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投資報
近日,一則「華大基因編輯58個嬰兒」的消息突然在社交平臺上瘋傳。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12月7日晚間,針對該消息,華大基因(300676)緊急聲明稱不存在「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面對突如其來的闢謠,有財經人士認為,這背後或與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擬登陸科創板有關。「基因編輯嬰兒是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如果傳言屬實,那麼很可能影響華大智造上市。」該財經人士稱。受此影響,12月9日華大基因股價下跌2.28%,收於128.83元。
否認基因編輯58個嬰兒
對於參與基因編輯嬰兒一事,12月7日晚間,華大基因義正言辭地予以否定。公司官微首先稱:沒有瓜,各位群眾散了吧。根據官微,華大基因稱,這是一篇在2017年發表於Nature的學術論文,該項目由美國俄裔研究員米塔利波夫團隊主導,完全遵守「人類胚胎14天」原則。重要的事情是:沒有回植!沒有妊娠!更沒有嬰兒出生!華大隻參與了該項目中胚胎幹細胞的核酸測序,以及技術的效率和安全性的評估。
僅從聲明來看,華大基因完全將此事撇得一乾二淨,稱自己沒做任何違法的事;但從胚胎幹細胞、核酸測序、技術效率,以及安全性評估等字眼來看,有財經人士認為,華大基因好像又在「炫技」。要知道,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是一項顛覆性技術,這對於逆轉癌細胞,開創癌症治療新途徑有很大作用。
「且不管基因編輯嬰兒是否是在合法情況下做的實驗,如果真有這麼一項技術,那麼華大基因和擬上市科創板的華大智造,在估值上至少能翻好幾倍!」上述財經人士稱。再加上,「Nature」自然雜誌又是國際上頂尖的科技期刊,能在該雜誌上露面,並參與項目中的一環,該財經人士稱,「這可謂是榮耀加身,自我封神。」
華大基因曾遭科技部處罰
既然華大基因在基因檢測這一賽道如此「傲慢」,那麼這家公司目前怎麼樣了?
金融投資報記者聯繫到了成都一位在三甲醫院從事基因檢測的工作人員趙先生(化名)。趙先生稱,在幾年前,華大基因的基因檢測業務確實很牛,但最近兩年卻低調多了。
「低調的原因是華大基因出了一個事。據說,華大和國外一起搞合作,把中國人的基因賣出去了。當然,這件事後來也沒有被深挖。但從那件事後,華大基因就有點不如從前了。」
金融投資報記者發現,之前的確有一則《遭科技部罕見處罰,華大基因又陷14萬孕婦基因外洩風波》的報導。2018年10月24日,科技部首次在官網公布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處罰信息:華山醫院與華大基因未經許可與牛津大學開展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研究,華山醫院、華大基因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違反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第四條、第十一條、第十六條規定。科技部已於2015年9月對華大基因和華山醫院進行處罰。值得注意的是,被點名的牛津大學曾是華大基因第四大客戶。由此來看,其中有利益關聯。
第三方實驗室大行其道
那麼,在華大基因被處罰後,目前國內的基因檢測行業處於什麼狀態?
趙先生稱,目前來看,各家醫院和誰合作主要是看地方的支持程度。「一般而言,醫院要搞一個實驗室,幾百萬是輕飄飄就砸下的,但搞出來的東西還有可能『四不像』。同時,對於一些地方醫院來說,砸幾百萬搞實驗室,成本也是很大的,因此他們更願意找第三方實驗室合作。」「這些第三方實驗室一方面有資質,另一方面,在基因檢測的今天,很多測試盒都已經標準化了,因此,稍微有點實力和資本的實驗室都能進入該行業。」趙先生表示。當然,最重要的是,第三方實驗室不店大欺客,有什麼都能坐下來談,不像之前的華大基因有點「強勢」。
至於成都醫院的基因檢測是什麼合作情況,趙先生則以「不方便透露」為由拒絕了採訪。「這些東西,各家醫院都諱莫如深,在行業裡一般也不好多打聽。」
數據顯示,2019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收28億元,其中生育健康業務佔比近半。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年底,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已累計完成超過600萬例。表明上看,這是很龐大的數字,但趙先生卻表示,目前基因檢測的價格波動性很大。「以今年的新冠核酸檢測為例,最初的檢測的費用是500元,但現在只要120元就能檢測。」趙先生稱,「在胎兒基因檢測方面,如果有基因缺陷,現在也基本是無治療手段。可以說,整個產業鏈仍處於檢測的基本階段。」
