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醫生,也動過幾次手術了,今天才知道,我們一直治錯了!孩子得的是血管瘤,不是血管畸形!」近日,一位家長既遺憾又充滿期待地說。
目前,我國血管瘤患兒已超過800萬,每年大約新增3萬多例血管瘤患兒,其中60%以上沒有接受正規治療或治療被延誤,導致血管瘤擠壓骨骼造成發育畸形、併發症顯現、破潰出血感染,致殘率高達15%。
近些年,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診治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尚未進行過統一的規範,專業機構少,專業理論也較為滯後,再加上科普推進工作緩慢等一系列原因,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規範化診治在大多數地方一直處於空白階段。
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幫助更多幼兒及其家庭擺脫疾病困擾,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基層醫療水平,實現醫療均衡化發展。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要求,10月30日,中國血管瘤血管畸形聯盟在第十屆中國兒科介入放射學學術大會暨第四屆中國婦產介入放射學學術大會上正式成立。該聯盟將以血管瘤血管畸形專科協作為紐帶,跨區域組建專科聯盟,形成補位發展模式,圍繞血管瘤血管畸形的預防、診療、人才培養及臨床研究,廣泛開展業務合作,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中國血管瘤血管畸形聯盟成立儀式
「小兒血管瘤是一種發生在嬰幼兒身上的常見疾病,發病率為5%~10%。家長不必驚慌,只要治療得當,治癒率高達99%。」 中國血管瘤血管畸形聯盟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介入治療科學科帶頭人張靖教授表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雖然在某些症狀表現上部分類似,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疾病,醫生和患者都要搞清楚是哪種疾病後,再對症進行治療,這一點非常重要。
中國血管瘤血管畸形聯盟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介入治療科學科帶頭人張靖教授
據了解,血管瘤的治療包括加壓治療、局部注射治療、激素治療、口服藥物治療、介入治療、雷射治療、硬化治療等七種手段。血管瘤專科醫生根據病人具體病灶情況選擇一種或多種治療手段,以實現對脈管性疾病(血管瘤)的最小化治療、最優化療效的理念,即以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完美的療效(不復發且無疤痕)。
介入治療是一種通過人體內的各種管道和局部影像引導進行的微創治療,與婦產科及兒科的關係已越來越密切,給眾多疾病的診治帶來了裡程碑式的變革。
對於輸卵管不通的患者,介入醫生通過子宮輸卵管造影技術,可以非常清晰直觀的顯示輸卵管的全程以及通暢情況。其優勢是可動態觀察,解析度高,判斷輸卵管的形態和功能,操作簡單、安全、無創,同時可以實施輸卵管再通技術。
介入治療在高危產婦預防產後出血上,也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張靖教授指出,產後出血是目前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以往在保守治療無效時,以切除子宮來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會引起孕產婦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病情危重時甚至沒有切除子宮的機會。而介入治療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種局面,其簡單、安全、止血迅速徹底、無嚴重併發症的優點,正快速成為大醫院首選治療手段。
「產檢時如發現是前置胎盤、疤痕妊娠或高齡的產婦,通過評估,具備產後出血的危機,都可通過產前的子宮動脈球囊預置預防產後大出血。」張靖說道。
此外,宮頸癌、子宮肌瘤等常見的婦科疾病也可以選擇介入治療。
第十屆中國兒科介入放射學學術大會暨第四屆中國婦產介入放射學學術大會
在兒科應用方面,介入診療技術也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如視網膜母細胞瘤這一小兒常見的惡性腫瘤,以往治療中,治療方案就是儘快摘除眼球,避免腫瘤轉移危及生命。我國的摘眼率明顯高於國外,在歐美發達國家,患者的摘眼率僅為6%-12%。好消息是,介入治療現已成為這一惡性腫瘤的最主流治療方式:經股動脈插管,將導管選擇性插入眼動脈,做眼動脈灌注化療,不僅可以降低全身毒副反應,還可以留住患者眼球。
為加快基層醫生的培訓,推動各種介入治療技術的普及,本次會議期間將同期舉辦第十屆全國血管瘤血管畸形綜合診治研討會和第四屆廣東省醫學教育協會介入專委會年會。參會醫生可以從理論到實踐對血管瘤、血管畸形的診治及婦兒介入技術進行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