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年: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顯.

2021-02-23 維基百科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上因執掌君權而得到正史唯一承認的女性皇帝女性太上皇。武氏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後代通稱武則天

武氏為并州文水縣人,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時復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於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王皇后與淑妃,得立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天皇李治並稱「二聖」。由於唐高宗患風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武氏開始臨朝,史載「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因為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後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終於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氏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等。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於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晚年惑於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同年崩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唐高宗死後從683年實際真正掌權前後22年(如從高宗輔政起計,掌權年期更長,長達46年)。武則天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第三長的皇帝(終年81歲),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4或85歲)。


入宮

武氏本名無記載,為唐開國勳舊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於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637年十四歲時(貞觀十一年十一月)因貌美而入後宮封為五品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後世訛稱武媚娘。武氏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武才人與太宗的三位妃嬪燕德妃、楊婕妤、巢王妃楊氏俱為表親。而對於太宗時期武氏在宮中的生活細節,史書並沒有詳細的描述。僅見武氏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太宗馴馬一事。當時,太宗有名馬獅子驄,又肥又暴躁沒有能調教它的人。武氏在太宗身邊侍候,對太宗說:「我能制服它,但是須要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楇,三是匕首。用鐵鞭打它不服,就用楇打它的頭;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武氏稱太宗壯其之志。復自稱嘗侍太宗,得其書法之妙。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後,在太子侍奉太宗湯藥之際,李治見到武才人並悅之。


出家與再入宮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武才人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剃髮出家。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與身為比丘尼的武氏相遇。當時與蕭淑妃爭寵的王皇后知悉後,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氏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二十七歲的武氏還俗,再度入宮。入宮前武氏已經懷孕,入宮後生下兒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後宮中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后之謠言,流傳王皇后與其母柳氏(宰相柳奭之姊,柳宗元同族)請來巫師,企圖用魘鎮之術將武昭儀詛咒而死亡。這謠言在無證據下傳到高宗之耳,高宗大怒,並將其母柳氏趕出皇宮,而且欲將武昭儀升為一品宸妃(唐朝後宮四夫人中本來並無宸妃此封號,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額已滿,唐高宗為了武氏,才創宸妃封號),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等人勾結武氏,得知高宗欲行廢皇后而立武昭儀消息,聯絡本已貶官不得再進的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人向唐高宗不斷請求立武昭儀為後,造成群臣支持的表象,廢立之意遂再次萌生。


武氏立後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世勣等朝廷武勳的模稜兩可下,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唐高宗再次下詔,將武昭儀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大的宰相褚遂良貶為外州都督。因為忌諱武氏曾為父親太宗才人的事實,唐高宗在立後詔書中,稱武氏為父親所賜,「事同政君」。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后與唐高宗達成共識: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


並稱「二聖」參政

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患上風疾之症,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皇后武氏代理朝政。在麟德元年(664年),高宗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后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后即已從宦官親信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滅族。

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監國。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武后和高宗並稱天皇天后,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議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委任狀)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高宗詔皆施行之。武則天能夠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所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影響很大。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

上元二年(675年)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少陽正範》、《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範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時高宗風眩更甚,擬使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說:「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罷攝政之意。太子李弘深為高宗鍾愛,高宗欲禪位於太子,武后不滿;剛好太子因為蕭淑妃之女義陽、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武后而被幽禁掖庭宮中、年逾21而未嫁,奏請出閣,高宗許之,武后甚怒。不久太子死於合璧宮,時人以為武后所毒殺,但亦有說法稱李弘本來病弱而早夭。


廢立與稱制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氏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后被尊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韋後父韋玄貞為侍中(宰相),裴炎力諫不聽,武后遂廢唐中宗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后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后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徵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后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后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后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刑訊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為獎勵告密,若有屬實,武后對告密者破例授官,以賣餅為生的侯思止,因舉發舒王李元名與恆州刺史裴貞謀反,被任命為遊擊將軍、侍御史。王弘義,以無德行見稱,告鄉裡謀反,擢授遊擊將軍、殿中侍御史。

武后掌管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琅邪王李衝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武后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譔、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這年命令僧薛懷義率令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后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武后當政期間為了打擊門閥豪族對官位的壟斷,進一步發展收攏民心的科舉制度。唐太宗共錄取進士205人,高宗和武后統治期間共錄取一千餘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時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載初元年(690年)武后在洛城對貢士親發策問,是「殿試」之始。是年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有才之人,一年後共舉薦一百餘人,武后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自稱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鬥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后雖以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不稱己意的人亦會加以罷黜;號稱明察善斷,故當時一部分士大夫亦樂於為武后效力。

河南博物館所藏武瞾金簡,中國唯一的皇帝金簡。武氏在久視元年(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譴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建國稱帝

