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紀實《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
第二回洛陽郡心意六合拳 楊德民一方領風騷
上回書說到王根喜拜師陳固安,得其武式太極真傳,建功立名,又因誠懇有信,故而踴躍投報徵評,因此得入百傑立傳之書。
而今又有一人,姓楊名德民,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三年生人,洛陽新安人士,洛陽心意六合拳第八代傳承人,從武四十有四年,乃中國傳統武術名家,中國武術段位五段,河南省一級拳師。單有一首藏頭詩表他道:
楊穿三葉藝堪誇,德傳豫西名聲高。
民樂心意六合技,俊偉一方領風騷。
詩中所言洛陽心意六合拳,乃始創於明未清初,由洛陽馬坡回族人馬學禮開山立派,歷經三百餘年,後學者稱馬學禮為洛陽心意六合拳祖師。
且說洛陽心意六合拳創立之初,師法自然,模仿動物,且以龍、虎、鷹、鷂、燕、猴、馬、蛇、貓、雞等十大動物先天搏擊動作演變而來。其中心意乃指: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其譜曰:「心似猿猴意似馬,四肢合在一處耍,如要揭開心意理,氣死猿猴臥死馬。」六合乃指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者,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
洛陽心意六合拳有八字決立於其本,即:勇、猛、短、毒、疾、狠、快、利。以此八訣配以特殊身形八法,即:束身、展身、定身、擰身、串踐身、跳躍身、臥身、回身。其招之狠,其勢之猛,在武術界素有聲名,江湖盛傳最毒不過心意把,寧舍千金,不舍一把之說,歷來被武術家視為珍寶。
洛陽心意六合拳之功法有:馬步推爪、金沙掌、五插手、槍梁腿、柱子腳、舉石擔、對靠功、跳坑、踩腿及各種樁法。習練之時,講究得法,即要做到:前有三尖,後有三彎,沉肩墜肘,含胸撥背。頭頂豎項,背豎腰直。出掌為刀,插掌為槍,出錘為炮,渾身似球。兩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把把如閃電,招招似玄妙。故而習練之人內證有真正做到心意合一,身形合一,方能得心意拳之精要。
書歸正傳。卻說楊德民少時謙恭好學,自幼酷愛武術,13歲即拜國民黨元老張伯英將軍貼身護衛韓定國為師學習心意六合拳、短打及各種功法,16歲便拜侯志善為師練習河北派形意拳,八卦轉掌六十四掌及武術器械。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二年,楊德民拜在洛陽心意六合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武術名家、中國武術七段、洛陽市心意六合拳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孫友恆門下,潛心學習心意六合拳及獨門功法與各種器械。此後勤學苦練十數年,武功日臻完善,造詣日深。
且說這孫友恆,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二年四月生人,回族,洛陽市瀍河回族區人,乃洛陽心意拳第七世傳人之一。孫友恆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幼得到其大伯父孫光朝、五爺孫廷榮、七爺孫廷學等心意拳家的言傳身教,後拜在著名洛陽心意拳家馬傑山、金黑彥、孫順福門下,為洛陽心意拳的忠實修習者和傳承者。
孫友恆文武兼修,內外通達,於全面繼承洛陽心意拳的基礎之上,對洛陽心意拳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研究,其研究心得及多篇有價值的學術文章在國家級武術刊物上發表,獲得大眾高度認可。
孫友恆曾接受原《武林》雜誌主編王國輝及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松田隆智等中外專家學者的採訪。於中外武術交流領域,曾友恆曾受省市「外辦」委託,指導過多批日、韓留學生拳技。
精於教學,因材施教,孫友恆門下可謂是桃李芬芳,譽滿天下。其弟子們在省市,乃至國際武術比賽中摘金奪銀,參加過洛陽電視臺、河南省電視臺以及中央電視臺的專訪節目,如今多位弟子已成棟梁之材。
洛陽心意拳經孫友恆整理研究與努力,於2008年被授予首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至此,洛陽心意拳在孫友恆這一代達到一個高峰。
有道是文以載道,武定家邦,孫友恆行文傳武不懈怠,參政議政盡本心,曾連任兩屆瀍河回族區第五、第六屆政協委員,獻計獻策。正因其不忘初衷,不移本志,深受洛陽心意拳練習者之敬重,共推其出任洛陽心意拳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孫友恆武術造詣極高,獲得一致認可,被評為二級拳師,國家武術七段,並被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家武術大師」資格證書,公元二千服務超過十年,被洛陽市武術協會聘請為「洛陽市武術協會顧問」。
