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美術的另一個門類,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

2020-12-14 弓長不吃香菜

雕塑,指為美化環境或用於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徵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創作者一定的藝術審美和情感。

雕刻藝術,是美術的另一個門類,相較於繪畫來說,雕塑可能接觸的更少一些,在學校最多見的也是繪畫類的學生多一點,傳統觀念上認為雕塑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是一種靜態的、可觸的、可見的三維性空間物體,表意更加立體,更加直白一點。我國古時的大多數雕塑所表達的意義都比較直白,多是為紀念一些領袖人物,或者是受到祖先崇拜的影響所刻就。

而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術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圓雕大都是木製的,但也有石材、金屬和陶瓷。它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美術,為宗教、魔法服務,也有表現自身生活的作品;另一類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宮廷美術。

雕塑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種類形式多種多樣,有銅雕、石雕、木雕、牙雕、骨雕和根雕等等,也有玉雕、貝雕、玻璃鋼雕、漆雕和冰雕等等多種形式,多種載體。不過相較於中國雕塑史來說,外國的雕塑史好像更引人注目一些,歷史課本在講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就時,對雕塑也有過一定的介紹。

此時期比較著名的人物有米開朗琪羅,代表作有《大衛》,還有義大利雕塑家多納泰羅等等,他們都對雕塑有著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藝術表達。

中西方對待雕塑這一領域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就像前文筆者所說的,雕塑是美術的另一個門類,但是這種看法在古時的中國卻不甚普遍,古時候人們看待會做雕塑的人更多是以一種工匠的身份在看,那時的工匠可與「工匠精神」中的工匠二字表意不同,那時的工匠社會地位並不高,只是屬於普通的從業人員,似乎與藝術二字相去甚遠,所以中國和西方的雕塑家們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

中國的雕塑作品更多的是帶著目的性的,比如為某位偉人鑄造一座雕像,比如孔子像,再比如雕欄畫棟,為寺廟等地雕刻建築,這些大多被列入了謀生的範疇,自我發展空間有限,是為了生活而去雕刻,而不是為了追求藝術。

但是西方雕塑者大多是將雕塑作為一種愛好,一種追求藝術的方式,一種情感寄託,不加諸功利等俗世紛擾,創作時空相對自由,也就有利於思維的開闊性發展,雕刻出來的作品才更加具有藝術特質,這是我們需要向西方學習的地方。

當然,筆者並沒有崇洋媚外,歧視本土文化之嫌,事實上,藝術是不分國界的,就像是很多外國友人也會去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會學習漢語等等,這些並不會因為國籍而有所改變,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可以去學習,去欣賞。

當然,我國的雕塑藝術也有很多代表作品。比如精小但是完整的牙雕,比如哈爾濱的冰雪世界,有很多冰雕藝術展品,每年都會吸引很多人去哈爾濱,吸引人們去感受冰與雪鑄成的世界。還有很多作品都為人們所驚嘆。

