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為官,堅守四條準則,最終成為賢相楷模

2020-12-27 文史控

文/馮玄一

姚崇是唐代著名宰相,從武則天朝到唐玄宗朝,姚崇一直官居高位,長期擔任兵部尚書、宰相等重要職位。雖然武周末期、睿宗時期朝廷都爆發過政變,但是不管誰來當皇帝,姚崇始終隆恩日盛,有「救時宰相」之稱,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致仕之後安享晚年,71歲高齡去世,玄宗下詔追贈他為太保、揚州大都督,諡號文貞。

姚崇為官如此成功,他到底有何心法呢?

考察姚崇一生,其為官主要是堅守了四字心法。哪四字?一曰正、二曰勢、三曰勤、四曰知人。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

所謂正,就是正直。為官者的正直,就是要不畏強權,敢于堅持正道,敢做敢為。一個正直的人,在強權面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有時候需要義無反顧的勇氣,有時候則需要和光同塵的委婉。在姚崇的宦海生涯中,他一直秉持著正直的為官本性。不畏強權,辦事公道,深得稱道。

武則天時期,大興詔獄,酷吏當道。這些人為了迎合武則天,羅織李唐朝宗室和公卿大臣的罪名,黨同伐異。但是,姚崇在擔任司刑丞期間,卻能夠持法公正,反對羅織罪名和濫用刑法。在姚崇的堅持之下,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當時武則天對舊大臣和李唐宗室極度猜疑,只要能迎合武則天,羅織罪名對李唐宗室進行打擊,必定能取得武則天的歡心,升官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此時就能顯現出姚崇的高貴之處,他執法公正,自己從來不羅織別人罪名,也反對別人這麼幹。甚至在武則天面前,他也堅持己見。

聖曆元年( 698)九月,武則天曾與侍臣談論起周興、來俊臣主持刑獄時,朝臣反逆案件頗多一事,懷疑其中是否有冤獄。姚崇就直言不諱地說:自垂拱以來(685年起,688年止),屢興大獄,被告發的人都身死家破,而真正逆反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被誣告。告發的人為了邀功,不惜羅織罪名,風氣之盛,比漢朝的黨錮之爭還嚴重。他還以自己和全家性命向武則天保證,內外朝臣,「更無反逆者」,若有舉報,「但收掌,不須推問」,等待日後驗證。如卻有反逆,再行問罪。

武則天聽後很高興,說:「以前宰相皆順成其事,讓百姓都認為我是濫用酷刑的皇帝。聞卿所說,甚合朕心。」當即賜銀千兩,以褒獎姚崇的忠貞。

堅持正義,必將得到回報。周興、來俊臣之流,羅織罪名、諂媚主上、構陷忠良,他們雖一時得勢,但終究不長久,最終自己也嘗到了惡果。姚崇正是因為堅持正直,秉公執法,最終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坐上了宰相的高位。

所謂勢,就是事情發展的趨勢。能看清形勢的人,懂得順勢而為。姚崇在這方面做得也很成功。武周晚期,姚崇和張易之不和,受到張易之排擠。張易之仗著武則天的信任,在朝中為所欲為。他多次在武則天面前誹謗姚崇,要把他擠出中樞。

長安四年( 704)九月,姚崇被貶為司僕卿。此時他並沒有做過多的辯解,也沒有表現出消沉。他知道,張易之橫行不了多久。果然,武則天在第二年春就病倒了。此時,姚崇看清了朝局的形勢,及時回到京城,與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除掉張易之、張昌宗等奸臣,逼迫武則天退位,擁護中宗復闢。這波操作,主導者是張柬之,但八十高齡的張柬之主要是決策,之所以有驚無險地除掉張易之等人,把中宗扶上位,具體執行還是靠姚崇等人。

唐玄宗當了皇帝後,再次召姚崇入宮,委以重任。姚崇則瞅準時機,實時提出了十條施政建議,主要是:實行仁政,不貪邊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參與朝政,拒絕租賦外的貢獻,戚屬不任臺省官,對朝臣要以禮相待,納諫從善,杜絕營造佛道的寺觀,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戒等。唐玄宗聽完這十項建議,欣然接受。這些建議,成為開元盛世的政治條件。

