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齡不願為虎作倀,率軍圍攻張作霖,卻成了張學良一生的遺憾

2020-12-17 饕餮三餐

前言

1925年12月中旬,伴隨著寒冷呼嘯的北風,一場爭奪權力與勢力的戰爭在東北大地上拉開始了序幕。交戰的雙方同用了張學良的旗號,在這場戰爭打響時,張學良本人正在巨流河東岸進行布防工作,連他也沒想到一河之隔的對岸,以他名號造反的人是他的授業恩師,郭松齡。

郭松齡出生於1883年,是遼寧瀋陽市人,據說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他出生時剛好是中國受列強凌辱的時代,當時的東北地區首當其衝,日俄兩國多次將戰火引申到此,明目張胆地瓜分中國的領土。1911年時,28歲的郭松齡加入了同盟會。開始了暗地裡計劃反清活動,然而事情遭到敗露,幸得妻子搭救,才免於一死。1918年郭松齡於東北陸軍學院當結官,為學員講述戰略戰術,然而這裡他遇到了張學良。

張學良就是現在常說的高幹子弟,家世顯赫,周圍奉承的人絡繹不絕。但郭松齡並沒有隨波逐流,對其嚴加管教。看到了張學良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告誡張學良重視對東北軍的整頓,要想救中國就應該從就東北開始。畢業後張學良向父親舉薦郭松齡,在張學良與郭松齡共同的改革下,東北軍很快就改頭換面展現出來了新的面貌。經過兩次直奉大戰的檢驗,更加肯定了郭松齡正確的改革思路。但後來與張作霖產生芥蒂,因為張作霖把屬於郭松齡的官職給了草包將領楊宇霆。

結語

堅定了反抗張作霖的信念,是在五卅慘案後,看著張作霖殘害同胞,郭松齡決定率軍為國除惡。然而儘管手中有七萬大軍,卻不敵張學良實力雄厚,又加之部下背叛,軍心渙散郭松齡夫婦最終被槍殺在遼寧老家。而張學良卻因救援未及,遺憾一生。

