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有你的雕塑頭條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於10月12日在衡水饒陽隆重閉幕,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位中外雕塑家與當地的各級領導和廣大公眾,見證了這次室外公共雕塑的盛典。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公眾與藝術交流,親密無間,其樂融融。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開幕式現場文藝表演
這次藝術節是中央宣布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來,在本地區範圍內的首次國際性雕塑活動,其意義非同尋常。同樣是在京津冀範圍,它距上一次北京2008年百件國際奧運雕塑項目的實施相隔11年,與2001年石家莊國際雕塑創作營相隔18年。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嘉賓合影
國際性雕塑藝術節源自國際雕塑創作營,其原創形式來自歐洲。1959年,在奧地利布爾根藍州( Burgenland)的聖瑪格萊騰(Sankt Hargarethen)鎮,經奧地利雕塑家卡爾·普蘭託(Karl prantl)的策劃,誕生了世界上首個雕塑創作營。命名為「歐洲雕匠創作營」(Symposion Europaischer Bildhauer)。雕塑家普蘭託利用位於鎮子邊上的一處源於羅馬時期的廢棄採石場的免費石頭資源,邀請了8名來自各國的雕塑家進行駐地創作,創作了數件室外石雕作品,並永久性建立在了當地的公共環境中。隨著創作營這種形式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創作營的基本概念與性質確定了下來: 雕塑創作營,英語叫作Sculpture Symposium。其具體內容是:選擇並圍繞一個擬定的主題,受邀的各國雕塑家,吃住在一起,創作和勞動在一起,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件作品,並永久建立在主辦方的公共場所。作為對雕塑家的回報,主辦方報銷藝術家們的往返差旅費、提供住宿、組織一定的文化考察和旅遊、展開一定的學術交流活動,最後再支付藝術家數額有限的報酬。 1993年,「93中國(威海)國際雕刻藝術大賽」開啟了雕塑創作營類型活動在中國大地落地的先河。它雖然採用的是雕塑大賽的名稱,但從本質上講屬於雕塑創作營。大賽自8月7日開幕至9月l5日閉幕, 27名來自中國、美國、日本、義大利、丹麥、捷克、斯洛伐克的藝術家駐地威海創作了近40天,完成了27件(組)石雕作品,並安裝在威海市公共空間中。作品的材料以山東境內的大理石和花崗巖為主。參賽的中方雕塑家及其作品有:楊明的《蝕》、孫偉的《記憶的胴體》、程兵的《海姑娘》、徐光福的《嗨》、傅中望的《契合》、李秀勤的《橋》、霍波洋的《門》、李象群的《大鳥》、段海康的《斷層》等。孫偉《走馬送花》材質:鑄銅 高度:4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譚勳《巢》材質:青銅+黃銅+紫銅 高度:5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雕塑創作營進入中國以後發展迅猛,幾乎每年都在發生,從未間斷過,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6年歷史了。雕塑創作營在中國的稱謂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大概有以下幾種:國際邀請展、國際雕塑大賽、國際雕塑創作營、國際雕塑節、藝術駐留等。不管稱謂如何變化,將藝術家集中一起,在規定的時間內創作出一件硬質材料作品,在主辦方永久性陳列的性質沒有改變。促進國際交流、文化交流、藝術與公眾的交流的宗旨並未改變。數以千計的雕塑作品進入各座城市的市民公園之中,為城市文化和美化人居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城市化進程中,雕塑創作營已經成為中國公共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並將進一步發展,為世界的雕塑創作營和公共藝術事業做出中國貢獻。霍波洋《融》材質:不鏽鋼+大理石 高度:5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鮑海寧《胸有詩書》材質:青銅 高度:3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從此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文化強國、生態文明,文旅融合的春潮滋潤著中國大地,而「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節」在衡水饒陽的落地正是恰逢其實。該雕塑節的主題是:「生態衡水·禮樂饒陽」。在短短的3個月的徵稿時間裡,組委會收到了來自全球的雕塑創作方案超過1600件之多。經過本次藝術節藝術委員會的認真評選,最終確定了參加本次雕塑藝術節的藝術家30位以及他們的作品。其中10位雕塑作者為特邀藝術家。其餘20位則為通過創作方案海選方式確定的藝術家。巡視所有的入選作品,大都是圍繞生態與禮樂的主題展開的。