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家隨筆散文:「朝山」回來(上)

2020-12-15 閒讀與苦讀

本文原載《太白》第1卷第3期(1934年10月20日出版),作者劉燧元。

在國外跟德人或奧人一塊遊山,有時覺得是自討苦吃,嚴格的說,那不是「遊山」,而只是「跑山」。他們更穿著專為登山用的笨重的靴,一跑便二三十公裡,整個白晝,直至到腳酸了,才肯罷休。這種方式的「遊山」,真是太「散文的」了。

現在一般中國人——特別是年老者——遊山,與其說是「遊」,不如說是:「朝」或「瞧」。慕名而來,報一個到,兜一個圈,第二天就可以驕傲道:「呵,那個地方嗎,風景不錯,我已到過了」,這是「朝」字的註腳。上山,下山,以至在山中兜圈,都用四名夫的藤轎或「爬山虎」代步,雖不是走馬看花,然兩腳無用武之地,只得一「瞧」字。這種方式的「遊山」又太有詩意了,差不多有「五嶽歸來不見山」那樣的神韻。

回國以後,曾到過泰山去,然半途而廢,那自然不能說是「德奧式」的遊山,又不曾乘著爬山虎入南天門,更不能說是「朝」和「瞧」。新近卻有機緣容我一見廬山面目和「衡山九面」中的若干面,縱然只是在那裡掛了一個號,然最堪當得「人傑地靈」的名山已有了我的足跡,靈氣所噓拂,或有人傑之望;朝過南獄之後,還未到半輩子,五獄中已到了一獄有半,死亦可以無憾。「朝山」回來,總不能不有以記之吧。

固然,「廬山紀遊」在雜誌副刊裡已經是一條爛熟的八股題,何況我只在那裡兩宿,到過的地方除了黃龍潭和美人魚的「遺澤」(沼澤之澤,謂蘆林遊泳池)以外,差不多沒有到過。

在衡山更只有一宿,大旱天自然看不到雲海,至於觀日出呢,因為等得不耐煩,轉身走時只差一秒鐘,便看不見「太陽怎樣跳三跳,從地平線跳出來。」這還有什麼可記呢?然而,縱然不敢學年老者的口吻,說「印象極佳」,印象派自有印象派的寫法,聽我道來。

拿廬山跟衡山比較,前者是洋味中帶有官味,後者是官味中帶有土味。古者大隱隱於朝,今者高官官於野,以其富于洋味也。過 Weekend既然要到上海租界去,避暑自然要到準租界的牯嶺來,何況那裡同時又是「朝」之所在呢。

從蓮花洞扛上牯嶺的途中,已碰見許多下山的肩輿,這時已是「季節」的末尾,許多的避暑者多已怯寒而要回到上海或別的城市去了。從青年哥兒箱篋邊的網球拍或西樂器,姐兒的絨線半臂或 Jacket看來,已感到廬山和孔子所登的泰山有異。

過了小天池,牯嶺在望了,像鴿籠似的洋房子綴在半山上,告訴我們那裡的確是「特區」。足踏到牯嶺街的時候,更分明覺得自己不但不是在山上,而且不是在中國,而至少是置身租界或像新加坡那樣的地方。

那藤椅式的肩輿,那陳著專為洋人及準洋人而設的中國土產商店和古董攤,那擺列著顏色鮮明的洋蔥、馬鈴薯、西紅柿、金筍、生菜的蔬菜攤子,那寫著「Sale」的商店廣告,那所謂「公司房」的告白,那厚抹著脂粉的白俄女人——一切都不是中國普通城市所能找到的,卻在這嶺上發現了。

其他方面,多數旅館是名副其實的「仁宦行臺」,在山上小住者以訪謁為主,而遊山為副。他們拜客,像是逢廟拜神,遇塔掃塔那樣。在山上既然不能行駛汽車,以至「馬車」,他們只好坐著四名夫轎子。可惜不是「綠呢大轎」,究竟不如遜清時代的官老爺拜客那樣神氣。