姚崇順勢而為,認清大勢所趨,使得他在政權更迭的關鍵時刻站穩了腳跟。在睿宗朝、玄宗朝都官居宰相,長期在權力最高層。

所謂勤,指的就是勤勉刻苦,對本職工作以內的事情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勤勉刻苦的結果,必然是業務熟練,辦事效率高。所謂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奮敬業,對各項工作自然精通。姚崇為官,十分勤奮。勤奮,是姚崇從小就養成的習慣。少年時,他為人豪爽,崇尚義氣,但不知讀書。到了二十歲的時候,他才開始發憤讀書,從此勤勉刻苦,一生都保持勤奮的習慣。

開元三年( 715)正月,姚崇的一個兒子去世了,他請假十幾天,回家料理喪事。結果,在他請假期間,案牘積壓,另一位宰相盧懷慎遲遲不能處理,由於工作積壓太多,他不得不主動向玄宗請罪。玄宗說:「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鎮雅俗耳。」由此可見,姚崇為官有多勤奮。姚崇假滿復職後,十幾天積壓的政事,很快就被裁決完畢,積壓的案牘,都順利地處理完成了。由此可見,姚崇精於吏道,處理政事「剖斷若流」,真不愧是「救時宰相」。

所謂知人,就是要通過一個人平時的言行,了解他的內心活動和能力。知人,是為官最基本的條件,知人才能善任。不知人,任用不明、賞罰不清,不但辦不好事情,還可能危及自身仕途。姚崇為官五十餘年,之所以能長期屹立不倒,和他「善於知人」是分不開的。

長安四年( 704)九月,姚崇被貶為司僕卿。離京前,武則天讓他推薦一個宰相人選。要從對武則天說,老臣張柬之深厚有謀,能決斷大事,可任宰相。於是,同年秋,年近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不久之後,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姚崇等人在武則天病重期間發動政變,成功剷除了張易之、張昌宗,擁護中宗復位。

玄宗時期,張說曾試圖阻止姚崇擔任宰相,但是未能得逞。於是,張說心裡很不安,就私自下和岐王聯繫,以求利用岐王對姚崇進行打擊。姚崇對張說的行為了如指掌。但是,他並沒有進行反擊。而是在一次退朝時,詐腳上患病,行動緩慢。玄宗體恤道,所患何病。姚崇則說:「心中有憂慮,痛不在足」。玄宗聽出玄機,便問是何事,姚崇說:「岐王陛下愛弟,張說為輔臣,而密乘車入王家,恐為所誤,故憂之。」唐玄宗忌諱宰臣與諸王交通,恐謀不軌,遂將張說貶為相州刺史。從這件事情,可以姚崇既能準確拿捏玄宗的心思,又能摸準張說的動機,可謂「知人之明」,只有這樣,出手才能做到穩準狠,一招制敵。

姚崇致仕後,請求宋璟代替他出任宰相。姚崇與宋璟共事多年,深知其德行和才能。玄宗同意他的推薦。宋璟繼任後,對朝政多有裨益。正因如此,他與姚崇並稱為開元賢相。姚崇的這次舉薦,也深得史家好評,宋代歷史學家洪邁說:「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後人之莫及也。」

姚崇以四條心法勇立大唐官場而不敗,足可見其厲害。可是,這四條心法,總結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卻是非常艱難。普通人得其一二,足以安身立命矣!

