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有你的雕塑頭條
中國臺灣花蓮縣石雕學會前理事長黃清輝(左一)、馮朝宗(左二)等人觀賞90歲雕塑家李再鈐的作品
李再鈐雕塑-九十而作展,10月26日起於臺灣花蓮石雕博物館開展,展出90歲藝術家李再鈐10多件甚少展出的亞克力顏料作品與40件雕塑作品,一新民眾耳目。
低限的無限
1983年 不鏽鋼噴漆 136 × 310 × 135 cm
李再鈐為臺灣當代立體造形藝術的代表性雕塑家之一,桃園機場入境大廳雕塑《即時即地》、臺大校園公共藝術《自強不息》、臺南市新建美術館徵選雕塑《天地人和》等,都是他的傑作。2017年,獲臺灣東和鋼鐵公司文化基金會之邀,進駐苗慄廠現場創作,雖已90高齡,仍奮勇投身創作,堅毅精神令人感佩。
90歲李再鈐《自強不息》的原創,目前立於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前
李再鈐與陳庭詩、楊英風、朱銘等雕塑家,同為臺灣現代雕塑重要推手,1963年學習現代雕塑,1970年接觸到歐美低限藝術,認為很接近中國老莊的「極簡」思想,而深受影響。自此,他運用鋼鐵、壓克力顏料等媒材,以各種幾何造形展現抽象的藝術創作,展現精簡、明淨、規律的特質。
《三角錐塔》
花蓮石雕協會前理事長馮朝宗、黃清輝等人指出,以李再鈐《低限的無限》作品而言,「低限」就是「極簡」,「極簡」至最後,會變成佛家所說的「空中生妙有」。
同樣地,〈低限〉簡潔的幾何造型,又富含變化與創造性,讓人感到那種靜謐之美,不言不語、默然無聲,卻有力地穿透我們的靈魂,啟發我們「無限」的創造力。
《元》
李再鈐雕塑-90而作展,包括《低限的無限》、《自強不息》、《太一》等縮小版,都走進了花蓮展場,美得令人屏息。
低限的無限
低限主義造形原理的探究
無限立體空間伸展的製作
低限單元三角錐體的幾何接續
無限延綿鋼材力學的物理應用
低限數學概念的理性構成
無限藝術創意的現代抽象
低限原色的單純選擇
無限進取的振奮表達
精簡、明淨、整齊、規律是這件雕塑作品風格的特質,摒除了意識主題和形象寫實。消弭了傳統素材和技法承襲。憑立體造形自身的獨立性而問世。
李再鈐作品
李再鈐
1928年生於福建仙遊,自小成長於書畫世家,使其在年少時即奠定深厚的書畫基礎。從60年代開始,即投入於現代雕塑創作,於臺灣現代藝術發展具有重要的定位和影響。臺灣資深嚴謹的幾何雕塑家。善用鋼材創作,作品中揉合西方極簡幾何造形與東方古典哲理,從自然中體悟的結構組合秩序,發展出具數理美學的意涵,及富哲思的低限藝術風格。
1983年,李再鈐的雕塑作品《低限的無限》於北美館展出期間,在藝術界引起廣泛的討論。李再鈐的創作觀強調形、面、量體必然有其邏輯的構成秩序,表現理想中的造形,「數與形」是思想核心,由一組相同的基本造形單元,例如:立方體、三角錐體、圓柱體、弧形體,純粹幾何造形的巧妙組合,旨在表現創作者心靈中的感知與主觀秩序。李再鈐在其藝術創作理念述說:『構成性的純粹造形藝術,在創作意念的基本要求上,就是要扮演一個生命再造者的角色,去引導我們邁向完美至善的精神境界。』
李再鈐作品
了解更多雕塑學術、展訊、相關雕塑行業資訊請關注雕塑頭條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