到了黃昏時候,遊山的像百鳥歸巢那樣回來了,牯嶺街上擠滿了人,大城市的中心區還沒有那樣熱鬧,只缺了光亮的燈火和霓虹燈,猶嫌美中不足。

說到廬山的風景,慚愧得很,我先告訴讀者一句煞風景的話:「廬山的真面目似乎讓我看見了。」多謝今年的大旱,天老是藍晶晶的,連清晨也看不見雲的影子,廬山於是赫然在我的面前,這未免缺點詩意了。

廬山瀑布名天下,然而這回一路上山卻只聽見潺潺的微音,連黃龍潭也只剩了尺幅的平平無奇的瀑布,不見有「散珠噴雪,飄雲拖練」之妙。不過,牯嶺多樹,終不失為一個風景區,河西路旁的和河樂路中夾溪澗,雜樹成蔭,參差多致,時有鳥聲蟲鳴,在夕照和月光之下,倒是戀人們漫步的好去處。

未完待續……

推廣全民閱讀新時代!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我們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玄幻言情、豪門總裁、穿越架空、仙俠奇緣、科幻網遊、都市異能、校園寵妃、職場娛樂、同人靈異等網絡爽文小說!

我們也拒絕聽書,聽書不利於思考,更容易被朗讀者、講解者帶動情緒。讀書的時候,喜歡哪一段,可以反覆咀嚼、品味。有感觸了,可以停下來慢慢思想,而聽書適合浮光掠影地了解。另外,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哪能聽得懂呢?