我們的文化要發展,需要注重求同存異,我們可以適當地接受優秀的外來文化,加以糅合,繼而為我們自身文化的蓬勃發展做出貢獻。

文章分享結束,歡迎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美術教師資格考試:藝術的分類
    以藝術形態的感知方式為標準,分為四個類型:(1)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工藝美術、攝影藝術、舞蹈、雜技、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等。(2)聽覺藝術:音樂、曲藝等。(3)視聽藝術:戲劇、電影、電視劇等。(4)想像藝術:文學等。
  • 【卓越碩博】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研究生——林儀
    林儀1989出生於廣東潮州,現生活於杭州2009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附中2014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2016年至今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纖維繫研究生2018年獲國家獎學金(研究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I ART青年藝術計劃」年度入圍展三等獎
  • 【卓越碩博】中國美術學院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宸
    中國美術學院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公共空間藝術系碩士研究生 1990年生於山東青州2015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景觀裝置專業獲學士學位2016年至今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研究與創作方向 2017.11-12月赴法國萊茵高等藝術學校交流學習2018   獲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 新辰藝術 | 豹變—李江雕塑展
    >2015年,作品《故土商人》入選首屆雕塑大展     四十年的藝術經歷,換成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是足以自矜的資歷。一般的藝術工作者,在這樣的積累基礎上,也很可以心安理得地穩定在一種成熟的風格上,安心等著成為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就可以了。      可是李江卻在知天命之年重入美院研習雕塑,藝術風格也為之一變。這種對於自己的超越,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卻是走向大匠之門的必經之途。
  • 美術、圖像和視覺文化:如何定義「藝術作品」?
    實際上,即使在西方美術所代表的這一學科,也沒有一個非常固定和科學的定義,就傳統的美術理論研究而言,西方傳統的美術史研究是以繪畫和雕塑作為主要的門類。二十世紀初期,一大批學者深受形式主義哲學的影響,產生了形式主義的美術觀念,以進化論作為解釋的模型,認為藝術的形式本身的發展變化,藝術家對於美的追求和完善,是和世間萬物的進步和演化一樣,是一種線性的發展變化。
  • 「2020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揭曉
    獲得「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助學金」的同學與老師們合影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為促進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學風建設,鼓勵學術研究、熱愛集體、熱心公益的精神,同時搭建支持貧困學生的平臺今年是「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走進的第八個年頭,共評選出潘紹棠雕塑藝術獎學金優秀學生獎7人,助學獎14人。每一年受到資助的同學在學習、生活上都收到了非常大的鼓勵,其中很多優秀的同學已經逐漸在藝術展覽中嶄露頭角。
  • Collect+藝術周 | 新雕塑-年輕一代雕塑家
    作為一種展覽形式的全新嘗試,以「年輕一代雕塑家」為副標題,玉蘭堂攜「新雕塑」參展「2020春季·Collect+藝術周」。展覽選擇了11位藝術家的29件作品,其中既有韻味悠長的經典之作,又有概念新穎的耀眼新作,藉助在藝平臺以新形式呈現新動態,為觀眾提供「雲端觀展」及「雲端收藏」等線上服務,足不出戶,漫步展覽。春暖花開,藝術先行,無論您處在何時何地,都願美好的展覽可以讓您心靈無比充盈。
  • 西方藝術史:蘇聯美術 戰後年代的雕塑作品欣賞|雕塑|蘇聯|美術|...
    20世紀美術蘇聯美術在戰後的雕刻作品中,老一輩雕刻家塞爾蓋·提莫菲耶維奇·柯年科夫(Konionkov,1874~ 1971)約從1924年訪問美國一直到1945年這一期間,先後創作了《馬雅可夫斯基肖像
  • 『雕塑頭條』楊北辰丨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1年至2017年間任教於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2018年起受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聘專任副教授及研究生導師,並受邀至天津美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主持講座與教學。楊北辰為華人當代藝術中超級寫實表現的重要代表雕刻家,作品以原木為材料,透過精微的手工雕刻與繁複的擬仿著色,創造出視覺上真偽難辨的木雕作品。
  • 以雕塑刻畫美的生活——荃美術
    荃美術也是臺灣知名的文創品牌,也曾被引進過杭州展售。荃美術位於臺中,成立於1999年,秉持著「將藝術設計融入生活,呈現一種美學態度」的初衷,以雕塑刻畫美的生活,為生命形塑出最美的模樣。「荃」意指竹製的魚簍,承載著大自然豐盛,一如荃美術所呈現的豐富多樣的藝術精品。
  • 中國雕塑教育的開端:以中國美術學院雕塑係為例
    、「吾行吾塑」中國美術學院雕塑作品展、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寫生作品展、「學院內外」——中國高等雕塑教育傳承與創新研討會四大板塊組成。本文系中國美院雕塑系副主任翟慶喜老師對1928年到1949年期間的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回顧。
