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盛唐(五章)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為何只當了四年宰相?

2021-02-07 驚心鳥

開元盛世是唐朝的巔峰時代,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繁榮的時期。治理這個時期的帝王將相都名垂青史,其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姚崇、宋璟便被認為是成就開元盛世的最大功臣。因此姚崇和宋璟也被並列如唐朝四大名相之中,與唐太宗年間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並稱。可是與幾乎貫穿整個開元年間的宋璟相比,姚崇在朝廷為相的時間卻非常短暫。從先天政變結束,李隆基召姚崇入朝為相開始,到姚崇罷相,推薦宋璟接替,這期間只有四年左右的執政時期。那麼問題來了,姚崇被評價為開元盛世的大功臣,為什麼只當了四年宰相呢?

從執政時間的長短看,姚崇的確比不上與他齊名的宋璟。宋璟在開元年間當了近二十年宰相,幾乎貫穿整個開元時代,對唐朝的興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姚崇雖然名氣很大,但在執政時間的長短和政績來看,是遠不如宋璟的。僅僅四年的宰相任期,也不足以讓姚崇做出太多的政績,所以我們在史書上看到姚崇最為著名的政績便是開元四年抗蝗災的事情。如果只是從這件事情上看,姚崇的功績遠遠不如宋璟,也沒有辦法和宋璟並稱。可是史書上向來把兩人並列對比,被認為是唐朝名臣的典範,這就讓人感到疑惑了。

以常理而論,姚崇和宋璟並列,其能力是絲毫不差的。在他執政的四年期間,也體現出他在政治上有著極高的素養,對於這樣的大臣繼續執政下去才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最佳選擇。可是李隆基並沒有讓姚崇繼續當宰相,他雖然給姚崇加封了太子少保的高官,卻將其罷相,改任宋璟為宰相。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姚崇被罷相的原因似乎是受到了李隆基的猜忌,自己也因為兒子和部下受賄罪名被牽連,所以被迫辭去宰相的職位。可這種說法有個漏洞,姚崇被罷相後地位不減反增,他推薦的宋璟出任宰相近二十年,這與李隆基猜忌姚崇的說法不符。

如果說姚崇被自己的兒子和部下的索賄案牽連,實際上這也是說不通的。姚崇在唐朝是以清廉著名,他在京城長安連房子都沒有,長期藉助在罔極寺中。後來由於瘧疾臥床不起,李隆基才下令強迫他搬入接待外國使臣的四方館居住。可以說在當宰相期間,姚崇是非常清貧的,這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

作為一國之宰相,而且是唐朝這種世界帝國,還在國際大都市的長安,姚崇清貧的生活狀態完全與他的身份不符。姚崇的兒子姚彝、姚異的確因索賄遭到非議,他的部下趙誨也因索賄流放嶺南,但這些案子與姚崇並無直接聯繫。李隆基雖然對此並不高興,但也沒追究姚崇過失,事後反而多加賞賜和安慰。

因此從實際情況看,李隆基因猜忌而將姚崇罷相的說法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姚崇也沒有受到兒子和部下索賄案的影響,更不可能因此而罷相。但這些事情之後,姚崇的確多次辭職相位,並推薦廣州都督宋璟接替。李隆基在多次挽留未果時,才同意召宋璟進京,替換姚崇的官職。然而姚崇在罷相後並沒有更多的被追究,甚至加官進爵到太子少保,並被要求五日一次參加朝會,給李隆基做高級顧問。由此可見,李隆基並沒有怪罪姚崇,而是對他依舊榮寵有加。這說明姚崇被罷相併不是獲罪或被猜忌,而是一種政治上的選擇。

從姚崇被罷相的過程看,雖然有著很多外部因素的幹擾,但最終使姚崇主動提出辭去相位的。李隆基在這個過程中還做了多次挽留,最終不得已才召宋璟到長安。從這個過程看,姚崇對自己的宰相被接替是提前安排好的,甚至於宋璟在罷相之前就有交流。這個行為說明姚崇對宰相的安排是分計劃和步驟進行得,並不是朝中權力鬥爭所推動的。也就是說罷相是姚崇主觀意願的結果,而非迫不得已,更不是李隆基的猜忌和降罪。因此分析姚崇被罷相的原因,要從當時唐朝的政治格局和開元年間的實際情況出發。