盛楊《衡水》材質:不鏽鋼、大理石 高度:5.5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陳克《行雲流水》材質:不鏽鋼+黃銅 高度:3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生態文明是新時代的重要內容之一。著名老雕塑家盛楊先生的作品《衡水》是一件完全貼近該主題的好作品。作品的創意之源就是衡水的「衡」字。作者通過雕塑的形式將 「衡水」的內在精神和氣質,形象地表現出來。「衡」字的左右偏旁之位,以堅硬的石材造型表示山巒大地,意在象徵堅強雄偉、地大物博;不鏽鋼鏡面拋光的「水」字放置其中,似從峽谷奔流而瀑,意表生氣勃勃、源遠流長、前途無量;而中間金黃色的三條魚兒,循環而遊,具有智慧、財富、吉祥之意。整個作品營造出了一種祥和之意境,美麗衡水,生態衡水的主題鮮明奪目。陳克的作品《行雲流水》同樣是以水為造型符號,湍急而千迴百轉的氣勢,像似一首激越而酣暢的歌。霍波洋的《融》以其極少與抽象的藝術手法,將自然之境營造得空靈而意境悠遠。譚勳的《巢》從材料和結構語言的角度切入,使用裝置方式的樣式,為「鳥」築巢,以此傾訴人對自然的關愛,呈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保加利亞的雕塑家Petre Petrov所創作的《自然之窗》,以不鏽鋼的高度鏡面拋光效果,來折射周邊綠色的自然景觀,方框形態的圍合中,恰似美景的層層疊加,由衷地表達了藝術家對自然的讚美之心。土耳其雕塑家Ilker 的作品《太極球》,以具有個性化設計的結構語彙,搭建了形似太極的圓球,作品的形態虛實相生,陰陽共存,循環往復的視覺效果,試圖以三維語言詮釋太極的時空理念。生態主題中最為寬泛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關照是關乎於生命與生命形式表達的。藝術家在面對這一類的主題創作時,既有針對自然生命及狀態的,也有關於人的自我生命狀態的。這一類的創作中,情懷與詩性是作品的主要特點。例如,《共享空間》,作者是黃善武。這件作品,以高度幾何化的方塊凸顯了有機形態的靈動和生命感,一種萌發的生機盡顯其中。孫偉所創作的《走馬觀花》以莊重而神聖的形式,將人與馬的生命性儀式化了,突出了關於生命主題的紀念性品質。《聽風》充滿著具有懷古情懷的優雅,橫臥欲仙的雅士,傾聽來自自然的風,亦或是來自遠古的風?作者陳雲崗在此以詩性的狀態闡述了天人合一的主題思想。何力平的《融入》則是以女人體融入表示自然的石材語彙來抒發他和諧共生,和平友誼,融入生命、融入自然的理想。董書兵的《施》是一件吟誦父子情的雕塑作品。作者延續了他創作幼童生命狀態的一貫思路,但是在這件作品上則以手的塑造和運用形態的大小、材質粗獷和鏡面對比的手法,將人性之愛傳遞得深情而令人感動。義大利雕塑家Alessio的《焦點》是一件以負空間的塌陷張力來表現物理的力量和勢能方向,這也是一種關乎生命的特殊狀態。陳雲崗《聽風》材質:青銅 長度:4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董書兵《施》材質:不鏽鋼、耐候鋼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禮樂饒陽」的主題限定主要希望藝術家在創作中側重反映衡水地區的文化屬性及特色。衡水地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積澱極為豐厚。當代的衡水饒陽還是音樂之鄉。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響應了組委會的這一述求。創作了不少關于衡水地區傳統文化的作品,以及關於音樂方面的雕塑作品。林崗《清音》材質:不鏽鋼 高度:5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李建華 《三寶—「齊舞」》材質:不鏽鋼 高度:3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清音》是林崗的代表之作,太湖石與琴形態的嫁接,產生了一件全新的,關乎音樂的,同時還是關乎中國文化的雕塑作品。作品在鏡面不鏽鋼拋光工藝烘託之下,晶瑩剔透之意境,在藍天之下,綠蔭之中亭亭玉立。朱尚熹的一曲《回家》隨著人物那近乎失重的吹奏動態,飄飄然,將人的靈魂帶走在懷舊的路上。宿志鵬的《禮樂饒陽》將一件編鐘的陰模轉換成雕塑作品,強大的負空間,給人洪鐘迴響幻覺。英國雕塑家John Atkin的《流動》則是以空間中飄動的弧線,編織出了一首浪漫的詩,讚美了饒陽的音樂稟賦。李建華的《三寶齊舞》是一件內涵豐富的好作品,它一方面在作品中營造了水的意向,金魚穿行於空間之中,用以表達喜慶和吉祥之意;同時還反映了衡水的特色文化:「衡水三寶」——鼻煙壺、毛筆、金魚。
