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國民黨有四大元老,他們分別是蔡元培、張靜江、李石曾與吳稚暉。四大元老都曾為國民黨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也是當時社會鼎鼎大名的人物。在這四大元老中,吳稚暉是一個另類,吳稚暉另類在什麼地方呢?吳稚暉雖然是國民黨元老,但是卻奉行「不當官、要參政」的理念,吳稚暉曾有句名言:「官是一定不做的,國事一定不可不問」。那麼,這個「不當官、要參政」的吳稚暉晚年是什麼結局呢?
吳稚暉出生於1865年,他是江蘇武進人,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之家。吳稚暉幼年時母親去世,他靠外祖母撫養長大。長大後的吳稚暉努力考取功名,先後考中秀才與舉人。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滅亡,民國成立,吳稚暉也逐漸由清朝臣子成為民國的革命人士。
吳稚暉早年間就是與孫中山齊名的革命家,1903年,孫中山到法國後曾經主動上門邀請吳稚暉一起吃飯,之後吳稚暉正式結識孫中山先生。結識孫中山先生後,吳稚暉被孫中山先生的個人魅力所感染,同盟會成立後,吳稚暉成為同盟會最早的一批會員。
早年間吳稚暉一直在歐洲鼓吹革命,並與張靜江、李石曾在巴黎組織世界社,發行《新世紀》報刊。也因為他們早期就開始宣傳革命活動,並與孫中山先生結下了深厚友誼,所以吳稚暉與張靜江、李石曾等被稱為民國四大元老。
民國成立後,吳稚暉一直關心教育事業,他從1924年開始擔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在國民政府領取工資。吳稚暉雖然掛著職務,卻基本不去上班,從國民政府領到的工資也基本上都被他用來接濟別人了。吳稚暉不貪財、不愛財,一生學貫中西,也算是民國那個時代少有的一股清流。
吳稚暉對民國的教育貢獻頗多,包括當時的漢字標註拼音就是他的發明。另外,吳稚暉還發起了勤工儉學運動,組織青少年赴法勤工儉學,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吳稚暉的這項勤工儉學運動為近代中國培養了很多人才,中國近代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曾參與過吳稚暉的勤工儉學運動。
1949年,隨著蔣介石在大陸的節節敗退,蔣介石率領自己的殘部逃到了臺灣。吳稚暉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蔣介石專門派專機把吳稚暉接到臺灣。客觀來說,當時吳稚暉已經84歲了,他本人也不想在這個歲數離開大陸故鄉,但是蔣介石強令蔣經國把吳稚暉帶到了臺灣。
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崩潰,金圓券一再貶值,吳稚暉早年間靠賣字得到的財富幾乎貶值殆盡。到臺灣後,吳稚暉的所有家產僅兌換了100多臺幣,這導致吳稚暉到臺灣後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吳稚暉一生不蓄私財,工資基本上都用來接濟別人,因此吳稚暉病重時甚至無錢住院。好在他朋友較多,一起湊錢把吳稚暉送進了醫院。1953年,吳稚暉在無限鄉愁中因病去世,終年88歲。吳稚暉去世後葬在了離大陸最近的金門海域。
值得一提的是,吳稚暉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被聯合國授予「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稱號的中國人。
參考資料:
《吳稚暉先生傳記》張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