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金閣寺時,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在夕陽映照下,金閣寺與鏡湖池塘交相輝映,金碧輝煌。
遊人們紛紛打開了相機,留下「到此一遊」的瞬間……
金閣寺最早建成於1397年,也算是有點歷史了。
金閣寺(日語,きんかくじ;英語,GoldenPavilion),正式名稱鹿苑寺(日語:ろくおんじ),因為舍利殿整座殿宇都敷上金箔而聞名,也因此而被稱為「金閣寺」。
這座著名的日本古剎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並於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結構
金閣寺(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築,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貌的「法水院」(屬寢殿造風格,也就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風),二樓是鎌倉時期的「潮音洞」(一種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築風格),三樓則為中國(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屬禪宗佛殿建築)。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裝飾。
三種不同時代不同的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築物上調和完美,是金閣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遊式庭園裡有許多風格別致的日式造景,讓它成為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
歷史
這座美麗的古寺曾經遭受過一次大劫:1950年,因一名21歲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自焚,舍利殿完全燒毀,殿中供奉的國寶、足利義滿像也一同化為灰燼。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時依照原樣重新修復建造的,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皆全面換新,成為目前的狀態。
金閣寺被燒,讓所有篤信日本傳統文化的人極為震撼。因為大部分人相信,正是這座名寺才使京都免於遭戰亂。而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則以這一題材寫出了不一樣的故事,可以這樣說,日本文化成就了三島,三島也使日本文化更為豐富——
三島
金閣寺美得令人心醉,甚至有人為此心碎,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曾經寫過一篇小說《金閣寺》,小說描述了一位僧侶火燒金閣寺,主要理由竟然是嫉妒這座寺院的美。愛之甚,就要毀之?其實,這位主角的內心世界要比這複雜得多,更為離奇的是,與三島的生活信念高度吻合:三島本人45歲時剖腹自殺,他的死被堅守武士道的人視為精神的升華與對自己信念的忠貞。
日本傳統文化在三島心中根深蒂固的。他曾把自己在書中描繪成一個粗線條性格的武士,為國家患難而痛苦。他的自殺合乎日本人把武士比櫻花的觀點。日本人推崇櫻花,讚美那種雖轉瞬即逝、卻頑強堅毅的美。他們往往喜歡以櫻花比喻武士的命運。有三島的短歌為證:「今宵迎風花飄零,明朝世人痛惜櫻」——生命的價值在於強度而不在於長度,三島由紀夫也以自己的死來印證這一觀點。
三島由紀夫原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東京,是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作為日本戰後的文學大師之一,他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但是,他最後卻因極端激進的政治目的而自殺諫世。因此,儘管其才華橫溢,但大節有虧,是日本特殊歷史鑄就的充滿矛盾的人物,從某一方面揭示了日本社會的暗流湧動。
TIPS
門票:成人400日元,兒童300日元
交通:乘12路、59路等多路公車到「金閣寺前站」下車即可。
開放: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