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公布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爆了全網爭論。相信很多地產人都看過這篇備受爭議的作文了:
滑動可查看全文
很慚愧,明源君看了很多遍這篇作文都沒看懂,最後是通過網友翻譯的「通俗版本」,勉強看明白了。
有人為該文章點讚,認為作者年紀輕輕閱讀廣泛,思想深刻,生僻詞彙、引文無一出錯,並且完整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值得肯定。
但也有很多網友批評,文章太晦澀難懂,「不好好說話」,充滿「彆扭的翻譯腔」。
知名營銷人小馬宋表示,如果有個做文案的小朋友說這是他寫的廣告,我會給這篇廣告打零分。
這也讓明源君聯想到了地產行業的廣告文案。地產廣告,一直因為「不知所云」而飽受詬病,更有一個傷人的說法是「地產廣告處於廣告鄙視鏈的底端」。
這個說法,明源君只同意前半句,畢竟地產行業也貢獻過大量有創意的廣告。下面明源君分析一下,為什麼地產廣告總是讓人看不懂。
為什麼地產廣告,總讓人看不懂
據明源君觀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以前房子太好賣,廣告做得差點也沒關係
早期,房地產行業還處於賣方市場,傳統媒體也處於繁榮時期,讀書看報是大家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那會,每到周五,翻開各大報紙,基本全是開發商的項目廣告。
雖然,很多經典的地產廣告誕生於那個時期。但同時,當時地產廣告圈也形成了一種自嗨式的寫作風格,因為房子好賣,廣告不管做成啥樣,只要留了電話,周末售樓處電話都會被打爆。很多地產公司要求廣告公司做廣告,不是要客戶看得懂,或者廣告做得多麼有創意,而是要迎合領導。但很多地產公司領導對廣告的審美水平,更多停留在對項目的誇張吹捧上。
剛需盤要包裝成剛改盤,剛改盤要包裝成改善盤,改善盤包裝成豪宅盤。
總之,不管是賣8000還是8萬的項目,廣告文案基本都是同樣的套路,高端大氣上檔次,客戶看不懂就對了,看不懂才會顯得更加神秘高貴。
來源:網絡,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二、高周轉模式下,地產人對產品和客戶都缺乏了解
很多人可能會問,現在房子不好賣,為什麼很多廣告文案還是以前的套路?
一方面很多人形成了思維定勢,(特別是甲方領導)觀念很難扭轉過來。另一方面,很多高周轉房企,產品高度標準化,項目都是直接複製照搬。營銷也是高度標準化,什麼節點推什麼廣告都有標準模板供你直接套用。
在項目推廣初期,很多地產營銷人根本不了解項目,可能就連項目的目標客戶是誰,其實也說不清楚。所以,很多時候,不是他們不想說人話,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客戶是誰。最後只好通過一些無比閃耀的詞彙,讓自己沉醉其中,但實際上什麼也沒說。
例如:榮耀、奢華、天地、耀世、唯一、頂級、皇家、珍藏、高尚、經典、震撼等就是他們最愛用的關鍵詞。
三、很多地產人具有文藝情節,追求所謂意境
在地產公司,很多廣告文案最後都由項目營銷拍板,但早幾年,由於行業紅利,地產人升職就跟坐火箭似的,大多項目營銷人都缺乏生活閱歷。
他們對廣告文案更追求所謂的美好意境,喜歡花大量時間去為廣告語做修辭,比如要看起來要美,讀起來要大氣,而且地產廣告還特別追求整齊統一的儀式感。最後很多項目的廣告文案,變成了清一色的文藝風,根本記不住誰是誰。比如
心靈世界的安寧,與湖山不期而遇
