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當了三十多年的官,是朝廷裡的元老,為何晚年卻被逼致仕呢?

2021-02-07 圍爐品茗人

張說是中唐宰相,他文才出眾,史載是武則天親自主持的殿試策論天下第一。他一生數度為相,被封為燕國公,執掌文壇三十年,與另一文豪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大義昭昭,私德有虧」,也正因此他身為朝廷元老晚年也被迫致仕顏面盡失。

兩次抉擇彰顯了張說的昭昭大義

張說因文才出眾在武則天時期出仕,早期主要參與編撰《三教珠英》這樣的詩歌選集。因此在公元703年以前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重要歷史,但是此後張說開始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心:

時臨臺監張易之與其弟昌宗構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稱其謀反,引說令證其事。說至御前,揚言元忠實不反,此是易之誣構耳。元忠由是免誅,說坐忤旨配流欽州。在嶺外歲餘。《舊唐書張說列傳》

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革命」,張氏兄弟伏誅,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張說作為功臣被從廣西召回,先後出任兵部員外郎和工部侍郎。後來因為母親去世,張說拒絕中宗的奪情要求,堅持回鄉守孝。服喪期滿後,張說重新出任工部侍郎,後改任兵部侍郎。

公元710年「唐隆政變」後,唐睿宗李旦復位,張說出任中書侍郎,並擔任太子李隆基的侍讀,與這位後來的唐玄宗結下深厚的君臣情誼。

公元711年張說進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一次出任宰相。但是當時政治形勢非常險惡,太平公主在朝堂上勢力極大,三分之二的宰相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唐朝是群相制度,宰相不止一個)。當時的太子李隆基顯得有點勢單力薄,隨時有被太平公主廢掉的危險。而睿宗李旦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非常為難,雖然內心希望兒子李隆基能順利接班,但是又害怕妹妹太平公主。

有一天睿宗李旦突然對臣子們說:「有術士上言,五天之內將會有急兵入宮,你們為我做好防備。」大家都搞不清楚皇帝這話是什麼意思時,張說卻馬上接道:「這是有小人想離間東宮,陛下如果讓太子監國,定下君臣名份,小人自然膽怯,流言便會平息」。睿宗李旦聽後終於下定決心,一向優柔寡斷的他當天就讓太子李隆基監國。這一次進言非常重要,因為君臣名分一定,太平公主具有的優勢就會慢慢削弱。

公元712年,睿宗毅然讓位給兒子李隆基,但是軟弱的他仍懼怕妹妹。沒有全權下放,仍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於是太平公主利用哥哥的軟弱,加緊安插黨羽進入朝堂,同時打擊排斥不肯支持自己的大臣。張說首當其衝,被罷免宰相之職,被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

形勢危急之下,張說派人暗中送了一把佩刀給玄宗李隆基,暗示他要當機立斷,迅速解決危機。於是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搶先出手,武力剷除太平公主的陰謀集團,逼迫太平公主自殺。結束了從武則天統治末期以來唐王朝接連不斷的政變內亂,使唐朝重新走上正軌。而張說也在這一年被召回出任中書令,重新擔任宰相,並因功被封為燕國公。

明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是歲二月,睿宗謂侍臣曰:"有術者上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左右相顧莫能對,說進曰:"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睿宗大悅,即日下制皇太子監國。明年,又制皇太子即帝位。俄而太平公主引蕭至忠、崔湜等為宰相,以說為不附己,轉為尚書左丞,罷知政事,仍令往東都留司。說既知太平等陰懷異計,乃因使獻佩刀於玄宗,請先事討之,玄宗深嘉納焉。及至忠等伏誅,徵拜中書令,封燕國公,賜實封二百戶。《舊唐書張說列傳》

終上,張說在公元703年和公元711年兩次政治鬥爭中都堅守本心,維護唐皇朝的統治。甚至冒著被武則天滅族的危險也堅持不願誣陷宰相魏元忠。同時在太平公主勢力強大的時候,堅持原則始終維護太子李隆基的地位。這兩次抉擇無疑彰顯了張說在大義氣節上的堅貞不屈,也為其本人帶來了較高的政治聲望和豐厚的政治回報。

雖瑕不掩瑜但難掩私德有虧

在開元時期的這些宰相中,張說雖然不如姚崇、宋璟和張九齡出名,但是總體而言還是頗有政績的,稱之為賢相也不為過。但是張說個人的私德問題和性格因素也給了政敵攻擊他的口實和造成他後來被迫致仕。