次年(690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后是彌勒菩薩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準所請,改唐為。在神都則天門登基即位,改元天授,加尊號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祖宗七廟於神都洛陽,追尊周文王廟號曰始祖,諡號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同年九月,武則天派右鷹揚衛將軍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赴西域徵討吐蕃。十月,唐軍大勝,連克于闐、疏勒、龜茲、碎葉等安西四鎮,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玆,發兵戍守。

長壽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領請以銅鐵鑄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武則天親題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鑄造歷時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為鐵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環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盤上四龍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領之名於其上。用銅鐵二百萬斤,「請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起義,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武則天派將軍曹仁、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徵討。由於誤吐蕃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王孝傑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二十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餘眾歸降於突厥。

神功元年(697年)武則天使武懿宗審訊劉思禮謀反事,武懿宗說只要劉思禮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謀反,就免其死罪,於是劉思禮誣告宰相李元素、孫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內名士」,皆遭滅族,親舊連坐流竄者千餘人。時人以為武懿宗之殘暴僅次於周興、來俊臣。

是年,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則天唯一長大成人的親生女兒),又欲誣皇嗣李旦及廬陵王李顯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仇家爭食其肉,不一會就食盡。來俊臣兇狡貪暴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則天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數他的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當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則天猶豫未決,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則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又勸武則天召還廬陵王(中宗)。武后由是無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乃召廬陵王還東都,皇嗣(睿宗)請遜位於廬陵王,武后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命為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率兵擊突厥。武則天信重狄仁傑,常謂之「國老」而不呼其名。狄仁傑好諍諫,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死後,武則天泣曰:「朝堂空矣!」常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為武則天的新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則天。二人常傅朱粉、穿著華麗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

中宗長子邵王李重潤(中宗第二次為太子時封為邵王)與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宮」,易之投訴於武則天,武則天敕李重潤、永泰郡主、武延基皆賜死。


神龍革命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武氏被迫禪讓帝位予兒子李顯,是為唐中宗,遷居上陽宮。中宗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

神龍元年十一月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曌崩逝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內,享壽八十一歲。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二年(706年)五月,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唐乾陵,留無字碑。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的唐朝疆域

蓋棺無字碑

歷代對武則天有各種不同的評價。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寬容,但唐國史通過對後宮嬪妃與諸王公主的描敘悽慘地予以了無情揭露。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進行嚴正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長久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重視延攬,首創鉗制文網式的考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文化承貞觀之模、百姓尚稱富庶。故享「貞觀遺風」之譽,亦及於其孫唐玄宗(其母死於武后手)的開元盛世。武則天的形象源於歷史,唐宋時的正史對武則天的家世出身、宮廷生活及掌權執政等狀況都有詳細的記載。從總體上看,武則天的形象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唐五代是發軔期,顯示出「本色化」的特點;宋元是沿承期,武則天被「異族化」;明代是轉折期,武則天被「豔情化」;清代為繁榮期,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一種是被「妖魔化」,另一種則是被「理想化」。這與當時的時代特點緊密相關。


一家言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寛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第三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闢,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一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二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級官吏的子孫,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級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個人缺失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岑仲勉說,「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但趙翼為武則天的私生活辯護,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武則天統治的缺失主要是丟失安北領土,她將大部分的精力用於對內,因此對外軍事,屢有失策。首先在686年一度丟棄了安西四鎮,在692年才派王孝傑收復; 696年任用郭元振使反間計令吐蕃內亂,除掉吐蕃名將論欽陵,削弱吐蕃實力。另外又在696年激起孫萬榮、李盡忠的叛亂,使武周期間契丹一度落入突厥人手中。安北都護府在高宗死時尚處在中國統治,而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東突厥復國; 但在她執政後期已大致平復邊疆對外用兵的不利局面,並留下後代一個國力尚強的唐朝。然而,唐太宗和唐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領土始終沒有再收復過,使唐朝曾經過千萬平方公裡的江山永遠丟失了五分之二,即使是唐玄宗開元之治也沒有恢復安北任何領土,而是被回紇取代。