名如其人,恆心不已!經過四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孫友恆已將《說說洛陽心意拳》基本落稿,該書對洛陽心意拳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對於洛陽心意拳的保護與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洛陽心意拳發展史上也是一個前所未有之創舉。
再說楊德民,得拜在孫友恆門下,深得洛陽心意拳之真傳,自是不辱師門。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二年,楊德民參加洛陽市民俗廟會武術表演,獲得優秀獎。同年隨師父孫友恆一起到徐州拜訪武林前輩、中國心意拳研究史會員黃新銘,得其指導,收穫頗多。
前有名師授正訣,自克艱辛求真功;
文繪拳心繪武魂,武耀華庭化蛟龍。
楊德民文武之學亦如其師,兼學並收,成就斐然,計有: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一年至一千九百九十四年,受邀參加洛陽市牡丹花會幕式表演;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六年,受邀參加河南省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在武林雜誌發表心意拳《摟門起縱》一文,廣受好評。
公元二千年八月,參加首屆心意拳大賽,獲得成年組金獎,四把錘銀獎,同年十二月在《武魂》雜誌發表《洛陽心意拳四把錘》一文;
二千零二年十一月,在姬際可誕辰四百周年紀念大會上做全國武術名家表演;
二千零七年,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傾國傾城》節目表演;
二千零十一年,參加全國心意拳邀請賽和名家表演榮獲兩項金牌,同年十一月在武魂雜誌發表了《原傳洛陽十二把》;
二千零十四年參加北京國際邀請賽獲兩項金牌;
二千零十五年,參加北京「中華真功夫」系列項目啟動儀式暨中國首部紀實電影《尋找真功夫》新聞發布會(2015』武林大會)並做武術表演。
楊德民著文習武,不忘教、幫、帶。二千零一十年,應邀出任新安縣職業高級中學及紫苑小學武術總教練;二千零十二年至二千零十六年,帶領學生參加省、市及全國武術比賽,榮獲集體拳及個人項目數十枚金杯和金牌;二千零十六年九月,楊德民和師弟們一起成功舉辦了全國心意拳邀請賽(華夏杯),並做了名家表演。同年十月應邀出任中華民間傳統武術聯盟會副主席,並被評為中華武術名家稱號。
有道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門功夫一代成,洛陽新安千年史,養育傳武心意拳。看巍巍函谷關,見證新安千年金戈鐵馬的往事;悠悠千唐志,記錄新安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煙雲;滔滔黃河水,閱盡新安千百年的政權更迭和榮辱興衰。千百年來,新安熱土生機勃勃,歷代英豪層出不窮,經典故事可歌可泣,先後有楊僕、韓擒虎、張鍅、韓鈞等亂世將軍,為保家衛國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也為新安留下盛行習武之傳統,使得中華傳統武術在新安得以一脈相承,流傳至今,且使得新安武林奼紫嫣紅,百花齊放,門派眾多,引領百姓健身活動潮流。
楊德民受業名師,身懷絕技,授徒不輟,輕名淡利,往返於多個校園,默默無聞地傳道、解惑、授業,可謂是德藝雙馨。數十年來,楊德民潛心苦修洛陽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擒拿及各種功法,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武功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
有道是武高身心靜,文達性情和。生活中的楊德民為人低調平和,待人真誠溫婉,他每天除了教學生練武,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武術的研究上,辛勤耕耘在新安武術這座寶庫中。楊德民說:「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藝無止境。作為一名武術工作者就要練到老學到老,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才能把傳統武術發揚光大。」
此正是:武林自古多豪傑,盛世傳武有名師。洛陽才俊德藝全,文武兼備寫傳奇。
欲知下一位豪傑是誰,請看第三回:彈腿拳名揚天津衛,張洪有古稀展神功。
【凡能傳世者,皆入經、史、傳、記者也。《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專為武林人士立傳,首屆「中華真功夫」傑出武術人物評選活動正在報名,報名參選,即可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