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 | 東瀛閒話:美之極致金閣寺

2021-02-22 米丈堂

--

東 瀛 閒 話 :美 之 極 致 金 閣 寺

(文:周娜)

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日本古都京都的寺院數量雖說仍難以與佛教昌盛的南朝相媲美,基本完好保存至今的卻也不少,點點散見於城中,為這座古都平添了許多光彩。其中最有名的寺院之一金閣寺,就是大家小時候都看過的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經常被一休氣得背過氣去、吹鬍子瞪眼的足利義滿將軍的府宅。因寺中主要建築「金閣」外面包有金箔(共計10萬枚),故稱金閣寺。它是京都文化名片,日本的國寶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極致之美,亦是絕望的毀滅。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選自真實的案例。1950年,日本京都名勝古蹟——金閣寺,被年輕僧人的一把大火焚毀,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金閣寺》既取材於此,作者根據青年僧人的那句獨白,「我妒忌金閣寺的美麗」,展開想像的翅膀,由此有了這部著名代表作的誕生。

 

優美的廟宇,鋪著鵝卵石的花園小路,輕移蓮步的藝伎……京都的美,會滿足你對日本所有的想像。到京都不去金閣寺,總會讓人有一種缺了什麼的遺憾之感。

金閣寺的門票是一張佛籤,比宣紙微厚的白紙上,清晰的毛筆字跡,「金閣舍利殿御守護」保佑平安,金閣寺的御守,寓意著對於前來者的一種友好且庇佑。

 

 景   

池塘之上,三面環水。水上有小島數座,種植著精心裁種修剪的松樹,寓意「神島」。形態各異,似龜似鶴的奇石露出水面,仿佛教經義裡講的西方極樂淨土緣由,所築「四周明柱,牆少而建」,讓人聯想起船的結構,倒映一池碧水給人以海的映像,金閣寺亦如一艘度過時間大海駛來的美麗船舶。

也正是有了這種傾天下之權人物的出身,我們才不會疑惑,何以一座本因是清淨空幽、不流於俗的寺院,竟然是這樣一幅難得的金碧輝煌、光彩耀人的樣子。沿著小路來到鏡湖邊。有別於日式庭院,池中未飼養魚群,碧波倒映清晰與實體金閣寺相互輝映。

湖邊綠樹成蔭,湖面平靜止水,隨波逐流,層層漣漪,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盤,潤雨細無聲,恍惚間能聽到嬉魚鳴鸞。

凝視著金閣寺,頂端有一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裝飾,模仿當年洛陽皇宮的總章觀。三種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築物上調和完美,也是金閣寺之所以受到如此推崇的原因之一,遺憾的是,現在遊客們並不被允許登閣觀覽。

在金閣寺燒毀之前,金鳳凰在巧合之下被取下來了,因而倖免於難。歷經3年之久,被燒毀的金閣寺終於重建完畢,仿若浴火重生的鳳凰般,向世人重現金閣寺的美。

美   

金閣寺隨處可見的青苔也頗值得一說,這些高低不平深淺不一的青苔填補了過多的空隙,使空間既不過分疏闊,也不過分窄仄,又生出了許多活潑生機,實在是日本庭院必備。當年「二戰」後,有美國軍人進駐京都龍安寺,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除苔蘚,用油漆把石燈籠、石樓臺刷得漂漂亮亮,這就是純粹的美國式思維,對日本人的審美情趣一無所知了。

《金閣寺》問世於1956 年。三島由紀夫在動筆之前,曾特地前往京都,作了十分詳細的採訪和實地體驗,從縱火者的經歷,到金閣寺、警察局和法院的各種記錄,再到禪寺建築和宗教生活細節,他一概都不放過;他甚至專程跑到林養賢的故鄉舞鶴,體驗北海岸邊荒涼的風景,以便感知引發肇事者縱火的早年心象。

小說中的金閣寺,是一種純粹的美學意識,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是佛家講的執念。誠如裡爾克所說:美是恐怖的開端。小說中一再重複著:左衝右突,逢人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 。不拘於物,通脫自在」這一偈子,主人公的行動正是貫徹了這一點。

「金閣啊!我終於來到你身邊住下來了。」有時我停住拿著掃帚的手,心中喃喃自語,「不一定非現在不可!但願有朝一日你對我顯示親切,對我袒露你的秘密。你的美,也許再過些時候就會清楚地看見,現在還看不見。但願現實中的金閣比我想像中的金閣會顯出更清晰的美。還有,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

聯繫地址

上海市虹口區同心路1號

米丈堂網站:www.minaxdo.com

米丈建築網站:www.minax.com.cn

 

