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 多半七十才「致仕」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宋代《睢陽五老圖》,現藏於美國國家博物館。

遼金「二十四孝圖」磚雕——臥冰求鯉。

關於延遲退休的各種傳言,近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在中國古代,各級官吏也有一個退休問題,叫作「致仕」。與現代人的退休一樣,古人的「致仕」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兒。

何時要「致仕」?官應老病休

應該說,退休是一個現代社會的概念。在中國古代,和退休這件事兒最相近的概念叫「致仕」,也就是辭去官職還祿位於君的意思。

從這個詞本身也就看出來了,在古代,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是沒有什麼退休的說法的。確實,在小農社會裡,生產主要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做得動就做,做不動就不做了,哪談得上什麼退休呢?只有「辦公家事」的官吏,才有退休問題。

當然,這裡首要的問題是,官員到了什麼年紀,就該「致仕」了呢?

據《禮記·典禮》記載,在西周的禮制中,已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禮。其後歷代基本上是沿襲了這一退休年限,只是到了明清兩代,情況才出現了一些變化。

古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長,「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70歲退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上是等於終身制了。

「七十而致仕」只是一種習慣的說法,具體實施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韋賢已經七十多歲了,他以老病為由,上書請求退休。宣帝覺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勞累,就準他辭職,賞賜給他一百斤黃金和一處住宅,準許他退休。韋賢成了歷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開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唐代《大唐令》明文規定:「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唐開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詔:「老病不堪釐務者,與(同意)致仕。」也就是說,這時的退休制度,除了七十可以致仕外,對那些雖然不到退休年齡但患有疾病或者受傷的官員,也準許退休。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有一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員退休的兩個主要原因。

也是在唐代,開始出現「退休」一詞,如唐代散文家韓愈在《復志賦序》中說:「退休於居,作《復志賦》。」就是說他的《復志賦》是退休回家後寫的。《宋史·韓贄傳》也說宋仁宗時的御史大夫韓贄「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不過,「致仕」仍然是標準的官方說法。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後,規定了新的退休年齡。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但朱元璋規定的退休年齡在明代並沒有一直貫徹下去,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即恢復70歲退休古制。此後不斷反覆,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祐樘又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也就是說,凡主動提出退休的官員,沒有年齡限制,什麼時候提出退休都可以。

清代文武官員的致仕年齡比較繁雜。文官致仕年齡,一般在60歲上下。乾隆時規定,部、院屬官吏55歲致仕,京察二三等官吏65歲才能致仕。武官致仕的年齡,則隨官職大小而異。清前期,武官除提鎮(省最高武官)以上者不限年齡外,位次於提鎮的副將以下者,限60歲致仕。清末光緒三十年後,為增加軍營朝氣,減少暮氣,武官的致仕年齡又作了修訂。副將年滿60歲必須退休。比副將級別低的武官,退休年齡更早。比如參將54歲,遊擊51歲,都司、守備48歲,千總、把總45歲。這是充分考慮中低級軍官需要耗費更多體力、精力,歲數太大,年老體衰,扛不動刀槍,戰場上就要吃虧。

然而,不論哪個朝代,官員去留的最終裁奪權還是屬於皇帝。

宋代大學問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請求退休,都沒有得到應允,直到「慶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學誠意》章,甲子以疾終於正寢……享年七十有一。」

元代有明確規定,「集賢」「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門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天文、曆法學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請退休,朝廷不準,直到八十六歲卒於知太史院任上。

退休金有沒有?主要看心情

除了致仕年齡問題外,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官員致仕以後,能享受什麼樣的待遇呢?

