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時,姚崇為宰相。一次,唐玄宗貌似很關心地問:「老相國,你有幾個兒子?現在身居何職?你日夜為國操勞,也得關心兒子前途,該提拔就提拔,舉賢不避親嘛。」姚崇一聽,不對!皇上這是給我挖坑。
姚崇大腦飛快運轉:這一定跟銓選官吏有關,有人在這件事上做文章,想以我兒子把我扳倒,一定是魏知古背後搞小動作。
真讓姚崇猜對了,確實是魏知古在背後放冷箭。
說起來,姚崇還是魏知古的伯樂。魏知古比姚崇大兩歲,但事業並不順。姚崇已官至宰相,他還是一個微末小官。《智囊》記載,【魏知古起諸吏,為姚崇所引用。】因為姚崇的提攜,後官至副宰相。
魏知古其實人不錯,方正剛直,忠貞敢諫。而姚崇雖為名相,但才識有餘,肚量不足(蔡東藩語)。魏知古跟姚崇平起平坐後,倆人尿不到一個壺裡,時常發生齟齬。
鬥心眼,魏知古哪是姚崇的對手,沒多久,姚崇就奏明皇上,授魏知古吏部尚書,打發他去東都洛陽考察選拔官吏去了。
當時,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彝、姚異都在洛陽。這倆貨聽說魏知古來了,立刻登門相求:魏叔,我想做個刺史,還望魏叔成全小侄。
這哥倆想,我老爹對你有恩,我們找你辦點事,還客氣什麼。沒想到,魏知古表面答應,回來後就向唐玄宗打小報告。《智囊》記載,【知古歸,悉以聞。】
坦率地說,魏知古此舉,有點不大厚道!
唐玄宗很生氣,姚崇怎能如此縱容兒子呢。於是,出現本文開頭一幕。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姚崇暗中指使,就旁敲側擊說:「你有幾個兒子呀,都在哪兒啊,也該提拔提拔了。」
姚崇不聰明能做到宰相?皇上一出手,他就知道來者不善。這是套我的話,我如果替兒子遮掩回護,立刻就著了魏知古的暗算。
想引我上鉤,沒門!智囊記載,【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兩人分司東都矣。其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幹知古,然臣未及聞之耳。」】
姚崇說:「臣有三個兒子,兩個在洛陽任職。這哥倆不成器,欲望很多,又很少與人交往,他們肯定是找魏知古求官了。不過,我還沒聽到什麼消息!」
「多欲而寡交」,這句話實在是妙!暗示唐玄宗:我這倆兒子太傻,因為寡交,所以不知人性險惡。這就為下一步打擊魏知古做了一個絕妙的鋪墊。
唐玄宗本以為姚崇會「私其子」,沒想到,人家根本不護短。玄宗大喜,問道:「你是怎麼猜到的?」
果然是魏知古在搞事!
姚崇心想:好小子,你這是恩將仇報啊,那就別怪我無情了。這裡,智囊記載,【崇曰:「知古微時,是臣薦以至榮達。臣子愚,謂知古見德,必容其非,故必幹之。」】
姚崇說:「知古微賤之時,因為我的提攜,才有今日顯達。犬子無知,認為知古感念我的恩德,一定會答應他們的非分之請,必然去找他謀求職位。」
唐玄宗火了,說:「魏知古真不是東西,老姚是你的恩人,不報恩也就罷了,哪有恩將仇報的道理!我這就下旨,把他的官給擼了。」
換作一般人,肯定馬上說「皇上聖明」!姚崇可沒那麼簡單,反而替魏知古求情:「皆因犬子不肖,誰讓他擾亂法令呢。陛下能饒恕犬子,臣已非常感激。如果撤了魏大人,人們就會認為陛下偏心眼,豈不是與德育天下背道而馳。」
這一招夠狠,一下把魏知古摁在道德窪地!
皇上堅持把魏知古撤職,姚崇反覆勸說,最後,唐玄宗勉強答應了。可是,第二天仍然下旨,免去魏知古的參知政事(副宰相),改調工部尚書。
得,一下從副總降為中層。
這個故事,記載在《智囊》中。姚崇很聰明,三言兩語,不動聲色,就把魏知古裝了進去,而且是以卑鄙小人的名義,手段之高,不服不服。讀完後,有三點啟發。
第一:你可以不害人,但一定要防人。要防止被別人陷害,則必須知人。杜月笙說:「可以不識數,不能不識人。」看人背後而當面說的是君子,背後看人而暗地說的是小人。
第二,職場有競爭,難免有傾軋。打擊對手,不要赤膊上陣,更不能打小報告。對打小報告的人,領導表面讚揚,內心並看不起你。他只會利用你,而不會重用你。
第三,遇到別人攻擊,不要惱羞成怒。跟潑婦打架似的,你的形象也大打折扣。不如採取明保暗抑策略,你說我壞話,我說你好話,你越大度寬容,越凸顯對方狹隘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