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上午米蘭時間10:30(北京時間16:30),2015年世博會隆重開幕。歷經兩年多設計、近一年建造的中國館以其創新的技術、深厚的內涵、現代的設計語言完美地詮釋了中國文化,其震撼的視覺效果也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這既是中國國家館首次以獨立自建館的形式赴海外參展,同時也是中國當代建築與世界的一次「對話」。
中國館建築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團隊與包括了美國和義大利在內的各專業團隊通力配合完成,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中國館主立面
佔地面積4590平方米,作為本屆世博會第二大館的中國國家館設計理念來源於對本次米蘭世博會主題和中國館自己的主題"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的理解和思考,力圖在保留展會建築所要求的「標誌性」的同時,更深地探討如何在哲學和精神的層面上來概括地表達中國文化。
當代技術對傳統文化的表達:建築師在面對場地南側主入口和北側景觀河的2個主立面分別拓撲了「山水天際線」和「城市天際線」的抽象形態,並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展覽空間,形成「群山」與「屋脊」的效果,以此向中國傳統的抬梁式木構架屋頂致敬。為了實現中國館屋面輕盈和大跨度的內部展覽要求,中國館採用了以膠合木為主材的結構體系。由膠合木結構、PVC防水層、和遮陽竹板一起組成的三明治開放性屋面建構體系,即使在世界範圍中也是創新的。
中國館南立面
中國館北立面
整列的麥田裝置:中國館場地是一塊南北向縱深的基地,遊客由場地南側的田野景觀緩緩拾階而下,「浸」入一望無垠的「麥田」景觀,由中國館東南角不知不覺地進入到建築內部;人們徜徉在流動的麥田裝置之間,伴隨著展覽內容的深入,觀眾由大坡道來到位於建築二層核心部位的平臺,回望樓下,映入眼中的將是由22,000根LED「麥稈」陣列出的變化的壯美山河。
回望「麥田」
「穀倉」影音廳:影音廳位於2層流線的頂端,空間形態體現著平面和剖面布局中的巨大張力,將會為全世界的觀眾播放一部10分鐘有關中國人回家過年、吃團圓飯的動畫。
影音廳效果
「飛簷走壁」的廊橋:位於影音廳外、漂浮於大坡面上的廊橋使得室外的景、自然光和新鮮空氣可以自由進入內部空間;觀眾走上廊橋,不知不覺走上了建築的屋面,回望入口景觀並享受世博園的美好景觀。隨廊橋穿插回室內,將體會到整個建築流線最高潮的部分—高聳的膠合木結構屋架構成的出口區,為觀眾提供了極具紀念性的空間體驗。
廊橋效果(字為玻璃上的)
位於中國館屋面最上層,是由竹條拼接的板材所組成的遮陽竹板屋面—由電腦參數化「寫」出來的屋面。竹板的肌理順著竹板的角度在屋面上「流動」,在義大利北部陽光下為中國館披上了一層精緻、溫暖的竹編外袍。在中國館內部,光線透過竹編表皮漫射進室內空間,在PVC表皮上布下的斑駁投影,隨著季節和時間的變換而變化。
竹板外觀
室內空間效果
考慮到中國館項目造價平宜、工期短(從確定總包到建築落成只有7個月)、壓力大等特點,建築師與中、意建設團隊一起,緊密合作,採用成熟的當地材料和建造工藝,輔以前沿的參數化技術,因地制宜地設計出最具中國氣質的中國館。所呈現的建築效果令包括米蘭世博會組委會在內的中、意各界人士關注,認為中國館是一個非常精彩且獨特的建築設計,是「最受期待的國家館」。
項目概況
名稱: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
地點:義大利米蘭
項目功能:展覽、餐飲、影廳、裝置、紀念品銷售、接待、會議、辦公等
基地面積:4590 m2
建築規模(面積):3500平方米
設計/建築成時間:2013-2015
業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
組織者:2015米蘭世博會組委會
項目總負責:蘇丹
項目總監:張月、杜異
建築設計部分:
建築設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Studio Link-Arc(紐約)
主持建築師: 陸軼辰
項目建築師: 蔡沁文,KennethNamkung
建築設計團隊:AlbanDenic, 黃敬璁, 範抒寧,Hyunjoo Lee, Dongyul Kim, Mario Bastianelli, Ivi Diamantopoulou,Zach Grzybowski,Elvira Hoxha, Aymar Mariño-Maza,鄧一泓,胡辰
執行建築師(LDI):F&M Ingegneria
結構工程師: Simpson Gumpertz & Heger + F&M Ingegneria
幕牆顧問: Elite Facade Consultants + ATLV
機電顧問: 北京清尚+F&M Ingegneria
總體設計部分:
室內設計:汪建松
景觀設計:崔笑聲
展陳設計:周豔陽、趙華森、李彩麗
裝置設計:師丹青、冼楓
燈光設計:杜異,劉曉希
VI系統:管雲嘉
視覺傳達:顧欣,王之綱
主持建築師簡介
陸軼辰,清華大學副教授,美國Link-Arc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並於耶魯大學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曾於洛杉磯摩弗西斯事務所、洛杉磯弗蘭克·蓋裡及其合伙人事務所、紐約斯蒂文·霍爾建築師事務所等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任項目建築師,並主持重要國際項目;曾獲日本文部省平山鬱夫獎一等獎、耶魯大學羅伯特·艾倫·瓦德優秀設計獎、耶魯大學弗蘭克·蓋裡工作室弗萊德曼設計獎提名、2006年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技大獎」一等獎第一名、2014德國設計協會該年度標誌獎等。
2013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團隊所設計的「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獲國際競賽第一名,陸軼辰主持了其中的建築設計部分。該館將是中國第一次以獨立自建館的形式參加在海外的世博會,將於2015年5月在義大利米蘭對外開放。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了解「米蘭世博中國館設計建造全過程」
(註:本文為作者授權並提供文圖,轉載務請標明轉自《建築技藝》雜誌,並不得更改水印,違者必究!)
=====================
《建築技藝》近期活動:
5月19-20長沙:新防火規範培訓,中元國際晁海鷗主講。
5月22-23日上海:「從設計到管理」高級研修班,CCDI悉地國際副總裁季徵宇主講
6月23-24日北京:歐洲BAU Congress China/中國國建築科技大會及展覽,張永和、張軻及歐洲知名建築師演講
10月23日出發美國: 「2015世界高層都市建築CTBUH大會」暨美國建築考察和知名事務所交流
返回上頁點擊下方「最新活動」或登錄www.atd.com.cn右側公告欄可了解詳情。
=====================
關於《建築技藝》
《建築技藝》(AT)前身為《建築技術及設計》,創刊於1994年,隸屬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編委會主任。建築技藝微信粉絲已近20萬,歡迎點擊最上方標題下藍色「《建築技藝》雜誌」關注我們。雜誌訂閱可登錄www.atd.com.cn上方「徵訂」。
====================
建築技藝-建築結構微信聯盟
如果您是結構師,或是對結構專業有興趣,歡迎關注《建築技藝》的兄弟微信——《建築結構》,查找添加公眾微信號「建築結構」即可。
===============
《建築技藝》微信推廣和雜誌訂閱
建築技藝微信推廣電話:010-57368780
雜誌訂閱:010-57368777
===========================
微信投稿
誠邀粉絲惠稿本刊微信平臺,分享設計作品、技術心得、成長故事等。要求原創(未在其他公眾微信平臺發布),文圖並茂。合適的內容可同步在期刊發表。投稿email:410020427@qq.com,請註明:微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