現代人會覺得,退休領退休金,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其實這是現代社會勞動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在古代,養老主要靠家庭,靠「養兒防老」,因此,領退休金還真不是天經地義。然而,歷代朝廷對於為自己辛勞了一輩子,安全退休的老臣,也都是有一套以禮相待的安置政策的。

對於少數有功的高官、名將和寵臣,可以得到皇帝的直接恩賞,這是被官吏們視為最高待遇和榮耀的事情。唐朝名將李靖,精通兵法,能徵善戰,功勳卓著,曾先後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後被封為衛國公。他64歲因足疾,上表請退。唐太宗李世民見了上書很感慨,說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能知止步者甚少。李靖能識大體,很值得讚揚啊。李世民特別下了詔書,對李靖「封爵如故,祿賜、吏卒並依舊給」,還賞賜了很多財物,親授「靈壽杖」,以「助足疾也」。

漢朝以前,官吏致仕都沒有俸祿。給退休的官員供俸,是從西漢開始的。漢平帝元始元年下詔,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致仕,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年俸祿兩千石相當於州刺史,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省部級的高官。

唐代規定,五品以上官員致仕,可得半祿;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祿,如名相房玄齡致仕時,皇上特批均賜全祿。唐制還規定,授一至九品官永業田一百頃到二頃,永業田可傳子孫。因此,五至九品官致仕後雖無俸祿,但生活仍可保障。

兩宋時期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優待,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後,允許帶職退休。官員致仕時,皆晉升一級。致仕後,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與在職官員比,只是少了一點實權。

元朝的致仕官,一般不供俸祿,只規定「子幼家貧者,給半祿終其身」。

明朝初期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績突出者可升兩級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規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後來又規定退休官員一般情況下不發放退休金,但若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

清順治十八年規定,「無世職之官年至六十致仕者,仍給半俸,未至六十因疾辭任者不準給」。

在許多朝代,除豪門大族外,部分致仕老臣也能得到「恩蔭」優待。「恩蔭」,是朝廷恩準有功之臣的子孫蔭襲一定官職。這有點類似曾經一度實行的老國企子女「接班」。不可否認,「恩蔭」是官僚特權,但對籠絡人心、穩定官僚隊伍起到積極作用。

有些朝代規定,高級官吏致仕後,仍可臨朝聆聽政事,覲見皇帝,古代稱之為聽朝朔望。唐太宗貞觀二年,詔令「三品以上,並聽朝朔望」。一些有影響力的官員,退休之後仍可參與朝政。

有些朝代的帝王,在每年的歲首、寒食、秋八月等時節,遣使到致仕老臣府第賜物問候。身居京師外的致仕官,則由當地長吏代勞。問候時,多是攜羊、酒、粟、帛等物。帝王以此寬慰群臣,使其奮力「馳驅仕途」。

退還是不退?這是個問題

歷代的賢達之士,一到退休年齡就主動請求退下來,有的甚至年齡還不到,也提前請退。許多人還以詩言志,留下不少膾炙人口、妙趣橫生的「退休詩」。

曾封晉安侯的南朝梁代陶弘景,36歲便提前退休,自號「華陽隱居」,過起了逍遙的隱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後,派人請他出山做官,他畫了兩頭牛,一頭牛悠閒自在地吃草,另一頭卻被人套著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他還在畫上賦詩曰:「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閒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閒落得用鞭抽。」梁武帝雖沒能請他出來為官,但還是經常以書信方式請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被後人稱作「山中宰相」。

明代的開國功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後,於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未滿60歲時就告老還鄉,並作退休詩自娛:「買個黃牛學種田,結間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世間萬事都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

與此相反,也有害怕退休後失去權力和地位,賴在官場混日子的。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年),就有無名氏作詩嘲諷杭州那些官場混混,說他們是「綠水紅蓮客,青衫白髮精。過廳無一事,咳嗽兩三聲」。

大唐武則天時期有一位兵部侍郎名叫侯知一。七十歲那年,吏部有行文通知他該退休了。此君視而不見,置之不理。後來主管的吏部官員耐不住性子把酒小酌,旁敲側擊地問他是否豔羨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侯侍郎仍然裝傻充愣佯作不知。為了展示自己老當益壯的強健體魄,老侯金殿之上面對皇帝和百官竟然來了個折返跑,史書記載:「踴躍馳走,以示輕便。」

唐朝的時候,一位叫靈澈的高僧寫過一首詩:「年老身閒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意思是說,官員們都說退休好、辭職好,但真正辭官的,在林子下面像老百姓那樣乘涼的,哪有一個?