相關焦點

  • 大唐賢相姚崇
    原籍江南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南),北魏時,其遠祖步兵校尉、秘書監封吳興郡公姚仲和定居陝州硤石,至其父姚懿,已歷八世,遂為陝州硤石(故裡在今陝縣張茅中學附近)人,其家族稱為陝郡姚姓,現已遍布全國各地。姚崇為我國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長乃好學,文華著名,以補蔭入仕,又中「下筆成章科」制舉,先後做地方官多年,在武則天、睿宗、玄宗朝任宰相兼兵部尚書。
  • 姚崇、宋璟:唐玄宗時期的兩位名相
    二人仗著武后的寵信而飛揚跋扈,連武承嗣、武三思這些武氏家族的權貴勳戚都讓其三分,稱他們為五郎、六郎。然而,姚崇卻不買他們的帳。張氏兄弟對姚崇很忌恨,於是便在武則天面前反覆挑唆和中傷。結果,武則天對姚崇漸漸疏遠,甚至不再信任。最終姚崇被外放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後改任靈武道安撫大使。唐睿宗繼位後,於景雲元年(710)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是姚崇第二次入相。
  • 姚崇的家風、家訓及對後世的影響
    姚崇的高祖姚宣業,任北魏徵東將軍封吳興郡公,曾祖姚安仁任隋青州、汾州刺史,祖父姚祥任懷州長史、檢校函谷關都尉,父親姚懿,擔任過隋朝硤石縣令、唐朝鷹揚郎將、水陸道總管、峽州刺史,後受命於邊疆危急之秋,以71歲高齡任嶲州都督為穩定邊疆而殉職。姚崇自幼受祖輩及父親影響,忠君愛國,懷「王佐」之志,少習武功,長乃攻讀籍典,中「下筆成章」制舉,授濮州司倉參軍。
  • 唐朝宰相姚崇死後,他還能保家族平安,他是怎麼做的?
    姚崇是唐朝「四大賢相」之一,有「救時宰相」之稱 姚崇祖籍吳興郡,其父姚懿乃嶲州都督,出身官宦之家的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飛揚灑脫,重義輕利的性情,二十歲後以挽郎入仕,在任期間頗有建樹,累遷至夏官郎中。
  • 福禍盛唐(五章)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為何只當了四年宰相?
    治理這個時期的帝王將相都名垂青史,其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姚崇、宋璟便被認為是成就開元盛世的最大功臣。因此姚崇和宋璟也被並列如唐朝四大名相之中,與唐太宗年間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並稱。可是與幾乎貫穿整個開元年間的宋璟相比,姚崇在朝廷為相的時間卻非常短暫。從先天政變結束,李隆基召姚崇入朝為相開始,到姚崇罷相,推薦宋璟接替,這期間只有四年左右的執政時期。
  • 唐朝五大賢相,狄仁傑上榜,元芳你怎麼看?
    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後,杜如晦與房玄齡為左右宰相,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享太廟樂章·永和》 魏徵 於穆烈祖,弘此丕基。 永言配命,子孫保之。
  • 張說:我要狀告姚崇,皇上:要不要到姚崇墓前聊一聊?
    人們常說,一個人往往在死的時候才會真正的成為一個大善人,而有些人卻不走尋常路,在臨死的時候還不忘坑自己的隊友一把。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就是歷史上唐朝有名的宰相,他就是姚崇。姚崇是浙江湖州人,為人正直,在20歲的時候踏上了為官之路。
  • 「姚崇、張說同為宰輔,不相能」閱讀答案及翻譯
    (17分)姚崇、張說同為宰輔,不相能。姚既病,誡諸子曰:「張丞相少懷奢侈,尤好服玩。吾歿後,汝其盛陳吾平生服玩,寶帶重器,羅列於帳前。若不顧,汝速計家事,舉族無類矣。目此,吾屬無所虞。便當錄其玩用,致於張公,乃以神道碑為請。既獲其文,登時錄進,先礱石以待之,至便鐫刻。張丞相見事常遲,數日之後,必當有悔。若卻徵碑文,以刊削為辭,當引使視其鐫刻,告以聞上可也。」
  • 「相三朝,立二帝」,韓琦撐起了北宋半壁江山?
    他潛心研究仿製古陣法,令將士反覆演練,最終把定州兵打造成一支精銳勁旅。不久,因朝廷派到地方協助防守的京師精銳部隊龍猛卒擾民惹事,韓琦毫不客氣把將他們全部趕走。韓琦的責任擔當得到宋仁宗的詔書褒獎,也由此成為地方官員的標準和楷模。他轉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時,定州百姓「爭欲遮留公,使不得出。」韓琦到并州後,得知宦官廖浩然倚權仗勢無法無天,毅然奏請朝廷將其召回。
