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是「功夫拳」,講究「拳功一體,體用合一」,它的每一把拳勢都是一種功法(俗稱「功架」、「弓架」),每一種功法都要求符合於實戰的運用。但是,在實際訓練中,我們不可能將每一種功架都練到家,也不可能將有限的訓練時間平均地分配到每一個功架上。一般來說,每一個拳種內部,都會有幾種綱領性的功法來統貫整個訓練體系,從而構成該拳種的核心功法。心意六合拳也不例外,在它的整個訓練體系中,同樣存在著幾種核心功法,它們是:「踩步搖閃把、鷹捉把、虎撲把、貓洗臉」等四個功架。這四個功架的訓練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其中:「踩步搖閃把」練的是 「整」;「鷹捉把」練的是 「活」;「虎撲把」練的是「勢」;「貓洗臉」練的是「變」。
其具體意義如下:
1、「踩步搖閃把」練習時,下身練的是「踩雞步」,上身練的是「搖閃把」,通過「裹、踐、躦」的身法、步法、手法巧妙調配,將上下左右的「十字開合力」(即起落、束展)與內外呼應的「鼓蕩撐決力」融貫一體,鍛鍊出「上下一體、內外合一」的整體的動力構架來。所以,對於心意六合拳來說,所謂「整」,並不僅僅是指練出「整勁」來,而是意味著意識、呼吸、動作、發力以及所有動力單元的呼應、聯絡與相互作用。這種「整」不是想出來的,必須通過明家指教,掌握正確的方法,下功夫反覆鍛鍊求得的。
我們把「踩步搖閃把」比喻為一部機器的動力系統,這個系統包含若干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正常運行,整個系統的運行就正常,機器的運轉也就良好。而如果這個系統內部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機器就會出現故障。要保證每一個環節都按照其合理的方式運行,從而構成整體的合理動作,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每一個練習心意六合拳的人,都會感覺到這把拳難練。而所有練習心意六合拳的人,都必須將這把拳練習終身。可以這麼說,「踩步搖閃把」是心意六合拳「基礎的基礎、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動作與技術都是這一把拳的延伸。因此,歷代拳師將它稱為心意六合拳的「母拳」,實在不是過譽之辭。
「踩步搖閃把」是一個複合拳勢,包括所謂「三拳六法」的練習:所謂「三拳」,就是「裹踐躦」三拳。但是,三拳不是指具體的拳法,而是整體的身法練習,是形成心意六合拳「翻浪之勢」的根本法則與竅要。所謂「六法」,就是六種不同的練法,即「定步搖閃、寸步搖閃、過步搖閃、剪步搖閃、調步搖閃、箭步搖閃」等等。在具體的訓練中,每一個動作都必須進行拆解,每一個勁力都必須反覆、細緻地操作才能掌握。所以,以前老前輩說:「入門先練三年『踩雞步』」,並不為過。因為這句話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就一個「遛雞腿」跑上三年,實際上這三年是有豐富的訓練內容的。學好了「踩步搖閃把」,便把握了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大法,「理會一本,形散萬殊」,就可以悟透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內涵。所以古人說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雞形」,即指此而言。
2、「鷹捉把」練習時,兩臂交相纏繞、上搓下掛、調膀活胯、循環無端,將指力、臂力、膀力、胯力貫穿一體,使身體的各部分勁力圓轉迴環、靈活敏捷。尤其是兩手前臂的交相搓掛,長期練習可以提高手臂的觸覺敏感性,增強實戰中的「聽勁」能力,讓對手感覺到你勁活如水,難以捉摸。這把拳所講的「活」,實際上就是活化身體各個部分的勁力,使通過「踩步搖閃把」求得的整體力充分動轉,便於快速地調發到「梢節」上來。同時,通過其訓練而得到的「調膀活胯」的整體「變身」發力習慣(俗稱「調頭勁」),是保證實戰中動態整勁爆發的前提。這種「調膀活胯」的發力動作,在實戰中活如遊龍、驚蛇,重如油錘、巨炮,令敵難以招架。「鷹捉把」雖然表面上看是手上的動作,實際上用力的是身體,雙手臂的交相纏繞真正的力源在身上,手臂上的絞動是由身體上的絞動帶動的。這在心意六合拳中稱為「摩勁」(俗稱「絞身勁」),拳譜謂「摩出摩入,意氣響連聲」。這種勁意非常重要,其絞動的活化鍛鍊,可以增強身體各部分的筋膜、肌腱、肌肉的彈性與強度,強化其「閉五行」的抗擊打能力與發力的彈性和穿透效果,其意義非同凡響。
