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有你的雕塑頭條
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太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鋼鐵之夏」·2018中國太原國際青年金屬雕塑創作營在8月16日迎來了全國各大美院專家學者的檢閱。同學們的作品經歷了點焊、滿焊、噴砂、著色等工序,終於矗立在園區內,與這裡的氣息相呼應。
42名青年藝術家在老師的指導下,創作出獨立完整的作品,這些作品造型語言多樣化,題材廣泛,手法精煉。專家學者們高度肯定了中外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成果,作品與材料本身的屬性及太原文化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使得沉睡多年的廢棄物有了新的生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下午兩點召開學術研討會,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黎明、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太原市文化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胡彥清、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孫振華、湖北美術館藝術總監、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副主任傅中望、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副主任孫璐、教員黃鎮、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書記申曉南、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系主任何桂彥、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鮑海寧、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張松濤、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副院長郅敏、《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中國雕塑》雜誌執行主編唐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劉禮賓出席了會議,呂品昌教授擔任會議主持、孫振華博士擔任學術主持。
會上,黎明教授祝賀創作營的成功舉辦,同學們通過交流互動和共同的認知,在師傅的幫助下,克服了重重困難。感謝太原市政府在各方面對我們的支持,金屬雕塑營連續了八屆,對中國雕塑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呂品晶教授指出,「鋼鐵之夏」金屬雕塑創作營讓教學與創作更加緊密結合,學術研究與審美普及相互呼應,高校教育與地方發展產生新的契合點,全國美術兄弟院校之間產生了更加直接的學術互動,同時,也是雕塑走向公共空間的新途徑。感謝同學們在烈日炎炎下所作出的非常辛勤的、富有創造性的努力。
胡彥清先生肯定了創作營的豐碩成果,各大美院的青年雕塑家辛勤創作,學院教育走向社會和公眾,產生了有效的互動。金屬雕塑創作營是聯合打造的文化品牌,旨在通過對工業遺存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彰顯城市文化底蘊。
此次創作營的指導教師孫璐教授匯報活動概況,從學術與實踐、協作與歷練、管理與安全三方面回顧了活動歷程。金屬雕塑創作營到今年總共舉辦了八次,在太原舉辦是第六屆,到目前共創作了532件雕塑。指導教師引導學生構思選材,挖掘更深入的金屬雕塑語言,通過交流協作,找到最為確切和徹底的表達方式。
此次創作營還評選出八件優秀作品:王欽正《不周柱》、 Maria Louizou 《The bell》、劉童《荒原》、陳程《繁夢》、Nigel Dobson《Space Force B-15》、王川《相·物》、任子凝《小惡棍》、黃一鳴《曲徑通幽2》。
研討會採用學生與老師互動的方式,從每位同學的具體作品出發,以點帶面,氣氛熱烈生動。同學們介紹了自己的創作歷程和心得體會,專家就作品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很多切實的建議,對同學們的創作有深刻的啟發。
會議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第一,對模式化的反思,金屬雕塑的創作有沒有出現新的面貌?第二,建設性的意見,能不能引入新的理論創作觀念範式?比如身體、聲音、劇場化、觀看、互動。第三,兩種創作類型的探討,一種是從個體生活經歷出發,另一種是從門類特徵出發。第四,兩種看待金屬創作的角度,一個是從教學出發,通過創作營使學生得到技術上的提升。另一個從作品出發,探討作品本身的學術內涵。
金屬雕塑創作營活動為學生搭建了藝術實踐的廣闊平臺,對於增進學校之間的交流、藝術人才的培養都大有裨益,青年學子傾聽鋼鐵之聲,釋放創作熱情,展現青春色彩。
文/孫潔
圖/李志傑
—作 品—
陳揚 《有限的循環方式》 430×250×740cm
張一冉 《終》 300×300×720cm
汪加興 《三個相位的指向速度》 500×500×600cm
王川 《相·物》 120×120×500cm
吳爽 《無盡之柱》 460×460×1200cm
宇野冴月(日本) 《落地的風向標》 660×140×330cm
陳昭辰 《∞》 150×130×480cm
餘松遙 《解》 220×210×480cm
緱晴徽 《我們住在一艘黃色的潛水艇裡》 280×120×350cm
金希珍(韓國)《ContemporaryMind》 430 x 220 x 170cm
任子凝 《小惡棍》 365×115×255cm
劉童 《荒原》 580 × 460 × 630 cm
庫德爾 《 隨夢而行》 520×380×740cm
Maria Louizou(希臘) 《The bell》 600×350×550cm
梁宗耀 《重新架構的形式》 370×350×1000cm
劉向昱 《戰歌》 350×200×480cm
Nikoleta Ivanova(保加利亞) 《汾河》 310×630×250 cm
劉芳 《飛鳥城》 217×217×517cm
力俊星《The future of growth》200×266×553cm
張明 《重生》 380×500×150cm
孟彬《我走了,你得好好轉》450×400× 670cm
劉辛未 《氣節》《不息》 150×150×300cm;400×300×320cm
李逸文《我們都是星塵》 400×800×200cm
徐文翎 《規》 400×400×520cm
張佳煜 《Balance DerivationResponse》 200×400×500cm
魏啟猛 《南牆》 520×120×260cm
王欽正 《不周柱》 400×500×700cm
劉震 《等風來》 200×100×500cm
Nigel Dobson(澳大利亞) 《Space Force B-15》 620×620×432cm
王度凱 《紅色噴射機》 800×300×180cm
李亞亭 《機械迷城》 466×165×145cm
許飛翔 《城堡》 220×250×450cm
陳嘯東 《工業•樹》 170×120×800cm
周瑞 《樓居風土誌》 700×300×340cm
馬煜明 《鐵馬》 200×200×430cm
傅旭航 《止殤》 210×110×900cm
謝敬馳 《洞見》 320 ×220× 500cm
朱仲魚 《城堡》 300×600×700cm
黃一鳴 《曲徑通幽2》 260×280×465cm
章 獻 《流浪者之舟》 400×350×680cm
陳程 《繁夢》 500 ×300×580 cm
陳欣 《鐵瀑》 240×240×600cm
來源: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了解更多雕塑學術、展訊、相關雕塑行業資訊請關注雕塑頭條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