華大智造產銷率欠佳
否認基因編輯58個嬰兒之後,華大基因的子公司華大智造也將登陸科創板。
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成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深圳,法定代表人為牟峰,實際控制人為汪建,而汪建亦為華大基因實際控制人。可以看到,兩家公司是一個控制人。當然,也是一個董事長。此次華大智造擬募集資金高達25.28億元,計劃分別用於華大智造智能製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基因測序儀以及配套設備試劑研發生產項目、華大智造研發中心項目、華大智造營銷業務中心建設項目、華大智造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對此,有財務人士表示,「華大智造募資就是建樓搞實驗室,並在實驗室裡放置檢測儀器。」
那麼,華大智造究竟缺不缺這個實驗室?金融投資報記者發現,報告期內,華大智造的產能利用率並不高。其中,最重要的基因測序儀業務中的儀器板塊,產能利用率在2017年-2029年1至9 月分別為 86.14%、65.88%、83.5%和45.33%。可以看到,在以往完整的會計年度,華大智造的產能利用率並不是被完全利用。同時,產銷率除在2018年達到 110.06%以外,其餘都在80%以下。今年1-9月就更不用說了,華大智造的產能利用率只有45.33%,幾乎一半都處於停產狀態。這充分說明,華大智造生產的產品,市場需求似乎並不是太大。
基因測序儀業務中的試劑板塊,近兩年來也表現不佳。特別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華大智造加大了馬力生產,報告期內產能利用率都在80%左右。但生產得再多,賣得不好也是白搭。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試劑業務在2019年和2020年1至9月的產銷率分別為 52.3%和 53.13%。而2018年華大智造的試劑產銷率為76.27% , 2017 年 更 是 達 到96.64%。
從時間點上看,2018年成為華大智造試劑業務的分水嶺。對於這一點,有市場人士認為,這剛好與2018年華大基因被科技部處罰的時間吻合。「可以推斷,也就是這一年,依靠華大基因的華大智造,相關業務都不行了。」該市場人士稱。
除了基因測序儀業務的產能利用率和產銷率數據不佳,在實驗室自動化業務領域,儀器和試劑這兩大業務也表現平平。其中,儀器的產能利用率在2019年1-9月為93.13%,但產銷率僅有41.01%。行業人士認為,這再一次充分說明了華大智造的實驗室自動化儀器產品,在下遊市場上的需求不大。由此來看,華大智造大額募資25.28億元建造智能研發基地項目似乎沒有那麼必要。
依賴大股東 關聯交易多
華大智造還存在大量關聯交易。
具體來看,在前五大客戶銷售中,華大系連續成為華大智造「第一大客戶」。招股書顯示,2017 年-2020 年1至9月,華大基因、華大控股及受汪建控制的企業或組織實現的銷售金額分別佔到公司營業收入的99.15% 、 92.38% 、 69.96% 和23.19%。其中,華大基因和華大研究院的銷售金額佔比又高於50%。這意味著如果沒有華大基因這一靠山,華大智造的業務基本就開展不了。對此,華大智造表示,公司已加大外部客戶業務拓展,關聯交易佔比也在逐步降低。但業內人士認為,效果似乎並不明顯。
上述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採訪的趙先生稱,近年來第三方實驗室風起雲湧。相關數據顯示,在2018年,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就巨增1200多家,並且省級中心化實驗室向地市級實驗室逐漸下沉,在此背景下,依靠華大基因長大的華大智造又有多少硬實力?同時,目前的基因檢測越來越公式化、標準化。「簡單的基因檢測,很多第三方實驗室都能做了。」趙先生稱。
在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金融投資報記者也注意到,華大智造的銷售費用也隨之激增。報告期內,公司的銷售費用從2017年的6333.46萬元飆升到2.64億元。算下來,三年多時間增長了3.17倍。其中,僅今年1-9月,華大智造的銷售費用就比去年全年增長了一倍多。但即便如此,華大智造的存貨也依然高企。招股書顯示,2020年1-9月,公司存貨為6.5億元,比去年全年大增1.6倍。
對此,華大智造稱,由於疫情原因,導致公司存貨不能及時周轉。但公司生產的產品,諸如試劑和儀器之類,不正是今年醫院最 需要的東西嗎?在此背景下,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華大基因大不如從前、市場競爭激烈且自身產銷率呈下滑趨勢下,華大智造這筆25.28億元的融資顯得有點獅子大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