「鷹捉把」也是一種複合拳勢,勁力構成也十分複雜,其中非但有「鷹捉」的頂勁、搓勁與勾掛勁,還包括「熊膀」之勁。在心意六合拳中,「鷹」與「熊」是不可分的,其中,「鷹」象徵「陽」,「熊」象徵「陰」,「陰陽相濟、陰陽互變」是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具體到「鷹捉把」的練法,當然也不能離開「熊膀」的配合,「鷹捉」注重梢節,「熊膀」注重根節,梢節與根節合一,才能表現出整勁。所以,「鷹捉」需依靠「熊膀」「以固其根」,「熊膀」需靠「鷹捉」「以合其用」,所以,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鷹熊合演」。順便說明一下,現在的形意拳的「十二形」中最後一形就是「鷹熊合演」,不過大部分人並不知道其真義,只是理解為「鷹形」與「熊形」動作的組合,這就大錯特錯了。「鷹捉把」在具體的練習中,需要將以上勁力一種一種分析、比較、琢磨、合成才能掌握,所以心意六合拳強調「把把不離鷹捉」,可見其重要作用。
3、「虎撲把」練的是「進身之勢、致用之力」,充分體現了心意六合拳「衝、猛、進」的技擊特點。這把拳將所有的向前發力攻擊動作,概括為兩臂的前撐、撲擊,也就是說,在練習這一把拳勢的同時,就已經練習了所有向前發力動作的勁力,其他動作只需在具體的練習時稍加變化即可。所以,心意六合拳講究「勢勢不離虎撲」,就是每一個進攻動作都必須帶有「虎撲」的勁意,也就是帶有「衝、猛、進」的風格。具體的說:「衝」就是用步法帶動身法衝擊,帶有突然性和閃電般的速度,勢不可擋;「猛」就是發力猛烈,抖身而出,力透敵背,不發則已,動輒崩翻;「進」就是近身攻擊,沾身縱力,所謂「打人如親嘴」,即為此意。「虎撲把」必須先從定步練習開始,先要將「胸背開合」的柔韌彈性練出來。因為「虎撲把」外形上看似乎只是手臂的向前發力動作,但是心意六合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落實的整體力,也就是「上下一體、內外合一」的力,首先要用的就是胸背之力。如果胸前與後背的大筋不能得到很好的鍛鍊,使其強健、柔韌、富有彈性的話,是無論如何打不出整體的彈性與穿透力量來的。所以我們通過「虎撲把」的這一部分訓練,首先將胸背之關(所謂「勁過三關」,即「胸背關、腰胯關、頸項關」)練開,其他所有的拳法就同時具備了這種彈性與穿透力量,真是一通百通。在練習這一部分功法時,有一個練習攻擊中「炸力不斷」,連續爆發的秘傳法門,叫做「虎抖毛」,這是門內人都難得一見的秘密功法,練起來很簡單,但是功效恢宏,讓人一試稱絕。
在「虎撲把」的具體練習當中,我們根據其不同的發力方向與步法配合,又可以構成許多不同的練法,這主要是為了適合不同的拳法發力與實戰用途而設立的練習方法。從其發力方向上來看,主要有:平直方向的「平撲發力」;由後下向前上的「撐挎發力」;由後上向前下的「排按發力」等三種練法。其中,「平撲發力」練好了,所有直線性攻擊動作的勁力就都具備了;「撐挎發力」練好了,所有由後下向前上的攻擊動作的發力就都具備了;「排按發力」練好了,所有由後上向前下的攻擊動作的發力就都具備了。
根據「虎撲把」應用時的不同的步法,我們將其練法分為「一步練法、二步練法、三步練法」等三種。具體的就是「進步虎撲」(進一步)、「過步虎撲」(進兩步)與「踐步虎撲」(進三步)等等。這三種練法一種比一種猛烈,一種比一種實用。同樣的,這三種「虎撲」掌握了,各種進攻動作的步法基礎就具備了。無論遠近,能打善進,連續爆發,頃刻致敵重傷倒地或凌空飛跌絕非虛言。
4、「貓洗臉」練的是實戰中的「變意」,即瞬間變化的能力。這一把拳在形意拳中叫「虎洗臉」,不過其練法僅得「貓洗臉」之大概形態,視為普通之「顧法」,沒有什麼深意。在「大成拳」中有「玉貓洗臉」之法,用法殊妙,與心意六合拳的「貓洗臉」的練法、功用基本相似,可見其傳承是來自一脈的。「貓洗臉」也分為「定步」和「活步」兩種練法,無論哪種練法,動作時都必須調膀活胯,尾骨內縮,以身體的總重心帶動雙臂在面前循環包裹、動轉不停。練習時必須肩、胯、手、步同動,協調一致,兩手上下左右呼應,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或者一右一左),連環不斷,交搭互用,勁路含蓄、手法綿密。其要求「上過額頭,下顧及膝,前不貼面,後摸對肩」,動作範圍大,防顧能力強,內含「掩手」、「龍甩尾」、「龍捲尾」、「蛇出洞」等多種勁力。同時,該動作還帶有「抽身變走」的兩側「晃閃」之義,隨時都有偏引對手勁力,「橫走正撞」對手的勁意。
