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趵突泉院區消化內鏡診療科病房正式由病房樓9樓整體遷至8樓,床位擴至36張。新起點,新徵程,這個在全省消化內鏡領域起步較早的科室如今煥發新顏。早在上世紀90年代,消化內鏡技術在國內剛剛起步之時,科室主任曹志群就已在日本研修消化內鏡技術,並學成歸國。幾十年來,科室不斷精進醫技,強化內功,將消化內鏡檢查準確、可靠,在胃腸道疾病診斷方面無可比擬的優勢不斷放大,走出了一條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之路。
不必開腹消化道
巨瘤內鏡下即可摘除
日前,老陳因胃部巨大腫瘤由當地醫院轉入山東省中醫院消化內鏡診療科接受治療。說老陳胃部的腫瘤是一個「炸彈」一點都不為過,因為腫瘤不但大,而且長有一個非常粗的蒂,足足有2釐米粗。這個「粗蒂」血供豐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想切除腫瘤,必然伴隨著大出血的風險。
面對這一病例,全科進行了仔細的術前病例討論,認為患者如直接內鏡下剝離腫瘤,出血風險極高,上消化道一旦出血足以致命,對此可以應用先結紮再切除的方法,切斷腫瘤的血供後再予以清除,會大大降低風險。於是,該手術由科室副主任賈斌「主刀」,在消化內鏡的幫助下,經自然腔道進入切除,患者不用經受開腹的創傷,先是將粗蒂結紮然後切除,只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就乾淨利索地切掉了這一直徑有三四釐米的腫瘤。術後兩三天,老陳便病癒出院了。
賈斌介紹,在消化內鏡技術成熟之前,像老陳這樣的消化道良性腫瘤患者、消化道潰瘍患者只能選擇外科手術的方式開腹解決,不但創傷大,花費也高。消化內鏡的出現無疑給這類患者帶來了福音。
內鏡診療是由體外經過人體自然腔道送入體內,對體內疾病進行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臟器內腔病變,確定其部位、範圍,進行照相、活檢或刷片,並可進行某些治療,使得原本必須開胸的有創治療變得更加微創,應用廣泛。可用於消化道息肉切除、消化道異物取出、內鏡下止血、食管狹窄擴張、食管支架置入、消化道早癌的內鏡下黏膜剝離等治療。
得益於消化內鏡
更多消化道癌症被早期發現
市民孫先生也受益於消化內鏡的發展。在此前的體檢中,他通過消化內鏡被查出結腸有息肉,因為息肉較大,他需二次住院治療。在省中醫消化內鏡診療科,醫生為他切除了息肉並經病理發現這一息肉是腺癌。好在只是早癌,孫先生不幸中的萬幸,撿回了一條命。
科室主治醫師王永森介紹,在我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佔所有惡性腫瘤發病數的一半以上。由於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早期多無症狀,人們缺乏預防意識,再加上此前鋇餐檢查方式的限制,多數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就診時已處於中晚期。其實如果能早期發現消化系統癌症,進行幹預和診治,治療效果會非常好。
多數消化道腫瘤均有從癌前病變到早期癌再到浸潤性癌的演變過程,這就為消化道早期癌的內鏡診斷和早期治療奠定了基礎。在省中醫消化內鏡診療科,消化道早期癌的檢出率已達到20%—30%,每年至少有四五十例消化道早癌被發現。不僅能早期診斷消化道惡性腫瘤,在診斷為癌症後,對於體積較小的腫瘤,不用開腹,消化內鏡還可以「一站式」切除,避免了二次創傷。
王永森說,由於和「痛苦、恐怖」相關聯的固有印象,很多人談鏡色變,對醫生胃腸鏡檢查的建議依從性很低,殊不知這就為潛在的胃腸疾病的進展提供了隱匿空間。「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現代內鏡具有纖細、柔軟的特點,可大大減輕消化道疾病內鏡檢查的不適感。如果特別敏感的患者,可以進行無痛內鏡/麻醉內鏡。對內鏡特別不耐受且不宜麻醉的患者,也可通過膠囊內鏡達到初篩目的。我們科室的無痛內鏡實施率就已達到50-60%。」