過了將近四百年,到了宋朝的時候,有個尚書郎叫鹿何,年方四十餘,就自請退休,回家後在堂上掛了一塊匾,寫兩個字:見一。靈澈不是說「林下何曾見一人」嗎?快四百年過去了,總算見了一個,所以鹿何自稱見一。

歷史長河

古人究竟如何養老?

北魏首創「存留養親」制度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政府官員,都沒有養老保險等「五險一金」,許多底層官員沒有退休工資,家庭養老的嚴峻性遠遠超過現代。

早在北魏時期,政府為保證老人有兒女所養,首創「存留養親」制度。該制度規定,如果犯人(犯罪極其嚴重的除外)的直系長輩老無所養,則國家應當對這個犯人減刑或刑罰緩期執行,即便坐牢,也一般關押在當地,不會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隨時回家照顧老人。更有甚者,在特殊情況下,為了達到贍養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嚴重的罪行。

「存留養親」制度從北魏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是中國古代重視家庭養老和保障家庭養老的一個縮影。對某些犯人進行特赦,以確保家庭養老的實現,這在古代社會是很有必要的。

在唐代,社會上普遍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子女不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顧和贍養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證老人的心情愉悅,當時稱之為「色養」。所謂「色養」,就是奉養父母時要和顏悅色,不能讓老人不開心。在唐代,如果兒媳婦不能「色養」公婆,那就可以成為丈夫休妻的理由。盛唐時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為妻子未能盡到「色養」公婆的義務而將其休掉。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於平民家庭,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社會問題,有著深刻的感受。他問鼎皇位之後,規定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個兒子的所有徭役。這個規定,其實就是把這個兒子指定為老人的專職供養者,讓老人因此能夠得到贍養。

官辦養老院從南朝開始

古代人較高的死亡率和較短的壽命,註定了相當數量的老人會沒有後代。公元521年,中國有了歷史上第一家由政府開辦的「養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設立「獨孤院」,專門收養老人和孤兒。從此,中國的養老院開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國家強盛,養老院更為普遍,當時稱為「悲田院」。但名副其實的養老院是北宋時期的「居養院」,只收養貧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時期,老人的年齡標準是50歲及以上,這使養老的人群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成為歷史上老人養老的一個黃金時期。大文豪蘇軾任職於杭州時,就在城內設立養老院,並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為院長,救濟貧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國出現專門為包括老人在內的各種貧民設立的福利醫療機構,叫作惠民和劑局。剛開始,只是象徵性地收取費用。後來,乾脆免費,全部由地方財政埋單。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國各地建立「養濟院」和「惠民藥局」。養濟院是一個融收容和養老於一體的機構,與南北朝時期的「獨孤院」類似。惠民藥局則等同於南宋的惠民和劑局。養濟院都設立在寺廟和道觀裡或是周邊地區,因為在古代,寺廟和道觀本身就是收容弱者和老者的。

清代延續明代制度,繼續開辦「養濟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嗇。如光緒年間的某一年,僅廣東一省的養濟院,就花費白銀近1.7萬兩。

80歲老人與縣令平起平坐

授予老人官位開始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授予70歲以上的老人各種官位。唐高宗曾授官給80歲以上的婦女;唐德宗曾授官給90歲以上的老人。宋代的仁宗授12個百歲老人為州助教(宋代的一種官職),後來的神宗又任命9個百歲老人為州助教。

與授官相比,賜爵的做法出現得更早,在漢代就有了。漢代賜給老人的爵位從一級到三級都有。漢代之後,賜爵的做法不再普遍,只是偶爾出現,如北魏孝文帝賜爵給老人,宋太宗賜爵一級給70歲以上老人。

明太祖朱元璋也舉辦過全國性的賜爵於老人的活動,在當時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對80歲和9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授予兩級爵位,使他們可以與當地的縣令平起平坐。

(本文寫作參考佟寶貴編著《古今中外退休養老制度》、梁盼著《以孝侍親:孝與古代養老》等,特此致謝)

