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中國資本市場迎來歷史性時刻。一年後的今天,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已突破100家。
目光聚焦青島,僅有海爾生物一家在科創板掛牌。但2020年,已有包括高測股份、青島海泰新光在內的至少三家擬上市企業,將目標鎖定科創板。
5月8日晚間,上交所官網披露,青島中加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中加特」)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
對青島中加特來說,自身的科創屬性或許是他們選擇科創板的原因,但最終能否上市卻並不只取決於公司屬性。尤其是當他們披露招股說明書後,其中的一些財務謎團,也讓人產生了青島中加特上市是否有「圈錢」意圖的疑問。
撰文/莊建成
審校/王至秦
青島中加特掛牌科創板獲受理
2020年5月8日,上交所官方披露,青島中加特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這意味著他們距離最終掛牌上市又向前邁了一步。
科創板去年才正式開板,但因為其自身所具備的科創屬性,而備受相關領域內企業的青睞。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2011年11月3日的青島中加特,註冊資本1.8億元,是一家專業研發與製造特種電動機及自動化控制系列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主要為煤礦、石化、船舶、冶金、電力和大型加載試驗臺等領域研發、製造高低壓電動機、變頻調速一體化電動機、高低壓變頻器、整流變壓器、電抗器、電氣自動化控制模塊等具備高防護、高效、安全、環保、節能等特點的產品。
2019年12月,青島中加特與青島日日順物流、聚好看科技等6家青島企業一同入選《2019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發展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9月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革的青島中加特,從開始上市輔導到完成輔導,僅用時三個月,速度快到讓外界以為他們對上市已「志在必得」。
但根據官方披露的招股說明書顯示,青島中加特上市擬募資金額為25.02億元,同期排隊科創板的高測股份,擬募資金額6億元,海泰新光擬募資金額8.62億元。中加特如此高的募資金額,也讓外界懷疑他們是否有借上市「圈錢」的意圖。
事實上,除募資金額過高之外,青島中加特的招股書中也存在著許多疑點。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預示著青島中加特的上市之路並非一片坦途……
疑點重重的招股說明書
隨著5月8日青島中加特上市獲受理,他們也同時披露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上市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圍繞公司主營業務進行投資。但在投資項目中,也出現了補充流動資金這一項目,且總金額達到6.4億元,這似乎也意味著中加特面臨較高的經營壓力,或將遭遇經營危機。
同時,2017-2019年,青島中加特營收依次為1.47億元、4.51億元以及8.09億元,但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卻分別為0.36億元、1.71億元以及0.47億元。在2018-2019年營收接近翻番的情況下,歸母淨利潤卻大幅下滑。針對其業績的大變臉,青島中加特方面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
再看公司持續增長的營收。雖然三年間一直呈現向好趨勢,但其背後卻出現了許多背景神秘的代理商。在招股書中披露的重要代理合同共有四家。
其中,成立於2017年6月15日的安徽源泰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在2018年1月成為青島中加特主要代理商,但在2017-2019年間,他們完全沒有任何社保繳費記錄,似乎只是一家「皮包公司」。
第二家代理商為上海頌泓科技發展中心,成立時間是2019年8月29日,成立後次月,他們就與青島中加特籤訂了代理合同,似乎他們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與青島中加特合作,而且這家註冊地位於上海的企業,主要代理區域卻是陝西、甘肅和寧夏等遠離上海的地區,這一點也讓人頗為不解。
青島西海岸立特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三家代理商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2018年7月11日,成立當月便與青島中加特籤署代理合同,似乎又是一家專門為青島中加特準備的公司。並且這家企業還擁有前面兩家企業共同的特點:沒有社保繳費記錄、異地代理。
與前三家企業不同,第四家代理商太原市平陽煤礦機械廠並非專門為中加特而成立,且也有社保繳費記錄,沒有異地代理行為。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家機械廠的實控人薛利群,是中加特股東毛雨晴的親屬。
由此可見,上述四家代理商與青島中加特均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繫,這些代理合同究竟是否真實存在,最後代理費又都流向何方,在招股說明書中都沒有明確的回覆。
但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構成這一項數據上,核心產品變頻調速一體機的營業收入在三年報告期內分別為0.72億元、2.55億元和4.89億元,佔比分別為49.26%、56.44%和60.47%,意味著公司主業並未受業績變臉影響,且持續向好發展。
而在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一項上,青島中加特交出的成績單分別為45.27%、95.70%以及14.43%,與歸母淨利潤變化趨勢相同,由此也看出青島中加特的盈利能力仍不能稱之為穩健。
實控人曾遭遇上市失敗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2019年遭遇淨利潤滑坡的時候,青島中加特卻拿出了較大的一筆金額進行分紅。2018年,他們的現金分紅只有0.17億元,但2019年就增長到了2.26億元。作為公司實控人的鄧克飛,持有92.35%的股權,這也意味著兩年間,他已經從公司中拿走超過2億元的分紅。
由於截止到2019年底,青島中加特的貨幣資金只有6307.12萬元,這也意味著他們無法拿出足夠的錢進行分紅,因此他們選擇了分期付款,期望上市後,補充進來募集資金和流動資金,從而兌現拖欠股東的分紅。
另外,青島中加特此前曾從公司實控人鄧克飛弟弟鄧克虎手上買入三輛二手車,總價高達250萬元,然而在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時,卻發現這三部車多算了近83萬元,最後由鄧克虎退還82.94萬元。
目前,公司實控人鄧克飛持有公司股份超過90%,一旦企業上市,大概率還是由他持有較多股份,這也意味著公司的決策權並未隨著上市而發生明顯變化,這或將成為制約青島中加特上市的一大因素。
一旦企業成為鄧克飛的「一言堂」,很難相信會有資本青睞這家近乎於獨資的企業。
回顧鄧克飛的履歷可以發現,鄧克飛曾供職於兗礦集團,至2001年離職時已為兗礦集團高管。同時,他還是青島企業華夏天信智能物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天信」)的創始人。
這家企業於2019年5月便遞交了在科創板上市申請,早於青島中加特。但由於鄧克飛在華夏天信任職期間與兗礦集團仍有業務往來,也遭到了上交所的兩次問詢,質疑其是否存在向發行人(華夏天信)輸送利益的行為。
雖然兩輪問詢,華夏天信方面給出的都是否定的答案,但他們最終還是選擇在10月21日,主動終止了科創板上市審核。
在華夏天信上市遇阻後,鄧克飛似乎有借青島中加特東山再起的意圖,但內部管理的混亂,外加招股說明書中的種種漏洞,似乎也昭示著青島中加特上市之路,必將不會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