與光一起,更迭時代審美
湖海之間,一墅傾城
十年一遇,匠心又一作
世界越繁華,靜謐越可貴
萬眾歸心,拔萃濱海
廣告大師葉茂中就曾經說:「要知道一個廣告投入到市場,最害怕的就是沒有任何衝突和波瀾的完美主義,什麼都對,什麼都美美的,但沒人留下印象,沒人評價你,沒人消費你,肯定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一件事情。」
四、很多人對項目盲目自信
明源君平時與營銷人打交道非常多,一個直觀感受是,他們對自己的項目都容易盲目自信,而且往往高估客戶對產品的熟悉程度。
很多廣告文案讓人看起來不知所云,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喜歡用總結性、抽象化的文案來描述項目,他們自認為客戶跟他們一樣了解項目,但他們忘了一件事,客戶可能對項目一無所知。
地產廣告如何才能做到「說人話」
不是所有的地產營銷人都要做設計、寫文案,但是每一個地產人心裡都要知道一個標準。到底什麼樣的廣告是一個好文案。
在明源君看來,好廣告不但具有傳播力,提升項目知名度,更能在客戶心中建立認知度,就類似一個人是什麼氣質,通過他的穿衣打扮能看出大概,一個項目是什麼氣質,往往也能從廣告中找到答案。
一、廣告建立在人性的本真洞察才最易打動人
攬勝廣告在地產廣告圈內一直是被膜拜的公司,攬勝創始人楊海華曾經強調過,廣告要「說人話」,建立在人性的本真洞察才最易打動人。
比如攬勝曾經做的定江洋系列廣告,不但使用長沙人熟悉的語言習慣與客戶溝通,更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巧妙地將項目優勢呈現出來,客戶一看就懂,還會會心一笑。
直來直去,總好過拐彎抹角
內文:從其他豪宅去江邊的過程是:下樓,走到人行橫道,耐心等待紅綠燈,確認車都停了下來,迅速穿過馬路,然後到江邊了。從定江洋去江邊的過程是:下樓,到江邊了。/新標準 不解釋/
水邊,就是蚊子多
內文:真正的豪宅必須實事求是,站江邊第一排的更是責無旁貸。/ 新標準 不解釋/
必須門當戶對
內文:過來人都知道,憑一時激情選錯了家的周邊環境,對未來的傷害是長期而難以磨滅的。定江洋的社區,和國際五星級洲際酒店、268米高的甲級寫字樓互為搭配,門當戶對。/ 新標準 不解釋/
你不喝酒的時候,特別討厭身邊有酒鬼
內文:真正的豪宅,周邊的酒店和寫字樓規格越高,對人的素質要求越高。/ 新標準 不解釋/
現在具備公開透明的條件了
內文:定江洋豪宅11月1日起正式發售,歡迎各位稀客來看江!/ 新標準 不解釋/
最好穿著衣服洗澡
內文:定江洋是長沙唯一採用全玻璃幕牆的住宅建築。由於江景太壯觀所以建築是全玻璃幕牆無遮攔 掛簾不掛簾/ 新標準 不解釋/
文化和藝術,不是生產力 所以 無價
內文:生產力創造出來的東西,從第一天開始就在折舊貶值。文化和藝術創造出來的東西,正好相反。定江洋緊鄰由圖書館、博物館和音樂廳組成的公共文化藝術工程——兩館一廳。/ 新標準 不解釋/
這樣一系列廣告文案下來,一個江邊項目的特點基本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但是,如何才能做好洞察呢?
首先,自己要讀懂項目和客戶,用客戶的思維來思考問題。
如果你對項目都一知半解,怎麼可能寫出打動客戶的文案?同理,你不知道客戶是誰,那你不可能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所以,寫廣告文案之前,多在案場呆著,並且關注每一個人,全面記錄下在案場發生的一切。豎起耳朵,用心傾聽客戶的抱怨,他們八卦的事情,他們會提什麼問題,他們最感興趣的點是什麼....