  • 大唐賢相宋璟世系
    (宋國第32代君主);同年,宋康王奪取齊國五座城池;奪楚地三百裡;向西打敗魏軍;於是與齊國、魏國成為敵對國。宋嵩的兒子宋由官至太尉。宋由的長子宋漢官至太僕太中大夫,次子宋登任潁州太守。宋興第四十五代孫宋伯成任婺州金華縣儒學教諭,後住金華縣潛溪,為金華潛溪始祖,宋濂即宋伯成之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20世、宋奭,西河(山西)介休人,晉時為昌黎(遼寧省義縣)太守。公元317年慕容氏建立了前燕政權。居於西河介休的宋氏在前燕政權中出仕為官,即宋奭任慕容廆(前燕)長史。
  • 被稱為賢相的曹參,蕭規曹隨的作為之前人們不解,後來卻被稱讚
    被稱為賢相的曹參,蕭規曹隨的作為之前人們不解,後來卻被稱讚下面大家對於歷史方面也是有一些了解的吧,那麼大家是否還記得在漢朝曾經有一位相國,一生雖然碌碌無為,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甚至還經常酗酒飲酒,在死後卻依然被好多人歌頌,公元前195年的時候
  • 姚崇被人打小報告,不動聲色用了一招,小人反而被降職
    唐玄宗時,姚崇為宰相。一次,唐玄宗貌似很關心地問:「老相國,你有幾個兒子?現在身居何職?
  • 大唐宰相那點事:死了的姚崇算計了活著的張說
    姚元崇祖籍浙江湖州,能文能武,被後人尊稱為「救時宰相」;張說當年在制科考試中,策論被評為天下第一,官場之路越走越寬,最終成為大唐宰相。這兩人都算得上是唐玄宗的肱股之臣了,姚元崇以開府儀同三司致仕,後人將他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為「唐朝四大賢相」;張說去世時,唐玄宗在光順門為其舉哀,年元正朝會,追贈太師。
  • 武則天退位,眾人歡慶,唯姚崇一人痛哭;一年後,歡慶的人都死了
    在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裡,有一背景點想必不少觀眾都注意到了,那就是武則天在登基之際,將不少理念不合的元老重臣處死,為的就是穩固自己的皇權,因此當時在朝廷裡,不少人對武則天都有相當大的怨言,但他們卻是在一個不敢發聲的環境裡,這種唯唯諾諾的環境下,武則天多少會有一些危機感。
  • 張說當了三十多年的官,是朝廷裡的元老,為何晚年卻被逼致仕呢?
    他一生數度為相,被封為燕國公,執掌文壇三十年,與另一文豪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大義昭昭,私德有虧」,也正因此他身為朝廷元老晚年也被迫致仕顏面盡失。兩次抉擇彰顯了張說的昭昭大義張說因文才出眾在武則天時期出仕,早期主要參與編撰《三教珠英》這樣的詩歌選集。
  • 英雄的家,赤子的心——記時代楷模杜富國四兄妹在不同的戰線堅守崗位
    隊伍中有一個特別的身影,她就是時代楷模、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的妹妹——杜富佳。她是遵義市湄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的一名護士,疫情突襲,她兩次提交請戰書,要求前往武漢一線,終於光榮出徵。在這個英雄的家庭裡,還有三弟杜富民,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四弟杜富強是一名戍邊的戰士,正在雪域高原巡邏站崗。英雄的家庭,出了四個優秀兒女,都懷著赤子之心在各自的戰線報效國家。
  • 教育部印發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
    制定教師職業行為準則,明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範,針對主要問題、突出問題劃定基本底線,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也為教師嚴格自我約束、規範職業行為、加強自我修養提供基本遵循。二、請簡要介紹一下準則的制定過程。
  • 8月「宜昌楷模」名單出爐
    中國石化湖北化肥公司煤氣化部化工三班班長 尹愛華一起來認識這些「宜昌楷模」尚春霞當陽市秋慕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01年尚春霞開始從事大米加工生意,她勤學肯幹、守正創新、誠信經營,現已成為年產2萬噸、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民天米業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