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5年12月中旬,伴隨著寒冷呼嘯的北風,一場爭奪權力與勢力的戰爭在東北大地上拉開始了序幕。交戰的雙方同用了張學良的旗號,在這場戰爭打響時,張學良本人正在巨流河東岸進行布防工作,連他也沒想到一河之隔的對岸,以他名號造反的人是他的授業恩師,郭松齡。
郭松齡出生於1883年,是遼寧瀋陽市人,據說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他出生時剛好是中國受列強凌辱的時代,當時的東北地區首當其衝,日俄兩國多次將戰火引申到此,明目張胆地瓜分中國的領土。1911年時,28歲的郭松齡加入了同盟會。開始了暗地裡計劃反清活動,然而事情遭到敗露,幸得妻子搭救,才免於一死。1918年郭松齡於東北陸軍學院當結官,為學員講述戰略戰術,然而這裡他遇到了張學良。
張學良就是現在常說的高幹子弟,家世顯赫,周圍奉承的人絡繹不絕。但郭松齡並沒有隨波逐流,對其嚴加管教。看到了張學良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告誡張學良重視對東北軍的整頓,要想救中國就應該從就東北開始。畢業後張學良向父親舉薦郭松齡,在張學良與郭松齡共同的改革下,東北軍很快就改頭換面展現出來了新的面貌。經過兩次直奉大戰的檢驗,更加肯定了郭松齡正確的改革思路。但後來與張作霖產生芥蒂,因為張作霖把屬於郭松齡的官職給了草包將領楊宇霆。
結語
堅定了反抗張作霖的信念,是在五卅慘案後,看著張作霖殘害同胞,郭松齡決定率軍為國除惡。然而儘管手中有七萬大軍,卻不敵張學良實力雄厚,又加之部下背叛,軍心渙散郭松齡夫婦最終被槍殺在遼寧老家。而張學良卻因救援未及,遺憾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