分析姚崇在開元年間執政的情況,可以發現他對開元盛世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他向李隆基遞交了著名的「十事要說」,其中包括「為政先仁義」、「不求邊功」、「中官不預公事」、「國親不任臺省官」、「行法治」、「租庸賦稅之外杜塞貢獻」、「寺廟宮殿止絕建造」、「禮接大臣」等,而這些也成為李隆基在開元年間的執政綱領。即便他卸任宰相,新上臺的宋璟也是延續這個綱領,讓唐朝得以復興,創造了開元盛世的巔峰。這可以說是唐朝在開元時期的發展規劃綱要,也是開元盛世的基礎,所以姚崇才名垂青史,成為一代名相。

然而在執行這些計劃時,姚崇卻遇到了很大阻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整頓吏治一項。由於武則天中晚期到唐睿宗時代充滿了政治鬥爭,所以朝政混亂,朝中弊政叢生,給唐朝的發展到帶來很大的隱患。姚崇執政期間,除了後期主要的對抗蝗災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整頓吏治。從他的政治理念看,吏治是治國的基礎,沒有好的吏治環境,「十事要說」的發展規劃則無從談起,更不會創造開元盛世的偉業。而李隆基在數十年的皇帝生涯中能完全的主導朝政,像唐太宗那樣乾綱獨斷,這也與前期姚崇整頓吏治的操作密不可分。

姚崇上任後整頓吏治,很多擁立李隆基的功臣都被貶官罷職,甚至外放能給出京。這裡面有的是姚崇的政敵,也有姚崇的好友,所以引起了不少非議。比如姚崇一上臺就拿下了他的政治張說,讓李隆基把張說貶到相州,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又貶為嶽州刺史。從史料記載來看,姚崇有嚴重的挾私報復的嫌疑。

因為在姚崇出任宰相前,張說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失敗後又讓殿中監姜皎提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張說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已經是中書令,算是宰相中的一員。他的這些操作都是為了爭奪宰相權位,阻止李隆基把姚崇調入朝廷為相,是典型的因私廢公。

李隆基堅持拜姚崇為宰相後,張說的權勢被削弱,懼怕被姚崇報復,於是暗中與岐王李範來往,希望保住權勢。這事被姚崇知道後告發,李隆基便將其貶官外放,至相州出任河北道按察使。從私人層面上看,姚崇這個做法的確是有著挾私報復的味道。但從吏治的角度出發,張說這樣的官員的確不適合呆在中樞,否則姚崇的治國策略將難以發揮。而且張說與李範暗中來往,已經觸犯了「十事要說」中關於禁止皇族和外戚幹預朝政的條款。因此姚崇推動李隆基貶責張說,並不是單純的私人矛盾,也是整頓朝廷吏治必須的操作。

實際上姚崇提出的「十事要說」就是總結古代歷朝歷代的治國經驗,針對武則天事後的弊政而精心設計的。武則天時候出現了不少任人唯親的現象,皇族、外戚、門閥、功臣、寵臣等輪番掌權,武則天以皇帝身份從中平衡,使她能夠完全的主導朝政。但這些手段多陰謀詭計,搞得朝廷烏煙瘴氣,各種親眷官、斜封官等遍布朝堂,使得後來朝野動蕩不堪。姚崇整頓吏治的目的就是改掉這種政治風氣,所以才對很多擁立李隆基的功臣下手。因為這些功臣雖然在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中支持的李隆基,但能力和品德不足以讓他們出任朝廷高官。

在朝廷的吏治上,唯才是舉和維德是舉是兩條重要的標準,酬功和維親則是出於次要地位的,這是維護國家政權作為公器地位的保證。由於武則天晚期用人本末倒置,才使得唐朝經歷了長時間的政治動蕩。因此,儘管很多官員在李隆基上位過程中出力很大,甚至有不少都是皇族或外戚,但姚崇也要求李隆基將他們的權力收回。這種操作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朝廷的權威,也穩固了李隆基的皇位。但是對於整頓吏治的姚崇而言,他卻成為朝廷公敵,得罪了不少人,也使得他的行政措施遭到很大的阻礙。

比如在治理蝗災期間,很多朝廷和地方官員明知治理蝗災的重要性,卻公開的跟姚崇唱反調,讓朝廷下達的詔令無法執行。這種事情居然需要李隆基親自出面力推,才迫使地方官員照著朝廷詔令執行。這樣的情況如果用在其他的朝廷詔令上,那開元盛世就只能是個永遠實現不了的夢了。

而很多與官員與姚崇的對立,並不是出於為國分憂,也不是自己的政治利益被削減,只是個人的意氣用事。所以姚崇當宰相,實際上是承擔了整頓吏治而帶來的仇恨,這是不利於長期治國的。只要姚崇不當宰相,政治上沒有對立,那各地的官員也就沒了同仇敵愾的目標。