#散文#

相關焦點

  • 民國名家隨筆散文:致白雲山(下)
    有一次因為別系的教授監視考場而容許了學生在試卷上橫寫之故,竟互相發了場衝突。在我們這樣的漫談中,車即在山下的白雲酒家前停住了。這酒家是一種舊式遊園的建築,一進去便見著東是一亭,西是一閣,有荷池,有小橋,有迴廊,更有不少的木匾和對聯之類。待穿出這酒家後,我們才走上了登山的石梯路。
  • 遊宇明代表著作《不為繁華易素心:民國文人風骨》倍受追捧
    婁底新聞網訊(何亦奇)日前,從浙江大學出版社傳來喜訊,著名散文家、雜文家、婁底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遊宇明的代表著作《不為繁華易素心:民國文人風骨》,定於2020年9月第12次印刷。《不為繁華易素心:民國文人風骨》是一部歷史隨筆集,作者矚目民國文人,在他筆下,辜鴻銘的狂放、金嶽霖的率真、陳寅恪的耿介、豐子愷的溫情、傅斯年的認真、葉企孫的純淨、傅斯年的仁愛、嚴怪愚的血性、魯迅的孤介、吳宓的寬容、胡適的襟懷等都得到生動的表現。遊宇明多年來披閱史料,力圖通過當時文人、學人的人生細節突顯其精神,並融進自己對前輩文人、學人的理解。
  • 【散文隨筆/李漢文】我愛遼籃
    有幾個賽季遼寧主場在遼陽,我都要開上幾十公裡的車到現場去看。我愛遼籃,除了喜歡家鄉球隊,更喜歡這幫小夥子,年輕有朝氣,好勝有韌勁兒,像只只猛虎,更像一幫群狼,有單打獨鬥的勇氣,也有團體合作的意識。除外援外,幾乎全是家鄉人,這支遼寧青年軍,面對各支重金構成的僱傭軍,(這次浙江廣廈先發五虎中幾乎沒有浙江人)一路殺來,過關斬將,終於登上了冠軍的寶座。
  • 朱自清:南京 | 名家散文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貢院原也在秦淮河上,現在早拆得只剩一點兒了。民國五年父親帶我去看過,已經荒涼不堪,號舍裡草都長滿了。父親曾經辦過江南闈差,熟悉考場的情形,說來頭頭是道。他說考生入場時,都有送場的,人很多,門口鬧嚷嚷的。天不亮就點名,搜夾帶。大家都歸號。似乎直到晚上,頭場題才出來,寫在燈牌上,由號軍扛著在各號裡走。所謂「號」,就是一條狹長的胡同,兩旁排列著號舍,口兒上寫著什麼天字號,地字號等等的。
  • 散文| 王金勇:緣分的天空
    但騷動之後還是要回來,處處碰壁後終究要回到小窩裡療傷。我們在舔舐傷口時,才慢慢回味過來:平平淡淡才是真!入職了,就有了很多同事。同事,顧名思義就是共同在一起做事,關係也就那麼回事兒。對脾氣,多聊兩句,不對脾氣,點到為止,反正都是為謀生,彼此只是對方生命裡的過客。靜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更不能為閒事生閒氣,犯不著。
  • 【散文·遊記】鸛雀樓聽鸛雀鳴
    重簷十字歇山頂,矗立在一個高大的石砌臺基上,各層周已圍廊,明間隔扇,層層鬥拱承託著梁架和屋簷,鬥拱翻飛,翼角申挑。近看四周勾欄護衛,上下迴廊繞樓;遠觀樓高約十丈,雄偉高大,氣勢磅礴。佔河山之勝,據柳林之秀。
  • 民國文壇十三大優秀作家|散文|小說|張恨水|魯迅_網易訂閱
    接下來,我們就盤點與簡述一下,民國時代,各大派系或者各類風格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三位大作家。  1、周樹人  魯迅,或許不是文學層面造詣和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家,其作品在結構和布局上也缺乏創造性,但是卻實實在在是民國時代作家的旗幟和標杆,筆鋒如刀,對現實的描寫極為細緻傳神,方方面面都在刻畫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
  • 【散文隨筆】陳永盛隨筆二則
    老百姓大可不必那麼麻煩,即使沒有多少文學的底子,也一樣可以寫作,簡單地把文字碼在一起,記錄自己的生活、描述生活的場景、抒發某一時刻的情感、闡發對人對事的看法,都可以落到紙面上形成文章。所以,一定不要有所顧慮,在我看來,寫作人人都可駕馭,文章俯拾皆是,就看你想不想去動筆,或許筆到之處,真的可以妙筆生花,成就傳世之作也說不定。
  • 【名家展廳】李木生作品展
    遊山玩水張家界李木生/龔楚健 這裡的山不是山,奇峰巍峨太峻險。能把遊人捧上天,誰肯登攀自成仙。噢,登峰攬勝張家界,快活逍遙賽神仙。 這裡的水不叫水,清泉瀑布落九天。化作詩文萬萬千,洗盡煩惱自成仙。埋頭苦幹,心繫天下,通江達海要勇冠全球如果你穿上綠軍裝李木生如果你穿上綠軍裝你就會變得不一樣氣質不一樣性格不一樣從裡到外都不一樣單純的變成熟呀憂鬱的變豪爽要問這是為什麼因為千斤重擔挑肩上
  • 名家專欄 | 九人九首詩:窄了的夢突然變成很寬的愛
    天空因你崇高雲朵因你莊嚴 一片葉子不必說出:齊魯青未了一聲鳥鳴也莫論:一覽眾山小高低長短在你眼裡沒有差別遠大逼仄,看透了,也是一個模樣 你讓我像書堆成山讓我像海成為遼闊,我的字有了萬仞喜悅一滴淚,可以將自己滴響
  • 這屆年輕人怎麼不愛讀散文了?