與名相姚崇的政治爭鬥。史載張說喜歡提攜後進,與同僚相處也講信義,但是不知為何卻和另一個宰相姚崇關係不合。公元713年,剛剛回到相位的張說極力反對唐玄宗任命姚崇為宰相,甚至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但是求才若渴的唐玄宗不予理睬,堅持任命姚崇為宰相。看到政敵上臺的張說非常害怕,私下去找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商量,結果被姚崇抓住機會向唐玄宗打小報告。剛剛從這麼多皇族內亂政變中走出來的唐玄宗當即將張說罷相,貶到相州當刺史。

公元721年,張說又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一年也是死對頭姚崇去世的一年。根據晚唐時期的《明皇雜錄記載》,姚崇又利用張說貪財的私德問題算計了他一把。姚崇死前害怕張說會報復自己的子孫,於是交待自己的兒子,說自己死後張說出於禮節肯定會來拜祭。姚崇讓兒子在張說來的時候,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擺出來,如果張說不感興趣,就讓兒子趕緊收拾東西避禍。如果張說對什麼東西感興趣,就馬上送給他,然後藉口張說的文才出眾,向他求一篇碑文。如果他寫了就馬上謄寫呈報皇帝,然後準備石碑立刻雕刻。姚崇還說張說考慮問題通常比自己遲鈍,等他醒悟過來,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並將刻好的碑文給他看。事後證明,一切都按姚崇的算計發生了。所以張說得知姚崇的安排後,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如姚崇。這就是著名的死姚崇算計活張說的故事,但是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張說貪財的問題。

姚元崇與張說同為宰輔,頗懷疑阻,屢以事相侵,張銜之頗切。姚既病,誡諸子曰:「張丞相與我不葉,釁隙甚深。然其人少懷奢侈,尤好服玩,吾身歿之後,以吾嘗同寮,當來吊。汝其盛陳吾平生服玩寶帶重器,羅列於帳前,若不顧,汝速計家事,舉族無類矣;目此,吾屬無所虞,便當錄其玩用,致於張公,仍以神道碑為請。既獲其文,登時便寫進,仍先礱石以待之,便令鐫刻。張丞相見事遲於我,數日之後必當悔,若卻徵碑文,以刊削為辭,當引使視其鐫刻,仍告以聞上訖。」姚既歿,張果至,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諸孤悉如教誡。不數日文成,敘述該詳,時為極筆。其略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後數日,果使使取文本,以為詞未周密,欲重為刪改。姚氏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且告以奏御。使者復命,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遠矣。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卷上》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脯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語資》

政敵攻訐,被逼致仕

張說在這幾年受寵的時候,也把他性格中暴躁、霸道的一面放大了。他不僅壓制和自己意見不一的同僚,同時還因性格暴躁,對同僚當面駁斥,甚至侮辱謾罵。結果導致了一批朝臣結盟開始攻擊他。

公元726年,御史大夫崔隱甫和兩個御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同時上書彈劾張說勾引術士佔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唐玄宗讓人查核,結果罪狀大多屬實。而此時張說的哥哥上殿為弟弟鳴冤,並當場割掉自己的耳朵,一時間讓此案成為當時轟動朝野的案件。後來唐玄宗讓親信宦官高力士去探望張說,高力士乘機把張說當時的慘狀告知玄宗,並在玄宗面前提起張說當年擁立的功勞。感念之下唐玄宗赦免了張說,只是將張說的中書令一職罷免。

但是這些政敵們當然不會輕易放棄,於是不斷在唐玄宗面前詆毀彈劾張說。事件反覆糾纏了將近一年,公元727年唐玄宗終于勒令張說致仕退休,張說也為自己的私德問題付出了代價。但是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張說得罪了同僚,被政敵攻擊才是主因,只不過張說私德有虧才讓政敵抓住了把柄。

但是攻擊張說最賣力的崔隱甫和宇文融也因此時被唐玄宗厭惡,認為他們結黨攻擊,目的不純。於是在張說被逼致仕之後,崔隱甫也被免官,宇文融也被外放魏州刺史。只有善於迎合上意、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安然無恙,此後一路高升到宰相之位,並成為一代奸相。

728年前後,張說一案中受影響的張說、崔隱甫都重新出任出山,宇文融也重新回到朝廷。但是張說卻因為這一案件政治聲望大減。雖然在729年重新出任宰相,但是張說主要負責的工作又回到他剛剛出仕時的文學典籍編撰工作。公元730年,張說病逝,玄宗感念他的功勞死後哀榮還是給足了,追贈了太師這一文官最高官銜。