相關焦點

  • 古人「致仕」背後的那些事
    "致仕",還祿位於君,就是退休。在封建時代,雖有退休制度,但執行並不嚴格,官員一般都是終身制的,所以"致仕"多少還包含了老子不幹了的意思。一、古往今來的"致仕"在那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時代, 一切都認為是君王給的,官職和俸祿也自在其中,所以說"還祿位於君"也。致仕之舉,在我國很早就施行了。《禮記·曲禮上》載:"大夫七十而致事。"到了漢朝,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吏退休制度。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我國有著十分健全的退休政策,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了,而且我們退休之後還可以享受到社會保障。退休不是我們現代社會才有的,在古代退休制度就已經相當完善了,在最初的時候,退休稱之為「致仕」。到了漢朝以後,退休制度才進一步確定和具體化,在漢朝時期,有資格致仕的人只有一種,就是高官重臣,並且在這個限定裡還有著兩個條件:一是年齡要滿七十歲,二是官員的俸祿要在兩千石以上。這麼苛刻的條件,退休制度對眾人來說也是望塵莫及。
  • 古代官吏退休叫做「致仕」,那他們退休後,福利待遇怎麼樣?
    古代官吏退休叫做"致仕",所謂致政、乞骸骨、致事也是這個道理,致仕就是辭官回家的意思,也就是退休。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任用陳群、司馬懿主持九品中正改革,當時,陳群等在面對致仕俸祿劃分的時候也出現了爭執,經過協商,司馬懿和陳群也最終採用了漢平帝時期的致仕制度。陳群和司馬懿也曾規定,曹魏退休官吏年限可以延長至七十歲,也就是說,只要到達七十歲才可以致仕回鄉,領取俸祿。
  • 致仕,聊聊宋代官員退休那些事
    致仕是指,封建社會中的官僚因為年紀老邁,把官職退還給皇帝,自己回鄉養老,可以理解成退休的意思。在北宋之前,並沒有出現完善的致仕制度,直到宋真宗主政期間,致仕制度才完善嚴謹起來。此後,歷代封建王朝都有延續致仕制度,一直到清末皇帝退位,致仕才成為歷史中的一個名詞。
  • 宋朝退休很難?官員都不願主動離職,為何歐陽修要何七乞致仕?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歐陽修申請退休時都六十多歲了,怎麼還能叫「提前退休」呢? 原因很簡單:宋朝公務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比較晚,年滿70歲才可以退休。事實上,不僅是宋朝,整個中國古代的法定退休年齡都是70歲。《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仕。」歐陽修申請退休和恩準退休時都不到70歲,所以他是提前退休。
  • 唐代致仕制度的發展軌跡
    致仕又稱退休、致事、懸車、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員因年齡、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離開職位、退休養老的現象。致仕是中國古代職官管理制度的重要環節。唐代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發達,致仕制度在前代基礎上不斷發展,並漸臻成熟。
  • 漢代官員的老年生活:退休靠自願,並且沒有退休金
    每當人到老年,往往精力不濟,這時候就已經不能再擔任職務,必須要準備退休。對於一個社會來說,人事的有序流動也是保障行政效率的重要方式,這樣可以讓年輕力壯,更有活力的人才進入職場之中,使人事機構在新老交替中保持應有的活力。而在中國古代,官員到達一定的年齡就要"致仕",致仕的意思就是退休。但凡涉及人的活動,就要有一定的章程與規定,怎麼樣才算可以致仕?
  • 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也叫「致事」、「致政」或「休致」。不同的朝代,對於官員退休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尚書大傳·略說》中說:「大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裡,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意思就是說大夫七十歲便退休,這在漢朝形成一種制度。後來的唐、宋、元等朝都沿襲了這一制度。到了明、清,退休年齡就提前到六十歲了。官員退休的可能性很多,比如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功高震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官員沒到歲數,皇帝也可能會同意他致仕。
  • 宋代官員退休後能享受哪些待遇?
    古代官員退休稱「致仕」,宋代致仕制度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經太祖、太宗兩朝,到真宗朝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制度。宋代致仕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年齡,二是是否犯有贓罪。宋初,即遵守「士大夫七十而致仕」的古制。太宗雍熙二年(985),武將王彥超請求致仕,曾對人說:「吾聞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吾今六十九矣,當自知止足之分。」