從這個角度看,姚崇讓宋璟接替自己,既讓國家發展的計劃順利實行,又減輕了地方和官員對抗的壓力,一舉兩得。可以說姚崇的罷相,緩和了朝廷和地方因整頓吏治帶來的矛盾,也減輕了李隆基在政治上的壓力,讓既定的國策得以實行。而兒子受賄和部下索賄的事情,只是姚崇辭職罷相的理由而已,他不能讓李隆基去背這個黑鍋。可以說姚崇是用自己的政治前途,換取了唐朝的發展和興盛,所以他罷相之後仍舊受到李隆基的信重。以姚崇當時的年齡和地位看,宰相已經是頂天了,所以用罷相來換取開元盛世,是非常值得的。

相關焦點

  • 大唐名臣:打造「開元盛世」的宰相到底是哪幾位?
    大唐名臣:打造「開元盛世」的宰相到底是哪幾位?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為避「開元」年號之諱,改名姚崇,此人少年時耽於遊樂,最終卻大器晚成。他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曾在扶立李唐歸位,除滅武則天男寵張氏兄弟中立下大功。
  • 福禍盛唐(七章)張說與姚崇鬥了一輩子,至死都被玩弄於鼓掌之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在盛唐的朝廷中也是如此。在開元時代,盛唐的宰相們輔佐唐玄宗李隆基治國,留下了極為顯赫的功績,也隨之而名留青史。但他們之中卻也有著各種矛盾,或因為私人感情,也帶有政治衝突,使得朝廷政治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風平浪靜。開元時代的名相姚崇和張說就是這樣的一對,他們兩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極多,可以說是鬥了一輩子。
  • 唐朝宰相姚崇死後,他還能保家族平安,他是怎麼做的?
    長安四年,姚崇辭去宰相之職回家侍奉老母,他的離去令武則天極為「不適」,猶如喪失左膀右臂,因此不久又將其召回神都,命其出任春官尚書。 唐中宗駕崩,唐睿宗繼位後,姚崇得到重用,與宋璟通力合作,革新吏治,任用賢良,使朝廷風氣大為改觀,出現「中興」之兆,然而好景不長,景雲二年,姚崇因得罪太平公主再次被外放,開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執掌朝政大權,欲召姚崇還朝,姚崇趁機提出「十條施政綱領」,李隆基應允後姚崇才同意回朝效力,這實際上為之後的「新政」做了鋪墊!
  • 野史裡的唐代奸臣,卻是開元盛世的重要功臣
    字數:2764,閱讀時間:約7分鐘中國歷代的盛世裡,盛唐「開元盛世」從來高人氣。這個號稱「開元全盛日」的時代裡,大唐王朝橫掃四方的威武,「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富庶繁榮,叫多少後人連呼心馳神往。這時代裡的大唐宰相們,自然也形象高光,比如姚崇宋璟張九齡張說等名臣,各個都圈粉無數。但要問誰是締造國家盛世的關鍵人物?呼聲極高的,卻當屬一位聲名寂寂的「短命」宰相。當然,說此人「短命」,是指他的宰相任期短,相位上滿打滿算,不過呆了九十九天。
  • 姚崇、宋璟:唐玄宗時期的兩位名相
    姚、宋,即姚崇和宋璟,他們二人是唐玄宗時期的名相,「開元盛世」的出現,與二人所做的貢獻密不可分。唐代詩人元稹在《連昌宮詞》中就說道:「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唐代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生於一個官僚家庭。他自幼好學,通過科舉而入仕為官。姚崇一生三次入相,首次是在武則天時期。
  • 大唐賢相姚崇
    一生以人為本,為政以公,百折不撓,勇於改革,對穩定政局、革除弊病、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尤其是對開創開元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盛讚「唐代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稱其為唐朝四大賢相之一。宋朝洪邁則將其列為「漢唐八相」之一。
  • 世人盡道開元盛世,其實天寶年間唐朝經濟文化更臻巔峰
    早在武則天末年,姚崇就曾經擔任過宰相,他不僅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且為人剛正廉潔,即使在酷吏橫行的武周時期,他也敢于堅持原則,多次平反冤獄,在朝野上下享有崇高威望。然而,由於功臣集團的反對,玄宗被迫採取了不尋常的手段才實現了拜姚崇為宰相的目的。
  • 真的可以摧毀盛唐?開元盛世都是泡沫
    在大亂之前,唐王朝的盛世幾乎達到了巔峰,唐玄宗創造的開元盛世,被安史之亂毀於一旦。在唐肅宗和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之下,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從此唐王朝進入了中唐、晚唐時期,逐漸走向了落幕。安史之亂的殺傷力有這麼強嗎?
  • 開元盛世,一個如夢似幻的時代!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是唐朝詩人杜甫對開元盛世的描繪。確實,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的四十多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從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中國歷史都進入了一個巔峰的時代。
  • 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做了什麼,才讓唐朝走下坡
