2013國際美術展」,法國大皇宮「中國意象-當代中國水墨與雕塑展」等國內外展覽。

 


永遠的生命

——對孫龍本現實主義題材表現的圖像分析

雕塑雜誌主編 宋偉光


 「現實主義藝術」似乎已落伍了,然而對現實主義藝術精神的延展,尚有巨大空間。現實主義有兩個要素,一是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二是典型性,它是指解決文學藝術所塑造的人物之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問題。第一個要素是現實主義藝術的根本,它要求藝術創作的手法首先是要對現實忠誠,要有寫實的記敘性意義,第二個要素就是強調在一般中塑造典型,即所謂「出自生活而高於生活」,發掘社會的本質因素。孫龍本為沂蒙廣場所創作的大型雕塑《熱土》可謂是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再一次成功運用,《熱土》由「參軍參戰」「全力支前」「血乳交融」「紅色熱土」四部分組成。用雕塑的形象語言,敘述並歌頌了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幸福所作出的獻身。

全力支前-孫龍本-青銅-105x470x200cm-2007年

 一般評論一件作品,習慣從手法或風格上進行評述,本文試從圖像信息方面分析一下作品精神的構成,下面選取組雕之《全力支前》和《血乳交融》為分析重點。

一、 作品外輪廓所呈現的動態構圖

 控制大型戶外雕塑塑造手段之關鍵在於駕御整個作品的「態勢」。在態勢的大趨向構成中設計其細節,使整個形態豐滿生動,由此生成作品的視覺趨勢,體現作者的藝術態度和審美取向。孫龍本在作品中通過人物與人物,人物與道具穿插之間而形成相互聯動,彼此呼應的圖像信息,使得整個「構圖」具有表達主題意義的向心力。

 這組作品是置於公共空間中的大型群雕,特別是當人們在遠處看到此作時,接受到的視覺信息是由外輪廓呈現出的整個結構。孫龍本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但整體不是一個虛空的字眼而是由許多個細節的安排組成的視覺印象,從圖一中可見其視覺組織的細節。
高士No2-47x42x25cm-孫龍本-青銅-2009年

 這組作品主題是「全力支前」。作品以挑擔子的人物為視覺中心,由此與前拉後推的推車人物和後面「打招呼」者形成呼應關係,在視覺上挑夫形成了「全力支前」的主體。我們注意一下這幾點,第一「挑夫」,挑夫所負的扁擔是以向下彎曲的曲線為視覺走向,扁擔的前頭有意加粗是為了與推車者的頭部協調,而推車者所帶的「草帽」又加重了視覺重心。根據雕塑可以測量出,從挑夫所挑糧食袋子的根部到挑夫的扁擔的後部與挑夫的脖頸之處幾乎是等距離,這容易形成視覺上力的組合,因為從視覺心理講,造成表現性的基礎是一種力的結構,剛才所說的「等距離」幾乎構成了等腰三角形,從力的圖式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動感比等邊三角形大,且三角形之三個點又與推車者的頭部構成了力的匯聚點,在此,扁擔上的毛巾的動感方向,麻袋上所系的扎口的方向都與「用力推拉者」「打招呼者」的動作共同匯成了一股力的趨向,,渲染出「全力支前」的主題含義。
永恆-孫龍本-青銅-812x450x270cm-2014

 第二,「推車人」,剛才說到力得匯聚點是在這「推車人」身上,而推車人又以頭部為匯聚之焦點。這位頭戴草帽推著獨輪車踴躍支前者,凝聚了所有支前者的普通形象而成為典型象徵,喻示出正義戰爭在某種意義上是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戰爭。在具體表現推車者的表情與動式上面,孫龍本有意使他的頭部側向觀眾,而草帽這個道具無疑是加重了這個焦點的視覺印象,使人們注意著他正以頑強,堅韌的力量在「滾滾向前」。

 還有一個細節也體現出了孫龍本注意到作品的空間性,這就是獨輪推車是以傾斜的角度表現的,這不僅是為了整個雕塑作品視覺語言的豐富,更重要是考慮到這個傾斜的角度是為了面向觀眾,若按照生活中的原態來反映,觀眾看到的應是一個獨輪車的底部,而失去了這一能夠與受眾溝通的細節表現。

 同樣在《血乳交融》中,視覺重心也發生在作品的中央位置。且看,一群勇敢的沂蒙婦女在隊長的帶領下,呈現出搶救傷員緊張而又充滿激情的熱烈場面,只見隊長激昂振臂,隊員傾力救護,「擔架」也以傾斜的視角面向觀眾,因為,這一傾斜角度是為了表現傷員,而不是擔架,這是為了對主題進行渲染,而不是單純地描寫「抬擔架」這個動作。
高士No6-孫龍本-青銅-39x26x15cm-2009年