久練「貓洗臉」,可以是雙手的同動呼應能力極大地提高,同時養成了「身動手隨、手動身隨」的良好習慣,便於在實戰動態中整勁不失,也便於在與對手近身搭手時,以我方身體的總重心調動、控制與發放對方,這是一種很寶貴的實戰感覺,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所謂「手搭手、不讓走」,指的就是這種勁感。而且,在「貓洗臉」的動作過程中,身體(尤其是腹部)一直保持一種充實的「內轉」狀態,可以增強身體的抗擊打能力,養成動態中的下意識自我防護習慣,這對於實戰技擊來說,意義也是同樣巨大的。這種訓練傳統上稱為「晃丹田」。
值得說明的是,「貓洗臉」這把拳,與心意六合拳中的任何一動拳法都能夠銜接互用,相輔相成,從而使心意六合拳拳法應用的靈活性通過「貓洗臉」得以無限地發揮。所以,練習「貓洗臉」,體會其內含的各種「變意」,以及各種拳法與「貓洗臉」的銜接、變化,是一個心意六合拳練習者「從練到用、從死到活、從單一到複雜、從初級到高級」的必經之路。
練習心意六合拳的人,無不知道「裹、踐、躦」乃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義,但是對於「裹、踐、躦」的真實含義,卻沒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練了一輩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沒有了解其義,結果練了一輩子胡塗拳,功夫總也上不去。又有的人由於沒有理解「裹、踐、躦」的真實含義,為了裝點門面,就將「踩雞步」中的三種手法解釋為「裹、踐、躦」,而且進一步指出這是三種拳法,即裹拳、踐拳與躦拳(可是古人在拳經裡從來沒
有將「裹、踐、躦」與拳法沾邊)。這樣一來,前頭的錯誤沒有改正,後頭的錯誤就已經誤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實際上,所謂「裹、踐、躦」並非是三種拳法,也不是某一個拳術動作,而是貫徹心意六合拳訓練始終的根本原則,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擊威力的來源。可以說不懂「裹、踐、躦」三字的含義,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將「裹、踐、躦」練成了裹拳、踐拳與躦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練習心意六合拳,一上來就必須練習「裹、踐、躦」,而在以後的學習中,又必須在每一個動作中找到「裹、踐、躦」,理解「裹、踐、躦」與運用「裹、踐、躦」。那麼,到底「裹、踐、躦」的真實含義是什麼?而且如何又能將「裹、踐、躦」練上身呢?下面我來講一講。
剛才我們說了,「裹、踐、躦」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則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獨特力量就從「裹、踐、躦」當中來。既然是原則方法,那麼就必須在每一個動作中都能體現出來,而如果將「裹、踐、躦」理解成了三種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了。因此,我們說「裹、踐、躦」不是特定的某種拳法動作。正確的理解是這樣的:所謂「裹」,實際上包括「束」與「存」兩個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縮;「存」指下肢的沉蹲。是每一個動作發力前必須的蓄力方法。我們知道,無論哪一種拳法,只要它發力,就一定有一個蓄力的過程,儘管這個過程很短暫,但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與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為這兩種力是我們人類向外發放力量所必須藉助的條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賢充分了解這一原理,並且十分明確地運用這一原理來指導訓練。
所謂「踐」,就是在「裹」的力量的驅動下向前進步踐踏或者不進步的下踩,以前腳的摩擦力驅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支撐起身體,產生類似於汽車剎車時的瞬間碰撞力。