相關焦點

  • 什麼原因促使郭松齡倒戈反奉?
    楊宇霆與郭松齡才略、實力相當,他們成為奉系中並立的兩雄,互相爭權奪勢,矛盾和鬥爭不可避免。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共有六個軍,其中姜登選、韓麟春分別任第一軍軍長、副軍長,張學良、郭松齡分任第三軍軍長、副軍長,組成一、三聯軍,設立聯合司令部,由張學良統轄。
  • 他是張學良的良師摯友,卻起兵反對張作霖,兵敗後被暴屍三天
    張作霖這個人說來也算是慧眼識英才,不過這故事還得從他兒子張學良說起,張學良早期加入孫中山開創的同盟會,孫中山開展了多次運動,在一次護法運動中,張學良在講武堂認識了一個出生遼寧瀋陽的熱血青年——郭松齡。
  • 張學良、郭松齡孫輩後人跨越重洋瀋陽聚首,他們如何看待那段「愛恨情仇」......
    而這樣的心跡他的學生張學良應是知道的。郭松齡任東北講武堂戰術教官時,張學良是第一期炮兵科學員,互為欣賞,結下友誼。他們好到什麼程度,從一件事中窺見一斑。張學良任奉軍第三旅旅長,推薦郭松齡為第八混成旅旅長。這兩個旅乾脆合署辦公,並稱「三八旅」,成為奉軍勁旅。「(張學良)年輕貪逸,不理軍事,因此,該軍一切用人行政、作戰計劃與戰略戰術、訓練官兵及調動一切事宜等,均攬在郭松齡一人之手,張學良概不過問。」
  • 郭松齡吃張作霖的飯,砸奉軍的鍋!奉軍:不跟他這麼幹!
    張作霖以綠林起家,通過直奉戰爭,在北洋的亂世混的風聲水起。東北更是奉系的天下,張作霖成了東北的土皇帝,張作霖也把東北看作自己的天下!張作霖是響馬出身,沒讀過什麼書,自己也沒什麼文化。帶部隊靠的是裙帶關係,給錢,給地盤,給官位。
  • 張作霖去世多年以後,張學良才發現死因與慈禧有關,頓時懊惱不已
    張作霖是中國現代史上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他從小當過木匠,賣過包子,年輕時做過最長的職業是一名獸醫。這樣一位僅讀過3個月書的東北漢,卻在亂世中找到了發跡之路,靠著幾把土銃,從窮鄉僻壤來到奉天這個大都市,又從奉天走向北京,走向全國,從一個土匪壯大成大軍閥,最終成了國家的最高元首,不得不令人驚嘆。
  • 為什麼說張學良對郭松齡仁至義盡,看完這三件事你就知道了
    以至於郭松齡為了反奉的時候,張作霖才發展東北精銳竟然盡在郭松齡麾下,想率兵抵抗,都感覺力不從心,無人看好,差點就要逃亡。最後是獲得了日本的支持,加上郭松齡麾下的東北軍都是張學良提拔的,紛紛倒戈,才功虧一簣。張學良對郭松齡有多好,三件事讓你看仔細。
  • 張作霖麾下第一猛將,被郭松齡悶死棺中,棺內木板遍布爪痕
    張作霖帳下有五員大將號稱他的五虎將,分別是韓麟春、李景林、 張宗昌、郭松齡、姜登選。5個人5種性格,韓麟春有智謀,而不拘小節;李景林多才藝而好說大話;張宗昌粗魯放縱,無規矩準則;郭松齡機敏狡詐,心胸狹小;姜登選豪爽隨和,重義輕利。但五虎將中,只有郭松齡與姜登選心懷家國,有大局。
  • 郭松齡叛軍壓境,張作霖這三個手握兵權的結拜兄弟都是啥表現?
    無論如何,1925年11月底這場兵變危局,對躊躇滿志一心想問鼎全國的大帥張作霖,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和考驗。 郭松齡所帶的部隊,本是由張學良與其共同統領的奉系最精銳之師,又是張作霖心目中的嫡系。這夥人反了,無疑是眾叛親離。久經沙場的張作霖不可能不驚慌失措。
  •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失敗?馮將軍倒戈一擊,關東軍落井下石!
    所以可以說張作霖父子對郭松齡有知遇之恩,而且郭松齡跟張學良一見如故,情同手足。郭松齡是講義氣的人,都說士為知己者死,郭松齡卻在1925年11月23日起兵反奉,一場血戰之後,在1925年12月25日兵敗被殺。郭松齡雖然失敗,但對奉軍卻是致命打擊,奉軍從此走向衰落。
  • 奉系軍閥張作霖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郭松齡反奉
    系內部分成2派,一派是跟著張作霖創業的老哥們,張作相、吳俊升等人。這些大都出身草莽,文化不高,不可能完成對奉軍的改造。另外一派是新派,但是新派內部也不和睦,留學過日本的軍官和東北講武堂的軍官時常發生矛盾。其中留過洋的學生以楊宇霆為代表人物,講武堂的核心人物則是郭松齡,郭松齡的背後支持者為張學良。
  • 張作霖為啥能鎮住楊宇霆?郭松齡死後,張作霖一個「燒」字真高明
    楊宇霆,遼寧法庫人1885出生,1929年被張學良殺害,當時被殺的還有常萌槐。當時廣泛流傳這樣一個說法: 雜亂無章,揚長而去(炸爛吳張,楊常而去)。 吳指的是吳俊生,張是張作霖,楊常則是楊宇霆和常萌槐。
  • 本能成為「託孤大臣」,郭松齡最後為什麼要選擇反奉?
