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指為美化環境或用於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徵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創作者一定的藝術審美和情感。
雕刻藝術,是美術的另一個門類,相較於繪畫來說,雕塑可能接觸的更少一些,在學校最多見的也是繪畫類的學生多一點,傳統觀念上認為雕塑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是一種靜態的、可觸的、可見的三維性空間物體,表意更加立體,更加直白一點。我國古時的大多數雕塑所表達的意義都比較直白,多是為紀念一些領袖人物,或者是受到祖先崇拜的影響所刻就。
而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術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圓雕大都是木製的,但也有石材、金屬和陶瓷。它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美術,為宗教、魔法服務,也有表現自身生活的作品;另一類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宮廷美術。
雕塑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種類形式多種多樣,有銅雕、石雕、木雕、牙雕、骨雕和根雕等等,也有玉雕、貝雕、玻璃鋼雕、漆雕和冰雕等等多種形式,多種載體。不過相較於中國雕塑史來說,外國的雕塑史好像更引人注目一些,歷史課本在講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就時,對雕塑也有過一定的介紹。
此時期比較著名的人物有米開朗琪羅,代表作有《大衛》,還有義大利雕塑家多納泰羅等等,他們都對雕塑有著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藝術表達。
中西方對待雕塑這一領域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就像前文筆者所說的,雕塑是美術的另一個門類,但是這種看法在古時的中國卻不甚普遍,古時候人們看待會做雕塑的人更多是以一種工匠的身份在看,那時的工匠可與「工匠精神」中的工匠二字表意不同,那時的工匠社會地位並不高,只是屬於普通的從業人員,似乎與藝術二字相去甚遠,所以中國和西方的雕塑家們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
中國的雕塑作品更多的是帶著目的性的,比如為某位偉人鑄造一座雕像,比如孔子像,再比如雕欄畫棟,為寺廟等地雕刻建築,這些大多被列入了謀生的範疇,自我發展空間有限,是為了生活而去雕刻,而不是為了追求藝術。
但是西方雕塑者大多是將雕塑作為一種愛好,一種追求藝術的方式,一種情感寄託,不加諸功利等俗世紛擾,創作時空相對自由,也就有利於思維的開闊性發展,雕刻出來的作品才更加具有藝術特質,這是我們需要向西方學習的地方。
當然,筆者並沒有崇洋媚外,歧視本土文化之嫌,事實上,藝術是不分國界的,就像是很多外國友人也會去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會學習漢語等等,這些並不會因為國籍而有所改變,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可以去學習,去欣賞。
當然,我國的雕塑藝術也有很多代表作品。比如精小但是完整的牙雕,比如哈爾濱的冰雪世界,有很多冰雕藝術展品,每年都會吸引很多人去哈爾濱,吸引人們去感受冰與雪鑄成的世界。還有很多作品都為人們所驚嘆。
我們的文化要發展,需要注重求同存異,我們可以適當地接受優秀的外來文化,加以糅合,繼而為我們自身文化的蓬勃發展做出貢獻。
文章分享結束,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