擁有獨門暗器
多段消化道狹窄也可順利放支架
除此之外,消化內鏡還有很多神奇的作用,極大解決了消化道患者的痛苦。家有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的人,之前可能有過這樣的目睹經歷:在腫瘤中晚期,患者出現消化道梗阻,吃不下,拉不出,被活活「餓死」,非常痛苦;或者只能接受造瘻手術,人為製造出一個人工管道,吃飯食不知味,排洩也非常不便。而現在消化內鏡下的消化道支架置入就解決了患者的這些痛苦。
賈斌介紹,消化道支架主要針對晚期腫瘤患者出現食管癌吞咽困難、胃癌幽門梗阻、結腸癌腸梗阻等情況,更大程度緩解病人的痛苦。之前患者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只能通過外科手術造瘻的方法解決,不便且有創傷。而消化道內鏡則是通過自然腔道來改善,將合金支架放置於梗阻狹窄處進行擴張,進而實現治療目的。
對於多段、高位、良性狹窄,省中醫消化內鏡診療科更是有「獨門暗器」來應對。科室配備有超細內鏡,對於多段、高位狹窄,可以單純內鏡直視下置入支架,不需 X光輔助,通過率更高,放置準確,併發症幾乎沒有,效果更好,生存期更長。「消化道支架置入,很多醫院是介入科在射線下做的,通過率不高,且容易出現出血、穿孔、感染、脫落等併發症。我們目前已放置了很多困難、特殊、高齡支架,最高齡的是一位97歲老人接受了支架置入。」賈斌說。
在省中醫消化內鏡診療科,消化道支架並不是一放了之。在他們看來,有效的健康教育也是支架置入後的重要一步。每次支架置入後,醫生總會苦口婆心地為患者宣教應該從流質食物過渡到正常飲食,要用勺子吃、小口吃、掰著吃,細嚼慢咽。這就如他們在為患者插入內鏡時「見縫插針」的耐心一樣,體現了醫者的責任擔當,只為了患者能更快痊癒,提高生活質量。
中西醫結合
消化道疾病患者恢復更快
由於身為我省中醫醫療機構龍頭單位——省中醫的一員,省中醫消化內鏡診療科在診療過程中也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中醫的優勢。科室中醫底蘊深厚,擁有兩個省級名老中醫工作室。科主任曹志群教授1992-1993年在日本防府中央病院研修消化內科、內鏡診斷及介入治療,同時擔任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教授,是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中西醫結合協作組委員、山東省中醫脾胃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他針對消化系統疾病結合內鏡進行綜合中醫辨證治療,提出了「臟腑氣血升降─在經(氣)、入絡(血)─奇經(腎)」的辨證模式,運用升降、消補、燥潤、清化等方法用於疾病的治療。
科室副主任醫師姜璐介紹,在科室,中醫的應用可以起到控制病變發展、改善功能性腸胃病症狀的目的。比如腸胃病從炎症到癌前病變有十幾年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使用中醫藥達到既病防變的功效。此外,腹痛、腹脹等功能性胃腸病,也可以通過膏方等中醫方法改變症狀。「還有很多患者在做完腸鏡後,會有腹脹的情況,服用膏方可以幫助他們及早排氣;息肉切除後,會有復發的可能,中醫藥則可控制息肉的復發。中醫藥的這些功效都在我們的診療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有了中醫的加持,再加上科室引進的世界先進的Olympus電子胃鏡、結腸鏡、十二指腸鏡、膠囊內鏡、氬氣刀等內鏡診療設備,以及目前國內更大更先進的集成全自動化控制內鏡洗消系統,在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模式下,在擴容的科室環境中,省中醫消化內鏡診療科的未來一定可期。
【來源:舜網-濟南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