「細節」對文學藝術中深化主題,增強藝術感染力度、渲染環境、豐富結構情節起著重要作用。在「血乳交融」中主人翁紅嫂的形象是以靜態的細節方式呈現的,作者有意將「紅嫂」置於這組作品的後端,使得這組雕塑在有意製造動勢空間中留得了這一靜的空間,使其動靜結合,像音樂的節奏或小說故事過程一樣,此起彼伏。這一形象起到了「壓後綴」式的作用,使「紅嫂」這位凝結了沂蒙兒女乃至中國婦女的普通形象具有了典型意義,輻射出了她用乳汁救傷員這種節義千秋之舉的社會內涵和精神指向,這是現實主義題材在處理一般與個別事物的手法之一,如果從圖像學的角度認識,這便是由圖像產生出傳播精神信息的社會價值。這組大型群雕以整體力的結構構成空間輪廓,又以細節豐富了作品「血與肉」以深層地表現這種紅色精神。
遠樹含煙-孫龍本-青銅-76x43x43cm-2013年

 二 、正、副空間的運用

 所謂正空間是指作品所佔有的實體空間,而副空間則指由實體體量組合之間所形成的「空白」之處。在造型藝術中正空間之間的組合所產生的空隙,也是構成整體視覺組織的組成部分,按孫龍本的說法是:「正空間要作準,副空間也要充分調整」。

副空間實際上是另外意義上的「留白」這個留白是具有語言功能的,它能使整個作品形成虛與實,激與緩的節奏變化和對比聯結。「全力支前」「血乳交融」中人物與道具之間構成的諸如三角形,倒三角,圓形,方形以及直線,曲線等形態各具心理感覺上的象徵意義。三角形的穩定可以指代沉重,苦難等含義,而倒三角又在作品中強化了動的態勢,還有方形,圓形等各具意味。

 有形必有線,孫龍本在作品中所呈現的水平線,斜線,垂直線,弧線等都圍繞主結構線而產生「運動」,使之形成了氣韻貫穿的氣場。正副空間的穿插協調強化了主題雕塑的空間輪廓,使外輪廓之大剪影和細節描述與整個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意義發生緊密的聯繫與支撐。
春思-孫龍本-青銅-2013年

 三、 設計語素與藝術誇張

 孫龍本在設計這組大型群雕的整體結構和態勢中,參入了構成學的設計語素,就連衣紋的走向都朝著一個方向,一個目的上靠攏,去與故事內容的表現相吻合,至於塑造的人物表情更是貼近了生活原型的藝術處理。

 孫龍本是沂蒙山的兒子,有一種植入血液中的老區情懷,為此,他深入革命老區沂蒙山採風、寫生又參閱大量史料,圖籍,以求客觀、準確、生動和典型。這組作品體現出他受教於俄羅斯列賓美院之紮實的基本功,體現出「造型」加|「精神」的基本要旨。
宋詞-孫龍本-青銅-280X95X150cm-2014年

 這組大型群雕,孫龍本以藝術的視角刪減形體,用變化的手段塑造形象,他巧妙地運用與人的視覺相適應的適度誇張,如運動中的動勢,以及人物的細節動作。大家知道。西方經典雕塑之人體四肢的動作塑造是通過在表現真實的前提下,依照受眾的視覺習慣來調整的。如米開朗琪羅為了突出「大衛」臨戰時的堅毅狀態,將頭部的比例適當加大。下肢相對放長,手和腿的關節稍微加粗,以強調其氣質特徵,再如安格爾的《大宮女》通過對宮女肌體的拉長描繪,表現出了舒展、流暢、婉轉起伏的形式美感。
梵天淨土-孫龍本-青銅-102x43x58cm-2013年

 孫龍本也是如此,從他作品圖像中我們看到人物的表情,肢體語言所呈現的圖式,便可以感受到這種依託現實、高於生活的典型特徵,尤其作為一件大型的室外雕塑要考慮作品的每一個視點都要與觀眾「說話」,如他所言:「把好看的部分展現給觀眾。」由此使筆者想到有一些室外雕塑,作者只是考慮到造型本身的結構是否正確,卻忘記了適度的藝術誇張是為了作品的室外效能,而孫龍本比較到位地掌控了這一點。這樣便使得《熱土》實現了它的社會功能。傳播出了沂蒙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所做出的無私、獻身之精神的永恆價值。