朱尚熹《回家》材質:青銅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John Atkin《流動》材質:不鏽鋼 長度:5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宿志鵬《禮樂饒陽》材質:花崗巖 高度:3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在本次雕塑節中,有幾件作品完全是從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角度來創作的。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會長Clare Burnett的《太陽之歌》,是一組富有工業文明印記的符號化形態——工字鋼和圓柱鋼散落綠地,不鏽鋼鏡面的閃亮加上陽光般明快的黃色,營造了一處老幼婦孺皆宜的藝術空間,或坐臥、或徜徉、或追逐,或留影,不亦樂乎。義大利雕塑家、國際大型雕塑活動協會會長Bettino Francini的《平衡》,是一件供家人或者是情侶坐下歇息的公園座椅,屬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城市家具。然而它流暢而起伏的曲線,自然石材的體塊與流線相互對比又融合一體,首先表明它是一件藝術品,通過空間環抱與圍合的設計再加上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座位安排之後,才表明它還是一套城市空間中的家具。郭航的《幸福的拋物線》是一組空間中的線集群,弧線形態數率般遞減的手法加上同心旋轉手法的運用,作者營造了一處供人穿行的光影空間。作品的線性充滿著節奏與韻律,動感十足。錢亮的作品《中國門神》取材于衡水武強年畫中的門神形象,作品凸顯了濃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感。該作品的空間章法具有視覺上的豐富性和公眾參與的公共性。趙萌《互聯方舟》是他慣用的「舟」主題的創作延續,在這次藝術節上,該作品注入了適合時代的主題,即互聯互通的時代主題。作品橫臥草坪上,方形模塊的間距,正好供人穿行,宣示了作品的公共參與性。《古籍賦——禮樂饒陽》是竇付坤創作的地面裝置作品,除了在內涵上與本次的雕塑節的主題完全吻合之外,其形式語言上,採用了空間裝置的樣式,較為完美地創造了一處具有濃厚民族文化意味的藝術空間,引人回味。這一類作品最大的共性就是其空間的開放性以及在具體環境中的融合性;對公眾交流的姿態,體現了創作者的公眾關懷。Clare Burnett《太陽之歌》 材質:不鏽鋼 高度:5.5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郭航《幸福的拋物線》材質:不鏽鋼 高度:4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雕塑創作營在中國落地後,經過二十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其表現主要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雕塑創作營的公共藝術趨勢。隨著創作營模式在中國進一步發展和普及,以及在公共藝術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量的作品進入了城市公共綠地。在新時代青山綠水的春風拂面和文化大發展的雨露滋潤之下,雕塑創作營在中國還將面臨巨大的發展,並為世界雕塑創作營事業做出中國貢獻。其二就是創作營在中國的規模都遠遠大於西方的同類活動。在中國最普通的創作營都會雲集不低於30名的藝術家共濟一堂,創作作品。一次雕塑創作營武裝一個小公園的案例比比皆是。西方的創作營往往規模較小,十幾二十人是常態,有的地方的創作營僅有幾人的規模。除了創作營類似的活動規模比西方的大之外,作品的單體尺度也是比較大的。3——5米是約定的常態尺度。這種單體作品的尺度比西方的同類活動的作品要大。其三,中國雕塑創作營的運作中,往往有專業的雕塑製作廠家進行作品的加工配合。這使製作大作品和運行大規模的創作營活動成為了可能,而且作品的質量都非常好,就是因為這個特色,海外藝術家對中國的創作營趨之若鶩。西方的創作營,絕大多數都是沒有製作助手的,從一開始到結束都得靠藝術家自己。其四就是中國雕塑創作營的雕塑材料更具多樣性,石材、青銅、不鏽鋼、耐候鋼等,所以,最後建立起來的作品就顯得豐富而活躍。西方的創作營材質就比較單調,要麼僅僅是石材的,要麼僅僅是鋼材的。其五就是中國雕塑創作營對藝術家的接待較好,周到、安全。能夠充分體現中國人民對藝術和藝術家的尊重和友誼。何力平 《融入》材質:大理石 高度:3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中國門神》材質:鋼板 高度:3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節體現了以上所有中國雕塑創作營的特點。除此之外,承擔這次藝術節所有作品製作的華日青銅藝術公司因作品的製作精良受到了廣大藝術家的好評。華日青銅藝術公司是國內享有盛譽的一支雕塑製作勁旅,其製作的雕塑作品遍及全國各地。在這次的城市雕塑藝術節中,充分展示了華日公司的管理與製作優勢,在質量第一的理念指導之下,順利且高水平地完成了所有藝術家的作品。本次雕塑節正值5G席捲全國之際,華日正在加入雕塑藝術智能製造的潮流之中,並不甘願落後於時代的步伐,迎頭而奮勇地跟上去。竇付坤《古籍賦—禮樂饒陽》材質:花崗巖、太湖石、鋼絲繩 高度:3米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節是中國雕塑創作營進程中一個新的節點,而對于衡水市的生態文明和文化繁榮事業的建設,本次城市雕塑節還僅僅是一個起點,更多更大的好戲還在後面呢!作者介紹
ZHU SHANGXI
——————————————
朱尚熹
延伸閱讀: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 雕塑作品揭幕式暨「我們的公共藝術在衡水」研討會
2019中國·衡水(國際)城市雕塑藝術節30件優秀作品
雕 塑 名 企
了解更多雕塑學術、展訊、相關雕塑行業資訊請關注雕塑頭條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