米丈建築

建築設計/空間改造/室內設計/景觀設計

郵箱:info@minax.com.cn

聯繫電話:021-66983399

米丈堂藝術生活空間

木作體驗丨工坊參觀丨空間租賃

郵箱:info@minax.com.cn

聯繫電話:021-66983377

商務合作

郵箱:info@minax.com.cn

聯繫電話:021-66983377

 

米丈堂

建構中國高尚物生活

歡迎關注「米丈堂」官方抖音號。

歡迎關注「米丈堂」官方B站號。

相關焦點

  • 《金閣寺》:由「物哀之美」造就的時代價值
    也正因如此,在三島由紀夫眼中和他筆下的主人公眼中,燃於熊熊大火併即將成為廢墟一片的金閣寺,才是金閣寺的真正美之所在。可這種美從何而來?答曰:來自根植在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物哀之美」。也正是其中的「物哀之美」,造就了這本書的時代價值。01《金閣寺》所根植的「物哀之美」如果說三島由紀夫的《潮騷》歌頌生存之美,那麼《金閣寺》則集中表現了「毀滅之美」。
  • 《金閣寺》——讀不懂的三島由紀夫
    倘若你是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麼美,為什麼必須美?這是小說主人公溝口的疑問,也是透露出三島一生在追求什麼,肉體的極致之美、精神的極致之美,可是到底什麼是美呢?可以從三個點看一下三島的形成。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美在聚散中重生
    如果《平凡的世界》給予我的更多的是感動,那麼《金閣寺》給予我的就是震撼。這種震撼更多的來自於「美」這種不可名狀的意象。同時讓我懂得了不是美得東西,他不一定是純粹的。當然,《平凡的世界》展現的是樸實無華的美。而《金閣寺》展現的將會是冷峻雋永的美。 《金閣寺》結構並不複雜,人物情節也簡單。
  • 京都行紀之金閣寺
    金閣寺的金閣金光閃閃地出現在我面前。曾經遙遠的想像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我內心一番激動起來。      沒有絲毫猶豫,京都第一站選擇了金閣寺。      我是在看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後對金閣寺,從而對京都產生了嚮往。去京都,我說不清楚有多大程度上是奔著金閣寺去的。
  • 京都金閣寺,不負盛名,御美而行
    金閣寺是京都引以為豪的標誌性建築物,到京都不去金閣寺,總會讓人有一種缺了什麼的遺憾之感。鏡湖的另一邊,矗立著的便是金閣寺。霧雨濛濛,凝視著金閣寺,依然無法將它的美看透。金閣的頂樓仿照的是中國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寺頂寶塔上繪有一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
  • 唯美 ‖ 日本:京都金閣寺,美得令人心醉
    我們到金閣寺時,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在夕陽映照下,金閣寺與鏡湖池塘交相輝映,金碧輝煌。結構金閣寺(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築,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貌的「法水院」(屬寢殿造風格,也就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風),二樓是鎌倉時期的「潮音洞」(一種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築風格),三樓則為中國
  • 【問禪】金閣寺,東方園林的典範
    1994年12月,金閣寺是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我之所以對金閣寺情有獨鍾,那是因為其古建築,屋瓦青黛,牆壁粉白,分明就是我國唐朝時期的風格。加之,庭院精緻,空靈清幽,充滿禪意,使人超凡脫俗,有一種簡樸、清寧的致美境界。當時,就暗下決心,若到日本,一定要去京都,目睹一下現實版的金閣寺。己亥年深秋,這一願望終於實現。
  • 東瀛八日之三(京都-二條城-嵐山-金閣寺)
    導遊圖天正元年(1573),信長流放義昭後燒毀了這座城,然後在其它地方另築二條御所,並將之獻給城仁親王。天正十年(1582),本能寺事變爆發。信長長子信忠在二條御所放火自刃。入口大門叫唐門,仿唐建築,屋頂為樹皮。
  • 金閣寺:世界上最美的存在
    金閣可謂集整體美、細節美、結構美、形態美、流動美等眾美於一身。任何一個季節來到金閣寺參觀都會獲得不同的視覺感受。春天的金閣寺,萬物復甦,櫻花飛舞,壯觀而又浪漫;夏天的金閣寺,樹木鬱鬱蔥蔥,喧囂中愈顯得優雅;秋天的金閣寺,落葉紛飛,燦爛至極,在這種映襯下愈加顯得別致,令人著迷;冬天的金閣寺,銀裝素裹,仿佛收斂了自己的鋒芒,在白雪的覆蓋下頗顯淡泊靜謐之感。觀賞金閣寺,沉醉於金閣的美好,獲得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美的享受,更像是在進行一種心靈深處的升華。
  • 在城市裡追尋自我,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不得不讀
    文化上的虛無主義、精神層次的享樂主義、衝動的消費主義,城市裡人們的彷徨同《絕美之城》男主人公Jep的彷徨一樣,他的生活滿是笙歌夜舞、酒池肉林,將精神寄託於華美的宴會和派對,卻也在流離的燈光下透散了自我,賴活在這座絕美之城的廢墟中。人們在頹廢之中開始思考「自我的存在」的問題,而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就是一本被美學耽誤的「自我追尋指南」。