坐忘-孫龍本-青銅-2013年 70x55x45cm

特邀專欄主持:郅敏,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李長青雕塑藝術
    曾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花獎」,入圍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五屆四川省青年美展雕塑最高獎等,作品在法國大皇宮、香港九龍及國內多個城市展出。多件作品錄入《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四川美術》等書刊,專題片《指尖上的泥塑》收錄進央視網。藝術事跡被新華社、光明網、香港電視臺、四川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導。另有詩歌作品千餘件。長期致力於城市雕塑和企業文化雕塑製作。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了解一點雕塑的發展史,以便我們更好地掌握雕塑的語言。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離塑藝術起源於什麼時代恐怕現在很難說清楚。但是,就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而言,已距今大約有二、三萬年了。例如被藝術界稱為「母神」的奧地利出土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
  • 《雕塑》雜誌【封面藝術家】雕塑怪才——談羅澤仁的雕塑藝術
    畢卡索和布朗庫西的原始主義特性作品在現代主義雕塑史上發揮了開啟性作用。原始藝術對於現代雕塑的意義就在於幫助現代主義雕塑家摒棄學院派的繁瑣刻畫和俗不可耐的貴族審美,讓新時代的雕塑跳出僅僅是審美的範疇,以簡樸,簡約和粗狂的形式語言,宣洩、鼓舞和肯定生命和精神的力量而立足於世。簡而言之原始主義的現代性就在於簡約的語言和原初的能量感。
  • 雕塑,美術的另一個門類,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
    雕塑,指為美化環境或用於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徵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創作者一定的藝術審美和情感。
  • 濰坊玻璃鋼雕塑圖文淺談玻璃鋼雕塑藝術特點
    玻璃鋼雕塑今天,濰坊玻璃鋼雕塑為大家圖文淺談玻璃鋼雕塑藝術特點。濰坊玻璃鋼雕塑一、玻璃鋼雕塑關於藝術而言有著不一樣的含義,玻璃鋼雕塑它是雕塑藝術的一種境界玻璃鋼雕塑怎麼面臨現代迅速發展的社會,成了玻璃鋼雕塑廠家需求留意的疑問。
  • 攜手共舉雕塑盛宴!「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優秀作品展頒獎暨開展...
    9月21日上午,2020年「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優秀作品展頒獎暨開展儀式在中國雕塑博物館舉行。
  • 藝術 :極美的人體雕塑
    著名的雕塑家Richard Macdonald,他的雕塑揭示了他對人體的深刻理解和對人類精神和情感的禮讚。Macdonald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他的童年受他的平面設計師叔叔的影響,之後接受正式專業藝術培訓。
  • 當雕塑藝術與飛行學院相遇……
    5月17日,2020中國北川禹羌國際雕塑大賽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中國科技城(北川)通航產業園綿陽飛行學院舉行,用藝術的方式為大學賦能,助力禹羌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傳播。
  • 從能工巧匠到藝術大師,王國平的傳奇雕塑藝術之路
    中國的雕塑藝術歷史極其悠久。在陵墓、廟堂、佛窟等建築之中,存在著大量宏偉巨製與精美絕倫的遺物。這足以證明,四大文明古國之中,中國的雕塑藝術延綿不斷、持續發展與自成體系的西方雕塑藝術一起堪稱世界上歷時久遠,是發展過程最為完整的兩大雕塑藝術。
  • 「追逐潘鶴的足跡」——雕塑藝術文化傳承與發展交流會在廣州舉行
    致敬大師,傳遞雕塑文化最強音本次交流會既是對潘鶴大師的致敬與懷念,更是嶺南雕塑藝術的理解和詮釋,旨在以雕塑藝術為媒,為雕塑業界搭建一個互動交流,凝聚共識,傳承發展的平臺,通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推動城市的文化和藝術建設
  • Collect+藝術周 | 新雕塑-年輕一代雕塑家
    >「新雕塑」是玉蘭堂最具特色的專題學術項目之一,秉承「當代眼光,中國視角」的畫廊理念,持續關注「新」雕塑藝術家們的新動態。作為一種展覽形式的全新嘗試,以「年輕一代雕塑家」為副標題,玉蘭堂攜「新雕塑」參展「2020春季·Collect+藝術周」。展覽選擇了11位藝術家的29件作品,其中既有韻味悠長的經典之作,又有概念新穎的耀眼新作,藉助在藝平臺以新形式呈現新動態,為觀眾提供「雲端觀展」及「雲端收藏」等線上服務,足不出戶,漫步展覽。春暖花開,藝術先行,無論您處在何時何地,都願美好的展覽可以讓您心靈無比充盈。
  • 「2020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揭曉