所謂「躦」,就是身體向前上方斜向挺身與發力,也就是要求以頭上領之力促使挺頸、拔背、提中節,帶動身體向前上方「躦」起,我方的攻擊勁力也就由後下向前上方向發出。此為「進身」之法。我們說「進身」發力與「近身」發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謂「進身」是身體「躦」起之法,而「近身」不過是接近對手而已。可以說不懂「進身」之法,就不可能獲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無法理解「打人如親嘴」是什麼意思。
在一個動作中,「裹、踐、躦」是密不可分的,它們互為因果,共同作用,產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獨特勁力——「翻浪勁」。其運動過程的基本模型應該是這樣的:後腿坐實、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勢→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於腰胯、前腿(虛腿)進步跨踩→展後胯頂前胯促使重心由後腿快速移動到前腿、頭上領、拔中節、身子向前上方鑽起、以身勁催動上肢向前上發力。(在這裡,由於語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來是不能停頓的。)
我們知道,心意六合拳練的是「三關九節勁」,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整勁」或者「混元勁」。「裹、踐、躦」的身法調配正確了,「三關九節勁」便貫通了,所謂的「整勁」或者說「混元勁」也就出來了。這一個過程的動作形態猶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種明顯的起伏弧旋發力的所謂「翻浪勁」。這種勁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開合、起落、升降、收縱、反側等各種不同要素,在一個動作中同時展現出來,構成了一種極其科學的力量運作方式。這種方式確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徵。所以,過去心意六合拳被稱為「翻浪拳」,蓋由此而來。我們說,「翻浪勁」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徵,無論你怎麼練,也無論你能練出多少個「真形」,有了「翻浪勁」,你練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沒有將「翻浪勁」練上身,那麼你會的動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翻浪勁」是一種整體勁力,也可以說是一種整合身體各部分運動的整體性動作,所以它是一種身法勁。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勁是很有特色的,這種特色在一般拳法體系中很難看見。所以,過去許多門派的拳師都說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現在看來的確是好,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確,是一「絕」。
以前,老拳師教拳時總是強調:「不要用手勁,要用上身勁」,那麼如何用上身勁呢?一般拳師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胡塗,練的人更胡塗,結果大家一味地晃著身子猛發力,無非是蠻練而已,實不足取。如此這般,將先賢智能練成了蠻俗之法,真是對不起創拳的姬際可老夫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裹、踐、躦」不明也!如果我們把話說回來,被世俗拳師誤認為裹拳、踐拳、躦拳的「踩雞步、搖閃把」的拳勢,實際上是先賢為練習「裹、踐、躦」而設計的針對性的練功方法。在這一把拳勢中,我們能夠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踐、躦」的運動方法與過程,長期練習以達到使「裹、踐、躦」在身上動力定型的目的。剛開始練習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須反覆練習與體會這把拳勢,所以它有「母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