  • 《金閣寺》:被燒的背後,是一個男人對「愛情」的絕望和執著
    他曾說:"我心之所向是死亡、黑夜和鮮血。"這本《金閣寺》正是三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把他"追求美,又毀滅美"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表面看來,這是一個關於和尚燒毀金閣寺的故事。其實,更多的是,和尚燒毀金閣寺的背後猶如一個男人對於心愛的人求之不得,而心生怨恨的故事。
  • 《金閣寺》:行惡真的可以快樂嗎?
    情節不多,主要講了一件事——一個名叫溝口的患有口吃的年輕和尚,一把火燒了他心中美的象徵——金閣寺。溝口放火的理由比較奇葩——他覺得金閣有礙他的人生,阻止他進入生活,因此必須毀滅,也就是必須擺脫「美」對人生的禁錮。那麼,金閣(美)是如何截斷溝口對生的參與的呢?
  • 金閣寺是金的,銀閣寺卻不是銀的??
    氣派的象徵——金閣寺    關於銀閣寺為何沒有貼銀箔這點普遍有一種說法,「當時的幕府因為財政困難,再加上修建者在銀閣寺未建成之時就逝世,無法撥款出來導致銀閣寺沒有充足資金貼上銀箔。」但關於銀閣寺這個說法,只是江戶人開的玩笑而已,不知道為何成了流傳至今最廣的說法,以及導遊們的摯愛說辭……    對於這個問題還有一種說法是兩個所代表的教派文化不同,金閣為代表的北山文化與銀閣為代表的東山文化,對於美意識的表現不同,北山代表「豪華」 ,而東山代表「侘寂(侘び寂び)」。
  • 【景色】京都四大名勝之「金閣寺」
    金閣寺(日語:きんかくじ)(英語:Golden Pavilion),正式名稱其實是鹿苑寺(日語:ろくおんじ),因為建築物外面包有金箔,故又名金閣寺。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一九二五-一九七〇)的代表作,出版於一九五六年,其時作者三十一歲。這部長篇小說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這也是日本文學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吧。全書圍繞金閣寺而展開——這座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代建築,無疑是帶有某種象徵主義的。在主人公溝口的心目中,它就是美的化身。但溝口對它的感情又是複雜的,也不妨說是「愛恨交織」的,最後決定親手將其毀掉——火燒金閣寺。這種毀滅的美學思想多少有點奇怪吧。當然,小說畢竟是根據真實事件創作的。那麼,這位主人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 和您一起遊東瀛11:京都「銀閣寺」的5大看點!足利義政追求的日本之美
    走出「銀閣寺垣」,銀閣寺的美就從這裡開始了。  看點2:窗框中感受四季美景 銀閣寺觀光最需要的不是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能洞察眼前事物深處的感性。這個窗戶是在通往方丈大門前的「花頭窗」,是禪宗寺院的佛堂中經常使用的設計,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注意到。
  • 紙上呈現東瀛建築之美
    《日本營造之美:第一輯》 (日)西岡常一 等著 (日)穗積和夫 繪 張秋明 等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耗費十數載之功,集結大師技藝精華,日本建築文化經典之作《日本營造之美》日前由世紀文景聯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第一輯。
  • 【悠行】何志輝 京都最美金閣寺
    第一次是因應仁之亂,境內大部分建築物遭到焚毀,只有主建物舍利殿得倖免,成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築遺址,在戰前就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第二次是因瘋僧自焚,昭和25年(1950年),21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自焚,舍利殿及殿中供奉的國寶、足利義滿像化為灰燼。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與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霧樓》,就都是以此事件為背景的佳作。
  • 塵封的記憶——京都金閣寺
    在京都觀賞了被被其尊為國寶的「金閣寺」,其正名本為「鹿苑寺」,因其外包金箔俗稱「金閣寺」,其它建築皆毀於歷史紛爭。只剩此矗立在鏡湖池上之舍利殿。建成於1397年的殿宇華麗不羈,原為鎌倉時代西原寺公經家族所有。臨境為其美所折服,並驚詫於侵華殺害我幾千萬人的惡魔國內竟有這麼美的風景和建築?
  • 躲不開的宿命-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金閣寺》是三島由紀夫重要的代表作,發表於1956年。日本評論家奧野健男曾評價這部作品說:「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可以說,《金閣寺》在戰後文學史的潮流中完成了一個劃時代的任務。」