    獲得「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助學金」的同學與老師們合影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為促進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學風建設,鼓勵學術研究、熱愛集體、熱心公益的精神,同時搭建支持貧困學生的平臺今年是「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走進的第八個年頭,共評選出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優秀學生獎7人,助學獎14人。每一年受到資助的同學在學習、生活上都收到了非常大的鼓勵,其中很多優秀的同學已經逐漸在藝術展覽中嶄露頭角。
  • 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為藝術而生
    今年是19世紀傑出的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誕辰180周年。羅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生命,即沒有藝術。」他一生保持著旺盛的激情和才華,創作出一系列飽含生命活力且情感豐富的藝術形象,完美地詮釋了「藝術即感情」的藝術理念。他創作頗豐,青銅作品將近200件,大理石、石膏、赤陶等作品約百件。
  • 讓雕塑藝術走近人民群眾
    來源:人民周刊網讓雕塑藝術走近人民群眾——江蘇「小康大象」雕塑展在連雲港市民主文化街舉辦12月2日上午,「小康大象」江蘇雕塑精品展開幕儀式在連雲港市民主路文化街舉行據悉,本次活動是2020江蘇雕塑月系列活動之一,旨在以雕塑藝術的形式謳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反映新時代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文明、人民幸福、生態良好的偉大成就。「本次展覽以『小康大象』為名,有兩層意思,一是表明這是在建成全面小康的歷史節點上的舉辦的雕塑展,二是展覽中的一些精品突出了全面小康的主題。」
  • 故國神遊 - 葉毓山雕塑藝術
    這件作品,突破了傳統紀念碑的造型模式,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以人物造型為主體的藝術紀念碑的創作新方向。劉白羽先生看到作品後,在文章裡寫道:「在雕塑家的塑造下,石頭在說話、石頭在申訴、石頭在憤怒地吶喊,石頭在悲壯地呼嘯。」劉白羽還說:「我一站到拔地而起、呼嘯蒼天的烈士群雕之前,我被雕塑家所塑造的巍巍神魄所震懾。」[3]美國西雅圖的著名攝影家馬克看到作品後,抱住葉毓山放聲痛哭。
  • 『雕塑頭條』賀「尋·跡」| 曹智勇雕塑藝術首展在京圓滿開幕
    跡——曹智勇雕塑藝術首展」在北京·宋莊·國防藝術區·國中美術館圓滿舉行開幕儀式。本次展覽由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城市雕塑文化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公共空間城市雕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五百羅漢和馬雕塑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筇竹寺的清代500羅漢塑像卻釋放了耀眼的光彩,其藝術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他精通佛學,能書善畫,特別擅長於雕塑,他帶了5個門徒到筇竹寺塑500羅漢像,先後花了7年時間。
  • 【雕塑春秋】——張齡予的藝術
    藝術之始,雕塑為先。上古,傳謂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三……雕塑藝術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是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可以延伸到宗教、哲學,甚至宗教哲學都遠遠落後於的物理學……說大了,其實,我想說:張齡予就是一個雕塑人。 那年夏天,工作室,她在製作一組大型雕塑,很高,大約三、四米的樣子,需要站在梯子上工作。
  • 甘谷千佛洞雕塑藝術寶庫
    甘谷千佛洞雕塑藝術寶庫 文|圖  李  春 各位讀者、各位觀眾:     來甘谷旅遊,有兩個地方不得不看,因為不到大像山,就等於沒到甘谷;不看大佛,不走進千佛洞,就等於沒去大像山。今天,《圖說甘谷》將鏡頭伸向大像山千佛洞,讓您感受千佛洞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領略甘谷傳統泥塑藝術的精彩與神奇。
  • 曹智勇雕塑藝術臺灣邀請展隆重開幕
    2018年3月24日,應臺灣雕塑學會,臺東大學邀請,備受矚目的「尋跡」曹智勇雕塑藝術臺灣邀請展在臺東生活美學館隆重開幕,受邀嘉賓和新聞媒體近300餘人濟濟一堂,共同品味著曹智勇的雕塑藝術。長期以來注重於推動生活與美學的融合,致力於藝術介入生活的美學實踐。經常舉辦各類高水準的藝術展。3月24日當天,伴著悠揚的音樂,眾多嘉賓齊聚藝術殿堂之中。一同見證著這連接海峽兩岸藝術情緣的「尋跡」曹智勇雕塑藝術臺灣邀請展的開幕盛況。此次藝術展不僅得到臺灣重量級藝術家的關注,也得到主辦方等機構的大力支持,並且得到了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