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2018年,美國經典情景喜劇《羅珊娜家庭生活》推出新版,因為聚焦川普上臺後的「痛點」,收視率刷新紀錄。這些「痛點」,不只有糟糕的工作機會等,還包括阿片類藥物危機。
現實生活中,阿片類藥物引發的危機,確實在美國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典型的企業,當屬普渡製藥。
依靠生產21世紀最受歡迎也最具爭議的阿片類藥物奧施康定,普渡製藥背後的薩克勒家族登上「2015福布斯美國富豪家族榜」,以140億美元財富,成為全美第16富有家族。
不過,在薩克勒家族攫取巨額財富的過程中,從1999年以來,有超過45萬美國人因為阿片類藥物成癮而身亡。
關鍵是,普渡製藥承認公司在阿片類藥物泛濫的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行賄等方式慫恿藥店和醫生大量推廣自家公司生產的奧施康定。
因一粒為疼痛而生產的藥片,獲得百億美元財富,又因推動其濫用,美國巨頭走向坍塌。
1.
所謂「阿片類藥物」,主要是止痛片,是從阿片(罌粟)中提取的生物鹼及體內外的衍生物製造而成。在美國,這類止痛片是合法的,可以通過醫生開處方,送到需要的人手裡。
最初,普渡製藥先是研發了一款名為美施康定的止痛藥,在美國和英國上市後,主要被推廣用於癌症止痛,很快打開市場。
1990年,美施康定面臨專利即將過期的危機,普渡製藥轉而瞄準合成技術簡單、成本低廉的羥考酮,這是一種誕生於1916年的人工合成海洛因類似物。研發之後,奧施康定面世。
普渡製藥並不滿足賺癌症病人的錢,而是以行賄等方式,慫恿藥店、醫生加大推廣,擴充銷量,獲得不菲收益的同時,進一步導致奧施康定的濫用。
波士頓醫學中心和紐約大學醫學院統計分析了2013年到2015年的數據。這兩三年時間,以支付餐費、差旅費和諮詢費的形式,阿片類藥物行業為美國近6.8萬名醫生花費約4000萬美元。這意味著,大約每12名美國醫生中,就有1名接受了與阿片類藥物相關的營銷。
研究指出,在一個縣裡,每10萬人中,這些公司向醫生多支付3筆錢,一年後那裡涉及處方阿片類藥物的死亡人數便會猛增18%。
發展到什麼地步?連全球知名的諮詢行業巨麥肯錫頭也捲入其中。
據媒體報導,麥肯錫作為普渡製藥的管理諮詢方,曾提出過包括鼓勵藥物過量在內的多條惡劣建議,「成為普渡製藥在美國阿片類藥物濫用如此嚴重的情況下繼續增加『奧施康定』銷量的幕後推手」。
從1997年開始,奧施康定的廣告「頻繁在藥學雜誌和電視廣告上出現,強調藥效好、不易成癮」。
這樣做的結果,是美國普通民眾推入了深淵。
不少購買奧施康定的都是健康的年輕人,並非身患癌症需要緩解疼痛。施耐德調查後發現,大批年輕人將奧施康定當做「毒品」的替代物,從很多「黑診所」拿貨。
病人為了緩解痛苦而吃藥,也有人為快感而對藥上癮,結果都淪為「癮君子」,深陷普渡製藥精心設計的「泥潭」。
2.
當藥物成為「毒品」,吞噬生命接連發生。
如果從1999年算起,美國已經有超過45萬人因阿片類藥物成癮死亡。
媒體直言:「毫不誇張的是,過量使用阿片類藥物的累計死亡人數遠超於美國死於兩次世界大戰的人數,藥物濫用給當代社會帶來的危害遠超於戰爭。」
這之中,最容易受藥物影響的,是美國中低產階層。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擁有學士學位的白人在意外藥物過量死亡中的比例一直為9%,而死亡人口中的三分之二最高只接受過高中教育。
也就是說,阿片類藥物差點「掏空」美國底層。
2017年8月,川普宣布因為阿片類藥物危機,全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以奧施康定為代表的阿片類藥物對美國社會的危害,可見一斑。
如今,普渡製藥宣告破產,認罰約合545億元人民幣的高額賠償金。與此同時,其它起訴案件也源源不斷,截至今年,已累計超過1600 起。
不難看出,當製藥公司、醫生、諮詢機構乃至地方政府,為賺錢而聯合「圍獵」。獵物,正是美國底層的「大多數」。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