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
都要講究點方式方法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人」,僅僅佩戴「小豬佩奇三件套」可不行。
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的ELLEMEN Digital發現了一些「特立獨行」的書籍,試圖向人們提供一些「如何在社會上更好生存」的實用技巧。這些書,正從一些出乎意料的角度為它的讀者帶來觀察世界的新角度。
歡迎收看這一期社會人實用書籍指南,我們可是真的每本都仔細研究了哦:
1.
《怎樣對付小報告》
「小報告」「殺」人,古已有之。」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小報告」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在人類社會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千百年來,由於『小報告』的騷擾和肆虐,給國家、社會、民族乃至我們的家庭和個人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命運轉折,大則國破、小則家亡。放到當代,你更會發現:小時候有人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長大了,你發現有人會舉報你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的言論。
本書非常嚴肅認真的研究了『小報告』的意義、主要特徵和傳播性質。作者可能是一名歷史愛好者,在書中列舉了很多歷史上著名「小報告」事件,例如褒姒進言幽王、吳起殺妻避嫌、春申君休妻屠子......
至於書的實用性......出版於1997年,儘管內容中列舉了不少對付「小報告」和「打小報告的奸人」的辦法,但基本可以統統歸結於為「擺事實、講道理」——例如:「這裡我們給大家介紹的一種對付『小報告』的基本方法,即『以明制暗』。它要求,那些被形形色色小報告所攻擊陷害的對象,只要坐端行正、身正影直,就可以採取光明磊落的公開方法,公然抨擊那些小報告中的不實之辭對自身或他人所造成的侵害。」
2.
《農民進城防騙手冊》
「城市的道路是寬闊的,城市的建築是漂亮的,
但城市的社會也是非常複雜的。」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自1984年我國放寬了對農民進城的限制至今,數億農民從農村進入城市。」三十多年過去了,城市還是那個城市,你跟進城農民面臨的情況差不了多少。
這套」農民進城使用手冊「系列包含三冊《農民進城打工指南》、《農民進城賺錢秘訣》及《農民進城防騙手冊》。
如果你想要對當代都市騙術進行一個整體了解和考察,本書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光看目錄就能略知一二——本書將城市主流騙術分為「街頭防騙篇」、「求職防騙篇」、「簡訊防騙篇」、「徵婚防騙篇」、「消費防騙篇」及「求醫防騙篇」。
除了由於出版時間的局限而未能收錄當下最時興的「網絡詐騙篇」,書中以一種騙術若干個故事為形式,從火車站的「背包黨」,到街頭「碰瓷」;從「黑職介」到「黑相親」......向廣大初來城市的務工人員詳細闡述了五花八門的騙術。
其中每個故事起承轉合,從騙術形式、騙子形象、到警方破案調查,最後提出應對騙術的方式,一整本不帶重複的騙術大全令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部都市傳奇小說。 但在這個騙子和騙術的迭代速度超過你手機app更新頻率的時代,要想靠一本書來保護自己在城市生活的周全,效果可能稍有不足。
3.
《精品男人書》
「男人,把自己當珍珠,
就會有被埋沒的痛苦。」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如何成為一位寧靜致遠、靈魂散發著香氣的「精品男人」?首要之事是,別把自己看得太高。
本書認為,精品男人之成敗全在細節,「把小毛病改掉才能給自己的品味加分」。比如:「不要用鼻音說話,聽起來像是在抱怨、毫無生氣、十分消極」;「說話要說完整的句子」; 「口頭禪裡的『那個、你知道、他說、我說、啊、呃』多了會讓人覺得你說的話令人煩躁、單調乏味」;「小動作太多,坐立不安、蹙眉、揚眉、抖腿、歪嘴、拉耳朵、扯下巴、搖頭晃腦,會覺得你可笑沒教養」。
從談吐語言,行為舉止,外貌品味到對金錢、成功、人生的看法都有客觀並且帶有點理想化的闡述,比起真的將它作為日常生活準則活成一名精品男人,不妨試試在相親之前研讀一下,或許效果更佳。
4.
《怎樣寫領導講話稿》
「我們這裡講的領導講話稿主要是指領導者
在各種會議、活動、儀式上的講話、發言、致辭等。」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如果你不相信領導講話稿的寫作方法可以複雜到寫成一本書,那麼本書在目錄的時候就讓你改觀——光是領導講話稿的分類方法,書中就提到了6種;然後你還會發現,領導講話稿和領導作會議報告兩者的區別;最後,你要懂得辨別每種主要領導講話稿的特色和作用,它們分別是:部署性講話、總結性講話、交流性講話、表彰性講話、紀念性講話、演講性講話和禮儀性講話。
了解了這些後,你才能真正進入學習如何撰寫以上各種領導講話稿的寫作方法。我們總結了這個主要過程:第一步,領會領導的主要意圖;二,收集材料;三,根據不同性質的領導講話來擬制具體的講話稿提綱;四,按結構撰文;五,修改。
最後,當你在經過深入調查素材、謹慎把握文章立意、通過良好的溝通方式以穩健而充滿激情的文筆寫出一篇完美的領導演講稿時,你或許已經深諳在職場中與領導相處的各種「分寸感」。
5.