  • 美術研究|康有為:美術是一種藝術,不應該淪落為廉價的商品!
    [2]音樂、演劇、體操、遊戲、插花、茶湯、將棊等也在「美術」之列,其分類頗令人費解。而梁啓超介紹《日本書目志》時發出的呼籲更令人莫名所以,他說:「願我工人,讀製造美術書,而精其器用」。[3]「美術」與「工人」聯繫在一起,讀「美術書」具有精其器用的功能,這樣的解讀,似與傳統的「藝術」不無契合,而與《日本書目志》的美術門類書不相鑿枘。
  • 李長青雕塑藝術
    曾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花獎」,入圍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五屆四川省青年美展雕塑最高獎等,作品在法國大皇宮、香港九龍及國內多個城市展出。多件作品錄入《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四川美術》等書刊,專題片《指尖上的泥塑》收錄進央視網。藝術事跡被新華社、光明網、香港電視臺、四川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導。另有詩歌作品千餘件。長期致力於城市雕塑和企業文化雕塑製作。
  • 央美美術館線上展溯源「雕塑基因」|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雕塑|中央...
    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是中國現代雕塑得到大發展的第一個時期,湧現出一批經典力作。近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在官網推出線上展覽「雕塑基因——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術學院雕塑教學構建中的多種傳統」,從雕塑教學和創作方面回望這段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展覽的第一個板塊為「法國雕塑經驗——留法學習的教師和他們的傳承」。
  • 姜俊 | 公共藝術系列12:從雕塑走向裝置1——藝術的反自律和極簡主義
    因此我們在這裡對於雕塑的討論,不再沿用傳統概念「雕塑」,因為雕塑越來越成為一種跨媒體的總體裝置,而非現代主義那樣是一種按照藝術媒介的分類。我們應該在更大範圍中討論「藝術」形式的變革。也正是從60年代開始「雕塑」向更寬泛的「藝術」的轉向,特別是配合逐漸開放的文化大眾化消費和民主化轉型。雕塑的裝置化和場域化轉向也配合著藝術如何從一種精英主義的封閉性走向面對公眾的開放性。
  • 『雕塑頭條』「鋼鐵之夏」· 2018中國太原國際青年金屬雕塑創作營圓滿落幕
    頭條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太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鋼鐵之夏」·2018中國太原國際青年金屬雕塑創作營在8月16日迎來了全國各大美院專家學者的檢閱。  下午兩點召開學術研討會,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黎明、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太原市文化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胡彥清、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孫振華、湖北美術館藝術總監、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副主任傅中望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了解一點雕塑的發展史,以便我們更好地掌握雕塑的語言。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離塑藝術起源於什麼時代恐怕現在很難說清楚。但是,就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而言,已距今大約有二、三萬年了。例如被藝術界稱為「母神」的奧地利出土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
  • 當雕塑藝術與飛行學院相遇……
    5月17日,2020中國北川禹羌國際雕塑大賽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中國科技城(北川)通航產業園綿陽飛行學院舉行,用藝術的方式為大學賦能,助力禹羌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傳播。
  • 【我形我塑】雕塑展 | 「百年學脈·今朝楚天」 2021迎新春 湖北雕塑藝術邀請展(五)
    藝術顧問:朱達成、李正文、項金國、孫紹群、張曉莉、傅中望、黃邦雄、於小平、張 衛(按年齡排序)支持單位: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武漢品藝景觀雕塑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武漢文星雕塑藝術公司作為湖北雕塑人,也應該運用網絡來展示我們對藝術的探索,實現雕塑藝術的價值,增強我們之間的交流。這是此次展覽的初衷。此次湖北雕塑藝術邀請展,在迎新春的氣氛和背景下,以「百年學脈·今朝楚天」為主題,是因為西方雕塑百餘年前傳入中國,成為中國雕塑教育的學脈,也是因為湖北美術學院成立於百餘年前,成為湖北美術教育的學脈。湖北老一輩的雕塑教育家,篳路藍縷,苦心耕耘,代代傳承,開枝散葉,才有了湖北雕塑的今天。
  • 《藝術評論》雕塑專欄:孫龍本
    他對形式具有清醒的認識,不斷地尋找新的藝術表現手段,不斷探討、試驗藝術造型的各種可能性,這些探索在他的環境雕塑設計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2006年畢業於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1999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95年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05-2010年任教於臨沂大學美術學院。2011年至今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副教授、中國雕塑院招生教務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