    唐統一後,大唐周圍的小國都紛紛向大唐表示友好,向大唐王朝進貢,周圍小國也紛紛派出一些使者入唐學習先進的知識文化,可見大唐當時國力之強盛,那又是為何讓剛剛經歷被後人評價為「開元盛世」時期的大唐,在短短二幾十年時間,讓一個強盛了幾代人的大唐王朝倒下,再也站不起來?
  • 姚崇為官,堅守四條準則,最終成為賢相楷模
    長安四年( 704)九月,姚崇被貶為司僕卿。此時他並沒有做過多的辯解,也沒有表現出消沉。他知道,張易之橫行不了多久。果然,武則天在第二年春就病倒了。此時,姚崇看清了朝局的形勢,及時回到京城,與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除掉張易之、張昌宗等奸臣,逼迫武則天退位,擁護中宗復闢。
  • 姚崇的家風、家訓及對後世的影響
    武則天當政時,契丹侵擾河北,軍務繁劇,時為夏官(兵部)郎中的姚崇「剖析決斷,答對入流」。深受女皇賞識,被破格提拔為夏官侍郎(相當於今國防部副部長)。不久,又遷風閣鸞臺平章事,第一次擔任了宰相。睿宗朝,又擔任中書令;玄宗朝再擔任首席宰相(相當於今國務院總理),進封梁國公。位終開府儀同三司。
  • 部編版:七下歷史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背誦手冊
    「貞觀之治」主要原因: (1)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為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吸取隋亡教訓,政治清明,政策開放。(3)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虛心納諫,發展教育,培養人才,貞觀年間名將、名相輩出。(4)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3.
  • 宰相:我死後把我的佩飾放在棺前,兒子照做,果然撿回一條命
    唐朝是我國古代王朝中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朝代,後世常常用「盛唐」來形容這個朝代的經濟、文化和軍事的高度繁榮景象。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盛世階段,莫過於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 還是維持開元盛世的能臣?
    一般情況下,人們會把姚崇視為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開創者,而把李林甫視為「開元盛世」的終結者。故而,姚崇往往是「賢臣」的典範,李林甫往往是「奸臣」的代表。開元二十二年,李林甫成功晉升為宰相,其事業開始走向輝煌。李林甫成為宰相後,秉承對同僚表面附和暗中防範,對皇帝百般順從的理念,和另一位性格耿直的宰相張九齡處處唱反調。李林甫支持唐玄宗廢掉太子李瑛,又支持唐玄宗加封朔方節度使牛仙客,於是贏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 《長安十二時辰》裡,姚汝能果真是宰相的孫子嗎?
    誰知道,到了玄宗朝,李隆基定年號為「開元」,你看,這「元之」又上了避諱,得,再改吧,他乾脆不用「元崇」也不用「元之」,直接去掉「元」去掉「之」,改名為「姚崇」。姚崇的父親曾任巂州都督,姚崇可以說是根紅苗正。武則天當政時,曾按《周禮》的祖規把六部改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夏官就是兵部,姚崇曾五次擔任夏官郎中。
  • 中國歷史上那些宰相的綽號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其具體名稱有很多種,比如丞相、同平章事、大司徒、內閣大學士等,在中國歷史上做到過宰相的有很多,下面咱們就來說一下中國歷史上那些宰相的綽號。唐玄宗時期名相姚崇盧懷慎,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人,出身於範陽盧氏,進士及第,歷任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之職,開元年間被唐玄宗李隆基任命為宰相,授同中書門下三品,與名相姚崇一起拜相,
  •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唐玄宗是如何造就開元盛世的?
    在唐朝時期,出現了多個盛世局面,開元盛世便是發生在唐玄宗統治時期的又一盛世現象。在唐玄宗李隆基初步穩定政權之後,便奉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積極治理國家。經過他的勵精圖治,唐朝的國力達到鼎盛,出現了「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盛世局面。
  • 唐朝興衰巨變中的宰相政治
    唐玄宗一朝,名相輩出: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無論他們是賢還是奸,他們都和唐玄宗的治國理念有關。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宰相人選從李林甫到楊國忠的轉變,為唐朝盛衰之變埋下了伏筆。
  • 武則天和她的宰相們
    小編之前的文中有提到武則天創造了任用宰相數量最多的紀錄,是她創造歷史第一中之其一,她是位殺伐決斷的女皇帝,那麼她對待她的宰相們又是怎樣的呢?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來聊聊她73位宰相中的三位吧。我就先從大家最熟悉的宰相—狄仁傑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