    這次70周年經典系列叢書中散文卷《此生須盡興》收集了餘華、王安憶、池莉等作家17篇散文名作,既有眾多名家經典之作,也有散文新銳作家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也從中看到當代散文的發展特點和蛻變。
  • 散文名家筆下的南豐:《最是橙黃橘綠時》
    全國散文名家走進南丰情的賦予,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這期,請欣賞董曉奎筆下的南豐《最是橙黃橘綠時》刊於《寶安日報》2020年7月12日董曉奎 供在五穀豐熟、大地流金的美好時節,我跟隨全國散文名家採風創作團來到了南豐,想不到,為期三天的採風居然是一場文火細煨的療愈之旅,收穫來得不動聲色,令我頗為意外,感念不已。為紀念曾鞏誕辰1000周年,南豐人傾城而動,大街小巷歡歌笑語,橘子也紅了。一系列形式豐富、全民參與的慶典活動,將這座小城的歷史內涵、文化意蘊、風格氣韻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 朝山和拜山
    因此,朝山和拜山,其實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明白「朝山」的真正意義,自然會知道應當朝禮的「功德寶山」究竟在哪裡!否則,如果只是以「三步一拜」或「五步一拜」的方式朝拜過某些名山;或者只是到過和看過一些名山;但是自己卻沒有得到任何一位大德高僧、義學沙門和大善知識的指導和教授,那麼這種「朝山和拜山」,其實和旅遊、觀光、休閑等活動,並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
  • @愛閱讀的學生,中國散文年會上推出了不少好散文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黃海近日,由《海外文摘》雜誌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在京舉行,評選出4個年度獎項。在此次評選中,魯敏的《就花生米下酒》、施曉宇的《空海:中國取經》、莊振加的《被拐賣後的那些年》、張銳鋒的《塔城隨記》、張林華的《龍窯》、何正良的《夢回先遣連》、周有德的《周有德散文小輯》、查興娥的《貨車被劫記》、林麗華的《柳桂青》、蔣殊的《沁源1942》10篇(部)作品獲得散文類一等獎。
  • 稿費豐厚,知名刊物《星星》詩刊(原創、理論和散文詩版)徵稿啦
    文本內外本刊重點欄目,展示有一定影響力詩人的成熟詩作及千字創作隨筆。詩人隨筆當代詩人詩歌寫作經歷,與詩有關的詩人生活及生活體悟。要求情感、內容真實,表達流暢,3000字以內。江河湖泊,鄉村草場;高鐵地鐵、機場工廠,有故事、有情懷的散文詩精品力作,特別是站在時代前沿的英雄人物和卓越的共產黨員。名家有約徵集當代詩壇標誌性散文詩人的新作,獨立的思想、生動的文本,引領散文詩長足發展和成長。
  • 田野記|朝山問頂·進京找廟②:古道與朝山,街坊與王權
    本期田野工作坊分為五個主題進行:「五頂與香會」、「古道與朝山」、「水邊的寺廟」、「寺廟與日常禮儀生活」,以及「從皇僧到藝僧」。工作坊成員每天考察一個主題,在田野現場展開討論,並不斷地與中國其他地區的研究經驗互相比較,站在日下之中思考中國社會,也從街巷角落反觀王朝歷史。本文系此次田野工作坊的考察與討論紀要,限於篇幅,澎湃新聞·私家歷史分三篇刊發。
  • 【名家風採·詩韻人生】桂清揚、陳金茂
    馨提示:請點擊上方《世界經典文學薈萃》一鍵關注哦《世界經典文學薈萃》海納百川,薈萃精品,本平臺選編的作品具有多樣性、獨創性、豐富性和唯一性,文學類包含詩歌、散文高遠的天空和池水融為一體星辰在水底閃爍,成為魚兒照亮浮遊的翡翠燈籠朦朧中,載滿愛意的月亮船隨著蛙鳴聲,遠了,又近了——還記得昨夜那場大雨麼多少愛戀,多少情意點點滴滴都沁入夢境至今還在綠葉上滴溜溜地轉動睡不著,那又怎麼樣?
  • 【散文隨筆】鍋餅的傳承
    今天推送的這篇散文,是吳興玲的《鍋餅的傳承》,是吳氏鍋餅這門技藝的傳承,小小鍋餅,承載著吳家做人做事的品格與修為,貨真價實、精製細作,而且在傳承的基礎上還在不斷創新,這著實是難能可貴!吳家鍋餅就在咱大濟南的芙蓉街北頭兒,有機會走到那裡,我是一定要去品嘗的。但願這篇文章能把吳家鍋餅,過去叫作廣聚鍋餅的濟南老字號傳遞給更多的人,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嘗一嘗。
  • 散文隨筆:四季變奏曲
    一生太長,好像永遠沒有盡頭,一生太短,轉眼便天地相隔,太陽落下,還有升起的時候,人走了,還有沒有回來的時候,時間隔絕了一切的愛恨,曾經的微笑,變成了記憶。冬之神韻時間意義上的寒冬臘月臨近,整整兩天的大雨啊,陰霾與塵埃一起落下,在這個平淡無奇的夜,雨後的公園,潮溼而溫潤,踩著厚厚的枯葉,沙沙沙,空氣裡飄蕩著楊樹葉的芬芳,讓人想起春天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