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諫之等人發動軍事政變,誅殺了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將皇位讓給太子李顯,李唐皇室的江山社稷得以恢復。在外地擔任靈武道大總管的姚崇,也從靈武軍中回到長安,積極謀劃、參與政變,全力幫助唐中宗李顯登上皇位,成為神龍政變的功臣。
但是,當新皇帝唐中宗李顯,率領文武百官正式進入皇宮,女皇搬出皇宮移居別殿,王公大臣歡欣鼓舞,普天同慶一片歡呼的時候,當眾人都在對新主人眾星捧月的時候,唯 有姚崇,不去對著新主人三呼萬歲,卻依依不捨地拜別女皇武則天,而且還沒能控制住感情,居然當眾動情地痛哭。
張諫之等人當時就提醒他,「在今天這樣喜慶的日子,你卻在這裡哭泣,恐怕大禍要臨頭了!」。哪知姚崇卻坦然地回答道,「我侍奉女皇的時間很長,突然這樣的分離,發自內心覺得悲傷,想忍也忍不住。我與你們一起誅滅逆臣,讓女皇還位給太子,是大唐臣子的本分,如今離開原先的君主而悲傷哭泣,也是為人臣子應有的禮節,問心無愧,如果因之而獲罪,心甘情願。」 因為對舊主的同情,姚崇因此被貶黜到亳州任刺史。
與張諫之等眾位大臣一起,以政變的形式將女皇武則天趕下皇位,是對李唐皇室的「義」,沒有私情和私利,只有公正大道和天下正義;姚崇是完全在武則天統治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也完全是由於女皇武則天的常識和重用,才得以走上高位,成為大唐朝廷的重臣,說武則天是姚崇的「伯樂」與恩人,一點兒也不為過。所以,姚崇與昔日一手培養、提拔自己的舊主離別時,不合時宜地傷心流淚,是為「情」。大唐名相姚崇,真可謂是有情有義的真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