案場發生的一切都活生生地呈現在你面前,並非一張冷冰冰的數據紙張可以比擬。
二、廣告裡有場景,客戶更容易理解
很多經典廣告都用非常樸樹的語言闡述一件事情,但卻格外打動人。
為什麼,因為陳述句沒有多餘的修飾,卻給人一種畫面感,有時候越簡單的語言越有力量。
比如要講地段,常見的寫法是「未來中心 坐擁財富」、「中央公園與城市貴族同賞」
有故事有細節的寫法是:
比如要宣傳「舒適大戶型多套房設計」,一味強調大尺度大面積、奢裝大宅,但客戶對這些數字的敏感度比我們想像要低得多,他們更容易聯想到的是他們住進來以後的生活。
要打動客戶,就要幫他們營造生活氛圍:
一言不合就分居
夫妻吵架難免,在夜裡背對背冷戰更是一種折磨。金科城幸福墅,多套房設計,冷戰時最好分開睡。
比如要講園林,「永遠的xxx花園、世界級的園林景觀享受、xx㎡法式園林」是很多項目慣用的手法。很難說客戶能對這樣的字眼產生什麼的感受,但當你的文案有細節有畫面時,客戶就容易被感動。
你知道嗎?樹葉有聲音
代代相傳的鳥語花香
500年前,它還是一株年輕的龍柏,站在樹邊癿中國人姓朱,號永樂。
再名貴的樹,也不及你記憶中的那一棵
同樣是講項目配套,很多項目喜歡用數字來直接表達項目配套很全面,但換個角度,不但更有趣味,而且也更容易讓客戶記住。
三、說出來,而不是寫出來
像和朋友談話一樣把話寫出來。比如我們常常看到的文案是這樣的「天賦稀貴,自然大成」,你會這樣和朋友講話麼?如果不會的話,那你為什麼要這樣寫下來?
漢語最要命的是幾千年來都存在著書面語言與口語的嚴重脫節。文案人,拋棄掉不切實際的寫詩的想法,放棄掉你引以為傲的文筆,用最樸實的語言,把自己心裡真正想說的話,寫出來,發成文字。
四、要用客戶熟悉的語言跟他們對話
認知心理學關於人腦的思維有三個結論:
一是人的大腦不喜歡抽象、陌生的事物,喜歡具體、鮮活的事物。
二是大多時候人是不愛思考的,處理事情總是採用長期記憶來解決當前問題,如果人腦裡沒有關於這個事物的記憶,思考就會很費力。
完成廣告創意初稿後,不妨找3、5人看一下,10秒鐘後蓋住廣告問他們看到了什麼,廣告說的是什麼?如果他們面露難色,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或者說的和你想表達的不一樣,那麼請重新創意。
下面是一則紐約租房廣告,他們就用租客最熟悉的語言最關心的問題來講出項目的賣點。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尋覓室友分攤房租?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的房間每張床都差不多?
為什麼有一臺洗衣機或乾衣機就特別牛X?」
「因為你身在紐約。
這是地球上最好的城市,沒有之一。」
「紐約的500平方英尺比任何地方的都更大些。」
(P.S.500平方英尺大概58平米)
「如果連床都不合適,臥室還配稱為臥室嗎?」
「沒錯,你打開窗只能看見一堵牆,
但在牆的後面,是紐約。」
「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裡,
爬每個臺階都讓人覺得憂傷。」
「在這座城市裡擁有
一臺洗衣機或者乾衣機,
就意味著成功。」
(P.S.因為這兩種家電佔位置比較大,一般出租屋中都沒有)
五、客戶關心的是他能獲得什麼,而不是你有什麼
信息爆炸時代,用戶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大家都只關心與自己相關的東西,而漠視一切與自己無關的內容。所以,選擇與消費者相關,被客戶認同的利益點能事半功倍。
六、多用陳述句,少用形容詞
「唯一」、「頂級」、「皇家」、「珍藏」、「高尚」、「經典」、「震撼」……堆積起來的形容詞沒有客觀性,是空洞而蒼白的,特別是在觀眾已經明知道其是廣告的時候。這種看似「實在」的描述其實沒有作用。
比如「偉大理想造就偉大生活」這樣的標題,用再多的偉大來修飾也無法改變它蒼白無味的真實面目。
名詞比形容詞好,動詞比名詞好,名詞動用,或者形容詞動用。比如
一想到回家,去小鎮的車子就驕傲起來
換個地方思考
生命只有一次,多試試
這些文案沒有使用華麗的形容詞,每個詞語都很平實,但用在一起就起到了一向不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