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賢相的曹參,蕭規曹隨的作為之前人們不解,後來卻被稱讚

2020-12-27 歷史老班長

被稱為賢相的曹參,蕭規曹隨的作為之前人們不解,後來卻被稱讚

下面大家對於歷史方面也是有一些了解的吧,那麼大家是否還記得在漢朝曾經有一位相國,一生雖然碌碌無為,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甚至還經常酗酒飲酒,在死後卻依然被好多人歌頌,公元前195年的時候,漢朝皇帝劉邦已經病重,快要去世之前對呂后說出了當時朝中蕭相國的替代之人,因為劉邦知道蕭何蕭相國也活不了太久了,當時劉邦就欽點武將曹參代替相國之位;其實當年剛剛建立漢漢朝之後,蕭何與劉參同樣是劉邦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兩個人特別被重用,但是直到論功行賞的時候,功勞最多的應該排第1位,因為那個時候在劉邦心裡也想要把蕭何定為第一。

可能正是因為蕭何得了排位第一的名次,所以從那個時候曹參就與他特別不對付,最終蕭何為相,曹參為將,一文一武共同輔佐劉邦,所以在很多開國功臣當中,他們兩個人也是排名特別靠前的;而在劉邦指定儲君人選之後,更是派遣曹參為相國輔佐新帝,據說當曹參聽到這個指派之後特別慌亂,因為他的功績主要都在在長沙,所以在治理國家方面也不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對自己特別了解的他,請到了很多有志之士與讀書人,向他們請教治國的方法,當時他請的人眾說紛紜,導致他都不知道該聽誰的;在之後他又聽說江西有一位政治這方面非常擅長的老學者名叫蓋公,然後更是不惜重金把他請過來,只為了向他請教治國之道;當時該公交給他的就是採用清靜無為的治理方法,話說曹參聽了這個辦法覺得特別有道理,然後他就參照的這個治理方法,在多年之後才被稱為賢相。

據說他在公元前193年的時候接任蕭何相國之位,成為大漢的第二位相國,大家都知道,無論是什麼樣的官職新官上位,總會有三把火燃燒起來的,當時曹操從未想過,之後就為自己從一些諸侯國和郡縣當中選了一些少說多做的厚道之人,做丞相屬官,又把一些原丞相屬官當中的非常注重名利追求利益的人給辭退了;在很多人都認為曹參同樣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有大動作的時候,卻沒想到曹參卻發布了一條信息,意思就是說不會有大的變動,一切事情還遵照當年蕭何定下的規矩行事。

這也讓他成為了一個特別無所事事的相國,有很多人在質疑他的意思的時候,他已經不隨意插手崗位上的事情了,哪怕是自己府中的一些小過錯,他也會幫忙掩蓋;無所事事的他卻也不能獨善其身,有很多官員在閒暇的時候就喜歡到他的院子當中打探他的口風;但是他又不想對那些人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每次只要一來,他就搬出多壇好酒,把對方給灌醉,長此以往讓他也在朝廷上把這個特別好酒的名聲該傳了出去。

其實相國曹參只是想讓那些前去打探消失的官員們無從開口,從而最終把他們灌醉,甚至時間長了之後他的下屬與舍人也參與了進來,就以往整天飲酒作樂的行為,讓很多人都覺得特別看不慣,那這是連小皇帝留言也都看不慣他的做法,甚至覺得這個相國是看不起他這個年齡小的皇帝,特別無奈,只能找一個特別好的機會讓曹參的兒子曹窋去試探試探其父親的想法。

曹參聽了特別生氣,還命人打了兒子板子,在家中發生的事情自然讓劉盈得知了,但是曹參一生光明磊落,也從來沒有想過要瞞著皇帝,他也知道在第2天的早朝上小皇帝肯定會發問,果然在他所料當中,而曹參也像小皇帝脫帽請罪,且以反問的方式告訴了皇帝劉盈自己的想法,讓皇帝知道他之所以不發表任何意見,主要還是為了延續前任相國制定下來的法度而已;正是因為他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清靜無為的作為,讓很多老百姓都稱他為賢相,甚至去世後他的傳說依然被世人流傳!