相關焦點

  • 武則天死後,李顯為什麼會力排眾議達成武則天歸陵的願望?
    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立下了臨終遺囑: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葬乾陵與高宗合葬。只立碑不立傳。李顯繼皇帝位後,老老實實地按他母親武則天的遺囑落實。沒有打半點折扣。為什麼?因為武則天是在照顧兒子李顯,李顯怎麼肯不安心受用?
  • 82歲的武則天,做了15年君主,早就選定李顯,張柬之是否多此一舉
    為此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一幫大臣們,發動了神龍政變,他們帶領500禁軍,衝入宮中,將張易之和張昌宗給殺了。事已至此,張柬之也毫不含糊,趁著武則天病重的機會,張柬之逼迫武則天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李顯。張柬之等人搶功冒進,武則天早有還政李顯的心思。太子李顯是什麼時候恢復皇太子之位的呢?在公元698年,這一年武則天75歲,依舊是武周王朝的皇帝,還有7年時間,她才會下崗。由此可見,在立兒子還是侄兒的問題上,武則天早就已經有了答案。
  • 一代女皇武則天,武周代李唐,為何死後又將掙來的江山還給李氏?
    可武則天不辱天命,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先做皇后,後與李治並稱「二聖」,又做了當朝皇太后,最後自己也來當個皇帝玩兒。武則天當上皇帝後,改國號為「周」代替「唐」,可為何在死前將江山還給李氏呢?武則天,為何在死前將江山還給李氏其一,武則天在早年,為了登上皇位,大肆打壓李氏,二子李賢謀逆被廢,貶為庶人;三子李顯因封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被武則天廢黜為廬陵王,遷於房州;四子李旦為唐肅宗
  • 李顯,武則天之後的下一任皇帝
    張柬之是讀歷史的,揣摩皇帝的心思,顯然不擅長,於是在洛陽,沒待上五年,就被武則天貶到了地方,出任刺史,後來宰相狄仁傑和姚崇,拍著胸脯,打包票,張柬之才回到中央,做上了宰相。宰相的位置,做的並不輕鬆,因為皇帝生病,張柬之決定,發動革命,組建反武則天聯盟,在得到皇族、宰相、軍隊,三方支持後,公元705年,殺入玄武門,逼著武則天讓位。
  • 武則天:重新將皇位傳給李家,因為她認清了一個現實問題
    既然武則天的權力欲望如此之大,當李顯和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時,她為什麼主動提出廢除帝號,把自己改為「後」呢?是良心發現嗎,顯然不是。 而且,李顯雖然奪了武則天的皇位,但是對作為他母親的武則天,還是比較尊敬的。當時武則天住在洛陽,李顯住在長安。李顯每隔十天,都會帶著文武百官,前去問候武則天。同時,李顯雖然已經恢復了李唐,但是,並沒有宣布武則天的朝廷是「偽政權」,並沒有宣布武則天是「偽皇帝」。
  • 唐中宗一生與母親恩怨難解,為何卻力排眾議,將武則天歸葬乾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於洛陽貞觀殿,二十七歲的太子李顯即皇帝位,是為唐中宗。李顯即位後,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掌握朝政實權,平庸無能的李顯成為傀儡。不過,李顯只在皇位呆上了55天,就因為想要提拔嶽父韋玄貞,惹惱了武則天,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趕出了長安。
  • 武則天有一個心病,被狄仁傑輕易戳破,大唐皇位從此重歸李氏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之心日益強烈,為了迎合武則天,很多官員紛紛上表,以「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為由,力勸武則天稱帝。武則天假意推辭,終於在農曆九月九日那天坐上龍椅,改唐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皇。
  • 親手將女皇推下皇位,離別又依依不捨流淚,大唐名相姚崇的情和義
    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諫之等人發動軍事政變,誅殺了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將皇位讓給太子李顯,李唐皇室的江山社稷得以恢復。在外地擔任靈武道大總管的姚崇,也從靈武軍中回到長安,積極謀劃、參與政變,全力幫助唐中宗李顯登上皇位,成為神龍政變的功臣。
  • 武則天之後下一個皇帝是誰,武則天讓位李唐的原因是什麼
    武則天十分寵愛自己的小女兒太平公主,但是卻從來都沒有考慮過要將皇位傳給這個女兒。她從小就在男權社會環境下長大,自己也在政治上遇到過許多對她的性別有歧視的人,但是,當她自己作為一個上位者的時候,她的眼光還是被局限住了。對於接班人的候選,她主要是想從自己的侄子和兒子之間抉擇。
  • 揭秘武則天的無字碑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曾經當過女皇的武則天離開了人世。