相關焦點

  • 唐朝名相張說為何三起三落,晚年被迫致仕?
    張說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名相,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曾為朝廷官員。張說年少聰慧,在二十二歲時參加制科考試即高中對策第一,在眾多應試者之中脫穎而出。張說的仕途在李隆基時期達到鼎盛時期,但由於朝臣們複雜的權力爭鬥,張說在仕途上三起三落,曾三度為相,又曾三度罷相。張說高中對策第一後,很快升遷為武則天的諫官。
  • 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安度晚年的
    明、清兩朝的安度晚年院仍如南宋、元代一樣,稱為「養濟院」,朝廷持續開展官辦、民辦等各類方法的社會安度晚年機構。明朝朱元璋還規復了漢代軌制化的「賜杖」與「賜爵」軌制,在物資救援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前後兩次頒布詔令,實施孤貧白叟畢生安度晚年。
  • 古人「致仕」背後的那些事
    據東漢班固等人編撰的《白虎通義》卷四《致仕》中記載,其規定大致如下:官吏七十,耳不聰、 眼不明,腿腳不便者須致仕;致仕者朝廷給予原官職俸祿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賢;官吏告老退休,其目的是為國為君。在這種制度下,年老告退已蔚成風氣,並視作榮耀之事。
  • 「掛冠」與「致仕」的典故
    一個留著一綹短鬍鬚的人說。他剛從城門洞裡出來。「對,是他的。」有的人手搭涼棚,再仔細地辨認後應聲說:「逢萌怎麼掛冠了呢?」原來,逢萌從小愛讀書,也很有志氣,但因家裡窮,年青時在地方上當了捕盜的亭長。有一次,主管捕盜的縣尉經過,逢萌遠迎拜謁,殷勤侍侯,而縣尉一伙人趾高氣揚,視若無人。
  • 唐代致仕制度的發展軌跡
    年及七十而致仕,這一規定在中國古代由來已久,自漢代以來,這一規定逐漸成為官場上的一種道德風尚,而多數官員也將七十致仕作為個人為官處世的重要原則。唐代前期的致仕制度在繼承前代基礎上,又有所開創,並不斷走向成熟。公元618年,李淵於隋末兵火中建唐,朝廷各項制度並未來得及完善,因此對於官員致仕就沿用了前朝的規定:「舊制,年七十以上應致仕」。
  • 古人退休 多半七十才「致仕」
    在中國古代,各級官吏也有一個退休問題,叫作「致仕」。與現代人的退休一樣,古人的「致仕」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兒。何時要「致仕」?官應老病休應該說,退休是一個現代社會的概念。在中國古代,和退休這件事兒最相近的概念叫「致仕」,也就是辭去官職還祿位於君的意思。
  • 官員都不願主動離職,為何歐陽修要何七乞致仕?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歐陽修申請退休時都六十多歲了,怎麼還能叫「提前退休」呢? 原因很簡單:宋朝公務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比較晚,年滿70歲才可以退休。事實上,不僅是宋朝,整個中國古代的法定退休年齡都是70歲。《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仕。」歐陽修申請退休和恩準退休時都不到70歲,所以他是提前退休。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到了漢朝以後,退休制度才進一步確定和具體化,在漢朝時期,有資格致仕的人只有一種,就是高官重臣,並且在這個限定裡還有著兩個條件:一是年齡要滿七十歲,二是官員的俸祿要在兩千石以上。這麼苛刻的條件,退休制度對眾人來說也是望塵莫及。
  • 【厚重郾城】北宋校正醫書局元老——掌禹錫
    北宋校正醫書局元老之一,地理學家兼通醫藥,在保存、傳承中醫藥學文獻,特別是本草學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為天禧進士,歷官道州司理參軍、大理寺丞、尚書屯田員外郎、井州通判、侍御史、集賢院校理、直集賢院兼崇文院檢討、光祿卿、直秘閣學士、太子賓客。後因年老多病,在尚書工部侍郎致仕(辭官)。終年77歲。
  • 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左侍郎致仕張公墓志銘——張氏文化
    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左侍郎致仕張公墓志銘   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丶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丶知制誥経筵官國史總裁丶潁州賈詠撰文
  • 古代官吏退休叫做「致仕」,那他們退休後,福利待遇怎麼樣?