《如何帶病赴宴》
「旨在幫助人們赴宴時吃喝有度,
做到既不傷感情又不傷身體,
使之人情病情兩不誤。」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這本小書雖然書名出其不意,但內容本質上和你媽媽或外婆會在冰箱上貼著的「食物相剋圖譜」沒什麼太大區別。要說特點,主要在於編輯領領會了「中國式飯局」的精髓。
就像現在你能看到很多健身達人在教想減肥的胖子們如何吃飯減肥兩不誤一樣,你在這裡能獲得「保命」、「社交」兩不誤的食物知識。
6.
《教你如何混飯吃》
「如何『混飯吃』的技巧,
一直是父子相傳而不能公開發表的一種知識。」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Annie 並不像一般的所謂白領那樣,壓力和薪水成正比增長,相反,她倒是薪水越高,生活工作越輕鬆,最近還和我說:『不過混飯吃,何必把自己搞的筋疲力盡呢?』」捫心自問,誰不想錢多事少,走向人生巔峰?
乍一看書名,還以為是一本教人「混吃等死」的邪門書,翻開一看,才發現原來是一本集合了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知識,浸淫了中國五千年智慧的俗世哲學,教人走出「越累越不得志」的怪圈,掌握「混」的智慧的職場生存/升職指南。
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有不少機智言論,看起來很符合眼下的「喪」文化:「別指望老闆是伯樂」、「假裝自己才智高絕還是有點難度的,但是假裝自己工作態度認真,卻是非常容易的。」、「真實的東西有時候顯得荒誕而不可解釋,而謊言卻可以編的首尾銜接,連貫自然。」「要有意外感,印象就會越特別。所以要表現自己的誠實,就需要在別人都不誠實的地方表現出來。」
7.
《挖鼻史》
「挖鼻孔是最受男人歡迎、
也是最古老的休閒活動。」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一本令人困意全無,眼前一亮的奇書。
它在人類的兩大欲望「食」、「色」以外,強行設定了人的第三大欲望——挖鼻子。這個誘惑力實在太大,以至於從個人體驗,升級到了國家和歷史的進程。比如「1066年著名的哈斯丁戰役失敗就是因為哈羅德國王鼓吹挖鼻子習慣,導致指揮戰隊時因為有鼻垢沒有挖乾淨而坐立難安,被敵人乘虛而入。於是,他一氣之下頒布了挖鼻禁令:禁止人們公開挖鼻,並且嚴格執行,凡違者皆處以極刑」,同時他還發明了鎖子甲手套,從操作上防止士兵把手伸進鼻孔。
該書的作者,國際友人羅蘭•胡彈的論述細緻,圖文並茂、用驚世駭俗卻又無比嚴謹的語調引經據典,胡說八道。如果你看這本書的時候,哪怕有一瞬間覺得他寫的確有其事,甚至還想抬起手挖一挖鼻孔,那麼這本書毫無疑問的贏了。
8.
《怎樣一眼把人看透》
「會花一天時間購物的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現實,
所以到最後多半都無法夢想成真」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社會型站姿的人雙腳自然站立,左腳在前,左手習慣於放在褲兜裡,這種人的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協調,他們從來不給別人出什麼難題,為人敦厚篤實。」
本書將近400頁,從衣著打扮、外貌特徵、行為舉止、言談話語、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等角度探討了人的內心世界與外在表徵之間的聯繫,試圖幫助讀者花最少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來選擇理想配偶、老闆、人才,朋友、從而趨利避害、收穫幸福美滿的人生。
或許你再也不用去朋友圈測試刷屏的「你由什麼組成」、「多少歲可以退休」問答題,並下意識暗暗對比自己和別人答案的區別。你完全可以攤開這本書,好好端詳一下身邊的人,同時也可以參照研究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可以從停車的位置、走路搖擺的角度、笑的時候是否全身打晃、吃飯速度的快慢,握酒杯的方式等等迅速把人透。
但其實,書裡充斥著「喜歡穿透明內衣的女人,表面雖然誘人,但骨子裡依舊保持著傳統思想」之類的扯淡言論,仿佛在聽一個喝醉酒的人吹牛皮。人哪有可能一眼看透了呢?如果真的可以,豈不是很無趣?
9.
《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現在,誇人「有趣」成了對個人魅力的最高讚賞。」
閱讀精彩度:⭐️⭐️
實用度:⭐️
都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就在2017年,這本手把手教你變有趣的書出現了。它主張有趣是一種可以練出來的技能,人人都是有辦法獲得最高讚賞的。只要你有了好奇心、審美、鑑賞力、陌生化的視角、感知力、智力、眼界、時間和個人空間、想像力、個人特質,完整的三觀等等等等,那麼想要不有趣,也是很困難的。
書中還描述了有趣的人如何「炫」。從朋友圈的「炫」來說,「如果炫耀被人發現是『赤裸裸地炫耀』,其實還好,畢竟真性情!」,如果炫耀被人發現是「明明很想炫耀又怕被人知道我在炫耀,只好偷偷地炫耀又怕被人看不出我在炫耀」的,就很微妙了。
書中建議,下次在發朋友圈之前,還是先反覆琢磨一下自己炫耀的文字和方式,力爭做有趣的人。畢竟「發現一個有趣的人,就是發現一個新的世界——是對舊世界的突破,對新世界的探索。而一個人是否有趣,在於他分享給你的世界有多大。」
■ 但究竟是要多不有趣、才無聊到做完這個表格?!
💊💊💊
最後,以下是為了寫完這篇文章而泡在圖書館兩天的作者在閱覽室的角落裡的兩個小發現:
整理:Leslie
編輯:JC
圖片來自網絡及上海市中心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