    張學良在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學習的時候,陸大派的郭松齡就是他的戰術教官,當時很多講武堂的教官知道張學良是張作霖的兒子,都對他極為關照,唯獨郭松齡「管教甚嚴,決不稍加寬容」。 除了上戰術課之外,郭松齡還經常給張學良講救國救民的道理,張學良此前接受過西方思想,並且也很有正義感,因此二人十分能聊得來,漸漸結為良師益友,郭松齡在軍事方面的造詣讓張學良受益匪淺,從講武堂畢業之後,張學良直接把郭松齡提拔為衛隊旅參謀長兼團長,調撥到自己手下任職,可以說從此刻開始,郭松齡幾乎就是鐵打的少帥派了,如果他後來不反,那麼張作霖故去之後,他一定會成為奉軍的第二號風雲人物
  • 民國時期,張作霖的五虎上將都分別是誰,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郭松齡,遼寧瀋陽人,早年曾畢業於陸軍大學,1917年,孫中山開始組建護法軍政府,而一心報國的郭松齡也在這時投奔孫中山,但隨著護法運動的失敗,同盟會成員大多都選擇出國避難,郭松齡也無法繼續留在廣州,只得悄悄返回奉天,出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並在此期間結識了正在講武堂學習的張學良,後因得到張學良的極力推薦,郭松齡被張作霖委任為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自此在奉軍中嶄露頭角。
  • 張作霖結拜兄弟生死之交的湯玉麟,抗戰中卻成了著名的長腿將軍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湯任奉天陸軍第11混成旅旅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湯作為總預備隊率部駐守綏中待命。戰後提升為第11師師長。郭松齡反奉時,湯作戰勇敢,擢升第12軍軍長。不久出任熱河都統,把守奉張西北大門。
  • 張作霖興建東北講武堂,聘請日籍顧問,尉官薪酬就比郭松齡高兩倍
    ▲奉系與各路軍閥形勢圖 1922年4月的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指揮的20萬奉軍在吳佩孚指揮的12萬直軍打擊下張作霖倉皇從天津軍糧城司令部逃回山海關內,途中還遭到直系海軍的炮擊,險些被截斷歸途。遭此慘敗之後,張作霖意識到,要想在軍閥混戰中生存下去並取勝,不能再依靠昔日那些綠林行伍出身的老班底,必須實現部隊的正規化。為此,他在奉軍內部開展起一次大規模的「整軍經武」。
  • 郭松齡反奉為何攻得兇敗得快?只因他錯信一人,最終被殺
    郭松齡這個人,熟悉張作霖梟雄史的,對小張熟悉的,多少都會有所了解。這是一個從不同角度能得出不同結論的人,從貌似正義的、進步的角度,你可以說他是個反抗者,是個英雄;而從客觀、事實的角度,你又會發現他可能只是個不忠不義的亂臣賊子——成王敗寇!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慘敗,只有郭松齡和張學良完整地把部隊撤了回來。
  • 東北王張作霖的五大悍將,除了郭松齡外,最後一位讓世人唾棄
    再近代史中,張作霖是當時最厲害的軍閥了,歷史上對張作霖的評價還是很有爭議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張作霖一定是有本事的一位,個人能力強大不說,他的手下也很厲害,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張作霖手下的幾位悍將。我們首先說的這位虎將就是姜登選,這個人是日本陸軍院的高材生,從日本回來後一直跟著孫中山,到了1922年的時候,姜登選轉到了張作霖的門下,還直接被任命為第四方面軍的團長,不過後來因為組織郭松齡逃亡,被別人殺害,死時候45歲。
  • 郭松齡帶領7萬士兵反豐,本來勢如破竹,為何突然失敗告終?
    郭松齡帶領7萬士兵反豐,本來勢如破竹,為何突然失敗告終?郭松齡原本是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戰術教官,後來因為當時在講武堂讀書的張學良賞識他的才能,所以大力提拔。此後郭松齡又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表現出色,所以很快成為奉系幹將之一。
  • 張作霖手下郭松齡率7萬大軍倒戈,張學良用此方法讓對方乖乖投降
    張作霖手下郭松齡率7萬大軍倒戈,張學良用此方法讓對方乖乖投降文/無計讀史自清朝的國門緊鎖,世家和皇權又將生產力壓死,中國就病了。他像一個染病的大漢,原先是如此的威風八面孔武有力,可疾病慢慢地鑽空了他的身體。
  • 「大忠大勇」郭松齡,為什麼電視劇美化他,智者卻都嘲諷他?
    1917年,孫中山先生組建了護法軍政府,郭松齡便投奔了孫中山先生,但護法運動失敗了,不過郭松齡再返回奉天時,結識了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彼時姜登選與朱慶瀾稱得上是共患難,同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