  • 神龍政變後,女皇武則天人生中的最後一年:哀莫大於心死
    縱然 武則天 的家族都長壽,她的母親更是有92歲的高壽,但武則天也感覺累了。為了掌握自己的人生她幾十年如履薄冰,為了得到皇位,武則天更是與親兒子站到對立面,與滿朝文武和上千年傳統站到對立面。終於把這些都打敗了,她又要治理龐大的帝國。如今登基已有十年,最初的新鮮感成就感都開始消退。這時武則天,年齡大了,身體倦了,也想找個接班人了。
  • 因為提拔了韋玄貞而被武則天廢黜,唐中宗李顯被廢到底冤不冤
    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大唐開國以來的第四位皇帝。我們都知道李顯是當了兩次皇帝的人,他第一次當皇帝僅僅在位一個月就被武則天廢黜了。說來李顯被廢的理由也是很奇葩。李顯成為皇帝後,他很想提拔韋氏族人,他第一個想提拔的人就是自己的嶽父韋玄貞。
  • 武則天與九月初九
    而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是在這一天登基稱帝的。武則天:本名武【王羽】後改名武曌。曌:是武天所創,取日月當空之意。(也就是說武則天把自己視為空日月,自己的光芒普照天下。)山西文水人,生於624年,卒於705年活了虛歲82歲。這個年紀在古時算是高壽了,是少有的幾個長命帝王之一。武則天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飽受爭議的一生。
  • 唐中宗李顯:歷史上最牛的皇帝,卻落得悽慘下場
    長子夭折,二子又被貶為庶人,三兒子李顯便被立為了太子。弘道元年(683),病懨懨的李治終於駕崩了,太子李顯繼承了皇位。他身上遺傳了父親的善良和軟弱,所以即位之後,很多事情都要請示母后才能作出決斷,朝政實際上依然被武則天把持。    後來,他漸漸不滿於充當母后手中的操線木偶,便試圖利用外戚的勢力,組建自己的勢力集團來和武則天抗衡。
  • 唐中宗李顯有多荒唐?史學家:腦袋像被驢踢過一樣
    但是,由於武則天對常樂公主不滿,又不便直接發洩,於是就將怒氣轉移到了這位兒媳身上,對趙氏橫看豎看都不順眼。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武則天以「對婆母不恭敬」為由,強行將趙氏關入大牢,並且每天只供應生菜生肉。沒幾天時間,趙氏竟活活餓死!這件事從始至終,李顯竟絲毫不敢幹預,甚至妻子死後也沒敢埋怨一句。不過,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不能怪李顯懦弱。
  • 唐中宗李顯:富平鳳凰山上埋葬著歷史上最牛的皇帝!
    長子夭折,二子又被貶為庶人,三兒子李顯便被立為了太子。弘道元年(683),病懨懨的李治終於駕崩了,太子李顯繼承了皇位。他身上遺傳了父親的善良和軟弱,所以即位之後,很多事情都要請示母后才能作出決斷,朝政實際上依然被武則天把持。    後來,他漸漸不滿於充當母后手中的操線木偶,便試圖利用外戚的勢力,組建自己的勢力集團來和武則天抗衡。
  • 武則天當年是如何稱帝的?她又建立什麼國號?
    這就是中宗李顯李顯是高宗第七子,武后所生,是武后的親兒子,武后就成了太后,皇太后武則天臨朝代行國政。嗣聖元年(684),皇太后廢中宗為廬陵王,幽禁在其他地方。後遷居到均州,不久,又改遷到房陵。立豫王旦為皇帝,豫王叫李旦,高宗第八子,中宗的同母弟弟,但不準他住在皇宮,武則天仍舊臨朝代行國政。686年,皇太后武氏下詔書,把政事歸還給皇帝。
  • 武則天退位後為何將江山還給李家?你先看看她發現了什麼大秘密
    在武則天統治的晚年,將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作為自己的新寵,當時,朝堂之上,對張氏兄弟提出不滿之人,皆被處死,引起了朝堂之上眾人的憤慨。二張並非善類,憑藉著自身被武后寵信,竟也對那帝位動了心思。公元705年,武后病臥榻上,張柬之等大臣便以「二張謀反」為由,將武后所居住的寢宮包圍,「請求」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 狄仁傑死前,無意間留下3顆「定時炸彈」,5年後讓武則天身敗名裂
    在這裡,狄仁傑很好的利用了同音字,將鸚鵡比喻成武則天,而失去的兩翼比喻成武則天的兩個兒子(李顯與李旦)。以此希望武則天啟用這兩個兒子,這樣就恢復了翅膀。司馬光在此誇讚狄仁傑的智慧,稱這個夢解釋的正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解釋的人想達到什麼目的。倘若狄仁傑想讓武承嗣或武三思當太子,就可以說是「二武,鵡之翼也」。這就是靈活運用的體現。
  • 唐中宗李顯:史上最牛的皇帝
    他老人家非得坐上幾年牢不可。老李過世後,他兒子小李唐高宗李治不但繼承了他老子的江山,也繼承了他老子的女人武媚。    經歷了兩任皇帝的武則天,把唐高宗李治擺弄得神魂顛倒。在李治晚年,武則天已經能和他老公李治一起「垂簾聽政」了。李治死後,他的兒子、唐太宗的孫子、創新型皇帝登李顯終於登上歷史舞臺了,號稱唐中宗。李顯只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三子,本來皇帝的寶座是輪不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