  •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為什麼致仕後都喜歡回老家,原因有這幾點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官員退休的那些事。古代我們常見到年邁的官員會和皇帝請求自己年事已高等等理由退休。退休是現代人的說法在古代叫做致仕,致仕之後他們都喜歡回到老家去生活這個叫做告老還鄉。年紀不大的時候出去為官沒有機會回鄉顯擺,到老退休了還不回鄉顯擺顯擺。同時如果這位官員在朝中十分顯赫皇上有恩賜的話那就更加的榮耀,真正意義上的光宗耀祖。第二點就是防止迫害: 當官的時候肯定會有政敵,畢竟為官總會有一些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或者事。自己官職在身的時候還不懼但是自己退休了就保不齊別人動手,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全和全家人的安全還是回到自己的老家保險。
  • 古代官員退休那些事:退休年齡一般人達不到,告老還鄉不等於安全
    比如,封建社會頂峰期的隋、唐、宋三朝,朝廷規定的官員退休年齡都是70歲,所以才有了「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說法。從科學角度講,即便是現代,人到70歲也大多已精力、智力、體力衰退,肯定會妨礙正常公務的開展,更何況是平均壽命遠遠不及70歲的古代!
  • 「掛冠」與「致仕」的典故
    但古代一般的情況,官吏們辭職都是採取比「掛冠」溫和的做法,講究一定的手續,奏請「乞休」或「致仕」。「致仕」就是「還官位俸祿於君主」的意思。周朝規定,大夫七十歲便可以致仕。一直到明清基本上按照這個年齡致仕,不過實際上六十歲左右而致仕的人也不少。另外還規定,久病不堪或不勝其職的人也可以致仕。(或稱「乞休」,請求退休)大官申請退職,是要皇帝批准的。
  • 古代官員退休,為何一定要回老家?落葉歸根,並非主要原因
    古人云「四十強仕,七十致仕」,70歲一般被認為是古代官員正常退休的法定年齡。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制定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的先進官制體系後,還制定了系統、完善的官員致仕制度予以配合。
  • 致仕元無官爵累,心田灑掃淨無塵:唐朝官員退休生活什麼樣子?
    圖 | 唐代官員 一、 致仕類型:千奇百怪的退休理由在現代人的認知裡,退休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年級到了的正常退休;一種是因病退休。而在唐代社會中,官員們的退休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有人是被迫致仕,有人是主動請求,至於上書皇帝的致仕理由更是千奇百怪。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回老家?惜命只是其一,答案讓人很無奈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況下是七十歲以後,或者是老病昏聵無法處理政務時才會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後,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會返回故鄉,然後在老家終老餘生。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都會返回老家,難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嗎?
  • 古人有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員們退休的常態,而實際上在古代,官員退休都被稱作是「致仕」。一般的致仕年齡大多是70歲左右,若是有身有病痛則可以提前致仕。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了。而古代也不是致仕後什麼都不管了,根據致仕前的官職,功績以及皇帝對官員的印象不同,致仕後的待遇也不同。而事實上官員致仕後的待遇,以宋朝為例。
  • 古人也很有情趣,探花退休了,來首寄懷詩!
    予告:漢時官吏退休有賜告、予告之別。有功退休叫「予告」。《漢書·馮奉世傳》:「夫三最予告,令也。」三最,謂在官考績連續三功居上等。後世大臣年老致仕回藉,稱為予告,表示優禮。(《辭海》) 蒓(chún):〔蓴菜〕多年生水草,浮在水面,葉子橢圓形,莖上和葉的背面有黏液,花暗紅色。嫩葉可以吃。指家鄉菜。思蓴:指「蓴鱸之思」,思鄉之情。
  • 清朝的七品知縣退休後,每年有多少退休金呢?
    如果是明朝的知縣,待遇更差,如果不是家境貧困,退休後連朝廷接濟都沒有。到了清朝的時候,知縣待遇才有所提高。當然,這也需要一個過程。 順治年間,朝廷給官員的退休待遇主要是土地。這跟清朝入關後的圈地運動有關,大片平民土地被圈佔,朝廷拿這些土地分給官員跟八旗,因為這些人可以幫助清朝維護統治。
  • 微型小說《致仕》
    微型小說《致仕》作者:孫方友        陳州羅瓊,字楷庭,號展鵬,清同治三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又選授陝西南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