相關焦點

  • 蕭規曹隨,其實是曹參的無奈
    一 大將曹參蕭何是古代賢相的傑出代表,他自沛縣起兵時就跟隨劉邦。在劉邦和項羽在中原展開拉鋸戰的四年中,蕭何一直坐鎮關中,給劉邦提供了一個穩定而充實的後方。漢朝建立以後,蕭何協助劉邦制定了這個王朝最初的政治經濟制度,為長達四百年的基業奠定了穩固的根基。蕭何一生,功不可沒,位列漢初三傑。
  • 蕭規曹隨----漢朝宰相曹參
    雖然後世總是推崇「蕭規曹隨」但在當時國家基礎未定強敵環伺的國際形勢和後權獨霸的政治環境下,蕭何、曹參二人作為當時國家的輔政者其實都是不合格的,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使得漢王朝在文景之治前,國力一直得不到基礎的保障。
  • 蕭規曹隨,是何含義?曹參短短幾句話,透露出清靜無為的大智慧
    可是,曹參確實是有才能的。公元前194年,漢惠帝任命曹參為齊國丞相,輔佐齊王劉肥管理齊國70座城邑,在位期間採用黃老學說治理齊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定,由此,在人們眼裡,曹參就是一個賢明的丞相。因此,在蕭何臨終前,向漢惠皇帝劉盈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一人,曹參便接替蕭何做上了大漢的相國,這也是大漢朝第二任相國。
  • 蕭規曹隨:西漢一代賢相曹參的故事,恪守黃老清靜無為,不亂折騰
    秦朝末年,曹參早年時隨著劉邦打天下,立下了很多戰功。後來劉邦當了皇帝,他被封為平陽候,蕭何去逝後,又成為丞相。當時天下剛安定下來,百廢待興。曹參就請來一位精通黃老之術叫蓋公的高人,向他求教治國的道理。有些人去拜訪曹參,想要加以勸諫。但一到曹參那裡,曹相國就拿出美酒,說道:「這酒味道醇美,喝了酒再說。」一會兒後,來的人又想勸說,曹參就又讓他喝酒。勸諫的話終於沒有說出,來的人帶著醉意離去了。曹參相府的後花園鄰近官吏的房舍。官吏們見相國不理政事,也樂得輕鬆,整天在房子裡飲酒唱歌。
  • 曹參:蕭規曹隨,千年老二亂世有為與治世無為之局
    今天繼續說一下劉邦的創業團隊成員,此次所議主角是曹參。歷史上提到曹參最多的就是「蕭規曹隨」,更多時候曹參是出現在蕭何後面的。蕭規曹隨除了說明蕭何與曹參在西漢朝堂上出場順序外,更多的是指蕭何與曹參對於西漢初期的行政措施的交替接手。似乎曹參給眾人的感覺就是永遠排在蕭何後面,有種千年老二的感覺。
  • 文武雙全者曹參:上馬提劍上陣平天下,下馬執筆拜相安天下
    上馬就可橫掃天下,建不世之功,下馬就能入朝為相,安天下太平,在那個時代唯獨曹參可以做到,《漢書》中對曹參的出生記載只有一句話,「曹參,沛人也,秦時為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曹參出身沛縣和劉邦是同鄉,早年是大秦帝國的一位刀筆小吏,雖已官職不如蕭何,但卻能被稱為豪吏,足以看出曹參在當地的影響力。
  • 漢朝丞相曹參,提出無為而治,什麼是無為而治?
    蕭何死後,漢帝國迎來了一位將軍丞相,名叫曹參。 在人們擔心他出現的時候,這位丞相創造了一種新的治國模式,即無為而治。 在第一次模擬考試中,漢惠皇帝對政治模式產生了懷疑。 曹官吏也很擔心,但這種模式確實給漢代帶來了新的活力。
  • 「蕭規曹隨」是怎麼來的
    後來,兩人分別做了將相,雖在小處有些隔閡,但在大的方面還是相互欽佩、推重的。曹參做了相國之後,完全遵循蕭何當年的規定。這時的曹參,已在齊國為相9年。曹參做齊相時,天下剛剛平定,齊王劉肥只有20歲。曹參就把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讀書人召集起來,詢問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的辦法。那時的讀書人雖然不多,但齊國的文化教育比較發達,一下子就來了好幾百人。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曹參不知如何決斷。聽說膠西郡有位蓋公,精通黃老學說,於是派人帶著厚禮把他請來。蓋公說:「治理國家貴在清靜無為,讓百姓們自行安定。」
  • 漢朝的「蕭規曹隨」是怎麼回事,整天喝酒的曹參真有治國之才嗎?
    漢朝的「蕭規曹隨」是怎麼回事,整天喝酒的曹參真有治國之才嗎?曹參經典人物形象在漢武帝劉邦逝世之前,呂后就曾經問過劉邦,現在蕭何也年紀大了,如果蕭何有一天也不在了,那麼現在漢朝的朝中能夠接任丞相的人有誰?當時的劉邦毫不猶豫的舉薦了同樣為漢朝建立貢獻了不少力量的曹參。
  • 「蕭規曹隨」的治世之道
    曹參遺像 誰是歷史上最寫意的丞相?漢初的曹參可算一個。稱為黃老思想的無為而治,「蕭規曹隨」苦心經營的3年……無功無過,杯酒笑看人生,活得瀟瀟灑灑,死了還得了個諡號為「懿」。
  • 蕭規曹隨是怎麼回事?
    蕭規曹隨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很著名的典故,「蕭」,自然是指漢代的開國丞相蕭何,那麼,「曹」,又是指何人呢?「蕭規曹隨」又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先來看一看蕭何。面對這樣的狀況,在蕭何建議下,漢高祖劉邦推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輕徭薄賦,使漢初的經濟得到了穩定恢復和長足發展,人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社會政局也日益穩定下來,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曹,就是指曹參,他是繼蕭何之後當上漢朝丞相的第二人。曹參和蕭何一樣,早年都是沛縣的官吏,跟隨劉邦一同起兵,他披堅執銳,攻城略地,立下了赫赫戰功。