    既然現代都有明確的退休福利規定,那麼古代退休之後都有什麼樣的福利待遇呢? 致仕是專門針對官吏辭官回鄉的說法,漢平帝劉衎時期,史書對於致仕終於有了明確的規定,漢平帝曾規定,西漢官吏有致仕回鄉的權利,致仕的官員,朝廷照樣發俸祿,不過,致仕所得的俸祿只能是原官職俸祿的三分之一,且其也必須是兩千石以上的官吏。至於其它兩千石以下的官吏,則沒有這樣的待遇,他們退休回家,只能依靠子孫來撫養。
  • 致仕,聊聊宋代官員退休那些事
    致仕是指,封建社會中的官僚因為年紀老邁,把官職退還給皇帝,自己回鄉養老,可以理解成退休的意思。在北宋之前,並沒有出現完善的致仕制度,直到宋真宗主政期間,致仕制度才完善嚴謹起來。此後,歷代封建王朝都有延續致仕制度,一直到清末皇帝退位,致仕才成為歷史中的一個名詞。
  • 微型小說《致仕》
    ,充任過山西同考官,後官至禮部御史。由於清末官多錢少,「古稀致仕」改為「花甲告老」,所以,羅瓊六十一歲那年,就告老回到了陳州。  羅瓊回陳州的時候是光緒二十九年,沒享受幾年退休俸祿,大清朝就完了。羅瓊只有一個女兒,早已嫁到京城。羅瓊告老還鄉那年,女兒就隨女婿去了英國,來回一封家書至少要用半年光景。加上在任時沒積攢什麼錢財,陡然一斷經濟來源,就有點兒嬰兒斷奶之勢,很是驚慌。民國三年,羅瓊已年過古稀。
  • 喜歡「素口蠻腰」的晚年白居易:沉迷此道非本願,妓樂詩酒滌人生
    在封建社會的觀念裡,素口蠻腰的故事是為佳話。可我們還是會生出疑問,為何白居易在晚年如此痴迷於妓樂詩酒?這要從他的人生經歷說起。雖然也免不了被貶、被閒置的命運,可相比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政治智慧明顯要高明一些,他最後以刑部尚書致仕,官職也比李杜大出許多。半生為官,讓白居易不至於窮困潦倒,也讓他有機會做出一番事業。白居易以敢於直言著稱。
  • 孫嘉誠:因膽大直言勸諫雍正出名,晚年為何會被一篇文章「嚇死」
    而這個人是有歷史原型的,他的原型是清朝官員孫嘉淦,那歷史上真實的孫嘉淦是什麼樣子的呢?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心繫百姓1683年孫嘉淦出生於山西興縣一戶貧窮人家。經過數十載寒窗苦讀,1713年孫嘉淦科舉及進士第,開始入朝為官。他為官清廉且心繫百姓,在任職期間為百姓做了很多的事。在刑部尚書任上,他為百姓伸張正義。曾前往河南鄭州查清一樁冤案,還了十餘人清白。
  • 三十歲的女人在圍棋界被稱為元老 趙惠連奪得大舟杯元老賽冠軍
    但本文要介紹的這個比賽,也是目前韓國唯一的元老個人賽,卻有著破天荒的舉動。韓國大舟杯元老賽創辦於2010年,贊助商是一家船舶器材公司TM Marine,總經理金大旭是一位極度痴迷圍棋的愛好者,一有閒暇就開始打譜。老一代韓國棋手的棋譜激勵了他度過年輕時艱難的創業歲月,在開幕式的公開發言中說:「我要努力工作,掙更多的錢來擴大比賽規模」。
  • 康熙少年智擒鰲拜,晚年為何會後悔,鰲拜是忠是奸?
    康熙擒住鰲拜時,很多人都說康熙是英雄,少年扳倒老臣,這樣的事情在歷朝歷代都很新鮮。扳倒鰲拜後,康熙也開始走上了勤政的道路。或許很多人不知,康熙在擒了鰲拜後有些後悔了,甚至晚年還特意給鰲拜平反,追封了他官職。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曾經想盡辦法想除掉鰲拜,除掉了之後還要為其平反呢?
  • 誰的權力更大呢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現代社會有退休制度,而古代社會則有致仕制度,即官員退休,告老還鄉。那麼,這些官員們告老還鄉後,究竟怎麼和縣令相處呢?他們之間誰的權力更大呢?致仕這一制度,起源於周代,通過不斷發展,在宋代完善定型,他們與縣令的相處方式有幾種。
  • 宰相和地方官誰的權力更大?
    而在歷朝歷代對致仕的官員其實大多給予了很多的政策,畢竟他們也為國家效勞了這麼多年。不過官員在致仕後的待遇是大不相同的,首先是俸祿,漢代時期有一個規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在退休後可以得到原俸祿的三分之一。
  •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1949年被蔣介石接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民國時期,國民黨有四大元老,他們分別是蔡元培、張靜江、李石曾與吳稚暉。四大元老都曾為國民黨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也是當時社會鼎鼎大名的人物。在這四大元老中,吳稚暉是一個另類,吳稚暉另類在什麼地方呢?吳稚暉雖然是國民黨元老,但是卻奉行「不當官、要參政」的理念,吳稚暉曾有句名言:「官是一定不做的,國事一定不可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