  • 蕭規曹隨:無為而治的智慧
    劉邦臨終之前,呂后淚汪汪地問夫君,蕭相國之後,誰可以繼任丞相?西漢初年的丞相總理國政,權力很大。劉邦說,曹參可。據說曹參當時在齊國,輔佐劉邦長子齊王劉肥。漢初實行「一國兩制」,齊國是大國,齊國的穩定事關全局,曹參在那裡,劉邦對東方的事情就放心了。
  • 蕭規曹隨,看似無為的曹參照樣能幹好大漢相國的工作!
    當年在沛縣做小官的時候,蕭何和曹參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後來兩個人追隨劉邦造反,從事了兩條不同的職業,一個做了相國,一個做了將軍,漸漸的二人的關係就疏遠了,可這並不能改變他們彼此之間的了解。在齊國為相的曹參,聽說蕭何病故,馬上就知道自己要進京接班了,蕭何也確實在臨終之前,向漢惠帝推舉曹參接替自己的相國之職。曹參做了大漢的第二任相國,他完全按照蕭何制定的法令和制度行事。曹相國要為自己的相府招納人才,他從全國各郡縣專門挑選了一批不善言辭,但是穩重忠厚的人,讓他們做丞相吏。
  • 曹參:我當相國就是閒著喝酒
    後來,劉邦把自己的長子封到齊國為王,派曹參到齊國擔任相國,後來改為丞相。 西漢時的齊國可不小,有七十多座城池,天下初定,人心都有些不穩定,怎麼治理國家就成了一個問題。 曹參到了齊國之後,先是找了齊國一幫讀書人,問他們該怎麼治理齊國。 這幫讀書人各有各的主張,眾說紛紜,把曹參聽得腦袋疼。
  • 百川論道 | 曹參
    等到韓信被殺掉後,在列侯中如果論戰功,曹參獨佔鰲頭。「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曹參接替蕭何成為西漢的第二任相國,運用道家的大道自然,無為而治管理國家。當時的老百姓剛剛經受了秦朝的暴政統治,曹參反其道而行之,奉行休養生息,寬仁以待,天下都稱讚他的美德。
  • 漢惠帝時期曹參為何要蕭規曹隨選擇無為而治?這其實深藏了他的一個...
    在漢朝第二任皇帝惠帝劉盈時期有一個「蕭規曹隨」的故事,它講的是蕭何死後,曹參接替了他的位置,但是他每天都在飲酒作樂幾乎不管國家政事,很多大臣見他這樣就想勸告他一下,但是曹參卻先讓他們陪自己喝酒,這些人勸告的話往往還沒說出口就被曹參給灌醉了。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曹參-蕭規曹隨大智慧
    歷史上有個成語叫蕭規曹隨,說的是擔任丞相的曹參只知道遵從蕭何制定的政策制度,很多人喜歡用它來形容曹參的無能。當時蕭何和劉邦也屬於公務員,所以他三個算是同事,而且蕭何和曹參的名氣都比劉邦要好。 後來,劉邦起義,曹參和蕭何都跟隨並支持劉邦,並且推舉他為首領,由此可見劉邦的領袖氣質和人格魅力。此後,蕭何負責後勤保障,曹參則去衝鋒陷陣,無論是攻打秦軍還是其他的義軍,曹參都表現勇猛,很快便因功受封。
  • 「蕭規曹隨」為什麼被後世稱頌呢?
    「蕭規曹隨」是指西漢第二任丞相曹參遵循第一任丞相蕭何制定的各項制度治理國家的故事,成語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曹參則是劉邦手下戰功最多的將領之一,蕭何與曹參也都是漢高祖劉邦的故舊人士,奪取天下後,劉邦任命蕭何為第一任丞相,實施很多措施,恢復國力與民生,對漢朝的興旺有重大貢獻!
  • 蕭規曹隨:適用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應當得到延續
    蕭規曹隨,意思是說蕭何和曹參在西漢初期先後任丞相。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在今天看來,蕭規曹隨這一成語往往多用於貶義語境。但是,在《史記·曹相國世家》的記載中曹參這一做法是贏得當時的百姓們的歌頌的。即: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顯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無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翻譯成現代的語言是,百姓們歌頌曹參的事跡說:「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劃一;曹參接替蕭何為相,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變。曹參施行他那清靜無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寧不亂。」
  • 成功轉型的曹參
    過了一個多月,魏王豹反叛,曹參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別與韓信率軍向東在東張攻打魏將軍孫遫的軍隊,大敗孫遫的軍隊。乘勢進攻安邑,捕獲魏將王襄。在曲陽進擊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奪取了平陽,捕得魏王的母親、妻子、兒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漢王把平陽賜給曹參作食邑。曹參後來又跟隨韓信在鄔縣東面進擊趙國相國夏說的軍隊,大敗夏說的軍隊,斬殺了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